星期三, 4月 23, 2008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一部平淡而平實的電影,看後有如喝了一杯白開水——看似淡如無味,卻是生活或生命上的必須品。
  發生在沙漠上的一樁小事,沒有多少人會知道,也沒有多少人會記得。生活本來就是很平凡,但我們總希望生命多姿多采,希望有激情轟烈的愛情、有動人心弦的樂章、有燦爛一剎的火花、有捨我其誰的豪情、有大是大非的判斷……可是,生命不是如自己所想像,生活自有斑斕、或是淡然的色彩。
  生命其實是繁繁瑣瑣、紛紛擾擾、煩煩惱惱、零零碎碎,心靈空虛,就要從愛出發、從關懷出發,希望能夠找到寄託。
  樂隊指揮知道生命的缺失,知道自己的堅持,縱然在外,仍知道尊嚴所在。銀包中的照片,是他的盼望仍在,雖然時光已經不再,但每當音樂響起時,喜悅自然流露在臉上,這就是生命的色彩。
  副指揮希望總有一天得著燦爛,但從別人身上看到了生活是平淡,生命的樂章並不一定激昂澎湃,並不一定高潮起伏,不起眼的事物,可以任由自己加上顏色,平凡樂章一樣可以感動人心。
  處處留情可以填補生命的空虛,至少年輕時是這樣想,但愛情的歡愉不能靠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年輕時以為生命流流長,偶然放縱只是企圖添色彩,可惜一切都是鏡花水月。這一切樂隊指揮看在眼裏,不過最後也對年輕樂手多了一份寬容。
  食店老闆娘有她的期望,知道昔日光輝的歲月,知道要把握現在,知道又是平平無奇的一天。對話中感受到音符的跳躍,溝通中找到了欣賞,人類共通的語言,就是愛與音樂。
  以色列電影,拍的是埃及來的樂隊。以色列和埃及今天仍處於敵對狀態,以色列依然佔有埃及及巴勒斯坦土地,不過電影中看見的是不卑不亢,有人類的尊嚴,有共同的願望,反而是說希伯來語的以色列人有點傻戇戇,連追女仔都不懂,要由埃及人來指導,證明在愛之中,是沒有種族之分。
  埃及樂隊來到以色列,沒有人來接機,不會提升至外交層面,相信一顆善良的心,困難的事情可以解決。敵對的環境不會是鴻溝,荒漠之中,大家都是被世界所遺忘。拋開面子,才能彼此認識,互不瞭解,大家面對的卻是同一的生活枷鎖,每當音樂響起時,暫且放下煩憂,為和平盡一分力。
  電影拍得幽默風趣,調子好像慢了一點,不過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只是日忙夜忙,忙到連昨天發生甚麼都忘記了。以上所說全是廢話,導演的話才是主旨。

警察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香港發行:Sundream Motion Pictures Ltd
製作:RUBY FILMS/史葛魯登
導演/編劇:Eran Kolirin
主演:Sasson Gabai、Ronit Elkabetz、Saleh Bakri、Khalifa Natour
上映日期:2008年4月10日

故事大綱
  一隊埃及警察樂隊獲邀出席以色列某文化中心的開幕典禮,豈料來到機場卻發現無人接機。隊長決定自行乘車,結果卻令整隊人流落沙漠!穿上全套制服的警察樂隊拖著行李樂器,在無酒店無支援的荒僻地帶慌失失四圍走。幸好小鎮的小食店老闆娘見義勇為,慷慨為樂隊周羅地方宿一宵。
  埃及與以色列局勢一向緊張,加上文化差異和言語不通,令客人跟主人難免緊張兼互相猜疑。然而,當眾人慢慢放下警戒之心,卻發現從未遇見的人間風景。上錯巴士落錯站,竟為眾人造就充滿驚喜與意外的一夜——熱情的老闆娘情牽鐵面柔情的隊長、年青風流的隊員跟本地人到滾軸溜冰場「夜蒲」的奇遇……原來放下歧見之時,便能體會全城有愛,最漂亮的樂章亦從心奏起。
導演的話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總會跟家人一起看埃及電影,這是以色列家庭很普遍的慣常活動。大約在八十年代初,每逢星期五下午時段,每家每戶均會收看全國唯一的電視頻道,聚精會神地看著Omar Sharif、Pathen Hamama、I'del Imam等演員演繹峰迴路轉、讓人透不過氣的劇情,又或是不真實的愛情故事,甚至是刻骨銘心的悲情戲。以色列作為一個既要長期處於與埃及戰鬥的狀態,有時又能做到彼此關係較為淡薄但卻和平的鄰國,實在有點奇怪。
  看完這些阿拉伯語電影後,有時候在片末會播出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的表演,這是一支阿拉伯古典管弦樂團,由來自伊拉克和埃及的阿拉伯猶太人組成。當你想到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我們看埃及電影的習慣就不再那麼奇怪。
  不過隨著電視台私營化後,頻道多達557個,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有多少個頻道,而阿拉伯語電影也自始沒有再上映,以色列廣播局管弦樂團亦因此解散,取而代之的是MTV、BBC、RTL、《Israeli Idol》、流行曲和30秒廣告等各式各樣的資訊娛樂,這時還有誰會關心我們曾經擁有的半小時音樂世界?
