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8日上午,幾名漁民在湖北宜昌市葛洲壩下紫陽江段發現一條死亡的中華鱘,據趕到現場的宜昌漁政部門技術人員初步鑑定,中華鱘為輪船螺旋槳擊打後死亡。該中華鱘長約3.3米,重為250公斤左右,對該中華鱘的具體死亡情況,技術人員表示要作進一步的研究。(摘自新華網)
海洋公園的鱘魚數日前全部送回大陸,對鱘魚來說,真是可喜可賀。
將鯊魚館改為鱘魚館,相信只有海洋公園才想得出,以我們沒有見識的人一看,也知道沒有可能。鯊魚中雖然也有吃浮游生物的,如鯨鯊;有吃底棲生物,有吃無脊椎食物的,如海膽、蟹、鮑魚等,但是大部分鯊魚都是食肉的,即是懂得捕獵。
鱘魚又是吃甚麼呢?從鱘魚的口部貼近腹部看,鱘魚都是吃底棲生物和無脊椎生物,即是生長在湖底或河底的生物,如蚌類、海星、海參等等,找這些食物不是靠捕獵,而是靠生長在嘴部附近的觸鬚,一探測到有食物便會游近進食,並不需要太多技巧,因為海星、海參都是移動緩慢的生物。
另外,中國的鱘魚多生長在長江一帶,產卵期及初生期多在長江上游(淡水),成長期則在大海(鹹水),近年瀕臨絕種,主要原因是長江受到嚴重污染外,另一就是在長江興建水壩,因為水壩阻止了成熟期的鱘魚返回出生地產卵,不能繁衍自然數量大幅減少,再加上人類的捕殺,數量曾到達危險邊緣。
中國人雖然遺禍長江,但也想證明人定勝天,於是研究人工繁殖鱘魚,在湖北省有「養殖基地」,結果成功,使中國長江的鱘魚數量得以回升,暫免絕種。數年前遊覽長江三峽時,曾參觀「基地」,只見鱘魚在大魚缸中貼近水底慢慢而游,其實近乎沒有游動,一條現代中國稱為活化石的國寶,初看時不知是生是死,近看時才知億萬年進化下來的,給人類(中國人)一研究,確是活生生的化石。
去過海洋公園鯊魚館的都知道,為讓參觀的遊人得以仔細觀察鯊魚,水缸設於上方,方便遊人從下欣賞,所以水缸下方平滑如鏡,不要說水底沒有泥沙、沒有食物,根本是甚麼也沒有。對鯊魚來說,尋覓食物不是問題,因為牠懂得獵食,但對於鱘魚,水底沒有食物,究竟要到哪裏尋找?活化石只代表進化慢,不是代表適應快,但深深印在腦海中的,是中國人的濫捕、水壩的阻路,以前從上而下看,今天竟然從下向上望,沒有得食都算,連水底都人頭湧湧,不嚇死才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