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01, 2007

四行倉庫

  到達人民廣場地鐵站,站在十字街頭,從地圖上看,由這裏往上海郵政博物館並不會太遠,只要走至蘇州河邊,沿著蘇州北路向東走應該可以到達,頂多走二十分鐘吧,於是起行,沿著西藏北路向蘇州河方向走去。
  離開繁華的購物區,沒有熱鬧的遊人,走在路上的卻是怱怱忙忙的都市人,各人互不理會,經常四周顧盼的反而是自己。當走到西藏北路橋上,兩旁並沒有特別的建築物,正站在橋上觀望兩岸環境,再向前一望時,就看見了「四行倉庫」四個大字。
  對四行倉庫的名字有點熟悉,但這裏只像普通的一座樓房,又沒有明確指示,猶豫間只懂站在橋上看,沒有走到附近,一心只想著如何走去上海郵政博物館,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一路上就想著,這裏會不會就是淞滬會戰其中一仗的發生地點四行倉庫呢?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蘆溝橋揭開全面侵華的序幕,亦是中國打響了全面抗日的第一槍。隨著日本大舉入侵,一個月下來,日本已兵臨上海城下,隨時展開進攻,並誇下海口,三日拿下上海,不出三個月拿下中國。8月13日入侵上海,史稱淞滬會戰,結果是三個月後,上海淪陷。淞滬戰爭其中悲壯一幕,發生在四行倉庫。

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

  據資料介紹,四行倉庫由1931年初建時的六層,建國後經1956年和1992年兩次加高,升為七層。建國以來數度易主,內部結構已面目全非。而在七樓,有一間八十平方米的「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內有帶領八百壯士抗擊日軍的謝晉元將軍半身像。陳列室是「八‧一三」六十五周年之時,由四行倉庫特為籌資籌設立,以告世人。陳列室逢周五下午對外開放。
  由於沒有去過,現時也不知「八百壯士英勇抗戰事跡陳列室」還存不存在。為何是「八百壯士」?話說當年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傷亡慘重;激戰兩個月後,至1937年10月25日,中國軍隊防線被突破,於是軍隊開始西撤,為牽制敵人火力,更為保持在上海市區的存在,獨留八十八師留守閘北,為全軍作殿後。當時八十八師524團團副謝晉元自告奮勇,率該團一營,留守原師部所在四行倉庫。這幢鋼筋水泥混凝土建築,佔地0.3公頃,寬六十四米,高二十五米,最初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存儲貨物的聯合倉庫,倉庫牆厚基深,以堅固著稱。
  27日淩晨二時,全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擊炮連,合共約四百五十人人集合完畢,對外仍用團番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由此得名。此時的倉庫,南面臨河,東面是租界,西、北已被日軍佔領,已是「十里洋場」唯一一塊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國土。謝晉元與八百壯士預立了遺囑:「余一槍一彈誓與敵週旋到底,流最後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當代價。」
  27日中午,戰鬥打響。其慘烈,如今可從524團一營營長楊瑞符的《孤軍奮鬥四日記》中窺見一二:「日軍以猛烈的機關槍封鎖路口,以平射炮及重迫擊炮向四行倉庫猛轟,最激烈時,每秒鐘發炮一響……」
  四日後,即10月30日,掩護撤軍目的已達,蔣介百下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英租界。誰知撤退之後另有故事:

