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07, 2011

中國所無

  接近中午時,看到馬鼎盛在亞洲電視主持「馬鼎盛講軍事」,其中一節介紹了一本書《1944 松山戰役筆記》,講到為打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付出慘烈代價才能佔領松山。
  據維基百科松下戰役條下有詳盡講述這場戰役,在「總結」記下「日本與國民革命軍傷亡總比例約為1:6.2,且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
  最後馬鼎盛談到時至今天兩國對這場戰役的紀念情況,他只說到日本仍有老兵帶著兒孫到古戰場憑弔,還付錢暗中將原有中國遠征軍(包括美軍)的陵墓剷平,只替日本軍人留碑,雖是侵略國戰敗國,仍尊崇勇敢捐軀的軍人。
  反觀紅色中國,不要說南京大屠殺的數字都是差不多先生,連松山戰役的紀念碑很多都不復存在。這樣說不是醜化紅色中國,一篇原刊在「中國青年報」的文章松山戰役 一場屈辱的勝利轉載在「文化周末」,其中在「紀念」題下有這樣的描述:

  「……
  其實,在松山戰役之後,中國軍隊曾為自己的陣亡將士修建過公墓。在老人回憶裏,當年,松山山道兩邊整齊排列著裝滿泥土的汽油桶,每個油桶上放著一盆鮮花,鮮花邊上,插著寫有陣亡者姓名的小木片。在松山主峰下,還有一塊國軍103師留下的墓碑,墓碑上刻著所有陣亡者的姓名。
  上世紀60年代,這個陣亡將士公墓被徹底摧毀。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先是被人砸成兩截,然後被抬到小學裏做石階,頑童們的小腳無數次地在石碑上踩來踩去,上面的名字日漸模糊,直到再也看不清楚。
  日本人也在用各種方式紀念著自己的陣亡者。
  ……
  到上世紀80年代,日本人終於來到松山。他們通常不跟松山人説話,表情肅穆。上山之後,許多人就地跪下禱告,甚至嚎啕大哭。來得最多的一個老兵,已經到過松山20多趟。
  到今天,在松山還是偶爾可以發現這種祭奠的痕跡。幾週前,有遊客發現,在一處戰壕的隱蔽角落裏,放置著一些包裝袋上印刷著日文的食品,在戰壕邊上的樹枝上,還有人細心地扎上了一朵小白花。
  普查隊也曾和日本來的旅遊團迎面撞上過。3 月初的一個早晨,正要上山勘測的余戈一行人,在停車場遇見了一群日本老人。雖然他們否認了自己老兵的身份。但帶隊的中國導遊説,這些日本人來自福岡,這正是113聯隊的兵源地。一個眼尖的工作人員還發現,人群中一個看起來稍微年輕一點的老婦,正望著松山抹眼淚。
  ……」

  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破壞,為甚麼今天的中國沒有任何紀念?原因很簡單,因為松山戰役上陣的是効忠國民黨的中國遠征軍,而不是効忠共產黨的解放軍。
  甚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鏡」等等在現今中國已全部失傳,不過唔緊要,禮失而求諸野,在日本、在美國、在越南、在印度、在第三世界都可找到禮義廉恥這美德,惟獨中國沒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