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07
上網看文章
黃毓民有本新書,書名是《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而「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是出自邵力子在蔡元培追悼會的特刊中,以「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九個字形容蔡元培。
黃毓民在此書自序中其中一段: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學貫中西」的以嚴復(又陵)為第一人,他將西方近代典型的學術思想介紹到中國來,他翻譯穆勒(JohnStuartMill 1808-1873)《論自由》,把《論自由》譯作《群己權界論》,將英國的自由主義介紹到中國文化來,在「譯凡例」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須知言論自由,只是平實地說實話求真理,一不為古人所欺,二不為權勢所屈而已。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讐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於君父,不可從也。此之謂自由。亞理斯多德嘗言,吾愛吾師柏拉圖,勝於餘物,然吾愛真理,勝於吾師。即此義耳。蓋世間一切法,惟至誠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未有不重此而得為聖賢,亦未有背此而不敗者也。使中國民智民德而有進今之一時,則必自寶愛自由始。仁勇智術,忠孝節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後為有物。
嚴復是在一九零三年翻譯《論自由》,他是在戊戌政變後避走天津,由於清廷迫害變法人物,剝奪言論自由,刺激了嚴復要翻譯這本英國自由主義經典作品。
「使真理事實,雖出於讐敵,不可廢也。」真理和朋友毫不相干,真理是超越敵友的。所以,追求真理,很多時候必須有「以樹敵為樂,交友為苦」的心理準備。
「無論事之善惡,必順我者為厚交,無論人之姦賢,以敬我者為君子。躡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拍肩,濫許刎頸,大家同陷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見相左者相益。」明儒呂坤的「友道」,庶幾近矣!
「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西方人有真理獨立於人事的傳統,中國人則把情感、友誼、名位、利害放在是非的前面。
嚴復提倡「使真理事實,雖出之讐敵,不可廢也。使理謬事誣,雖以君父,不可從也」的道理,一百多年來,又有多少中國人聽得進去?
另外,《信報》(2007年7月19日)中有一篇文章也談到黃毓民的新書,作者是余錦賢,內容提到:
……至於書名,更別具深意,「無所不容而有所不為」乃係國民黨元老邵力子致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輓辭,以褒揚其仁者有容乃大、狷者有所不為的風骨(打趣補一筆,九十年前,北大文學院院長陳獨秀被人「踢爆」狎妓以至於弄傷她的下體,但蔡元培不以為意,繼續聘用這位中共老祖宗;事隔九十年,廣播處長朱培慶卻因猥瑣地躲在豔女背後而黯然提早退休。這是歷史的諷刺,還是時代的反喻?)。……
對於黃毓民論政,一向都不大喜歡,只見他常青筋暴現;反而喜歡他講歷史,因為可能會有另一番見解。今年年初曾去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一行,找到了蔡元培墓地所在,原在蔡元培葬於香港也有一段故事: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養和醫院治療,因胃部出血過多,終於3月5日病逝,享年73歲(1868-1940)。遺體於7日下午在灣仔摩利臣山道福祿壽殯儀館入殮。10日,蔡元培舉殯,香港各學校及商號均下半旗誌哀。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參加之學校及社團共萬餘人,極盡榮哀。其後靈車經波斯富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駛至薄扶林摩星嶺道東華義莊,沿途圍觀者甚眾,中國電影協會更將這些片段攝製成新聞片,於12日在中央戲院公映。
蔡元培靈柩初移厝於東華義莊月字七號殯房,以待運回故鄉浙江紹興安葬,但因戰事迭起,未能成行,遂移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從此,這位「五四元老、新文化的褓母」就長眠於香江。
蔡墓位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只要越過上山的斜坡,至「同登僊界」的石牌坊,再向右行至「四望亭」,然後向山丘望去,在不遠處「資」字號地段即可見「蔡孑民先生之墓」。昔日蔡墓只有由葉恭綽刻書的「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個紅字的小白石碑,今天所見的墓碑和「蔡孑民先生墓表」是1978年由北京大學同學會重修的。
有感於皇后碼頭所謂清場在即,做新聞的只懂看熱鬧的心態。閒來無聊,在網上找來這些文字。爭取的不是不拆碼頭,而是還有的一點自由!
星期一, 7月 30, 2007
哈辛二世清真寺
去年往摩洛哥旅行,行程最後一天,來到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卡薩布蘭加是摩洛哥西部的一座城市,面向大西洋,摩洛哥獨立之後改稱達爾貝達,「Casa Branca」(卡薩布蘭卡)本身是法語,意思是「白色的屋子」。至於達爾貝達這個譯名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人們仍然習慣稱之為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加在摩洛哥獨立後改稱達爾貝達,這只是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如此說,至於何以會改名稱,資料沒有說明。亦曾上網尋找也不得要領,中國大陸網站兩個名稱也有用,至於台灣則多稱卡薩布蘭加,看來改為達爾貝達,多是由阿拉伯文經中國大陸翻譯而成。管他呢,我們仍沿用大部分人都熟悉的名字——卡薩布蘭加。
卡薩布蘭加位於大西洋岸邊,是摩洛哥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亦是工業中心,人口約295萬。1980年,摩洛哥國王哈辛二世為慶祝六十歲壽辰,宣布建造一座「穆斯林世界西邊最遠處的清真寺」,於是在卡薩布蘭加以南之海上興建一座僅次於聖城麥加禁寺的世界最大清真寺。該寺於1987年8月動工,1993年8月才竣工。
哈辛二世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目前為止是世界第二大清真寺,寺內能容納二萬五千人禮拜,寺外另可容八萬人,其尖塔高二百一十米,是全球最高的清真等尖塔。雖然哈辛二世清真寺是由一位法國建築師(Michel Pinseau)所設計,但建築特色卻是地道的摩洛哥傳統。該寺亦包括不少現代化設施,如鈦金屬大門(防鏽蝕)、可以加熱的地板、能夠滑動的天花(採光設計)及一支雷射燈(參觀時不知安裝在哪裏,可能是指自動升降水晶吊燈)。清真寺樓高三層,以大理石建成,外牆原本是白色的。
據香港建築師學會黃德明建築師介紹:
假如沒有哈辛二世清真寺,摩洛哥名城Casablanca對遊客的吸引力可能大減。該寺建於一九九三年,是全球第二大清真寺(僅次於聖城麥加)。整項工程動用六千名傳統工匠,花上五年多時間和四百八十億港元去完成,用料和設備都極為講究,當中包括不少高科技元素,有可以自動開關的屋頂、具有加熱功能的大理石地板和可自動升降的水晶吊燈。可惜寺內足以容納千人同時共浴的土耳其大浴場,自一九九八年至今還未曾開放過給信眾使用。
建築師就只懂從建築物外觀入手,其他的又怎可一概不顧?