  之後,以色列興建機場,大型商店如H&M、Pull and Bear、Levi's等引入國家,人們已忘記阿拉伯語的存在,機場四周的路牌已沒有那些別人看來覺得鬈曲又古怪的阿拉伯文,甚至連以色列人,有一半人口都已把自己的母語遺忘,他們甚至連自己的身分都已遺忘。
  很多電影都以感性的角度,提出世上為何沒有和平的問題,但很少人提出為何我們需要將和平放在第一位。現今社會人人都講求經濟利益,大家早已把「和平」拋諸腦後。將來我的兒子與鄰居的兒子都會相遇相知,但他們的和諧,將會在燈光閃爍的大型商場內的麥當勞標誌下共處。
  人類似乎已經迷途,真愛已化成一夜情,藝術要與商業掛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談的魔力,已用作牟利的工具。我不知道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好是壞。
有關導演
  ERAN KOLIRIN(導演、編劇)——生於1973年,Eran首次完成有關電影的工作是為電影《Zur-Hadassim》撰寫劇本, 該劇本贏得199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Lipper Prize」大獎。
  2004年Eran自編自導電視電影《The Long Journey》,而《警察樂隊來訪時》是Eran首次執導的電影。Eran現正為第二部電影《Pathways in the desert》埋首創作劇本。
有關演員
  SASSON GABAI飾演TEWFIQ(樂隊隊長)——畢業於Tel Aviv大學戲劇學系的Sasson Gabai,是以色列著名及多產演員,曾擔演多部以色列及海外電影,另外亦有參與電視劇集及舞台劇演出包括:電影《Aviva My Love》、《第一滴血3》、《the Order》、《Made in Israel》、《Scar》、《Les Patriots》、《Tel Aviv Stories》、《Cherry Season》、《First Light》、《Not Without My Daughter》、《The Quarry》及《War Zone》等。Sasson亦曾獲以色列劇場大獎最佳男主角及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
  RONIT ELKABETZ飾演DINA(餐廳老闆娘)——Ronit Elkabetz是以色列影壇一位重要演員,曾於以色列及法國參演無數以色列及國際電影、電視劇集及舞台劇演出,包括《Prendre Femme》、《Or(My Treasure)》、《Alila》、《Origine Contr?l?e》、《Late Marriage》、《Scar》、《Sh'Chur》、《Eddie King》及《The appointed》等,歷年來獲獎無數,包括:憑電影《Or(My Treasure)》獲得西班牙瓦倫西瓦國際電影節優秀演繹大獎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憑電影《Late Marriage》贏得美國傳媒影評人選擇大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最佳女主角、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最佳女主角及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憑電影《Sh'Chur》贏得以色列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Ronit演而優則導,2005年她首次自導自演電影《Prendre Femme》,電影即成為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並贏得當年影評人及觀眾大獎,其精湛演技亦令她憑《Prendre Femme》在瑞典國際電影節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贏得最佳女主角殊榮。Ronit現正籌備她的第二齣執導電影《Shiv'ah》。
  SALEH BAKRI飾演HALED(風流年輕演員)——僑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演員Saleh Bakri畢業於Beit Zvi演藝學校,活躍於以色列舞台劇場,包括:Habima、 Haifa Theatre、the Acco festival of Alternative Israeli Theatre等,《警察樂隊來訪時》是他首部參演電影。
  KHALIFA NATOUR飾演SIMON(隊長副手)——同樣僑居以色列,但身兼導演、編劇及演員工作的巴勒斯坦人Khalifa Natour畢業於Beit Zvi演藝學校,為舞台劇界活躍分子,經常在Habima、Beer Shiva Theatre、the Acco festival of Alternative Israeli Theatre、Al-Kasba Theatre in East-Jerusalem and Ramalla、El-Hakawati Theatre及the Lab Theatre作定期演出,Khalifa亦曾參與電視電影及巴勒斯坦電影,包括:《Three Diamonds》及《Rana's Wedding》。
資料來源: Sundream Motion Pictures Lt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