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30, 2009

印度門(India Gate)



  印度門位於新德里,看起來像法國凱旋門的地標,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印度軍人而建。
  印度門高四十八點七米、寬二十一點三米、拱門高四十二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印度並不是參戰國,卻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派出軍人協助英國作戰,以戰後可以獨立作為條件,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沒有兌現曾經許下的承諾,為了安撫印度付出了巨大犧牲卻未能獲得獨立,於是興趣印度門,紀念陣亡士兵。
  由1921年開始籌備,直至1931年正式建成,印度門牆上刻有九萬印度陣亡士兵中的其中一萬三千五百個名字,也包括英國官兵在內。拱門頂端有一個圓石盆,是一盞大油燈,每逢重大節日,盆內盛滿燈油,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後來印度門也為了紀念印巴衝突(1971年)和中印邊界衝突中的陣亡軍人和殉難者,在印度門下方點燃起一個被稱為Amar Jawan Jyoti的永恆之火。
  當天參觀時正值上午,受空氣污染影響,煙霧頗大,後來太陽出來,才可近看清楚,由於由側門進入,逗留的時間又不多,只是隨便拍了幾張,未達預期效果。

星期日, 11月 29, 2009

「警犬」

  今天下午沿山頂盧吉道繞一圈,半途遇見一件奇怪的事,相信是如今特區政府才會發生的事。
  太平山雖然不高,但勝在空氣較好,含氧量高,可見泥土、樹木,甚至鐵欄有地衣生長,只可惜這天受感冒病菌影響,走來不能集中精神。最美麗風景過後,開始轉入林蔭,迎面走來一隻金毛尋回犬。
  金毛尋回犬體型較大,外表善良,是很受歡迎的品種。天氣並不冷,但這隻金毛尋回犬卻穿上衣服,走近看時,原來印上「警犬」兩個大字,後面跟著一男一女。如果這隻是警犬,那麼後面的一男一女,相信是便衣警察吧。
  問題來了,警察便衣巡邏,保障郊遊路線安全,本來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是穿著便衣,就是不讓別人知道「我是警察」。可是尋回犬卻穿上印有「警犬」大字的背心,這豈不矛盾?
  警察是便衣,警犬不是便衣,即是就算警察是便衣也沒有用,一見警犬,係人都知道跟著警犬的兩個人是警察,為何還要便衣巡邏?真是不明白為甚麼要這樣做?
  照道理,金毛尋回犬性格溫馴,多作嚮導或搜尋,作為巡邏警犬似乎不太適合。從攻擊角度看,穿制服的執法人員或警犬,會是先受襲擊對象,如果有事發生,金毛尋回犬首先當災,尾隨質素漸低的香港特區警察可以早遁,如此變化,相信愛狗如命的英國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星期六, 11月 28, 2009

泰姬瑪哈陵輕舞



  聽聞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稱讚印度是全世界最佳攝影地方之一,不在於景物,而在於色彩。
  很難形容泰姬陵,初見是白,遠看是白,近看同是白,白得有點淒美,白得楚楚可憐,白得由憐生愛。喜歡不是背後的故事,而是那種白,白得弱不禁風,白得不敢觸碰,白得令人心軟。
  莫臥兒(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建立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被譽為「完美建築」。
  遊覽當日,站在泰姬陵左側,在高塔陰影下拍攝,前方一家人靜坐傾談,感受閒逸,女孩和小童揚起輕紗起舞,初時不敢正面拍攝,後來見不抗拒,於是一連拍了十多張,雖則和理想相距甚遠,捕捉的正是色彩後的白。

