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9年10月)的百樂門,始終覺得那個頂層和整體建築有點格格不入。
剛出來工作時,對著一班上海師傅,偶爾會聽聽他們講到上海的舊聞舊事,其中之一是百樂門舞廳。
2006年6月左右,上海〈新民晚報〉刊登了一則百樂門舞廳的招聘啟事,公開招聘專門為舞客提供伴舞服務的「舞師」,儘管以「交誼舞帶舞員」的名義招聘,但在百樂門的歷史背景下,仍然使人聯想到老上海時的「舞女」,當時曾引起上海文化部門關注。
據聞百樂門得以重開,據聞由台灣商人投資,舞客選擇女舞師伴舞每十分鐘需支付三十五元,是耶非耶,沒有考究。百樂門還有很多傳奇往事,其中之一就是舞女陳曼麗,這個性格剛烈的女子,在1941年因為不願意為日本人伴舞,被日本人槍殺在舞廳內。1954年,舞廳主建築被改成紅都戲院,其他附屬建築則改建成商場,成為紅都電影院。1990年6月11日,影院大門口的雨棚因年久失修倒塌,死行人一名,終於百樂門以悲劇畫上了一個休止符。(其他關於百樂門舞廳舊聞:http://www.topotala.com/shanghai/040.html)
今次到上海經過百樂門,全是一個偶然。乘地鐵2號線到達靜安寺3號出口出來,本想轉乘機場巴士往虹橋機場,見時間尚早,於是在這靜安區昔日繁華地閒逛,從靜安寺正門向右轉,百樂門的英文招牌就在面前,當時覺得有些奇怪,Paramount這個名稱,不正是和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同名嗎?
外表雖是舊建築,但不代表有甚麼特別,大堂漆黑一片,牆上海報有幾個歌星的照片及名字,收費表印著下午才開始營業,入場費買一送一,多少錢卻沒有留意。想登樓參觀,未到二樓已被工作人員攔著,說沒有甚麼好看,如果要跳舞,開始時才來吧。大樓兩旁是商店,其中一間裁縫舖掛上前英國首相貝理雅的妻子照片,想是曾經光顧。
煙花之地如招牌般曾經一片紅,可是在赤化之後,這紅也逐漸褪色,連點綴也毫不起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