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07, 2012

新房


  相對於舊房子,新房子落成只得二十多年,一點也不能算舊。
  初時人口不多,建成兩層高,還沒有圍牆,廚房有一個大爐灶,燒飯炒菜多用柴枝,燒水則用煤球。說柴枝可能不大準確,因為樹木本來不多,不可能大量供應,所燒的多是稻草和棉花蠶豆或其他的乾枝,物盡其用。
  燒柴煮飯炒菜很講技巧,兩個人合作較容易控制,一個管火一個拿鑊剷。印象中灶上有一個大鑊一個中鑊小個小鑊,燒菜過程中同時可為小鑊燒熱水,留待洗鑊時用,因為幾個鑊都是固定在灶上,洗時用熱水,洗後勺走髒水便可。
  改革開放無疑改善了農村生活,較富庶地區當然得益,隨著石油氣廠投產,由燒柴過渡至燒石油氣都在這十年間,使空氣沒那麼污染,再不是以前弄餐飯弄至一頭煙。
  改革開放也不是沒有代價,隨著土地流失,耕地減少,城際鐵路地下鐵路已經開進來,圈地成地產,新樓愈建愈多,農田村屋則愈來愈少,或許有一天,新房也成了舊房,待一切剷平時,也抹走了幾代的痕跡。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是你家鄉?

KY

MK110 提到...

一半一半。

這樣答一定不滿意吧。

嚴格來說,父親是上海浦東,母親是廣東番禺,所以是一半一半。

以前環境好一點,很多空間農田,近年外來人口增多,聚居在舊居,因為市區租貴,那裏漸成了他們的避難所。

MK

匿名 提到...

怪不得。那你的鄰居便來自五湖四海了。

上面說你家外面有高樓大廈是看錯了,但現在聽你這樣說,過多十年便不知道了。

KY

MK110 提到...

多數來自安徽省,下班時候約六七時,許多建築工人回來開飯,小巷小街非常熱鬧,吃的穿的都有,這是他們的工餘娛樂,對我們來說可是另一個世界。

戶籍計時炸彈已埋下,到時怎樣沒有人知道。

他們在這裏工作成家,但小孩進好學校則有困難,因為沒有當地戶籍。同樣福利例如住屋醫療也沒有,只能租住近郊地區條件較差的房屋。

外地勞工在上海雖然能找到較高收入的工作,但同樣要付出代價。

外面的不是高樓大廈,可能也是兩三層高,看起來以為住在樓房。

再過十多年,可能連路也認不出。

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