星期五, 11月 27, 2009

語言與文字



  印度貨幣稱為盧比,目前面值最高的是一千盧比,每一張紙幣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雖然不知道全部內容,但對新版五百盧比特別感興趣。
  時為一九三零年,甘地再次參加印度獨立運動,國大黨當時曾經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合作運動,於是甘地在一九三零時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六日,領導了他一生之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帶領群眾從德里遊行至Ahmedabad,全程長達四百公里,當時稱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亦有稱食鹽長征,數以千計的群眾徒步至海邊,從海中取鹽而不向政府交稅。
  五百紙幣正面有甘地的照片,背後正是紀錄了食鹽長征。除此之外,左面印有十五種文字,正是代表了印度政府所承認的十五種官方語文。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印度官方語言超過二十二種及超過二千種方言,文字除了在紙幣中所列出的十五種之外,應該還有很多沒有列出來。
  印度各民族是否融洽,單憑旅行幾天很難觀察,不過有多少感到信奉印度教的較為不喜歡信奉伊斯蘭教的,參觀印度教廟時覺得管理完善,伊斯蘭廟則比較混亂,表面所得,不關人的信仰,而是資源分配引起的問題。
  反觀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雖說有五十六個民族,可是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官方文字是簡體中文。官方沒有好好保存中文,遑論各民族的文字,說到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幾百種甚至幾千種方言逐漸消失,單是這一點,民族之間又怎會融和?

星期三, 11月 25, 2009

沮喪

  有時一天有太多令人沮喪的事。
  趕不上五十五分的班車,一等就是超過十五分鐘,怎知來的是全車滿座,只好急步跑向另一處,以為可以多一個選擇,怎知又過了十分鐘,結果都是同一個選擇。
  巴士站全是下班趕回家的人潮,巴士如車龍般逐一進站,秩序井然,就是因為這一個站,已經等了十五分鐘。駛離這站時,希望可以暢通無阻,奈何世事喜歡作對,離開不到兩個車位,前面已給「間封」擋住,又要等十分鐘。
  從來都不明白為何要間歇封閉,間歇封閉又不能解決交通擠塞,只是將汽車攔在收費處,待會重開時,只會製造一種緊張氣氛,個個爭先恐後,給綠色特權小巴一個衝線機會,這種僵化的處事作風,竟然由英治時代遺留至今,可謂奇景。英國人不是臨撤離時留下地雷處處嗎?怎麼如今還跟隨英國的方式辦事,又證明了外國人能,中國人萬萬不能。
  隧道行車只是比正常略慢,可惜一到怡和街接高士威道,又給中國人當家作主之下搞垮,永遠迷信交通燈,不知道大家應該互相禮讓,硬要每一百米一組交通燈,每次過不了十架十二米長巴士,後果如何個個都知,只有特區政府的官員不知。
  最後衝刺不由得自己決定,三班滿載乘客的8P呼嘯而過,又花多十五分鐘,除了轉乘的士之外又有甚麼方法呢?頻密班次終於給自己一個選擇,擠在第四班車的人群中,只相信一切就是如此。
  雖然覺得很沮喪,但不要以為告一個段落,只差兩分鐘,再一次失望而回,幸好沒有放棄,跑步趕回N72,因為就是不相信應該如此!

星期二, 11月 24, 2009

水土不服

  出發之前,想著會不會水土不服,因為全程喝瓶裝水,會缺少礦物質兼浪費很多膠樽,如果喝煮沸過的水喉水,每處地方會有不同味道,至於是否可以符合自己的腸胃,真是試過先知。
  旅行社每天提供一瓶樽裝水、酒店房間又一瓶,一天之內很難喝完兩公升水,加上除了外出時才喝樽裝水,在酒店時則多是煮水來喝,喜其可以沖咖啡或茶,也提供了溫和水,重要的是嘗試不同地方的不同口味。
  旅行社雖然也不主張喝煮沸過的飲用水,但我們也沒有多大理會,因為外出吃飯喝茶飲湯,也是使用當地提供的食水,難道想喝熱水,也要用瓶裝水加熱才喝,想來也挺麻煩。
  在新德里的水,好像沒有甚麼,可能由於停留的時間過於短暫,沒有認真嘗試。阿格拉的水,用了來沖茶沖咖啡,蓋過了原有的味道,晚上喝了半杯,只知略帶一點鹹味。來到了齋浦爾,要在這裏住兩天,終於可以試試這裏的味道,如果要比較,齋浦爾的水是三處地方最鹹的。
   話說印度人喜歡天地是我家,而印度飲用水多來自地下,污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滲透,水可以被揮發,但殘留的阿蒙里亞及尿素會從泥土直滲至地下水層,所以自 來水中會有鹹味。這個說法未必準確,而水中有鹹味的原因很多,至於會否影響健康,則沒有仔細研究,喝了兩天,似乎沒有不適。
  臨離開印度前,早上天氣帶冷,參觀印度廟時赤腳踏在大理石上感覺冰涼,喝完餘下的半瓶裝水,在機場時又喝了一瓶從酒店拿的瓶裝水,飛機上喝了一瓶,等轉飛機時喝了一杯咖啡,從孟買回港途中全程都是瓶裝水,結果回港後病了兩天,不知這是不是水土不服。

