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23, 2025

架生

  架生,在維基百科有詳細解釋,至於係邊度地方的方言,暫時未知,似係廣東,但又未必。

  架生即工具。

  父親從小跟隨阿爺學做鬭木,初時屬細木工,即做門、窗、櫃等,門用木做很多人都知,未有鋼窗鋁窗之前,窗也以木製作,較為美觀的更有雕花,屬於精細的一種。

  來到香港,不可能只懂細木工,搵食係要學識所有,連石屎板安裝門鎖也要懂,係唔多識電與水,真係唔識就係唔識。

  傳聞木工的祖師是魯班,魯班是公元前的人士,很多東西由他創造唔出奇,亦可以係集古代的智慧,功勞全歸魯班也可以,不過就唔好來到現代中國,講到魯班好似識飛一樣,幾乎沒有魯班就沒有新時代。

  也是傳聞,鋸、墨斗和曲尺亦由魯班發明。小時候家中有魯班像掛在牆上,每逢魯班先師誕父親必定休息一天,晚上一班師傅飲宴慶祝。

  以前曾有一把線鋸掛在牆上,甚少使用,父親的朋友顧師傅曾介紹這把鋸,上海用的線鋸,背上以繩來拉緊,好處是可以調節鬆緊,而廣東師傅則以木條固定。線鋸多用在要鋸出圓形的圖案,即可以扭曲鋸片來轉彎,一面鋸一面轉。而板鋸只可鋸直線。

  曲尺唔簡單,好像只劃出一條直角線,實際上可以用來量度出任何角度的形狀,然後併合在一起,榫卯就是使用曲尺劃(計算)出來。

  墨斗除了可以彈(劃)出直線外,亦可彈出曲線,不過需要甚高的技巧。

  父親那時的架生中都有這幾種,亦有大刨細刨,更有一把約兩分闊的細刨,當從架生箱找出來時根本唔知有咩用。

  墨斗早已乾,線鋸也因太大把不再保留,曲尺留一把用木做的細細把,其餘可以送到博物館,不過唔知還有無人要。

星期四, 8月 21, 2025

煲錯劇

  開始時已睇緊第二集,初時唔知講乜,只知由小芝風花與佐藤健主演,劇名《私の夫と結婚して》,中文名《和我老公結婚吧》。

  日劇雖然大部分很公式化,離不開勵志,拍攝手法千篇一律,卻成了全世界的獨有特色,例如大多是定鏡,絕少手搖鏡頭,會說明前因後果,連曾出場人物與場景也會以轉換了顏色再出現一次,恐怕觀眾會忘記。

  見係日劇睇吓無妨,但睇多一集半集,總覺得唔多似由日本人創作,於是上網搜尋,才知由韓劇改編,立刻打了折扣,終於睇到結尾,覺得韓劇其實唔需要創作,只要復仇與神經病便成了所有電影電視劇的元素,其他就是充滿了血。

  世界並不完美身邊也有很多害你——雖然未必一定要害但一定唔想你好——的人存在,但係咪一定回來之後來一次復仇呢?

  本來既然你咁鍾意就「和我老公結婚吧」也是不錯的主題,可是如何拍十集的故事應有難度,於是幾乎要搞到大家同歸於盡才能收科,如何令觀眾有共鳴?覺得此愛才最幸福?

  這些穿越的半幻想故事,應有更多天馬行空的發揮機會,可惜韓劇就是沒有,連由日本人再創作也救不了,已知劇本之爛,下次再遇由韓劇改編,幾乎可以肯定唔使睇,無謂浪費時間。

星期二, 8月 19, 2025

平凡亦快樂——盧國沾填詞

  唔係太喜歡,歌詞亦唔算出色,不過喜歡其中一句「要以自由換特殊,等於無自我」。

  當年喜歡《問我》,因為肯定我的存在,卻不同於今天的只有我。

  入行多年,某日遲到站在大堂心急等電梯,電梯到來立刻入內撳關門,誰料大堂的玻璃門突然推開,有人大叫「等埋」,只好等埋,進來的是某位高層和他的幾位下屬五、六位,幸好自己不屬同一部門。

  上十五樓約要一分鐘,上至一、二樓之間,這位高層特然向其中一位下屬講(大意):「你工作做得幾好,繼續如此,將來前途無限。」

  那一刻當然唔敢回頭望,只是臨出電梯時和其中一位下屬四目交投,他有一絲神秘的笑容,於是也向他點頭一笑。

  過了幾個月,偶然在街上碰到相遇一笑的某高層下屬,竟然和他成了另一間機構的同事,無意間談到那次電梯相遇,說到那位高層原來大家都有點頂唔順,表面道貌岸然,實際充滿計算,喜歡在同事之間製造互相猜忌,也會設陷阱給下屬,原因不外乎怕後來者趕上來影響了他的地位,至於當面在眾人面前稱讚某一個人,無非都係製造矛盾,結果當時那位被讚的同事,後來成了一位懂得往上爬的奴才。

