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0, 2024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







  鄰近羅馬火車站的一間教堂——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非常值得參觀,如果是教徒更可以朝聖。

  這座由米高朗基羅設計與建造,由原本是一座浴池改建而成,前面為教堂,後面是國立羅馬博物館。

  這座教堂特別有一座日晷,為了讓陽光射進教堂,屋頂處開窿及樑柱裝飾缺了一塊,這樣光線正好射在日晷上,這就是羅馬子午線

  「裝置的目的是憑經驗驗證公曆的正確性,並以與太陽和月亮的運動盡可能一致的方式確定復活節的日期。」(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維基百科意大利文翻譯)。

  有宗教信仰參觀教堂,與懂得天文地理參觀教堂,天主教信徒說萬物由天主創造,而大自然學者則說這個世界由演化而成,但兩者在這裏相遇,卻又彼此證明了之間並沒有矛盾,因為這當中太神奇。

星期一, 11月 18, 2024

打票


  來時在售票機購買火車票,回程同樣需要再買一次,如果當時購買來回票,便可省卻再買票的麻煩。

  Castel Gandolfo火車站只有一部自動售票機,不設售票處,萬一這部機壞了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單程歐元2.1可謂廉宜,火車站上已有十多名乘客候車,我們進站時本想打票,但第一個入口的票機已遭破壞,於是找第二部,設於較遠的位置,同樣票機的面蓋不知何處去,甚有意大利特色。

  這是我們第一次沒有打票便上車。沒有打票而上了車,會否遭到罰款呢?而查票員又會否聽取解釋,這就是回程火車上我們一面欣賞車外美景一面談論的話題,而其他旅客又怎能安心上車並若無其事,看來都是我們過份憂慮。

  或許非繁忙時間,本來乘客就不多,有票在手亦車票只在一日內有效,逃票根本沒有必要,同時他們以信任為前提,所以真的逃票罰款也極重。

星期六, 11月 16, 2024

阿爾巴諾湖





  望住阿爾巴諾湖,好比我們望位維多利亞港。

  意大利三面環海,見海的機會也多,但湖相對較為平靜,而這個阿爾巴諾湖「由兩個呈橢圓狀的古火山口形成」(維基百科)。

  經過兩三年肺炎瘟疫肆虐,旅客數字雖有回升,但零售與餐飲業仍受影響,湖邊設有多間小餐廳,但是生意似乎沒有恢復過來,現時雖不是旺季,食客也不算太多。

  湖景寧靜還有情調,遊完花園參觀別墅後,更可以品嚐意大利美食,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兩隻小怪物湖邊留影,談到近年流行的「打卡」。打卡是從前證明已返工的憑據,今天卻用來形容影張相,與從前的留念完全兩回事。

  所謂「打卡」只為向別人證明自己曾到此一遊,原來這也要證明,確是值得恭喜。

星期四, 11月 14, 2024

曬鹹魚之追日

  來到九龍灣維修,缺個零件,去五金鋪買,門前見曬了多條鹹魚,莫非這間五金鋪兼售鹹魚?

  買好零件,問老闆為何門外曬鹹魚,回答說不是他們的,是鄰近一間食肆見有太陽唔好嘥,專程把鹹魚搬過來曬。既然唔阻地方,五金鋪老闆也不介意,任由鹹魚追住太陽曬到的地方來曬。

  古有夸父追日——當然唔係同一個意思——今有鹹魚追住太陽來曬,可謂市區中的另一景色。

星期三, 11月 13, 2024

冬甩

  冬甩究竟是怎樣的味道?

  冬甩應從外國引進,早年在麵包鋪買到的沙翁就是冬甩的變奏,冬甩呈圓形中間有個窿,沙翁像一個球形,同樣沾上幼沙糖,入口甜而鬆脆帶油炸的香氣。

  在香港食慣了,喜歡的就是那種鬆脆。而在外國有時也喜歡買個冬甩,現時款式亦甚多,連顏色也有不同,可是依然喜歡傳統的冬甩。

  星期日回家前經過一間傳統麵包鋪,又是下午茶時間,於是買個冬甩回家嘆咖啡。

  外貌的確是一個冬甩,可是質感卻是一個麵包,即和菠蘿包餐包的包同一個質地,入口雖同是沙糖的甜,嘴嚼完全是食一個麵包。

  這樣冬甩再不是冬甩,而是冬甩模樣的麵包。

星期二, 11月 12, 2024

舊屋

  大澳棚屋建於水上的多數以鋅鐵與木柱建成,而在陸地上的房屋,都曾重建,改用鋼筋水泥,亦可高至三樓。

  以前的房屋究竟何模樣?

