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3月20日)早上睇新聞,報道盧國沾先生逝世的消息。
由聽他所寫的歌詞開始,那時他曾任職佳藝電視和麗的電視,之前好像也在無綫電視任職。
他填詞的歌曲很多,部分日曲中詞,亦有西曲中詞,至於電視劇主題曲,因那時無乜機會睇電視,但係電台播得多,其中一首就是《天蠶變》和《大控訴》。
過去已成過去,好像其中一首最喜歡的《相對無言》一樣,期待運氣轉變。
在此記念盧國沾先生,帶來很多好聽的歌曲。
未知是否與經濟不景有關,連英國亦有甚多類似特區香港的十二蚊店,售賣零食、日常家居用品例如清潔劑,也有一些較為廉價的化妝品。
這些價廉物美的店鋪,似乎由日本吹過來,但日本的雜貨店,之前標榜十蚊一件用品,或是十蚊一包或一套,雖以廉宜招徠,可其中佔很大部分都是一些平日很少機會用到的小工具,用的機會甚少卻又有可能用得到,例如小螺絲批,鈕扣電池等。
可是英國今天所見的一鎊店,主要為零食,好像特區香港早年的759,採取平衡進口(即水貨),或是不知運往何處的貨櫃,又不知何故轉運到港,另一途徑就是直接入口不經代理商,省卻中間費用,所以售價會較為廉宜。
多了這些店鋪是好是壞唔多清楚,從經濟角度市民多了選擇,市場多了競爭,得益自然屬於市民,但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正常店鋪物價過高,市民難以負擔,所以才選擇了貨比三家,廉宜多數受歡迎。
買了英國出產的麥維化餅,繞了一個圈又回到英國出售,比原裝還平,味道有少許不同。
姆明和Little My的餅乾不是在英國購買,而是從特區香港帶過來的日本版,喜歡原版的公仔,給旅途中一點鼓勵。
特區香港的巴士大部分來自英國,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之前曾有德國的平治,或是瑞典和日本,不過始終以英國巴士為主。
來到英國諾定咸,真的以為所見的巴士肯定都是由英國生產,誰不知在街上見到一款電巴,外貌和英國出產的巴士根本沒有分別,可是一睇個車頭標誌,大吃大驚,為何這款電巴會是來自偉大的祖國——中國,英國生產的電巴去了哪裏?
從英國入口中國電動巴士,大概真的知道英國有幾折墮,本來英國是巴士生產大國,特別是雙層巴士,也幾乎全由英國出產,如果有留意,前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包括新加坡、澳洲,南非,唔少得還有特區香港,都以當年的祖家英國一樣使用雙層巴士,所以英國人自以為英國必定是巴士的代表。
可是這款由中國宇通客車所生產的電動巴士,竟然投得出產至英國的標書,供應英國電動巴士,包括諾定咸這地區。
那些雙層兩軸巴士在今天顯得又殘又舊,完全不能在環保上有幫助,而在街上所見的宇通電動巴士,連藍色也覺特別吸引,加上行駛時十分寧靜,近乎沒有排放廢氣,使周圍也覺得特別清爽,連司機也覺得駕駛這輛巴士特別自豪,一葉知秋,英國佬唔該自己想一想,再繼續左頭左勢,必然自取滅亡。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曾被德國狂轟濫炸,所以一些城市的原有建築都遭受破壞,保留下來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戰後重建,約只有七八十年歷史,但諾定咸街道上偶然仍有一些舊建築,也因為顏色較深沉,顯得較為破落與陰暗。
我們都知英國人食只為生存,所以唔會有太高要求,本來我們想在M&S午餐,可是小餐廳早已被英國婆佔據,個個出來購物行街兼和朋友敘舊,見個個興高彩烈,我們也知難而退,改在麵包鋪買件西餅咖啡裹腹。
唔好以為快餐式麵包鋪容易搵位,剛好中午食晏時候,當地人多數買個包咬住邊行邊食,原來坐在店鋪內進食與外賣價錢係有分別,再加上英國通脹嚴重引致的物價超貴,省得一鎊幾便士都好。初時唔知有分別,後來想為何大部分人都外賣呢?於是留意別人如何購買,知道收銀員會詢問,難怪連戇豆也是在公園食三文治午餐。
幸好英國麵包也有水準,還有千萬不要以為一間普通麵包三文治鋪會由個人開設,其實今天大部分都是連鎖店,環球一體化之下,大企業壟斷已成趨勢,個人或小資本很難經營。
據介紹,這間教堂可追溯至1086年,後來經歷三次燒毁,目前建築主要由1386年開始興建,1475年前完工。
我們有些無知,分不清目前教堂是否屬於基督教,以歷史計,亨利八世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前應該還是跟隨梵蒂岡的天主教,所以總覺得教堂甚有古雅味道,與新建的教堂不同。
現時建築主要由1558年之後成為今天的模樣,有些古老的大門仍然保留,彩色玻璃也是重新裝嵌,外表充滿哥德式,鐘樓傳統,十分美麗。
教堂每天開放給公眾參觀,由早上十一時至下午二時三十分,亦可參加崇拜,時間為早上八時半,詳細可參閱教堂網頁St Mary's Church。
教堂內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詩歌班的小堂,上面有一油畫,人物相信是聖母與聖子(如果沒有理解錯誤)。教堂內雖有於1912年加建的聖母堂,不過網頁上未找到有關這幅油畫的介紹。