  真的很佩服那位高層,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特別是某些人的心理,看來也與他善用時間有關,例如很喜歡在等候時(特別在等巴士)利用這幾分鐘空閒來做運動——拉筋之類,又教人多行樓梯等,可是他又知唔知那天和他一起等巴士的下屬——其他部門——個個都係返十幾鐘頭工呢?

  過了幾十年,重聽這首歌想了這件事,還是喜歡屬於自己所追逐的自由。

星期日, 8月 17, 2025

Metz閃光燈

  曾經擁有過一支Metz 45 CT-1閃光燈,德國製,隨着時間流逝,原有的充電池耐用程度大減,終於在2021年5月放棄,送給鴨寮街的二手相機鋪。

  美斯還有沒有生產閃光燈唔知道,不過從維基百科中得悉,現時的美斯主要生產電視機。

  當年十幾二十歲學人影相,原廠的閃光燈亮度不夠,於是省下零用錢買了一支回來,實際上太大的閃光燈沒有太多用途,唯一好處就是拿出來別人覺得很專業。

  以當年的單鏡反光機,只要配一支亮度較闊大而回電快的機頂閃光燈已經足夠,為何硬要買支Metz 45 CT-1?因為亦學人影婚宴相。

  那時真的膽粗粗影過幾次,後來發現實在壓力太大,家中影幾張唔收貨頂多畀人閙,替別人影婚宴照不清不楚的話,難道叫別人擺多次酒影過?

  這支閃光燈主要配哈蘇相機即大片幅6cmx6cm菲林,普通135菲林的相機配這閃光燈,則顯得閃光燈比相機還大,有多少唔得配合。

  學人影相已是過去的事,今天一部智能電話有齊咁多功能,光圈自動ISO亦能自動調節,完全可以不用閃光燈,科技進步之快三四十年前不能想像。

  留意插頭,雖在香港購買,兩腳插屬歐洲式。

星期五, 8月 15, 2025

扱印


  路過亞皆老街的中電鐘樓文化館,入去扱三個印,組成文化館外貌。

  上次因為扱得唔靚,今次對齊,終於完成。

  順便記下嘉道理當年的一句話:

  「當時大家一心希望香港盡快復元,完全沒有官僚礙事,每個人都盡己所能,做好本份,讓社會恢復正常。」

  那是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和今天已完全兩個世界。

星期三, 8月 13, 2025

是誰沉醉——盧國沾填詞

  改編自英文歌《My Cup Runneth Over》,Tom JonesHarvey Schmidt作曲,盧國沾填上中文歌詞。

  根據AI(來自Google)解釋,My Cup Runneth Over即:

「福杯滿溢」
這個中文翻譯更著重於祝福、恩典的意象,強調上帝的恩典豐盛,讓人的內心充滿喜悅。
這句話出自《聖經》詩篇第23篇,原文是:「我的福杯滿溢。」 
總之,這句話在中文語境中,都可以用來形容一種非常充實、幸福、滿意的狀態。

  這首英文歌早年聽過,當然唔知唱乜,現在才知與聖經有關。

  而填了中文歌詞的這首,盧國沾寫情寫景,簡單幾句,濃情蜜意,盡在不言中。

  最近youtube的演算法知道聽得盧國沾的歌多,偶然會彈出推介,其中一段「盧國沾與林振強的歌詞比較」,廢老唔會中計怎會點擊,話晒盧國沾與林振強不屬同一時期,至於誰是較佳屬個人喜好,自問甚喜歡林振強的《飛砂風中轉》。

  那時盧國沾多填電視劇主題曲,如果一首歌曲能夠與電視劇相輔相承,提升收視率,之後也令觀眾留下回憶找首歌來聽吓,這首主題曲已經成功。正如《飛砂風中轉》是電影《我在黑社會的日子》主題曲,反映了主角的內心世界,一聽歌已知電影內容,一段日子之後一聽歌曲回憶電影,偶然也會找來睇睇。

  唔同時期唔同風格如何比較?而林夕亦唔見太好,不過偶有佳作而已。

星期二, 8月 12, 2025

最喜歡的劇照

  《星光伴我心》(Nuovo Cinema Paradiso)雖說是喜歡的電影之一,不過還是喜歡第二個版本即123分鐘版本,後來的導演的加長版及第一版本,似乎有些畫蛇添足。

