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04, 2019

九月二十九日剪報

  那天早上因為要外出,匆匆看過題目之後沒有再看下去,這天找來放在這裏作重溫。

篤信善行
葉漢良
2019年9月29日《蘋果日報》
  母校英華書院現行學生,因不滿有舊生坐館港鐵,措施偏幫政權,發聲明抗議。另有舊生校友則發聲明撐警,各抒己見。兩邊都搬出校訓「篤信善行」,以表高尚,一個神主牌兩邊用,也無不可。我就這祖宗明訓查了查典,顏值最近的來自《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典故不要知得太多,知得多會容易反水。《泰伯》原文多談君臣及管治之道,孔子因為是聖人,所以常各打五十大板。
  一打勇武無禮:「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後兜一踢統治者無道:「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泰伯》篤信善道整條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三打邦無道,仍想撈富貴油水的庸貪官吏。
  英華書院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英文書院,原名Anglo-Chinese College,後用廣東音譯成Ying Wa College,想當有貼地本土生根之意。學校由19世紀初來華的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專長於印刷、出版、漢學、翻譯、教育和傳道。我1967年入讀中一,歷七年而入港大,當中除了在早會例唱聖詩,便沒有其他強制性的宣教活動,學習氣氛相當自由,校風平民化,取錄很多草根階層子弟,我是其一。當年升中試沒有分區派位限制,只填第一第二志願,我從粉嶺崇謙堂村派到這所九龍塘學校,每天步行及火車來回花近4小時,勞而不苦,憶苦思甜。
  當年社會流動性及上行階梯暢通,草根子弟只要努力讀書,不難出頭。英華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務實,選科也傾向實際,出了很多專業人才。我前後幾屆,盛產律師、醫生和經貿人士,高官則似乎較少,我幾個同學有未能入大學者,則初入警察學堂,後轉攻法律,仍現役者大有人在。由草根循御道進入體制,成專業人才,擺脫飢餓,很多都成為了天然的建制派;太平盛世的建制派,價值觀比較保守,也是社會穩定的棟樑,若非風雲變色,安等收成期的心態亦理所當然。舊生校友所出的聲明,大概反映了我前後幾屆那些同學的意識形態。我印象中的英華同學並不熱衷於政治,幾個因緣涉入的,亦不過「課外活動」形態,無甚足觀,得知新學弟竟有踴躍參與抗爭者,的確有點意外,亦嘆世代之爭明矣。
  舊生聲明還錄了一套對聯:「承英華之傳統,振大漢之天聲」,如無記錯,當出自當年陳耀南老師手筆。英華既按下Anglo-Chinese不表,想必另有典出,近者當屬唐.韓愈《進學解》之:「沈浸濃郁,含英咀華。」韓愈好為人師,談學習與教育的文章也不入時俗,而敢於逆言。《進學解》的「含英咀華」,除了勸學子要多沈浸於濃郁典籍,仔細咀嚼其精華外,亦鼓勵「少始知學,勇於敢為」。對於坐享其成的收成期廢佬,還是斥其:「…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于用,行雖修而不顯于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多麼現實寫照。
  陳老師當年的對聯,有氣勢磅礡的大中華膠味,很得大家歡心。他風趣幽默,教學用心,著有《典籍英華》,是中文教科書精品,形似雞精,實為上湯,我隨之學得駢儷四六,亦從中始識佛教東傳,佛教十宗概略。後來得知他棄釋道而歸主,移居澳洲,致力傳道,一身經歷儒、釋、基督,皆公元前巨哲,應該是有福之人。我讀書不勤,止於無意亂翻書,近年感悟,基督教義的原罪感如下罪己詔,使人謙和,博愛驅逐自私,犧牲與傳道精神敦促使命感,這些品質,歷劫艱辛,構成了當今普世價值,此為華夏、釋迦所疲弱者。
  我讀《論語.泰伯》為謎面:「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謎底即見:「獨善其身」。讀《易經.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謎底即為:「明哲保身」。
  我非虔誠信徒,或一如羅素,仍受耶教影響,得以隨心做人,大概亦因當年母校聖詩氛圍的潛移默化。
  時窮節乃見,(語音輸入法先出了個「時窮節奶現」,蠱惑的PAD!)茲引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慶祝創刊十周年論叢,余英時教授寫《「天地閉、賢人隱」的十年》一文作結:「中國史上已經歷過多次『天地閉,賢人隱』的遭遇,但都阻止不住下一個『天地變化,草木蕃』時期的必然降臨。」
葉漢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