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天」,是這十多二十年來報紙標題用得最濫的兩個字。
前幾天睇新聞,其中蘋果日報【活化古蹟】舊街市變新聞博覽館 下周三開幕免費參觀,選其中幾段:
香港新聞博覽館將於下周三(12月5日)開幕。博覽館前身為三級歷史建築必列啫士街街市,翻新後展出香港開埠以來的新聞發展歷史。
博覽館所在地的必列啫士街2號,最早期原址是佈道所,為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受洗地,孫中山其後在此區的中央書院讀書,與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必列啫士街的文化氛圍孕育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博覽館內亦設一閣紀錄孫中山的行跡。
這則新聞吸引之處不在孫中山在此受洗,也不在他日後與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和必列啫士街的文化氛圍而孕育了革命思想,而是點解新聞博覽館要設在前街市。
新聞內容有說明,另外AM730一篇專欄亞洲第一間新聞博覽館亦講了前因後果。雖然必列啫士街街市前身美國公理會布道所,但那已是十九年紀末的事了,我們這等沒有文化的人只知那裏是街市,今天經「活化」「保育」成了新聞博覽館,兩者之間究竟有甚麼關係呢?
經特區香港「活化」「保育」的地點很多,包括「大館」,九龍公園內的歷史博物館(前身是兵營),孫中山紀念館(前身是甘棠第),話就話孫中山在必列啫士街的文化氛圍孕育了革命思想,可是孫中山根本沒有住過甘棠第,如此錯配已經唔係第一次了。
一座前身是街市今天是香港新聞博覽館,怪不得那天那位多柒的人陰陰笑笑得咁開心,而一班高級知識分子樂也融融講到甚麼「亞洲第一間」咁勁自我陶醉一番點綴自由,過多一兩年那間FCC到期沒收,無咗都唔使恨,因為有了這間香港新聞博覽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