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14, 2007

  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至1826年7月4日)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至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主要起草人,及美國開國元勳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傑佛遜留下的名言很多,其中一句是「不讀報的人,比讀報的人知道得更多。」
  近年至近日閱報,愈覺這句話是至理名言。不是將懶看報紙的習慣推卸在古人的名言上,而是愈來愈覺得拿在手中的報章,簡直像一疊廢紙,完完全全是浪廢地球資源的產品。首先,一份中文報章,已不覺得所看到的是中文,因為絕大部分香港的報章已改為橫排,失卻了中文直排的韻味與美感。其次,不知從哪日開始,第一版的新聞頭條,題目總是愛用超過150pt的大字,如果那則新聞是編輯們覺得是更重要的,往往會用超過300pt的特大號字為題,唯恐讀者不知道這是大新聞。
  看中文報章不能學好中文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更變本加厲,就算不認識文字也可以看得懂,因為可以看所謂的「模擬圖」,以四格或多格的漫畫來表達事發經過,但真實的情況是否如此又真是天曉得,總之編輯們認為是如此發生就是這樣發生,讀者就得接受,絕對毋須運用從文字中所描寫出來要表達的事實。可能這不是讀者的錯,而是記者己根本不懂得寫作,久而久之,不懂寫的就用漫畫來顯示。
  另一就是報紙愈來愈冷血。曾經有一次,路過某新聞工作者的身旁,剛巧當天發生了空難,這位資深新聞從業員第一句便問:「有幾多個人死?」另一次發生在蘇丹發生脅持外國人質事件,回答是:「蘇丹?有多少香港人會去這個地方旅行?不落這段新聞也罷!」
  還有,以前如果發生空難之類的事件,例如有87死亡吧,標題有多會是「……有87人罹難」,題文無不表達一份哀悼;但現時呢,直接了當,「……87死」便算,好像是「死就死啦,管他怎樣死!」,冷血至此,這樣的報章又有甚麼值得好去看呢?
  記得魯迅的一篇文章「青年必讀書」,在附注中其中一項寫道:「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今天看來,不看香港中文報章亦然。
  而最重要一點,就是香港那些所謂傳媒人,尤其是在報章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患有時間錯亂症,以香港時間為例,他們經常以為是泰國時間,但口中說著的卻是日本時間(特別是那些高層人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