星期日, 11月 22, 2009

印度牛奶

  看了一則十一月十三日的新聞,知道印度連續九年保持牛奶產量第一位,是世界最大牛奶生產國,美國只是第二位。牛奶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食品,還為印度超過五十萬個偏遠鄉村約七千萬農民提供了額外收入。雖然印度牛奶產量在全世界排第一,可是奶製品加工並不發達,只有約百分之十二的牛奶被送到奶製品工場加工,世界水平則為百分之七十,其中紐西蘭約為百分之九十八。印度的牛奶是直接被消費,最多只能加些糖,或是用來做傳統食品。
  曾經看過一篇「印度開心牛」,說到在印度的牛受尊崇的地位,雖則流浪街頭,但也有很多印度人定時定候一日三餐餵飼,可知多逍遙。
  也是這時候才知道印度牛奶產量是世界第一,也是第一次看見印度牛閒蕩行頭,無拘無束,我有我自在,橫臥路道,街中覓食。
  一日來到風之宮外面的市集,一隻牛就在旅遊車旁的的垃圾堆中吃著爛菜殘草,坐在後面來自繁忙都市的幸福女人突然「有感」而發:「都唔知有無搞錯,放咁多牛係街食垃圾,跟住榨奶畀我哋飲,咁就話印度牛奶產量最高,都唔知有無搞錯!」
  立刻甚麼幻想也沒有,又是通識的問題,怪不得特區政府是加設通識教育。佢可以用任何觀點看印度,可以用任何心態關懷印度牛,但是佢究竟知唔知道唔係隻隻牛都可以榨牛奶?

星期一, 11月 16, 2009

小學


原有小學校舍


後來加建的部分


校舍背後

  2007年在上海時,閒來無聊,走到一間木廠,專門生產木門、門框的。一進大門,左面是一排舊房屋,當時感到十分熟悉,似來過又好像沒有見過,屋裏面是工作間;右面有兩層樓房建築,除了工場外,樓上便是寫字樓,那天參觀了一會便離開了。
  今次到上海,尋找的就是一些舊記憶,又來到這一間木廠,經介紹之後,才知這裏原是一間小學,後來因為地方不敷應用,在西面約二百米的地方建成了一所小學,取代了原有的這間。
  舊的小學約有七八十年歷史,初初建築時,只得兩間課室及一間教員室,後來學生增加,在旁加建了兩間課室,後面還有再加建的洗手間。說是洗手間可能不太準確,因為內裏只得廁所(旱廁),並無衛生設備,要到廁所外才有水喉和洗手盆。為何會如此印象深刻?記得第一次回上海時,住在舊屋,那時舊屋沒有廁所,仍用馬桶,但我們很少使用。上海的親友可能知道我們從城市回來,不習慣使用馬桶,於是領我們到小學廁所,雖是旱廁,但總比用馬桶方便,主要是不用傾倒及清潔。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認識了這間小學。
  後來小學停用了,自己回去的次數也減少了,就算是回來,也多住在新屋那裏,漸漸對舊有的地方淡忘,一直沒有重遊。直到這一次,又走到這間曾經是小學的地方,也知道父親曾經在這裏唸書,而且是三代也曾在這裏唸書,對著這一排舊房屋,不禁有另一番滋味。
  雖然舊貌不再,小學早已荒廢多年,也幸好木廠利用原用校舍作工場,使這所小學能夠繼續存在,可是過不了兩三年,可能一切都面目全非,再找不到痕跡。