參觀當日是在早上,遊人並不算太多,連當地人也不多,寺內雖有人祈禱,但人數也很少,顯得相當冷清。為何會如此呢?據導遊介紹,這座哈辛二世清真寺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用料及科技亦先進,但並不受當地人民歡迎。首先,這座巨物建築在海邊,全由大理石建造,加上各種設備,岸邊的地基根本不能承受整座建築物的重量,因而出現沉降,而且是不平均的沉降。第二,這些所謂「世紀工程」,多是浮誇之作,要花超過六十億美元建一座清真寺,除不分高低的官員中飽私囊外,亦要向本已是並不富裕的人民認捐,主要是為當時國王哈辛二世歌功頌德,況且「美倫美奐」的清真寺,又怎會是平民百姓聚會的地方。結果是當清真寺建成後,人民的態度是口不能反對,但行動則有所表示,不去這座世界第二大大的清真寺祈禱,也不去這座「奇蹟」參觀。這正正回應了黃德明建築師所述,為何可以容納千人的的土耳其大浴場沒有開放的原因。
星期五, 7月 27, 2007
《竊聽者》男星烏列謬希(Ulrich Muehe)
今天看報,其中一段消息如下:
今年在美國奧斯卡頒獎禮勇奪最佳外語片的《竊聽者》男星烏列謬希(Ulrich Muehe)日前因為胃癌病逝,終年54歲。據報他今年出席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已經身患重病,雖然之前曾經動手術,但最終仍然不敵癌魔。……
年初看《竊聽者》時,正被烏列謬希冷峻的表情所吸引,喜怒不形於色,及後受到藝術的感染,不動的眉梢從中亦起了變化。
在共產獨裁統治下,你不依指示去做可能不可能,但追求真理的心不可能不求真。歷史的責任或可推卸,但個人所作所為就要甘心去面對。命運的安排,罪咎的救贖,一個代號的名字——HGW XX/7見於扉頁而稍稍釋懷。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其中兩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人生如此,強大的民族亦如此。反觀中國與香港,埋沒良心繼續,欺世盜名依舊,有時不得不懷疑,那些所謂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會不會天天要去教堂懺悔。
上網找《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的電影海報,得知另一個外文名字《Das Leben der Anderen》,而關於烏列謬希的資料,來自香港電影網(Hong Kong Films' Web)。
烏列謬希飾演Gerd Wiesler
1953年出生的烏列謬希起初只是一名建築工人,直到22歲那年才正式修讀演技課程。1983年,他加入了德國著名的Deutsches劇院,更成為該劇院裡首屈一指的男演員。他曾參演過不少有關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的電影至1989年擔綱演出Bernhard Wicki的《Spider's Web》。
烏列謬希亦曾參演過三部由米高漢尼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電影,分別是《Benny's Video》、《Funny Game》和《The Castle》。另外,他在Coasta-Cravas執導的《Amen》中飾演一位邪惡的集中營醫生Doctor Mengele,表現尤其出色。
《竊聽者》描述德國劇作家基約‧戴文及其明星女友姬絲‧斯蘭,遭到東德國家情報局的秘密警察(Stasi)監聽,而引發一連串風波。其中飾演情報監控人員Gerd Wiesler的德國影帝烏列謬希赫(Ulrich Muhe),以非常震撼人心的表現令他迅速登上了「歐洲電影大獎」的影帝寶座。
他今年已經以《竊聽者》連奪了包括歐洲電影大獎、德國巴伐利亞電影大獎和德國電影大獎三個影帝大獎,創下他個人演藝生涯的獲獎紀錄和事業高峰。
今年在美國奧斯卡頒獎禮勇奪最佳外語片的《竊聽者》男星烏列謬希(Ulrich Muehe)日前因為胃癌病逝,終年54歲。據報他今年出席奧斯卡頒獎禮的時候已經身患重病,雖然之前曾經動手術,但最終仍然不敵癌魔。……
年初看《竊聽者》時,正被烏列謬希冷峻的表情所吸引,喜怒不形於色,及後受到藝術的感染,不動的眉梢從中亦起了變化。
在共產獨裁統治下,你不依指示去做可能不可能,但追求真理的心不可能不求真。歷史的責任或可推卸,但個人所作所為就要甘心去面對。命運的安排,罪咎的救贖,一個代號的名字——HGW XX/7見於扉頁而稍稍釋懷。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其中兩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人生如此,強大的民族亦如此。反觀中國與香港,埋沒良心繼續,欺世盜名依舊,有時不得不懷疑,那些所謂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會不會天天要去教堂懺悔。
上網找《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的電影海報,得知另一個外文名字《Das Leben der Anderen》,而關於烏列謬希的資料,來自香港電影網(Hong Kong Films' Web)。
烏列謬希飾演Gerd Wiesler
1953年出生的烏列謬希起初只是一名建築工人,直到22歲那年才正式修讀演技課程。1983年,他加入了德國著名的Deutsches劇院,更成為該劇院裡首屈一指的男演員。他曾參演過不少有關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的電影至1989年擔綱演出Bernhard Wicki的《Spider's Web》。
烏列謬希亦曾參演過三部由米高漢尼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電影,分別是《Benny's Video》、《Funny Game》和《The Castle》。另外,他在Coasta-Cravas執導的《Amen》中飾演一位邪惡的集中營醫生Doctor Mengele,表現尤其出色。
《竊聽者》描述德國劇作家基約‧戴文及其明星女友姬絲‧斯蘭,遭到東德國家情報局的秘密警察(Stasi)監聽,而引發一連串風波。其中飾演情報監控人員Gerd Wiesler的德國影帝烏列謬希赫(Ulrich Muhe),以非常震撼人心的表現令他迅速登上了「歐洲電影大獎」的影帝寶座。
他今年已經以《竊聽者》連奪了包括歐洲電影大獎、德國巴伐利亞電影大獎和德國電影大獎三個影帝大獎,創下他個人演藝生涯的獲獎紀錄和事業高峰。
星期三, 7月 25, 2007
升降
上次上塔門時,上空不時有直升機盤旋,每隔十多分鐘便在上空繞一個圈,還以為是未回歸之前,警察乘直升機搜捕非法入境者。自從回歸之後,非法入境者幾乎絕跡,原因是香港已貴為中國一個沿海城市,和以前英國殖民地有很大的分別,再沒有了吸引力,根本再不用非法進入香港。
因為塔門是小島,平日是靠街島往來西貢和馬料水,街島暫停服務後便與世隔絕,如果萬一有急病要入醫院時,接送便要依靠直升機了。幸好英國管治時留下了優良傳統,住遠住近,人人平等,遇有急事,皇家香港輔助空軍立刻出動,所以塔門有一個直升機場。
單是興建一個直升機似乎很浪費,因為使用機會並不多。幸好直升機升降的場地沒有飛機要求那麼高,只要一幅平地便可,經設計後,直升機需要升降時是一個直升機場,不使用時就是一個足球場,正所謂物盡其用。以前皇家香港輔助空軍所使用的直升機大部分已退役,就算是改編為香港飛行服務隊也使用了新式直升機,而當天所見的直升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駕駛,從法國引入的「海豚」直升機。
那天是四月六日星期五,復活節假期,塔門的遊人也算多,因為有幾天假期,很多人選擇在這幾天露營。足球場附近有數個營地,足球場上一大群小朋友正在比賽。直升機在上空繞了幾個圈後,今次竟然選擇降落,降落地點正是足球場,又是直升機場。
我們剛巧爬到旁邊的小山丘上,監視著這情況,大部分人都被直升機所吸引,螺旋漿捲起的氣流,使足球場上激烈的比賽,變作對直升機近距離接觸的歡呼。有如蜻蜓點水般,直升機一碰到地面,又再作爬升,短短一剎便結束了這降落再上升的訓練。
球場又再次響起熱鬧的追逐聲,球來球往,像是剛才的一幕根本沒有發生過。
中國Z-9(直9)多用途直升機
Z-9直升機是我國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的SA-365N型「海豚」(Dauphin)2專利、研製生產的雙發輕型多用途直升機。1980年10月正式引進專利生產,1982年完成了首架Z-9直升機的裝配。
Z-9的旋翼系統由4片複合材料槳葉,星形柔性旋翼槳轂組成,其尾槳為涵道風扇尾槳,由一個槳轂和13片模鍛的輕合金槳葉組成。Z-9的另一大特點是尾梁兩側裝有平尾,平尾兩端各有一塊垂直端板,可以改變飛機的飛行性能。Z-9的起落架為可收放的前三點雙腔油-氣減震輪式起落架,動力裝置為2台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單臺功率為522幹瓦。Z-9用途十分廣泛,可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巡邏、空中攝影、魚群觀測、護林防火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此外,Z-9還可改裝成反坦克型、海上搜索與救護型、反潛型、偵察校炮型及通信型等。
從1988年起,我國開始實施Z-9國產化。1992年1月16日,首架國產Z-9 型(Z-9A-100)飛上了藍天,隨後順利完成了各項試飛科目。在1992年底的Z-9國產化整機技術鑒定會上,鑒定結果表明Z-9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72%,可投入批生產。Z-9目前的型別有以下三種:Z-9,最初的專利生產型,至1990年底協訂的5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Z-9A,繼Z-9後繼續生產的型別,相當於SA-365N1;Z-9A-100,國產Z-9型,也是目前的生產型。以下數據適合Z-9原型。
尺寸數據:旋翼直徑11.93米,尾槳直徑0.90米,機長13.46米,機高(旋翼、尾槳折疊)3.21米,主輪距2.03米,前後輪距3.61米。
重量數據:空重1975千克,有效載荷1863幹克,最大起飛重量4000幹克,最大吊挂載荷1600幹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324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50-260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海平面)4.2米/秒,實用升限60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時1950米,無地效時1020米,最大航程103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5小時。
星期二, 7月 24, 2007
和諧?
