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07, 2019

萬神殿

  羅馬交通有地鐵巴士電車,如果略為計劃,沿途步行亦可,就算沒有計劃也不要緊,一切隨緣,跟隨大街小巷向著某一個方向基本上都不會走錯。
  從聖伯多祿鎖鏈堂出來,拿出地圖找到前往萬神殿的方向,決定徒步於是起步,因為搭地鐵怕人多找巴士也複雜。
  行了不多久又落起雨來,兩個人不能並排而走,皆因路窄再加擔遮,不可以佔去整條行人路,一前一後行來也較為舒適。已經走了幾條街,點解還未到呢,明明無走錯路,正橫過一條小馬路見前面一大幅像史前的牆壁,正想著莫非到了另一個遺址?抬頭一看,這裏正是萬神殿的後面。
  梵蒂岡廣播電台也有介紹這座約二千年歷史的教堂萬神廟聖母堂

萬神廟聖母堂(PANTHEON-SANTA MARIA AD MARTYRES)
Piazza della Rotonda
  這座建築源自古羅馬時期,保存得頗為完整,這全因為教宗波尼法爵(Boniface IV)的悉心關注,在四世紀時將之改成「殉道者聖母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原來建築呈矩形,正門面的方向與今日的剛剛相反。這古老建築是羅馬執政官(consul)馬爾谷.阿格黎帕(Marcus Agrippa)為向其岳父奧古斯都(Augustus)表示敬意,而建於紀元前27年,其後才改為敬禮儒略-克勞狄(Julius-Claudius)朝代的神明(戰神Mars、愛神Venus、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哈德良皇帝(Hadrian)在位時,神廟已改為現今的形式。他命人在柱頂過樑上鑲了銅質刻文,提到馬爾谷.阿格黎帕是最先興建這建築物的人。堂前有一道門廊,八根花崗石柱支撐著上面的三角形楣頂,原飾以一隻加冠的老鷹。通過門廊,再經大銅門便可進入堂內,這大銅門雖屬原有者,但經過許多次修補。堂內是一個「圓廳」(Rotonda,這成了萬神廟的別號),蓋以一個大型花格組成的圓頂,花格結構的成分越接近圓頂末端便越輕省,最高部分用的是極輕的浮石。圓頂末端並沒有小頂塔,形成敞開的天窗,這正是此建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圓頂直徑為43.30米,如此寬大的圓項,純以砌牆工程來完成,可謂絕無僅有。圓廳的牆壁,不時有些為減壓而建的石拱,從堂外面顯而易見。堂內的牆壁滿佈長方或半圓形的壁龕,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牆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


  來萬神殿主要為掃墓,把人間的美遺留給後人的拉斐爾葬於此教堂,維基百科記上這段:「拉斐爾的葬禮十分隆重,有許多人參加。在他的大理石墓碑上,皮埃特羅.本博寫下了墓志銘:『Ille hic est Raff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拉丁語),意為『拉斐爾在此處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敗北的恐懼;而當他一旦溘然長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
  而萬神殿另一特別處就是天花正中間開了一個窿,好天見陽光下雨見水花,那份神秘令人著迷,俯視還是仰望?是內是外?有機會也要再次沉迷其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