  減少了男女主角的耦斷絲連,把主題落在一老一少,以及一對母子如何面對艱難歲月,比男女之情來得更加吸引。

  母親自喪偶之後獨守家鄉,連老朋友逝世也不忘告訴兒子,可知那段關係亦與菲林有關。

  這張劇照展示了兒子正想在菲林中尋找樂趣,但母親雖然不太願意讓孩子繼續,但眼中並無太過怪責之意,顯出母親之慈祥但亦有焦慮。

  年輕母親由Antonella Attili飾演,把喪夫之痛與愛子之情演得淋漓盡致。而童年時的沙瓦托(Salvatore)則由Salvatore Cascio飾演,活潑鬼馬,令人印象深刻。

星期一, 8月 11, 2025

《密探急先鋒》(Serpico)

  為何對這電影(Serpico)印象深刻?

  中文電影有無記錯亦唔知道,因為網上難找,不過都唔緊要,只知由當年開始喜歡了阿爾柏仙奴,亦有留意導演薛尼盧密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1973年7月號《讀者文摘》亦有轉載,那時應是先睇電影後再睇文章,對於世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十幾歲剛工作不久,已經學人睇美國電影,發現原來西片咁精彩,結果後來多睇外語片,包括日本。

  《密探急先鋒》只不過講正邪對立,那時還有黑白是非之分,到了今天政治正確與左膠主宰了道德高地,發現他們最痛恨的竟是另一面的自己。

  人性邪惡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只會變成另一個面貌出現,化身成慈祥寬容口中說着動聽的說話,講着人生大道理,然後摧毁。

星期日, 8月 10, 2025

讀者文摘中文版停刊

  Now新聞報道了讀者文摘中文版停刊的消息,見「發行逾60年《讀者文摘》中文版宣布停刊」。另外yahoo新聞也有報道「《讀者文摘》中文版停刊 60年歷史劃句號 稱成本上漲、出版模式難以為繼」,文中提到當年的總編輯林太乙。

  早年曾訂閱《讀者文摘》,後來儲存太多再沒有地方安置才停止,現在仍保存了兩本,一本1973年7月號,另一本1983年8月。

  那時剛出來工作不久,學人搵書睇但又唔知睇咩書,於是嘗試訂閱《讀者文摘》,每月頭幾日寄到家中,即刻翻閱的就是「開懷篇」,為平淡的生活中帶來了無限樂趣。

  至於文章內容大部分忘記了,不過有些知識卻從書中開始,例如地理與科學新知,唔係指學識當中而係指知道一個地方或國家在那裏,或是最近的發明與發現等。那時還學人睇中英對照,嘗試學習英文,當然亦與書的內容一樣早早忘記了。

  聽聞由林太乙當總編輯之時,書中絕無錯別字,所以也成了學習中文的一本好書。

  不過也聽聞一件舊事,話說當年《讀者文摘》其中一年附送一本記事簿,經過編輯校對核實至付印,無人發現有錯,但是最終發現一個錯字,竟然是記事簿的簿字,誤植成「薄」,結果多人被炒。這件事是否真實唔知道,是在剛入行時聽說的,告誡做事不要過份自滿。

  為何只留下這兩本?皆因其中一本一篇英漢對照〈火車上的女郎〉,講一男一女在火車上奇妙相遇的故事。另一本則是那年(1973年)上映由阿爾柏仙奴主演的《密探急先鋒》(Serpico),電影故事正刊登在這一期,電影與真人真事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保留下來。

星期六, 8月 09, 2025

LAST MILE:全面引爆(ラストマイル)

  特區香港曾上映,不過在網上觀看,同樣由岡田將生主演,女主角滿島光。

  《LAST MILE:全面引爆》講述今天的全球一體化大家都在網購之下,人只是機器的一部分而已,無人關心亦無人問點解,傳統變得可有可無,把一切變成數字之後,人服務了機器。

  有說將來最終由AI控制了世界,但也未必,因為這個世界最邪惡的是人類,AI有沒有這個本事成疑。

  電影的懸疑尚算合理,只不過男女主角的和解來得太快,減少了對謎團結果的猜測。復仇必須付出代價,可惜控訴並無帶來改變,傳統總有其價值,失去了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當有些人以為無現金電子購物很先進之時,甚麼事都講求效率和忠誠,日日對住個電腦和智能電話,全不關心身邊的一切,危險來到面前也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