星期五, 11月 13, 2009

門頂的簷篷



  有啲事真係唔見過都唔知點解!
  上海以前農村建築,有獨立的房屋,也有幾家人(多是同姓)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的四合院,包括共用的大門、內院、水井和客堂。
  舊建築沒有衛生設備、沒有獨立廚房,隨著時代變遷,今天已有了自來水,燒柴燒煤球亦被淘汰,個人環境得到改善,可是舊房屋難以改裝加建,也因為年代久遠,維修也應付不了人口增加,於是家中略有積蓄的,多將舊房屋拆掉,改建而成有獨立衛生間、獨立廚房的兩層房屋,舊有的四合院模式亦逐漸瓦解。
  中國人多有壞習慣的劣根,包括自私、嫉妒、自大,大家雖是同姓,但並一定能夠和諧同處,共用的地方如內院、客堂更少人理會清潔,多用來堆放雜物舊家具。昔日同住還可容忍,如今個個獨立一樓,公眾地方更加沒有人理會。
  妙就妙在這裏,既然大門、內院和客堂屬於大家,每一家都有份,當每戶都建成自己的樓房時,大門和客堂又不能分割,應怎樣處理?答案是在沒有政府再劃分土地所屬時,只好原封不動,繼續屹立在原有的地方。大門己破損,但大門頂的簷篷可以在兩層樓房中間;客堂則被包圍在中間,任由風雨洗禮。
  在一個不屬於這裏的人看來,充滿奇怪,又很矛盾。

星期四, 11月 12, 2009

大澳行

  見天氣轉涼,於是起行,11月7日下午,和舊同事一同由東涌步行至大澳。由東涌至深屈灣一段,全是石屎路,走來比較沉悶,幸好沿途講到中文字橫排直排的問題,令本來可有可無的看法,有更加執著的堅持。
  自從回歸之後,大部分香港報刊開始改為橫排,這做法不知是緊隨偉大祖國之後,還是走創新之先。中文的意思的確有時很含糊,但對於數字的表達卻很清晰,例如十二萬三千元,現時因為橫排之原因,也將中文數字改為阿拉伯數字,變成了12.3萬元。中文也與時並進,以前沒有億時,會有四萬萬五千萬,現在有億,立刻是四億五千萬,但橫排的結果是4.5億,簡直是垃圾。
  中文本來是直排,現時可橫可直,其實也是一種優勢,可惜香港就是不會珍惜這優勢,以為走得比偉大祖國更快就是更先進,從來不知道保護珍貴事物的可貴,這正是香港走向衰落的道路。
  說回遠足,到達深屈灣後,石屎路走完,開始轉為一條沿山腰的泥路,是全段最精彩的一段,可眺望南中國海珠江口,落日紅霞,另有一番情調,見不見夕陽,從來都不去奢望,只知時間飛逝,留也留不住。

星期三, 11月 11, 2009

『11的11的11』

  今年是2009年,記得在九月時,很多人選擇在九月九日九時九分九秒結婚,說甚麼幾多個九,寓意甚麼長長久久。
  為特別日子賦上特別意思,以為是無聊鬼才會如此,怎知今天看亞洲電視報道了一則消息,今天11月11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
  上網找到康邊停戰協定,是各國簽定第一次大戰結束的協定,是在1918年11月11日在法國巴黎北面瓦茲省貢比涅(Compiègne原來翻譯成康邊)附近森林中一節火車車廂中籤定的。「停戰協定於11月11日下午5時達成協議,定於巴黎時間夜裡11時正式生效,所以也被稱為『11的11的11』協定。」
  這一天,英國、北美和英聯邦國家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將這一天定為國殤日。香港未回歸前,港督與殖民地官員每年均會在中環皇后像廣場的和平紀念碑出席大型悼念及閱兵儀式。如今回歸後,好像已將這紀念活動連同假期一併取消。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結束,可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線,不過這是後話了。前兩天(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二十周年,東歐已經變了天,可惜這裏仍是舊模樣。歷史巨輪有時不一定向前,有時候是會開倒車的。