如果有睇過英國劇集的法庭戲,必然留意到犯人會從樓下一層被帶到上一層,即法庭內的犯人欄,然後開始審訊。
或許法庭當初的設計如此,所以連今天較新的法庭也是如此,好處是犯人不必經過陪審員、法官和法庭工作人員,以及旁聽者。
普通人很少有機會進入法庭,對於法庭內部多由電影電視得知。內部如何?審訊過程怎樣?盤問過程會否如電影中的激烈?這些對於參觀者來說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National Justice Museum也是一個教學的地方,平日有學生參觀與學習,了解整個司法過程。
說到初步印象,才知道法庭原來很細,座椅也不舒服——包括陪審員律師等。這種環境下,除非惡貫滿盈,否則必然坦白招認,尋求寬恕。
返回入口處中庭,牆上掛滿徽章,一班學生剛巧進來,和他們一同參觀警棍的演變,他們甚有興趣,我們則想起了白皮狗的年代。
National Justice Museum一入內,內裏似一間警察局和法院,轉入房間首先展覽刑具與囚房,今天看來那些刑具完全沒有人權可言,但要知道一二百年前並不是今天的模樣,那時較為直接,對待罪犯如對待畜牲,根本不知人權為何物。
但反觀今天,也並不因為學懂了人權,監獄便變成了適合任何人居住,而是有更多符合人權的手段,比起當時恐有過之而無不及。
維多利亞時代還有死刑,行刑的高台設在一處當時屬於放風即可見到陽光的操場上,執行死刑的時候除了工作人員外,當行刑時其他囚犯亦可隔窗看到,對於未被執行的死囚來說可謂恐怖的經歷。
死刑從來有爭論,英國亦屬較早廢除死刑的地方之一。可是今天對於罪犯懲罰過輕,使另外的問題產生,社會同時付出代價。
英國曾被稱為日不落國,竟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沒落,不要以為英國司法一定很健全,其中亦有黑暗一面,不過人家會引以為鑑,畢竟政府由人民所選出來。
聽聞諾定咸議會由工黨掌握,怪不得要破產經營。
諾定咸的名勝古蹟唔算太多,其中之一National Justice Museum,中文為國家司法博物館。
National Justice Museum網頁上有介紹,亦有預售門票,不過除非有特別展覽或慶典,不然亦毋須預訂。預訂門票中可以一同預訂The City of Caves,好像有優惠。
不知是否英國窮,連諾定咸郡議會2024年也宣布破產,而這些博物館可能也屬自負盈虧,如果預訂門票,會設捐款一項(門票百分之十),如果無留意,捐款加門票一併計數,不過也可以選擇拒絕的。
National Justice Museum維基百科的介紹,說明博物館前身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法庭與監獄及警察局,館內展覽當時犯人由被捕至被控,之後被判入監獄服刑,那時的物質條件當然較差,殺人犯和重犯會被單獨囚禁,毆打與做粗重工作也是必然的事。
我們從厘士市場步行過來,先經過1905年所建的一所警察局——如果無認錯的話。
這些被稱為The City of Caves,早期主要為製革工場,後來成為防空洞,不過最早開鑿而成的相信為無家可居的人,諾定咸的The City of Caves分佈甚廣,今天只參觀其中一部分。
這裏鄰近Broadmarsh Bus Station,曾經因為興建巴士總站而要填封地下洞穴,經過議會爭取才得以保留,並發展成今天的旅遊區。
這次參觀的部分有製作皮革的染色泡浸坑,亦有戰時的避難所,早期環境其實相當惡劣,通風不佳,夏天潮濕悶熱,冬天則寒冷,被稱為The City of Caves皆因改變了用途,向公眾開放,才讓我們認識那時候人們的生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如何抵抗納粹。
參觀可以提前預約,如非繁忙可直接購票入場,管理員友善亦有指引通道。資料上亦有介紹城堡亦有另一處地下洞穴,不過以英國入場費之貴,參觀其中一處已經足夠。
雖然可參觀的面積不算很大,使我們認識英國難難歲月的一頁,亦有收穫。
St Peter's Church, Nottingham教堂座落市中心,門前有個小廣場,建於斜路,所以前高後底,進入前要上幾級樓梯。
教堂建於1100年,距今一千年未夠,不過教堂曾毁於大火,不過仍有當年建築的痕跡。
英國以基督教為主,這間也不例外,屬聖公會管轄,至於如何分辨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教堂,大概從懸掛的十字架知道,天主教多數會有耶穌,而基督教只有十字架。
因為已有咁多年歷史,不會完全沒有雕塑,至於彩色玻璃上的聖經故事,沒有熟讀也不清楚是哪一段,好像是記錄耶穌的一生。至於顏色,主要為藍紅,兩者亦有代表,有待了解。
教堂簡潔,參觀時外面下着雨,感謝給了我們一個避雨之所,亦可認識鎖匙佬,即聖伯多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