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5, 2007
南翔小籠包
上星期六去家中附近的一家以地方小吃為號召的店舖吃晚飯,吃了一客小籠包。菜牌上標明是灌湯小籠包,包內是有一泡濃湯,味帶點鮮甜,與豬肉鮮味略為不同,相信是在製包時另外加進去的。以一家街坊式的小店,水準算是不錯,不過與在上海所吃到的小籠包的味道還有一段距離。
記得第一次去上海,由叔叔專程帶路,乘了兩個多小時的公車,就是要去南翔吃小籠包。為何要到南翔?因為南翔是指南翔鎮,是小籠包的發源地,位於上海嘉定縣。那時交通並不是太方便,轉了兩次車(詳情已記不清楚),下了車還要走一段路,一到達就發現整條街都是吃小籠包的,而且大部分的店舖都是叫「南翔小籠包」,一時間真是分不清哪間才是最好。
從早上出發,中午時才到達,只記得那天天氣很熱,隨便在一間坐下,先來一杯熱的綠茶。真是直到那時才知道,天氣熱並不一定要喝冷飲,喝一杯熱茶也能消暑解渴,只不過是要配合悠閑的心境、垂綠的樹蔭、純樸的氣氛。
一轉眼十多二十年,當時好味與否完全忘記了,只是對南翔小籠包印象深刻。除了在南翔吃到小籠包外,幾乎全個地方都是做小籠包的,可能是供應全上海地區,因為最地道的小籠包便是南翔小籠包,很多時在菜牌上見到小籠包,必加上「南翔」兩個字,應該是想強調小籠包的地道風味。
最近去上海,雖然興趣沒有以前般大,不過依然跑了去城隍廟的「南翔小籠包」再試一次。只要去過的人都知道,這間店舖永遠都是人山人海,無論是上樓等位,還是在樓下排隊等外賣,也要等一個小時以上,甚至是兩個小時。為吃到美味的小籠包,等兩個小時又算得甚麼呢,只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始終覺得今天所吃到的和以前確是有些差別,究其原因,不在手工、不在環境、不在品質,而是在於豬肉上。
南翔小籠包是有一定規格,每個小籠包均有十四摺或以上,形如寶塔,特別強調餡豐汁多及口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向外國引入豬種(應該是澳洲),那些豬曾經改良,除快高長大外,另一「好處」就是瘦肉多而肥肉少,而中國豬則剛剛相反。中國豬肉肥多瘦少,用作餡料,以高溫蒸熟,能將肥肉溶化,混和瘦肉、蒸氣,釀成濃湯,咬入口中,肉汁鮮甜,味道恰到好處,餡肉鬆化,外層起著中和作用。美食當前,一吃十六個又怎會嫌多!
可惜現在瘦多肥少,肉質較硬,湯汁少而稀,雖則仍然美味,但沒有了以前的鬆化質感。時代進步,為求健康,就要有所缺憾。無論怎樣,每次到上海,經過每一處,只要見有小籠包,都會停下步來,追尋那殘留在腦海中的味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南翔小籠包有現成凍鮮的,在超市有售啊!
我也到過上海,但沒有試過這樣馳名地道的食店。你貼的相片可見食店很古色很香,像古裝劇的佈景,香港好像比較少這樣古代的食店,不知道知名的陸羽是不是這樣呢?
To agnes:
曾經試過在超市買的急凍小籠包,現時的好像比以前好味得多,可能現今的處理方法較佳。照片是在上海城隍廟內的「南翔小籠包」店內拍攝,正在等位,真是要嘗試過才知內裏人潮的秩序。陸羽是指香港的那一間?這麼高檔的食肆怎會去過。至於中國式的裝修,有時候真不知是懷舊還是古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