星期一, 11月 09, 2009

大閘蟹

大閘蟹

  在香港,食大閘蟹好像很大件事,在上海,則好像是家常事。那天到達上海,已經遲了約半小時,出機場時又遇上交通阻塞,二十分鐘的路程足足用多一倍時間,到達靜安寺又要調查班車情況,由早上七時從香港出發,花了大半天終於回到上海家中,略為安頓,又到晚飯。
  以為隨隨便便吃頓晚飯,怎知捧出一盆已經蒸熟的大閘蟹出來。「剛從超級市場買回來,挺新鮮的。」大閘蟹體型比香港出售的略小,約三四兩重,蟹腳扣上防偽牌,沒有紫蘇葉同蒸,也沒有花雕酒佐食,如家常小菜般。雖然不是太喜歡吃大閘蟹,不過倒喜歡蒸熟時的模樣,紅紅的一張笑臉。

雞毛菜

雲吞

  上海菜在中國菜中並不出眾,倒是點心小食非常吸引,隨便找一家小店吃小籠包,只要是新鮮即做即蒸,無論吃至大街小巷一樣美味,比香港任何一家都要好食,包括甚麼鼎泰豐、南翔小籠包。這樣說好像不公平,不是香港師傅做得不好,而是供應香港的豬肉過瘦和豬肉含脂肪過少及可能冷藏過,做出來的餡始終不及在上海所吃鬆化。
  另一美味小吃是雲吞。雲吞可以入饌,單獨吃時主要欣賞皮滑餡鮮,可惜近年雲吞皮不是即日製成,或經冷藏或加入其他麵粉添加劑,使皮雖薄但失卻爽口與彈性。至於餡料,選用雞毛菜配合均勻的豬肉,嫩的甜肉的香,清湯葱花幾滴麻油,簡單而獨特。

鹹肉

  至於鹹肉,相信只有江浙上海才會這樣用大量海鹽醃製,以前多五層,今天多精瘦。鹹肉可以煮菜飯,可以切薄片,鹹中帶甘香,引出其他味道,自有其甜,放於湯中變為鮮,所以有了上海名菜醃篤鮮。

星期日, 11月 08, 2009

通識

  昨天是入秋以來第一次遠足,由東涌至大澳,步行至深屈灣時,大伙兒在一間門外有一張古老長櫈的茶檔休息,順道嘗試這裏的涼茶。茶檔的婆婆熱情招待,說到深屈灣的趣事妙事,充滿智慧,為我們上了通識寶貴一課。
  深屈灣現時有道路接通,暫時並無公共交通,乘的士往東涌,約一百五十元,所以如果有甚麼重要事要辦,婆婆還是選擇駕駛小艇到大澳,航程約十五分鐘。未建機場前,來自香港及大陸的水賊甚多,因為兩地走私繁忙,現時較為太平,原因是機場建成後,水警巡邏頻繁。
  為何會叫深屈灣?「我都唔知㗎?可能外面係大海,啱啱係呢處屈咗個彎入嚟,咪叫深屈灣,應該係咁卦。以前泥灘有蜆,不過是在SARS前後那兩年間才有,都唔知係未為避開SARS先至有。」
  咁機場建成後有沒有影響?「啊,咁要睇風向,吹東北風就無聲嘅,吹西南風就轟轟聲,以為炸到嚟。以前可以坐係屋外看電視,吹西南風時,坐係屋入面都覺得震㗎。」
  靜了數秒,婆婆似乎知道我們有疑惑,又說:「吹東北風就果邊起飛,呢邊降落;吹西南風就果邊降落,呢邊起飛,咁就嘈咯。」
  各人似懂非懂,嘈唔嘈關風向咩事,唔通吹西南風才會將嘈音吹過來?
  婆婆笑笑口又說:「飛機係逆風起飛吖嘛,起飛果陣時零舍大聲㗎!」