巴克萊亞洲錦標賽(英超挑戰盃)今天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傍晚六時先由富咸對樸茨茅夫,八時三十分則由利物浦對南華。由三隊英國球隊,加上一隊香港南華,賽事就稱之為「巴克萊亞洲錦標賽」,可算是奇事。
三支英國球隊爭奪英超挑戰盃本來很正常,奈何賽事在亞洲一個城市——香港舉行,硬要加上一隊沒有人願意踢時是冠軍、有人爭標時要降班的南華,這又關「英超」甚麼事?
要比賽、要賣廣告、要宣傳、要令球迷高興等等也沒所謂,正正因為要在大球場比賽,結果是由下午開始,全香港打從大球場開始,至銅鑼灣、灣仔,北角、南區全部大塞車,這又是甚麼道理?
原本花約五十分鐘的路程,就在今天下午,花了超過一小時四十分鐘才到達,單是在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等候時間超過四十分鐘才能進入隧道。
有賽事而交通受阻無可厚非,但是弄至大塞車則是完完全全顯示香港根本不宜舉行任何國際賽事,原因就是特區政府負責運輸部門、警察交通部應付不了所謂「突然」而增加的人流。
既然應付不了,倒不如不舉行任何國際賽事便可,奈何這個號稱國際城市,甚麼「亞洲國際都會」,有了這名稱,一切就會喜歡浮誇,連阿貓阿狗也喜歡夜郎自大,以前請著名球隊來港是踢表演賽,現今則是錦標賽。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全民受累只為攀附「國際」兩個字,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就要認命,不是加上「國際」就能夠將地位提升。
三支英國球隊爭奪英超挑戰盃本來很正常,奈何賽事在亞洲一個城市——香港舉行,硬要加上一隊沒有人願意踢時是冠軍、有人爭標時要降班的南華,這又關「英超」甚麼事?
要比賽、要賣廣告、要宣傳、要令球迷高興等等也沒所謂,正正因為要在大球場比賽,結果是由下午開始,全香港打從大球場開始,至銅鑼灣、灣仔,北角、南區全部大塞車,這又是甚麼道理?
原本花約五十分鐘的路程,就在今天下午,花了超過一小時四十分鐘才到達,單是在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等候時間超過四十分鐘才能進入隧道。
有賽事而交通受阻無可厚非,但是弄至大塞車則是完完全全顯示香港根本不宜舉行任何國際賽事,原因就是特區政府負責運輸部門、警察交通部應付不了所謂「突然」而增加的人流。
既然應付不了,倒不如不舉行任何國際賽事便可,奈何這個號稱國際城市,甚麼「亞洲國際都會」,有了這名稱,一切就會喜歡浮誇,連阿貓阿狗也喜歡夜郎自大,以前請著名球隊來港是踢表演賽,現今則是錦標賽。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要全民受累只為攀附「國際」兩個字,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市就要認命,不是加上「國際」就能夠將地位提升。
星期一, 7月 23, 2007
正確不正確
據2007年7月19日《明報》報道:原定在昨日書展上出售的一本著作《愛情神話》,昨日幾成「大衛像翻版」。影視處前日派員巡查書展後,指該書封面採用的名畫《賽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Psyche receiving the first kiss of Cupid)當中,男女人物赤裸,構成不雅成分,勸喻書商停售該書。書商稱,在前兩年的書展仍可出售,書中只探討希臘神話文化,封面更是世界著名畫作,對於當局的保守決定感到「十分可悲」;縱使其後影視處態度軟化,收回勸喻,書商卻表示「已無意思」,不會再賣該書。……
據《維基百科》介紹這幅畫作:《賽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法文:Psyché et l'Amour)是法國畫家熱拉爾(Francois Gerard)的1789年的作品。畫作的主題取自希臘神話,愛神丘比特與賽姬的故事。現時該畫作被收藏於巴黎羅浮宮。
李敖寫的小說「上山‧上山‧愛」扉頁寫了十四個字:「清者閱之以成聖 濁者見之以為淫」。
特區政府確是「循序漸進」,雅與不雅,開始由一個人說了算。而雅與不雅,「以成聖」可能陳義過高,「以為淫」就肯定錯不了。
今天是雅與不雅,明天是正確不正確。
據《維基百科》介紹這幅畫作:《賽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法文:Psyché et l'Amour)是法國畫家熱拉爾(Francois Gerard)的1789年的作品。畫作的主題取自希臘神話,愛神丘比特與賽姬的故事。現時該畫作被收藏於巴黎羅浮宮。
李敖寫的小說「上山‧上山‧愛」扉頁寫了十四個字:「清者閱之以成聖 濁者見之以為淫」。
特區政府確是「循序漸進」,雅與不雅,開始由一個人說了算。而雅與不雅,「以成聖」可能陳義過高,「以為淫」就肯定錯不了。
今天是雅與不雅,明天是正確不正確。
星期日, 7月 22, 2007
路過
晚飯後準備乘車回家,路經時代廣場,看見「黃永玉藝術展」正在此展出,於是順道瀏覽。
黃永玉是湖南人,較喜歡他畫湖南風貌,其他的名畫大作自己不大懂得欣賞,亦由於時間已晚,也沒有細心觀賞他的畫作。主題作品是雕塑「童年不再」,時代廣場人流多,背景太雜,拍不出好效果,轉為拍「野豬」。對「野豬」較感興趣,是牠咧嘴大笑,背後就是「黃永玉藝術展」,正符合拍攝的目的。
原來較喜歡另一雕塑作品「開天闢地」,只是作品主人翁攤開雙手,像是迎接,也像是開展,瘦長的身型不能從側面可以表達,較理想的角度應是從視覺高一點向下拍,沒有預備、亦沒有太花時間,只有放棄。
至於「亞當夏娃」,取名亞當夏娃,似乎和「開天闢地」相呼應,感覺是較原始,性徵之突出,相信是黃永玉「回歸之作」。
書展開幕前,有影視處人員勸喻收回古典名畫,解釋是可能不雅,及後改口。如今黃永玉中港吃得開,「亞當夏娃」站於時代廣場前,竟不見淫審處影視處人員勸喻,莫非這真是「中外有別」?
就算是「中外有別」亦不足為訓,畢竟喜好各有不同,為何淫審處影視處明光社之流,要為我們鑑賞作選擇?
黃永玉是湖南人,較喜歡他畫湖南風貌,其他的名畫大作自己不大懂得欣賞,亦由於時間已晚,也沒有細心觀賞他的畫作。主題作品是雕塑「童年不再」,時代廣場人流多,背景太雜,拍不出好效果,轉為拍「野豬」。對「野豬」較感興趣,是牠咧嘴大笑,背後就是「黃永玉藝術展」,正符合拍攝的目的。
原來較喜歡另一雕塑作品「開天闢地」,只是作品主人翁攤開雙手,像是迎接,也像是開展,瘦長的身型不能從側面可以表達,較理想的角度應是從視覺高一點向下拍,沒有預備、亦沒有太花時間,只有放棄。
至於「亞當夏娃」,取名亞當夏娃,似乎和「開天闢地」相呼應,感覺是較原始,性徵之突出,相信是黃永玉「回歸之作」。
書展開幕前,有影視處人員勸喻收回古典名畫,解釋是可能不雅,及後改口。如今黃永玉中港吃得開,「亞當夏娃」站於時代廣場前,竟不見淫審處影視處人員勸喻,莫非這真是「中外有別」?
就算是「中外有別」亦不足為訓,畢竟喜好各有不同,為何淫審處影視處明光社之流,要為我們鑑賞作選擇?
