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門位於新德里,看起來像法國凱旋門的地標,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印度軍人而建。
印度門高四十八點七米、寬二十一點三米、拱門高四十二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印度並不是參戰國,卻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派出軍人協助英國作戰,以戰後可以獨立作為條件,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沒有兌現曾經許下的承諾,為了安撫印度付出了巨大犧牲卻未能獲得獨立,於是興趣印度門,紀念陣亡士兵。
由1921年開始籌備,直至1931年正式建成,印度門牆上刻有九萬印度陣亡士兵中的其中一萬三千五百個名字,也包括英國官兵在內。拱門頂端有一個圓石盆,是一盞大油燈,每逢重大節日,盆內盛滿燈油,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後來印度門也為了紀念印巴衝突(1971年)和中印邊界衝突中的陣亡軍人和殉難者,在印度門下方點燃起一個被稱為Amar Jawan Jyoti的永恆之火。
當天參觀時正值上午,受空氣污染影響,煙霧頗大,後來太陽出來,才可近看清楚,由於由側門進入,逗留的時間又不多,只是隨便拍了幾張,未達預期效果。
印度門高四十八點七米、寬二十一點三米、拱門高四十二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印度並不是參戰國,卻是英國殖民地,印度派出軍人協助英國作戰,以戰後可以獨立作為條件,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沒有兌現曾經許下的承諾,為了安撫印度付出了巨大犧牲卻未能獲得獨立,於是興趣印度門,紀念陣亡士兵。
由1921年開始籌備,直至1931年正式建成,印度門牆上刻有九萬印度陣亡士兵中的其中一萬三千五百個名字,也包括英國官兵在內。拱門頂端有一個圓石盆,是一盞大油燈,每逢重大節日,盆內盛滿燈油,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後來印度門也為了紀念印巴衝突(1971年)和中印邊界衝突中的陣亡軍人和殉難者,在印度門下方點燃起一個被稱為Amar Jawan Jyoti的永恆之火。
當天參觀時正值上午,受空氣污染影響,煙霧頗大,後來太陽出來,才可近看清楚,由於由側門進入,逗留的時間又不多,只是隨便拍了幾張,未達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