星期四, 11月 05, 2009

百樂門

  今天(2009年10月)的百樂門,始終覺得那個頂層和整體建築有點格格不入。

  剛出來工作時,對著一班上海師傅,偶爾會聽聽他們講到上海的舊聞舊事,其中之一是百樂門舞廳
  2006年6月左右,上海〈新民晚報〉刊登了一則百樂門舞廳的招聘啟事,公開招聘專門為舞客提供伴舞服務的「舞師」,儘管以「交誼舞帶舞員」的名義招聘,但在百樂門的歷史背景下,仍然使人聯想到老上海時的「舞女」,當時曾引起上海文化部門關注。
  據聞百樂門得以重開,據聞由台灣商人投資,舞客選擇女舞師伴舞每十分鐘需支付三十五元,是耶非耶,沒有考究。百樂門還有很多傳奇往事,其中之一就是舞女陳曼麗,這個性格剛烈的女子,在1941年因為不願意為日本人伴舞,被日本人槍殺在舞廳內。1954年,舞廳主建築被改成紅都戲院,其他附屬建築則改建成商場,成為紅都電影院。1990年6月11日,影院大門口的雨棚因年久失修倒塌,死行人一名,終於百樂門以悲劇畫上了一個休止符。(其他關於百樂門舞廳舊聞:http://www.topotala.com/shanghai/040.html
  今次到上海經過百樂門,全是一個偶然。乘地鐵2號線到達靜安寺3號出口出來,本想轉乘機場巴士往虹橋機場,見時間尚早,於是在這靜安區昔日繁華地閒逛,從靜安寺正門向右轉,百樂門的英文招牌就在面前,當時覺得有些奇怪,Paramount這個名稱,不正是和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同名嗎?
  外表雖是舊建築,但不代表有甚麼特別,大堂漆黑一片,牆上海報有幾個歌星的照片及名字,收費表印著下午才開始營業,入場費買一送一,多少錢卻沒有留意。想登樓參觀,未到二樓已被工作人員攔著,說沒有甚麼好看,如果要跳舞,開始時才來吧。大樓兩旁是商店,其中一間裁縫舖掛上前英國首相貝理雅的妻子照片,想是曾經光顧。
  煙花之地如招牌般曾經一片紅,可是在赤化之後,這紅也逐漸褪色,連點綴也毫不起眼。

星期三, 11月 04, 2009

張家樓耶穌聖心堂

  貼在教堂門外的簡介這樣介紹:

  「張家樓耶穌聖心堂原址在浦東張家樓村東北首(現源深路西側通貿大廈北端)。1993年,張家樓被動遷,2000年6月,張家樓耶穌聖心堂隨之拆平;2002年4月25日遷建的耶穌聖心堂在碧雲國際社區奠基;移地新建的教堂位於金鐈立交橋下楊高路左邊紅楓路151號,2003年6月28日落成復堂。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信奉天主教的河北張家口人張景喬率三子從浦東張家灣遷居吳家堰西北隅,後此處得名張家樓,1744年,景喬公之玄孫張宇敬在村內起造尋獲十字架堂,1843年,因該堂不足容眾,遂移址重建第二座教堂,奉聖盎博羅削為主保,同時,建樓五間,以後教堂再次擴建,左右添造兩耳室,堂呈十字形,可容近千人,又建造圓頂鐘樓,更名為耶穌聖心堂,落成於1865年。其中,景喬公九世孫張若谷於耶穌聖心堂之成貢獻巨大,其口碑族人流傳至今。1932年,浦東另設張家樓總鐸區,該堂曾成為總鐸座堂,第一任總鐸為中國神父阮宗威,至今,張家樓耶穌聖心堂再次成為總鐸座堂。
  在張家樓耶穌聖心堂落成後的不到百年中,有眾多族中男女奉獻事主,共計有18位晉鐸,29年入會為修女,另有貞女數十人,其中不瓜一間同胞四至五人獻身弗主者,此耶穌聖心之奧迹也,原張家樓耶穌聖心堂建築面積為800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為600平方米,動遷時,浦東新區政府劃土地4.5畝給教區,遂建成此莊嚴壯觀的張家樓耶穌聖心堂,此建築面積為1792平方米。」

  那天(10月27日)早上參觀時,彌撒接近結束,見參與彌撒人數眾多,由於金橋區是新發展的外國公司區域,多外國人居住,所以也有很多外國人參與彌撒。

  之後去了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現時教堂逢星期六、日下午一時至三時,每半小時有義工導覽,介紹教堂歷史、建築及內裏小教堂的名畫,安排比之前略好。
  聽聞上海還有好幾間大教堂,不過始終弄不清名字及地點,待下次去上海時再朝聖了。