星期四, 7月 19, 2007
自然
翻開看似雜亂,實則亂中有序的舊照片堆中,想找一些很多年前於大理拍攝的照片,無意中發現這張第一次去北京時所拍下的一張。
那時的火車,沒有如今的快捷,從上海乘坐特快,也要十多個小時。因為上海是直轄市,火車的編排較其他地方好,尤其是上海至北京這條路線,大部分特快火車都是傍晚時間出發,至第二天早上到達目的地,省卻了一晚的時間,也省卻了下午或晚上到達時找旅館的煩惱。
在火車上聽北京人介紹北京時,說到每個中國人一生中都應該去北京一次。當年全中國人口約十億,假如北京每年能夠接待一億名遊客,又真是每個中國人去北京一次,也需要十年時間。另外,也聽聞一個關於中國人的故事,話說如果中國人能夠齊心,十億人同時間一起跳,地球也會脫離軌跡。這個故事是真不是假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人絕對不會這麼齊心做同一件事。
到達北京,先去當年大多數香港人最熟悉的地方——宣武門飯店找地方住,可惜時間太早(約早上七時許),飯店住滿旅客,暫時沒有人退租,所以入住不了宣武門飯店。早到也要流落街頭,無聊間乘地車返回前門,終於找到一間類似客棧的旅館,單人房只得一張單人床,另有一張寫字枱,沒有櫈,使用寫字枱時要坐在床上。旅館是天井型,即是中間是天井,四邊是走廊,走廊後便是房間,全部是公共衛生間,頗有特色,那時住在三樓,結果一住就住了幾天。
這張照片拍於故宮,除照片經過時間的洗禮而變了色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選用的快門與光圈出了錯,造成整張照片色調偏暗,而沖曬照時亦沒有作「補償」。照片不是拍得出色與否,而是當時站在仙鶴銅器前,正想著如何拍攝可以避開那一塊「請勿入內」的警告牌,剛巧兩名北京少女亦以仙鶴作背景,其中一名站到仙鶴前,遮了警告牌。未及考慮,沒任何調校,舉機便拍。
自然流露,有一點不耐煩,轉眼已是十多二十年前的記憶。
那時的火車,沒有如今的快捷,從上海乘坐特快,也要十多個小時。因為上海是直轄市,火車的編排較其他地方好,尤其是上海至北京這條路線,大部分特快火車都是傍晚時間出發,至第二天早上到達目的地,省卻了一晚的時間,也省卻了下午或晚上到達時找旅館的煩惱。
在火車上聽北京人介紹北京時,說到每個中國人一生中都應該去北京一次。當年全中國人口約十億,假如北京每年能夠接待一億名遊客,又真是每個中國人去北京一次,也需要十年時間。另外,也聽聞一個關於中國人的故事,話說如果中國人能夠齊心,十億人同時間一起跳,地球也會脫離軌跡。這個故事是真不是假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人絕對不會這麼齊心做同一件事。
到達北京,先去當年大多數香港人最熟悉的地方——宣武門飯店找地方住,可惜時間太早(約早上七時許),飯店住滿旅客,暫時沒有人退租,所以入住不了宣武門飯店。早到也要流落街頭,無聊間乘地車返回前門,終於找到一間類似客棧的旅館,單人房只得一張單人床,另有一張寫字枱,沒有櫈,使用寫字枱時要坐在床上。旅館是天井型,即是中間是天井,四邊是走廊,走廊後便是房間,全部是公共衛生間,頗有特色,那時住在三樓,結果一住就住了幾天。
這張照片拍於故宮,除照片經過時間的洗禮而變了色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選用的快門與光圈出了錯,造成整張照片色調偏暗,而沖曬照時亦沒有作「補償」。照片不是拍得出色與否,而是當時站在仙鶴銅器前,正想著如何拍攝可以避開那一塊「請勿入內」的警告牌,剛巧兩名北京少女亦以仙鶴作背景,其中一名站到仙鶴前,遮了警告牌。未及考慮,沒任何調校,舉機便拍。
自然流露,有一點不耐煩,轉眼已是十多二十年前的記憶。
星期三, 7月 18, 2007
「新十誡」
偶爾翻開舊報紙,看到一則新聞,只得寥寥幾行,內容是梵蒂岡於2007年6月19日向世人發出警告,汽車偶爾是罪惡之來源,並為司機推出「新十誡」。
根據《聖經》記載,天主在西乃山(西奈山)向梅瑟(天主教稱梅瑟,新教稱摩西)頒佈十誡,叫以色列人愛主愛人。如今梵蒂岡向駕駛者頒佈新十誡又是甚麼呢?為何本地傳媒沒有詳細報道?而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又好像沒有甚麼表示,這或許只是對司機而言,梵蒂岡似乎太小題大做。但無論如何,梵蒂岡頒佈「新十誡」,必有其目的,於是上網找到「新十誡」的內容:
梵蒂岡與時並進,2007年6月19日,向駕駛者頒佈「十誡」,勸誡他們駕駛前不要飲酒,在意外中幫助其他車主。道路十誡如下:
一、不要殺人
二、道路是用來相聚,並非用來傷人
三、謙恭有禮、正直誠實、審慎小心,助你處理無法估計的突發事情
四、要有善心,守望相助,尤其是交通意外的傷者
五、不要用汽車滿足權力慾、控制慾或作惡
六、勸誡別人在身體或心理狀況欠佳時,不要駕駛
七、支援交通意外受害者的家人
八、安排交通意外中感到內疚的駕駛者,在適當時候與受害者相聚,讓他們釋放心靈、感受寬恕的過程
九、保護路上容易受傷的人,例如兒童與長者
十、對別人要有責任
由梵蒂岡來頒佈「新十誡」,可知因交通意外或事故所帶來之影響是多麼嚴重,尤其是醉酒駕駛。6月18日,早前因醉酒駕駛,引致汽車撞向的士,的士司機及乘客死亡,結果是醉駕司機被判入獄十八個月,即是九個月一條人命。7月12日,又發生因為醉酒駕駛,撞死一名途人,死者更被拖行一百米。7月18日,一名84歲婆婆被高速駛至的跑車撞死。在此不再引述這些新聞,「新十誡」中第一誡便是不要殺人,至第二誡就是「道路是用來相聚,並非用來傷人」。可惜,香港沒有人理會這回事。
根據2005年數字,那年約有兩萬宗交通意外,導致超過150人死亡,嚴重受傷的有接近三千人。近年因醉酒駕駛引致嚴重交通意外續有上升,原因是甚麼呢?一是尊貴的立法局議員只爭選票,不理民生;二是唐英年當財政司司長時,為了一己之私——減紅酒稅,及後更減酒稅,間接鼓勵市民飲多幾杯酒,酒後跟著可駕駛。
記得看過一幅漫畫(出自季諾〔Quino〕,阿根廷),漫畫中只是一個比喻。人類與恐龍好像並不生存在同一個世紀,但是人類仍逃不過恐龍的巨爪,並且是由別人所操控之下。
根據《聖經》記載,天主在西乃山(西奈山)向梅瑟(天主教稱梅瑟,新教稱摩西)頒佈十誡,叫以色列人愛主愛人。如今梵蒂岡向駕駛者頒佈新十誡又是甚麼呢?為何本地傳媒沒有詳細報道?而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又好像沒有甚麼表示,這或許只是對司機而言,梵蒂岡似乎太小題大做。但無論如何,梵蒂岡頒佈「新十誡」,必有其目的,於是上網找到「新十誡」的內容:
梵蒂岡與時並進,2007年6月19日,向駕駛者頒佈「十誡」,勸誡他們駕駛前不要飲酒,在意外中幫助其他車主。道路十誡如下:
一、不要殺人
二、道路是用來相聚,並非用來傷人
三、謙恭有禮、正直誠實、審慎小心,助你處理無法估計的突發事情
四、要有善心,守望相助,尤其是交通意外的傷者
五、不要用汽車滿足權力慾、控制慾或作惡
六、勸誡別人在身體或心理狀況欠佳時,不要駕駛
七、支援交通意外受害者的家人
八、安排交通意外中感到內疚的駕駛者,在適當時候與受害者相聚,讓他們釋放心靈、感受寬恕的過程
九、保護路上容易受傷的人,例如兒童與長者
十、對別人要有責任
由梵蒂岡來頒佈「新十誡」,可知因交通意外或事故所帶來之影響是多麼嚴重,尤其是醉酒駕駛。6月18日,早前因醉酒駕駛,引致汽車撞向的士,的士司機及乘客死亡,結果是醉駕司機被判入獄十八個月,即是九個月一條人命。7月12日,又發生因為醉酒駕駛,撞死一名途人,死者更被拖行一百米。7月18日,一名84歲婆婆被高速駛至的跑車撞死。在此不再引述這些新聞,「新十誡」中第一誡便是不要殺人,至第二誡就是「道路是用來相聚,並非用來傷人」。可惜,香港沒有人理會這回事。
根據2005年數字,那年約有兩萬宗交通意外,導致超過150人死亡,嚴重受傷的有接近三千人。近年因醉酒駕駛引致嚴重交通意外續有上升,原因是甚麼呢?一是尊貴的立法局議員只爭選票,不理民生;二是唐英年當財政司司長時,為了一己之私——減紅酒稅,及後更減酒稅,間接鼓勵市民飲多幾杯酒,酒後跟著可駕駛。
記得看過一幅漫畫(出自季諾〔Quino〕,阿根廷),漫畫中只是一個比喻。人類與恐龍好像並不生存在同一個世紀,但是人類仍逃不過恐龍的巨爪,並且是由別人所操控之下。
星期二, 7月 17, 2007
星期一, 7月 16, 2007
呂字石
星期六, 7月 14, 2007
我們看海去
用「我們看海去」作相名,原因是喜歡這個名字,但用於這張照片則有些誤導。
「我們看海去」出自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自己是先看電影後看書,「我們看海去」是書內其中一段。小英背著「我們看海去」這篇課文,在一個荒廢的庭園遇上小偷,從認識到守著一個秘密,至後來真相大白時,知道人生悲苦無奈的一面,在所謂「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模糊界線中成長,這段往事殘留在記憶中,忘不了艱難中那一張真摯的笑臉。