汪道涵提字的上海四行倉庫牌匾

  1937年10月30日,蔣介石令「八百戰士」停止戰鬥,退入公共租界。
  第二天的《中央日報》解釋如是:「國家所期於此八百壯士者至深且遠,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亦為國家莫大之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後陣地,俾此眾將士,另圖報國之道。」但真正的原因,1938年6月間謝晉元曾與友人談起,「我等之撤退,係因第三者要求維護中立地區(租界)之安全。」
  四行倉庫對岸有兩個巨大儲氣罐,日軍之前不敢以飛機重炮轟炸四行倉庫,就是投鼠忌器,恐時機不成熟,毀了租界,引起英美干戈。後見始終無法戰勝孤軍,日軍惱羞成怒,威脅租界當局,如不採取行動逼走孤軍,將「不顧租界安危,採取極端手段對付中國守軍」。租界當局只好去逼國民政府,令孤軍撤出戰鬥。
  英國人開始答應,「負責掩護孤軍撤退」。可當孤軍冒著槍林彈雨,以死傷30多人的代價進入租界時,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在國民政府代表的勸說下,孤軍的槍交了出去,卻被押上車輛,送膠州公園(即今日晉元裏一帶)羈留。英軍之所以食言,是因日軍威脅,若許孤軍離開租界歸隊,他們將開進租界殲擊孤軍。
  國民政府的妥協,令八百壯士就這樣不明不白束手就擒。不服氣的楊瑞符1939年6月12日在《大聲報》發文,評論四行一戰:「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僅僅做到『絕對服從命令』六個字……」
  八百壯士到膠州公園後,被鐵絲網圍在一個約15畝大的空地上,並被「萬國商團」的白俄兵監守,上海市民稱這裡為「孤軍營」。孤軍每日堅持徒手隊列訓練、拳術訓練和體育比賽,後又用木頭做假槍練刺殺,國恥不忘。崇敬八百壯士的中外人士多次提出解救方案,但謝晉元一一謝絕,表示:「余自奉命撤退之始,即知今後環境之艱危,當十倍於固守四行之時。余為奉令撤退,光明而來,亦當正大而去。」
  然而,他最後卻被汪偽收買的4個士兵刺殺,這是1941年4月24日晨,謝晉元時年37歲。同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僅二十天,佔領租界的日軍入孤軍營。歷時四年困守的八百壯士,不久被分批押解近至杭州遠到新幾內亞做苦力,後大多客死異鄉。
  這就是八百壯士鮮為人知的結局,比之當日壯舉,其慘烈更令人動容。
  今天的余姚路321弄,晉元里,四幢七十年代造普通公房,600多戶居民中很少有人知道,這裏曾經的名字:孤軍營。
  謝晉元就是死於斯葬于斯。直到1983年,晉元墓才遷至宋慶齡陵園名人墓園。

如今是家具店

  一座四行倉庫,背後有著抗日戰爭悲壯的歷史,可幸的是四行倉庫今天仍然存在,有點遺憾的是當天只是經過。記得台灣曾經有一部電影《八百壯士》,說的就是關於八十八師524團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電影也沒有看過,不過歷史頗令人覺得吊詭與無奈,由於當年抗日主要是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今天中國共產黨自然不想將抗日的英勇一幕展示人前,於是四行倉庫依然是四行倉庫,如今找不著一點痕跡。中國人很喜歡說「以史為鑑」,尤其是今天的中國,不過必先要知道以甚麼人的歷史,去鑑甚麼樣的事物。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建於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日,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多名士兵戰死,三十多人負傷。四日後,由於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於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凌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一年之後遇刺身亡。
  一方面,由於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為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戰時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給守庫士兵。那面旗現存台北市國軍歷史博物館。
  另一方面,謝晉元的防守被認為是有意地造成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現象和向外國顯示中國抵抗日本的決心。因為通常軍事命令只要上級指示便行,無需文官如宋子文這樣的高調轉達撤退命令。另外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跡。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戰爭很殘酷,而且絕對非人性。對上海有點認識,除了父親是上海人外,亦因早年工作時,是和上海人一起,間中聽聽他們說說往事。
上海除了租界外,即是上海灘、淮海路等地點,其他幾乎全毁於戰火,閘北區更夷為平地。加上近年大興土木,遺跡亦愈來愈少。另外,就是當年領導抗日的還是國民黨政府,日本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只爆發小規模衝突,就算是平型關戰役,也只是共產黨誇大戰績。正因為這個原因,抗日戰爭的歷史在現今的中國很難找到真相,亦難於看見宣揚抗日的事蹟。
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例,門前那個300000究竟有多大意義呢?戰爭罪行不在於殺多少人,而是凡對手無寸鐵非戰爭人員、未經審訊的戰爭人員等等進行集體屠殺,或是對一個地區、國家進行滅絕式的殺戳,已構成戰爭罪行。
對現今的中國,歷史很詭秘。認識多一點,尋找多一點,並不一定想知道甚麼真相,只是希望能夠摘下已經褪色,而且不屬於他們的那個光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