  日久失修多已倒塌,剩下空地上一堆泥頭。偶然經過一間應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舊屋,以磚瓦建成,樓高一層,夾於兩座現代房屋之中。

  話舊其實有新,其中一扇窗已改為金屬框,屋前一幅地應是前院。因有人居住,不好打擾,沒有仔細欣賞,留下照片便離開了。

星期一, 11月 11, 2024

大澳永助聖母小堂

  大澳也有間天主教堂,設有英文彌撒,看來很多菲律賓外傭來訪。

  教堂設在一樓,地方也不大,上一層木樓梯,很有特色。

  樓下似是一座紀念堂,後面還有聖物出售。

星期日, 11月 10, 2024

曬鹹魚

  在大澳路過一間以蝦醬聞名的鋪頭,門外掛了兩排鹹魚曬太陽。

  隨着時代改變,人口遷徙,現時的蝦醬仍否在大澳生曬呢?鹹魚也一樣,據聞鹹魚多數已從印度孟加拉入口,至於現時大澳所見的鰽白鹹魚,是否由本地人製作,因不見有工作人員,所以也不清楚。

  偶然在魚檔見有新鮮鰽白,可惜骨多,用來煲湯尚可,煎香或清蒸則不太受歡迎,價錢唔算貴。

  曬成鹹魚則唔同,立刻貴了很多,除了健康之外,後生一輩已經少食鹹魚,大概知道鹹魚粒炒飯,誰又會買條鹹魚回家擺一年半載。

  成條鹹魚要切開一塊塊,母親喜歡浸在油裏,為了保持濕潤還是為了保存?平日蒸嚿鹹魚主要用來吊味,真正好味的鹹魚應該已經絕跡。

星期六, 11月 09, 2024

代序何解?


  認識一位剛升上高中的學生,獲得一百元的商務書券,問應該買哪本書。隨便向他介紹了卡夫卡的《變形記》,於是他去商務買了一本回來。

  書很多時會有「」或「代序」,「序」(自序)由作者親筆,而「代序」有時會由作者請另一位人士代寫,也可能由出版社或編者請人代序。

  根據教育百科的解釋,序:「一種文體:通常放在正文前,概說或評述作品內容的文章。」自序:「放於著作正文前面,用以代替序言的論述。」

  大概明白了序(自序)和代序的分別,可是當打開這本《變形記》一睇,那篇代序似乎成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從前出版這些著名作品,多數會在最後的頁數才有作者介紹,作者年表,可以再加上作者語錄,甚至再加編者的導讀也可,而這篇代序,不知和書的主要內容有何關係?

  近年覺得台灣出版的書籍,有部分很喜歡把關於那本書的推介文章、名人介紹,甚至加上一位或幾位有點名氣的作家的佳評文字,放於書的最前面,幾乎要翻上十幾二十甚至三四十頁才到主要的內容,莫非現今無名人介紹無導讀——中小學書本除外——讀者不懂得自己找到書來睇?

  其實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代序的作者想找這本書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還是想借助名人來抬舉自己,好像數年前有人喜歡出「修理陶傑」,說他的英文文法有錯,又或修理這個修理那個等,其目的無非借助名人出名。

  其實有錯有甚麼出奇,聖經也可能出錯,讀者自會懂得分辨,如睇本書,今日睇唔明或許過多十多二十年又會有另一個睇法,《紅樓夢》都要睇幾次,點解這些書唔見有「代序」呢?

星期五, 11月 08, 2024

雜感之五——周作人

  閒來找本書一讀,隨手選了周作人的《永日集》,翻到第28篇「愚夫與英雄」(雜感之五)。

  文章不長,只有一頁紙,內裏所提到的人物姓名,大部分幾乎不知是誰,其中南森(Frith Jof Nansen),應是弗里喬夫‧南森,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文章中所提到「…卷末悼惜古希臘之衰微,歸罪於英法帝國主義之爭鬥……」,或是「……歐洲現在是落在愚夫們的手裏了。」和最後一句「總之,民心是在他們一方面,難怪他們現時(永遠)的得勢。」

  而文章所提到的名字,大概是指英之路易喬治,法之克利蒙梭,義之莫索利尼,日之田中義一,而西之利威拉,大概是指西班牙的里維拉

  至於開首提到的丹麥勃闌特特思博士,應是這位Georg Brandes

  現時環球各國領袖都未必識得幾個名字,而那時交通與資訊未有今天發達卻可以博覽世界,更有他們的著作翻譯出版,反觀今天他們永遠得勢,莫非真的如那一句「……這不能不算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