這張照片拍於塔門,不是「我們看海去」,而是看牛去。現時有很多牛在塔門生活,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牛留在塔門?香港以前仍有很多農田,但是自從八十年代開始,已沒有人再用牛來耕田,但仍有很多牛留下來,全部「人道毀滅」沒有可能,於是放生。曾有一段時間,牛隻放生在大嶼山,及後大嶼山興建機場,將原本是一個島嶼的大嶼山與大陸連接起來,如果牛隻再留在大嶼山,即是牛隻可能會走出市區,所以便將牛隻放生到塔門。
塔門是孤島,牛隻可以在這裏頤養天年,不要以為住在這裏的牛隻全都是老弱殘兵,有很多還是年輕力壯,並且有生育能力,那天所見,有很多牛仔只是出生了幾天,跟著牛媽媽四圍走,認識這個冷酷的世界。
另一張照片就是完全配合舐犢情深這句成語。牛媽媽一直跟著小牛,生怕牠走失、生怕牠受人類的騷擾、生怕牠走至亂石邊……
星期五, 7月 13, 2007
豉汁清蒸斑頭腩
下午五時許,離上班還有一段時間,路經北角成報大廈附近的一間海鮮店,櫥窗擺放了很多龍蝦與各類螃蟹,包括長腳蟹、水晶蟹、嘉菲蟹、麵包蟹和花蟹等等,亦有瀨尿蝦和螳螂蝦。
曾看過螳螂蝦的紀錄片,螳螂蝦的形狀和瀨尿蝦很相似,但比瀨尿蝦大隻;覓食方法卻和陸地上的螳螂一樣,同是以有如鐮刀般的一對前臂獵食,出擊快如閃電,還未看清已經將獵物鉗在臂上。瀨尿蝦游水姿態比蝦優美,因為蝦游水時可看見蝦腳的擺動,而瀨尿蝦和螳螂蝦則有如穿了一襲長裙,游水時腳部如同絮步,會有形狀與波浪。
清蒸或凍食瀨尿蝦有另一番味道,不過還是喜歡椒鹽瀨尿蝦,喜其香口與冶味。對蟹的興趣不大,因為一定要有閑情才可慢慢品嘗蟹的鮮味。剛巧看見店內有供應豉汁清蒸斑頭腩,於是入內一試。
喜歡斑頭腩多於斑球,正因為是可以試真魚頭的味道,魚肉香滑兼肥美,加上豉汁的濃香,一碟斑頭腩加兩碗白飯,不消十五分鐘已吃清。
記得以前還有清蒸東星斑,味道和魚的質素更佳,吃起來更鮮甜與嫩滑,只是近年東星斑因捕獲過度,數量大幅減少,供應緊張下只能間中才能有貨,而且還要預訂。
星期四, 7月 12, 2007
星期三, 7月 11, 2007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
解放前,上海有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公司,但每次到上海,總分清那一間公司是哪一間公司的前身,原因是解放以後,以前的四大百貨公司全都改了新名字。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這個名字很有共產味道,據知上海還有上海第八百貨商店,亦有上海第十百貨商店,至於有沒有第二、第三、第四等等(如此類推)的百貨商店,則不得而知。在「全民一體化」,沒有個人,只有集體,每個人只是一個編號,百貨商店也不例外。沒有了名字,等同沒有了美麗的誤會、沒有了感性的認識,連人生的樂趣也失去。時移世易,紅色中國比起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資本主義,百貨公司、購物商場處處林立,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的吸引力比不上從前,除了那一座大廈以外。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解放前原名是大新公司(The SUN Co., Ltd.),1934年在南京路與西藏中路交界開工建造,設計者是留學美國的華人建築家關頒聲先生,參與建造的是基泰工程公司,大廈樓高八層,營業面積21400平方米。1936年1月10日,大新公司正式開張營業。當時的大新有限公司是遠東最大的百貨商店,大樓曾獲得亞洲最佳建築設計獎。大新公司同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合稱南京路四大公司。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遷入大新公司。
至於四大公司現今的分布,據資料介紹:
四大公司是指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它們是南京路的商業支柱。先施公司(現上海服裝商店)於1917年開業,是四大公司中最早落成的一家,營業面積有萬餘平方米,銷售萬餘種商品;永安公司(現華聯商廈)在1918年開幕,經營全球百貨,他們廢除了議價的陋習,並嚴格訓練營業員,令顧客感覺耳目一新;新新公司(現上海第一食品公司)在1929年開辦,附設旅館和儲蓄保險業務,是最早裝置冷氣設備的大型百貨公司;大新公司(現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則落成於1936年,規模最大,設備最新,因首創地下室商場和直達三樓的自動扶手電梯而名氣大震。
設計新新公司的設計者曾留學美國,怪不得整座建築和美國的百貨大樓很相似。不過,隨著百貨公司日漸式微,這種建築模式已不多見,隨之而來的是購物商場。
那天只逗留了很短時間,沒有詳細留意這座建築物有何特別,唯一感興趣的是樓梯窗戶,依隨樓梯的斜度而傾斜,不過不知是後期改建還是原本設計已如此。另一是門前的幾條大柱,現今建築很少將主力柱放於大門前,影響了大門的闊度,或許那時的建築方法或是上海的地基有所不同,才如此設計。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這個名字很有共產味道,據知上海還有上海第八百貨商店,亦有上海第十百貨商店,至於有沒有第二、第三、第四等等(如此類推)的百貨商店,則不得而知。在「全民一體化」,沒有個人,只有集體,每個人只是一個編號,百貨商店也不例外。沒有了名字,等同沒有了美麗的誤會、沒有了感性的認識,連人生的樂趣也失去。時移世易,紅色中國比起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資本主義,百貨公司、購物商場處處林立,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的吸引力比不上從前,除了那一座大廈以外。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解放前原名是大新公司(The SUN Co., Ltd.),1934年在南京路與西藏中路交界開工建造,設計者是留學美國的華人建築家關頒聲先生,參與建造的是基泰工程公司,大廈樓高八層,營業面積21400平方米。1936年1月10日,大新公司正式開張營業。當時的大新有限公司是遠東最大的百貨商店,大樓曾獲得亞洲最佳建築設計獎。大新公司同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合稱南京路四大公司。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遷入大新公司。
至於四大公司現今的分布,據資料介紹:
四大公司是指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它們是南京路的商業支柱。先施公司(現上海服裝商店)於1917年開業,是四大公司中最早落成的一家,營業面積有萬餘平方米,銷售萬餘種商品;永安公司(現華聯商廈)在1918年開幕,經營全球百貨,他們廢除了議價的陋習,並嚴格訓練營業員,令顧客感覺耳目一新;新新公司(現上海第一食品公司)在1929年開辦,附設旅館和儲蓄保險業務,是最早裝置冷氣設備的大型百貨公司;大新公司(現上海第一百貨公司)則落成於1936年,規模最大,設備最新,因首創地下室商場和直達三樓的自動扶手電梯而名氣大震。
設計新新公司的設計者曾留學美國,怪不得整座建築和美國的百貨大樓很相似。不過,隨著百貨公司日漸式微,這種建築模式已不多見,隨之而來的是購物商場。
那天只逗留了很短時間,沒有詳細留意這座建築物有何特別,唯一感興趣的是樓梯窗戶,依隨樓梯的斜度而傾斜,不過不知是後期改建還是原本設計已如此。另一是門前的幾條大柱,現今建築很少將主力柱放於大門前,影響了大門的闊度,或許那時的建築方法或是上海的地基有所不同,才如此設計。
星期一, 7月 09, 2007
《巴黎愛漫遊》(2 Days In Paris)
對於一部電影的喜歡與否,很憑個人觀感,昨天看的《巴黎愛漫遊》(2 Days In Paris),就真的有點不喜歡。
沒有看過女主角茱莉迪比(Julie Delpy)主演的《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及《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只看過《藍白紅三部曲之白》(Three Colors: White)。今趟似乎受累於「才女」之名,來一次自編、自導、自演。
《巴黎愛漫遊》中看不見巴黎,所得到的印象是從的士司機口中得知的,是否真確,就有如我們去一趟巴黎,也只是走馬看花、浮光掠影。點點片片,其實所得到的,和想得到的又是否如此重要?
