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3, 2014

萊比錫聖尼古拉教堂(St. Nidolai Church)







  聖尼古拉教堂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教堂內椰樹狀的巨柱和天花,另一個目的,因為一九八九年前民主德國的革命正是發源於此。
  指示牌指著方向,走入街內時,從表面並不覺得是一間教堂,抬頭一看才知所在。
  似乎剛剛崇拜完畢,遊客方可入內。內裏裝飾如新,可能不久前曾翻修。
  教堂內部感覺很大在於樓底高,悠揚風琴鏗鏘講道,容易感染人心。
  祭壇內有一組畫,講述耶穌的故事。
  單以建築結構來說,已非常值得欣賞,有時覺得保養得太新有些失真,於是跑到外面看著充滿歷史痕跡的舊磚舊瓦。
  由遊行至推倒柏林圍牆,至共產黨倒台至德國統一直至今天,全是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從北京天安門開始……
  附聖尼古拉教堂及星期一遊行介紹:

  聖尼古拉城市和教區教堂建於大約1165年。這個教堂位於東西和南北兩個重要貿易路線的交匯處,它是為了紀念中世紀批發商和貿易商的保護神Nicholas而建。今天,它仍然位於市中心的辦公建築之中迎接來自全世界的遊人。
  從西面看,這個教堂最初是被建造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在16世紀初,它又陸續擴展和增建了一個哥特式教堂大廳,而且一直保留到現在。在1932年建成的三個尖塔一直是被認為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1902年又使用砂岩對教堂的外表重新進行了翻修。
  教堂的內部更加令人迷醉,它被建築師JCF Dauthe在1784年和1797年仿照法國風格重新改造為古典式。這項翻修證明了萊比錫市民高文化標準和他們的自信心。
  教堂內椰樹狀巨柱的設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天花板上華麗的裝飾,圖案,以及教堂長排的座位也是非常顯著的。藝術家AF Oeser為教堂創作了3幅繪畫,它們被展出在門廊和聖殿。祭壇上的和平天使圖案是非常稀有的。有新約聖經的情景被展示在聖殿內,耶穌被描述為人類的老師(南邊)和上帝不可思議的兒子(北邊),這兩個耶穌基本的圖片在那個時代和今天有所不同。
  講道壇,洗禮盤和祭壇是非常華貴的:整個內部是德國傑出藝術和技術最好例證。教堂內四個F. Pfeiffer製作的雪花石膏制浮雕也是非常特別的藝術品,並且它所展示的耶穌赴難路場景也是奇特的。
  在聖殿裡,那個晚期羅馬式木質十字架也是萊比錫最古老的藝術品。這個教堂在教會變革到萊比錫的時候變成了新教徒的禮拜堂,巴赫在1723年到1750年作為唱詩班的風琴彈奏者和指揮活躍在這裡成為這個教堂歷史上一個閃亮點,它的著名作品在第一世間在這裡演奏。
  這個德國最重要建築紀念碑的內部和外部已經在1968年被翻修一新。教堂內每星期一舉行的祈禱會後來發展成民主運動,這是為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邁出的第一大步。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是萊比錫最大的教堂。初建於1165年,是羅馬式和後期哥德式的建築風格。教堂內椰樹狀的巨柱和天花板充滿濃郁的異國風情。1989年前民主德國的革命發源於此。
  是萊比錫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並以反對共產黨統治的1989年民主德國星期一遊行的和平起義中心而全國聞名。
  這座教堂修建於大約1165年,萊比錫,又名聖尼古拉城建城之時,得名於商人和批發商的主保聖人聖尼古拉,位於該市的最中心,兩條歷史上重要商路的交匯點。它部分為羅曼式建築風格,16世紀初擴建部分主要為哥德式建築風格。內部改建為新古典主義風格。1539年宗教改革後成為新教座堂,但是天主教會也允許使用這座教堂。
  1724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的《約翰受難曲》首演於這座教堂。
  這座教堂的管風琴是歐洲最好的浪漫風格管風琴之一。
  星期一遊行:1989年10月9日星期一下午5點,聖尼古拉教堂內湧進大批民眾,參與 富勒牧師主持的「和平禱告」。禱告結束後,每人手持象徵和平的燭火魚貫走出,來比錫的市民也自動自發加入,走上街頭的老百姓高達七萬人,軍警未發一槍,示威最後以和平收場,也結束民主德國四十年的共黨統治。
  「這次革命沒有領袖。領袖就是尼古拉教堂和市中心。只有一個領袖:星期一,下午5時,聖尼古拉斯教堂。」——卡巴萊藝術家貝恩德.盧茨蘭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