星期二, 11月 03, 2009

「治安」

  有同事問放假去了哪裏?
  「上海。」
  「上海治安好不好?」
  一時想不到怎樣回答,於是問:「你想去哪裏和去到幾夜?」
  上海治安好不好真的很難答,因為很多時吃過晚飯,大概七八點便回家,一來太靜的地方不會去,二來要看熱鬧也不會去得太晚,九十點必定離開,因為回家路途較遠,坐公車要一個小時,現在好一些了,因為有了輕軌,可是輕軌約十時便停止運行,反正上海夜景只得外灘兩岸,第一次去還有點興趣,去得多略為經過新鮮感仍在,長時間逗留就提不起勁了。
  沒有親身體驗,很難回答。
  「霞飛路一帶怎樣?」
  「淮海路?淮海路、南京路是商業中心區,遊客必到的地方,怎會有事?」
  的確,在上海、北京這等中國大城市(深圳除外),日常乘車逛街,只要不是太僻靜的地方,治安怎會有問題,因為附近會有很多便衣警察,無論從閉路電視、高空巡邏、街道穿梭,全方位監視著路上發生的一切,除非有人自攜炸彈、一心找死無法制止之外,否則搶砸打都幾難會發生,倒不如擔心乘車行街購物時會有扒手或是找贖時找回假人民幣。
  咦,是不是會錯了意,他問的不是這等治安問題,而是煙花之地的「治安」問題?
  真係唔好意思,呢啲嘢幫唔到佢!

星期一, 11月 02, 2009

陪襯


  收拾舊東西時,打開只留下一本的「大特寫」,出版時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翻到其中雙週影評一頁,右上角的劇照是一張裸露照,奇在當時並沒有加上「格仔」掩蓋露點。
  不禁奇怪,為何二三十年前的雜誌如此珍惜一張劇照,反而今天處處怕冒犯由政府所訂下的規條,是科技進步反使我們變得枷鎖重重?還是我們更需要規管來維持秩序?
  收拾完畢,略感疲倦,坐下休息時,電視正播放甚麼無線台慶電影〈跟蹤〉,於是以並不太專注的心情看完此電影。如果是電視電影,〈跟蹤〉可算合格,但是要花五六十元的話,則未及水準了。
  電影節奏稍慢,似乎跟隨〈文雀〉的風格,人物性格刻劃並不突出,配角尤其不顯眼,前後呼應有點做戲,電影中只有幾個人活動,其他人都是廢柴,可有可無。這樣說不是說主角做得好,反而覺得對他們來說只是交了貨。
  冷漠的世界不可能表現熱,磨練之後不一定能成功,得失不是一正一負,衝突又不明顯……
  唉,有時真的不能要求太高,一個地方的沒落,確是需要陪襯。

星期日, 11月 01, 2009

Chanda Mama

  另一首同是來自Playing for Change的歌曲「Chanda Mama」,應該是一首印度音樂。
  據網上資料,印度又名「婆羅多」,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唯有真理得勝),得名於印度河。據維基百科介紹,「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身毒』(粵語:『捐讀』),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Indu),龜茲語Indaka。」
  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體制國家,人口超過十一億,僅次於中國,不過在未來十數年間,人口將會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台灣將「Chanda Mama」譯作月娘,但不知是何意思,印度電影也有以此作名字。以聲音化為演奏或演唱,蒙古、西藏、新疆也有這種方式,以前中國詩詞好像也是這樣唱出來,相信已經失傳。
  今年新中國才六十周年紀念,怪不得中國有很多東西都失傳了,包括很多很多優良傳統,今天和以前根本是兩個樣!



Chanda maama chanda maama raavayyaa
nannu yettukoni muddulaadu kovayyaa

maaraalu nenenni cesinaa gaaraalu nive cupinaa
maaraalu nenenni cesinaa gaaraalu nive cupinaa

Chanda maama chanda maama raavayyaa
nannu yettukoni muddulaadu kovayy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