去羅浮宮、巴黎鐵塔,或是其他地方,只是我們迷信旅遊書內的密碼。去到巴黎,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哪裏呢?竟然可以是走紅於六十年代的美國樂隊The Doors的靈魂人物Jim Morrison(1943-1971)的墳墓。往日情懷,今日緬懷,但又可會是同一個心情?從前是給人回味,不是給人懷念。今天看來,還是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喜歡的原因,不要以為是法國人喜歡談「性」說性,而是對那兩個成年人很厭煩,兩個人不停的說著同一個話題,不停的喋喋不休,不停的在你耳邊說著說著,覺得極之討厭,全片是有精句而沒有佳篇。
「才女」想展現她的才華,似乎是可一不可再,與的士司機的對話,有點造作,明貶暗褒。歐洲大部分電影都有政府資助,相信此片亦不例外,資助的好處是有錢拍電影,不好處是花錢拍電影。枕邊絮語,難以串成電影,女觀眾可能會看得開心,因為有情有性;但年紀漸大,何來有此閒情!
沒有看過女主角茱莉迪比(Julie Delpy)主演的《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及《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只看過《藍白紅三部曲之白》(Three Colors: White)。今趟似乎受累於「才女」之名,來一次自編、自導、自演。
《巴黎愛漫遊》中看不見巴黎,所得到的印象是從的士司機口中得知的,是否真確,就有如我們去一趟巴黎,也只是走馬看花、浮光掠影。點點片片,其實所得到的,和想得到的又是否如此重要?
去羅浮宮、巴黎鐵塔,或是其他地方,只是我們迷信旅遊書內的密碼。去到巴黎,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哪裏呢?竟然可以是走紅於六十年代的美國樂隊The Doors的靈魂人物Jim Morrison(1943-1971)的墳墓。往日情懷,今日緬懷,但又可會是同一個心情?從前是給人回味,不是給人懷念。今天看來,還是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喜歡的原因,不要以為是法國人喜歡談「性」說性,而是對那兩個成年人很厭煩,兩個人不停的說著同一個話題,不停的喋喋不休,不停的在你耳邊說著說著,覺得極之討厭,全片是有精句而沒有佳篇。
「才女」想展現她的才華,似乎是可一不可再,與的士司機的對話,有點造作,明貶暗褒。歐洲大部分電影都有政府資助,相信此片亦不例外,資助的好處是有錢拍電影,不好處是花錢拍電影。枕邊絮語,難以串成電影,女觀眾可能會看得開心,因為有情有性;但年紀漸大,何來有此閒情!
星期六, 7月 07, 2007
七七蘆溝橋事變
今天是「七七蘆溝橋事變」七十周年的日子,「事變」這兩個字頗有日本味道,用「事變」也不能形容為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過既然課本書籍都是這樣寫,只有從俗。
早幾天七月四日,是美國獨立日。
逾兩個世紀以前,英國人進駐北美洲大陸,建立起十三個殖民區。但隨著當地居民與英國政關係日漸緊張,加上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這條導火線,著名的獨立戰爭終於爆發。由華盛頓帶領的大陸兵團,於1775年起與英軍短兵相接,並於1776年7月4日宣布美國獨立,但戰火還是延至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才全面止息。
七十年過去了,蘆溝橋上獅子依舊,笑看時代的變遷,崛起任由癡人去說夢,艱苦日子仍是要紀念。
早幾天七月四日,是美國獨立日。
逾兩個世紀以前,英國人進駐北美洲大陸,建立起十三個殖民區。但隨著當地居民與英國政關係日漸緊張,加上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這條導火線,著名的獨立戰爭終於爆發。由華盛頓帶領的大陸兵團,於1775年起與英軍短兵相接,並於1776年7月4日宣布美國獨立,但戰火還是延至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才全面止息。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從一個名稱可知背後的意義。但在今天,一個喜歡報喜不報憂的中國,「七七蘆溝橋事變」這些歷史名詞早已離我們遠去,有的是甚麼「五一黃金周」、「十一黃金周」之類。五月一日是國際勞動節、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為何到了今天,一切都只是向錢看,連勞動與國慶也和黃金有關。七十年過去了,蘆溝橋上獅子依舊,笑看時代的變遷,崛起任由癡人去說夢,艱苦日子仍是要紀念。
星期四, 7月 05, 2007
「一個兩制」?
對於首位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Neil Armstrong,本地傳媒喜歡譯作「杭思朗」、「岩士唐」或是「阿姆斯特朗」都沒有所謂,反正我們多是從電台、電視台或報章知道這些人的名字。他們是「上帝」,我們是順民。
曾幾何時,我們聽慣這些譯名:前美國國防部長倫斯菲(拉姆斯菲爾德)、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撒切爾夫人)、美國總統布殊(布什)、北韓(北朝鮮)、寮國(老撾)、赤柬(紅色高棉)、波布(波爾布特)、尼克遜(尼克松)、列根(里根或雷根)、卡達(卡特)、太陽神十三號(阿波羅十三號)、哥巴卓夫(哥爾巴喬夫)、溫伯格(黑格)、舒爾茲(舒爾茨)、前埃及總統沙特(薩達特、沙達特)、修爾斯(車路士)、黑池(??)、波格(??)、格林美獎(艾美獎)、翡冷翠(佛羅倫斯)、費利民(佛利民)……等等。雖然大家各有各譯,但是一看或是一聽自然會知是說誰。
但是,不知為何,現時喜歡「統一」,就是為了統一,希特拉變了「希特勒」、聖地牙哥變了「聖迭戈」、伊斯坦堡變了「伊斯坦布爾」、維珍尼亞州變了「弗吉尼亞州」、伯明翰好像變了「考文垂」……等等。為何要統一譯名呢?因為要跟隨我們偉大的祖國,大一統心態。
既然要跟,為何布殊不跟隨叫「布什」、白高敦不跟隨叫「戈登‧布朗」、貝理雅不跟隨叫「布萊爾」,碧咸、車路士、空中巴士等等又如何呢?
莫非這就是體現了「一個兩制」?
曾幾何時,我們聽慣這些譯名:前美國國防部長倫斯菲(拉姆斯菲爾德)、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撒切爾夫人)、美國總統布殊(布什)、北韓(北朝鮮)、寮國(老撾)、赤柬(紅色高棉)、波布(波爾布特)、尼克遜(尼克松)、列根(里根或雷根)、卡達(卡特)、太陽神十三號(阿波羅十三號)、哥巴卓夫(哥爾巴喬夫)、溫伯格(黑格)、舒爾茲(舒爾茨)、前埃及總統沙特(薩達特、沙達特)、修爾斯(車路士)、黑池(??)、波格(??)、格林美獎(艾美獎)、翡冷翠(佛羅倫斯)、費利民(佛利民)……等等。雖然大家各有各譯,但是一看或是一聽自然會知是說誰。
但是,不知為何,現時喜歡「統一」,就是為了統一,希特拉變了「希特勒」、聖地牙哥變了「聖迭戈」、伊斯坦堡變了「伊斯坦布爾」、維珍尼亞州變了「弗吉尼亞州」、伯明翰好像變了「考文垂」……等等。為何要統一譯名呢?因為要跟隨我們偉大的祖國,大一統心態。
既然要跟,為何布殊不跟隨叫「布什」、白高敦不跟隨叫「戈登‧布朗」、貝理雅不跟隨叫「布萊爾」,碧咸、車路士、空中巴士等等又如何呢?
莫非這就是體現了「一個兩制」?
星期三, 7月 04, 2007
七一遊行後
星期二, 7月 03, 2007
雜感
愈來愈覺得雅虎的Blog極之難控制,原本「四行倉庫」是一篇直落,怎知全版排好要出街時,竟然出現有錯,錯的原因是篇幅太長,真是有無搞錯?
Blog內的照片又不能放大、相簿內的照片又不能加說明、想留言又必先是blog友、顯示又慢、想修改內文時又會跳上跳下,真是太麻煩了,雅虎再是如此,真是要另覓地盤。
回歸十年,真是無所感,見到緊扼自由之窗的傳媒,全都向北京靠攏,大篇幅報道回歸的新聞。民陣說有六萬八千人遊行便是有六萬八千人,為何一定要求所謂平衡,又報警方說有多少人?另一份報章更虛偽,報港大乜乜調查有多少人,真是笑話,這些數字又不是要證實甚麼,遊行是千真萬確的事,主辦單位說有多少人便是多少人,如要求證可以自己去求證,不用借用別人的調查。
「想要有藍天,一年放多幾次煙花便會有藍天;想要多點綠色,養多幾隻熊貓就可綠草如茵。」這是甚麼原因?就因為我們有錢和不用負責任的心態!
Blog內的照片又不能放大、相簿內的照片又不能加說明、想留言又必先是blog友、顯示又慢、想修改內文時又會跳上跳下,真是太麻煩了,雅虎再是如此,真是要另覓地盤。
回歸十年,真是無所感,見到緊扼自由之窗的傳媒,全都向北京靠攏,大篇幅報道回歸的新聞。民陣說有六萬八千人遊行便是有六萬八千人,為何一定要求所謂平衡,又報警方說有多少人?另一份報章更虛偽,報港大乜乜調查有多少人,真是笑話,這些數字又不是要證實甚麼,遊行是千真萬確的事,主辦單位說有多少人便是多少人,如要求證可以自己去求證,不用借用別人的調查。
「想要有藍天,一年放多幾次煙花便會有藍天;想要多點綠色,養多幾隻熊貓就可綠草如茵。」這是甚麼原因?就因為我們有錢和不用負責任的心態!
星期日, 7月 01, 2007
四行倉庫
到達人民廣場地鐵站,站在十字街頭,從地圖上看,由這裏往上海郵政博物館並不會太遠,只要走至蘇州河邊,沿著蘇州北路向東走應該可以到達,頂多走二十分鐘吧,於是起行,沿著西藏北路向蘇州河方向走去。
離開繁華的購物區,沒有熱鬧的遊人,走在路上的卻是怱怱忙忙的都市人,各人互不理會,經常四周顧盼的反而是自己。當走到西藏北路橋上,兩旁並沒有特別的建築物,正站在橋上觀望兩岸環境,再向前一望時,就看見了「四行倉庫」四個大字。
對四行倉庫的名字有點熟悉,但這裏只像普通的一座樓房,又沒有明確指示,猶豫間只懂站在橋上看,沒有走到附近,一心只想著如何走去上海郵政博物館,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一路上就想著,這裏會不會就是淞滬會戰其中一仗的發生地點四行倉庫呢?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蘆溝橋揭開全面侵華的序幕,亦是中國打響了全面抗日的第一槍。隨著日本大舉入侵,一個月下來,日本已兵臨上海城下,隨時展開進攻,並誇下海口,三日拿下上海,不出三個月拿下中國。8月13日入侵上海,史稱淞滬會戰,結果是三個月後,上海淪陷。淞滬戰爭其中悲壯一幕,發生在四行倉庫。
據資料介紹,四行倉庫由1931年初建時的六層,建國後經1956年和1992年兩次加高,升為七層。建國以來數度易主,內部結構已面目全非。而在七樓,有一間八十平方米的「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內有帶領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謝晉元將軍半身像。陳列室是「八‧一三」六十五周年之時,由四行倉庫特為籌資籌設立,以告世人。陳列室逢周五下午對外開放。
由於沒有去過,現時也不知「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還存不存在。為何是「八百壯士」?話說當年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傷亡慘重;激戰兩個月後,至1937年10月25日,中國軍隊防線被突破,於是軍隊開始西撤,為牽制敵人火力,更為保持在上海市區的存在,獨留八十八師留守閘北,為全軍作殿後。當時八十八師524團團副謝晉元自告奮勇,率該團一營,留守原師部所在四行倉庫。這幢鋼筋水泥混凝土建築,佔地0.3公頃,寬六十四米,高二十五米,最初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存儲貨物的聯合倉庫,倉庫牆厚基深,以堅固著稱。
27日淩晨二時,全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擊炮連,合共約四百五十人人集合完畢,對外仍用團番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由此得名。此時的倉庫,南面臨河,東面是租界,西、北已被日軍佔領,已是「十里洋場」唯一一塊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國土。謝晉元與八百壯士預立了遺囑:「余一槍一彈誓與敵週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27日中午,戰鬥打響。其慘烈,如今可從524團一營營長楊瑞符的《孤軍奮鬥四日記》中窺見一二:「日軍以猛烈的機關槍封鎖路口,以平射炮及重迫擊炮向四行倉庫猛轟,最激烈時,每秒鐘發炮一響……」
四日後,即10月30日,掩護撤軍目的已達,蔣介百下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英租界。誰知撤退之後另有故事: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公共租界。
第二天的《中央日報》解釋如是:「國家所期於此八百壯士者至深且遠,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亦為國家莫大之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後陣地,俾此眾將士,另圖報國之道。」但真正的原因,1938年6月間謝晉元曾與友人談起,「我等之撤退,係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租界)之安全。」
四行倉庫對岸有兩個巨大儲氣罐,日軍之前不敢以飛機重炮轟炸四行倉庫,就是投鼠忌器,恐時機不成熟,毀了租界,引起英美干戈。後見始終無法戰勝孤軍,日軍惱羞成怒,威脅租界當局,如不採取行動逼走孤軍,將「不顧租界安危,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中國守軍」。租界當局只好去逼國民政府,令孤軍撤出戰鬥。
英國人開始答應,「負責掩護孤軍撤退」。可當孤軍冒著槍林彈雨,以死傷30多人的代價進入租界時,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在國民政府代表的勸說下,孤軍的槍交了出去,卻被押上車輛,送膠州公園(即今日晉元裏一帶)羈留。英軍之所以食言,是因日軍威脅,若許孤軍離開租界歸隊,他們將開進租界殲擊孤軍。
國民政府的妥協,令八百壯士就這樣不明不白束手就擒。不服氣的楊瑞符1939年6月12日在《大聲報》發文,評論四行一戰:「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
八百壯士到膠州公園後,被鐵絲網圍在一個約15畝大的空地上,並被「萬國商團」的白俄兵監守,上海市民稱這裡為「孤軍營」。孤軍每日堅持徒手隊列訓練、拳術訓練和體育比賽,後又用木頭做假槍練刺殺,國恥不忘。崇敬八百壯士的中外人士多次提出解救方案,但謝晉元一一謝絕,表示:「余自奉命撤退之始,即知今後環境之艱危,當十倍於固守四行之時。余為奉令撤退,光明而來,亦當正大而去。」
然而,他最後卻被汪偽收買的4個士兵刺殺,這是1941年4月24日晨,謝晉元時年37歲。同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僅二十天,佔領租界的日軍入孤軍營。歷時四年困守的八百壯士,不久被分批押解近至杭州遠到新幾內亞做苦力,後大多客死異鄉。
這就是八百壯士鮮為人知的結局,比之當日壯舉,其慘烈更令人動容。
今天的余姚路321弄,晉元里,四幢七十年代造普通公房,600多戶居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裏曾經的名字:孤軍營。
謝晉元就是死於斯葬于斯。直到1983年,晉元墓才遷至宋慶齡陵園名人墓園。
一座四行倉庫,背後有著抗日戰爭悲壯的歷史,可幸的是四行倉庫今天仍然存在,有點遺憾的是當天只是經過。記得台灣曾經有一部電影《八百壯士》,說的就是關於八十八師524團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電影也沒有看過,不過歷史頗令人覺得吊詭與無奈,由於當年抗日主要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今天中國共產黨自然不想將抗日的英勇一幕展示人前,於是四行倉庫依然是四行倉庫,如今找不著一點痕跡。中國人很喜歡說「以史為鑑」,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不過必先要知道以甚麼人的歷史,去鑑甚麼樣的事物。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建於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日,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多名士兵戰死,三十多人負傷。四日後,由於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於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凌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一年之後遇刺身亡。
一方面,由於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為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戰時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給守庫士兵。那面旗現存台北市國軍歷史博物館。
另一方面,謝晉元的防守被認為是有意地造成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現象和向外國顯示中國抵抗日本的決心。因為通常軍事命令只要上級指示便行,無需文官如宋子文這樣的高調轉達撤退命令。另外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離開繁華的購物區,沒有熱鬧的遊人,走在路上的卻是怱怱忙忙的都市人,各人互不理會,經常四周顧盼的反而是自己。當走到西藏北路橋上,兩旁並沒有特別的建築物,正站在橋上觀望兩岸環境,再向前一望時,就看見了「四行倉庫」四個大字。
對四行倉庫的名字有點熟悉,但這裏只像普通的一座樓房,又沒有明確指示,猶豫間只懂站在橋上看,沒有走到附近,一心只想著如何走去上海郵政博物館,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一路上就想著,這裏會不會就是淞滬會戰其中一仗的發生地點四行倉庫呢?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蘆溝橋揭開全面侵華的序幕,亦是中國打響了全面抗日的第一槍。隨著日本大舉入侵,一個月下來,日本已兵臨上海城下,隨時展開進攻,並誇下海口,三日拿下上海,不出三個月拿下中國。8月13日入侵上海,史稱淞滬會戰,結果是三個月後,上海淪陷。淞滬戰爭其中悲壯一幕,發生在四行倉庫。
據資料介紹,四行倉庫由1931年初建時的六層,建國後經1956年和1992年兩次加高,升為七層。建國以來數度易主,內部結構已面目全非。而在七樓,有一間八十平方米的「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內有帶領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謝晉元將軍半身像。陳列室是「八‧一三」六十五周年之時,由四行倉庫特為籌資籌設立,以告世人。陳列室逢周五下午對外開放。
由於沒有去過,現時也不知「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還存不存在。為何是「八百壯士」?話說當年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傷亡慘重;激戰兩個月後,至1937年10月25日,中國軍隊防線被突破,於是軍隊開始西撤,為牽制敵人火力,更為保持在上海市區的存在,獨留八十八師留守閘北,為全軍作殿後。當時八十八師524團團副謝晉元自告奮勇,率該團一營,留守原師部所在四行倉庫。這幢鋼筋水泥混凝土建築,佔地0.3公頃,寬六十四米,高二十五米,最初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存儲貨物的聯合倉庫,倉庫牆厚基深,以堅固著稱。
27日淩晨二時,全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擊炮連,合共約四百五十人人集合完畢,對外仍用團番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由此得名。此時的倉庫,南面臨河,東面是租界,西、北已被日軍佔領,已是「十里洋場」唯一一塊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國土。謝晉元與八百壯士預立了遺囑:「余一槍一彈誓與敵週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27日中午,戰鬥打響。其慘烈,如今可從524團一營營長楊瑞符的《孤軍奮鬥四日記》中窺見一二:「日軍以猛烈的機關槍封鎖路口,以平射炮及重迫擊炮向四行倉庫猛轟,最激烈時,每秒鐘發炮一響……」
四日後,即10月30日,掩護撤軍目的已達,蔣介百下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英租界。誰知撤退之後另有故事: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公共租界。
第二天的《中央日報》解釋如是:「國家所期於此八百壯士者至深且遠,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亦為國家莫大之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後陣地,俾此眾將士,另圖報國之道。」但真正的原因,1938年6月間謝晉元曾與友人談起,「我等之撤退,係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租界)之安全。」
四行倉庫對岸有兩個巨大儲氣罐,日軍之前不敢以飛機重炮轟炸四行倉庫,就是投鼠忌器,恐時機不成熟,毀了租界,引起英美干戈。後見始終無法戰勝孤軍,日軍惱羞成怒,威脅租界當局,如不採取行動逼走孤軍,將「不顧租界安危,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中國守軍」。租界當局只好去逼國民政府,令孤軍撤出戰鬥。
英國人開始答應,「負責掩護孤軍撤退」。可當孤軍冒著槍林彈雨,以死傷30多人的代價進入租界時,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在國民政府代表的勸說下,孤軍的槍交了出去,卻被押上車輛,送膠州公園(即今日晉元裏一帶)羈留。英軍之所以食言,是因日軍威脅,若許孤軍離開租界歸隊,他們將開進租界殲擊孤軍。
國民政府的妥協,令八百壯士就這樣不明不白束手就擒。不服氣的楊瑞符1939年6月12日在《大聲報》發文,評論四行一戰:「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
八百壯士到膠州公園後,被鐵絲網圍在一個約15畝大的空地上,並被「萬國商團」的白俄兵監守,上海市民稱這裡為「孤軍營」。孤軍每日堅持徒手隊列訓練、拳術訓練和體育比賽,後又用木頭做假槍練刺殺,國恥不忘。崇敬八百壯士的中外人士多次提出解救方案,但謝晉元一一謝絕,表示:「余自奉命撤退之始,即知今後環境之艱危,當十倍於固守四行之時。余為奉令撤退,光明而來,亦當正大而去。」
然而,他最後卻被汪偽收買的4個士兵刺殺,這是1941年4月24日晨,謝晉元時年37歲。同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僅二十天,佔領租界的日軍入孤軍營。歷時四年困守的八百壯士,不久被分批押解近至杭州遠到新幾內亞做苦力,後大多客死異鄉。
這就是八百壯士鮮為人知的結局,比之當日壯舉,其慘烈更令人動容。
今天的余姚路321弄,晉元里,四幢七十年代造普通公房,600多戶居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裏曾經的名字:孤軍營。
謝晉元就是死於斯葬于斯。直到1983年,晉元墓才遷至宋慶齡陵園名人墓園。
一座四行倉庫,背後有著抗日戰爭悲壯的歷史,可幸的是四行倉庫今天仍然存在,有點遺憾的是當天只是經過。記得台灣曾經有一部電影《八百壯士》,說的就是關於八十八師524團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電影也沒有看過,不過歷史頗令人覺得吊詭與無奈,由於當年抗日主要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今天中國共產黨自然不想將抗日的英勇一幕展示人前,於是四行倉庫依然是四行倉庫,如今找不著一點痕跡。中國人很喜歡說「以史為鑑」,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不過必先要知道以甚麼人的歷史,去鑑甚麼樣的事物。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建於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日,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多名士兵戰死,三十多人負傷。四日後,由於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於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凌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一年之後遇刺身亡。
一方面,由於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為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戰時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給守庫士兵。那面旗現存台北市國軍歷史博物館。
另一方面,謝晉元的防守被認為是有意地造成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現象和向外國顯示中國抵抗日本的決心。因為通常軍事命令只要上級指示便行,無需文官如宋子文這樣的高調轉達撤退命令。另外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