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香港成了特衰香港,每年財政預算都變成欺騙市民之作,話共渡時艱,是你市民去共渡時艱,高官去風花雪月,到話有赤字,結果是盈餘。近年時艱已過,繼續年年赤字,遠的不說,去年財政司就話有兩百多億赤字,結果十個月下來一年未到就已經有九百億盈餘,來回數即是千多億,叫財政司做份預算都竟然做唔好,數都唔識計,特衰香港的確好快玩完。
前兩天上雅虎看新聞,看到陳雲專欄寫的一篇文章開倉與派糖,立即恍然大悟,原來這幾年傳媒和特衰政府聯手欺騙對付全港市民,與民為敵。傳媒咁賤自作孽,遲早到係自己玩死自己。
以下摘自雅虎專聞:
陳雲 三文治
評論香港的夾心文化及混雜語文,中文、英文、港式中文,三文一同治理。
開倉與派糖
3月1日 星期二 09:30
香港歸政於中共之後,政府聯同傳媒,以詭詞擺弄民眾,屢見不鮮。「進修」改為「增值」、「竊聽」改為「截聽」、警方向示威者「發射」催淚彈改為「施放」催淚彈、「撲殺」家禽改為「銷毀」家禽,俱是有跡可尋,筆者也曾為文述之。然而,有些文詞改動,卻是神不知鬼不覺,令市民習以為常,即使侮之辱之,也甘之如飴。擺弄文詞之術,至此可謂妙焉。
上星期,曾俊華公佈財政預算案,通脹肆虐而政府盈餘及儲備豐厚,卻不見救濟貧困之舉,於是傳媒頻頻抨擊財爺「派糖」不力,要財爺多派些糖,紓解民困。曾俊華也複述「派糖」之詞,不加批評。
每聽見派糖這個詞,我便覺得政府和傳媒欺人太甚。人民不是討糖食的饞嘴小孩,盈餘和儲備是全民共享的,窮人只是要取回寄存在公家的財富,不稀罕大老爺的糖果施捨。更何況,貧民現在缺的是衣食住行,很多家庭飯菜也成問題,糖果何用?
回歸之初,香港經歷金融風暴,梁錦松任財政司的時候,一九九七年九月,香港受資產貶值及聯繫匯率之害,百業蕭條,輿論呼籲政府用公共財政政策救濟貧苦,當時呼籲政府的用語是「開倉派米」,梁錦松也重申政府不會「開倉派米」。這是香港政府仍算是老實使用詞語的年代。開倉是沿自漢代官家的太倉和民間的義倉,太平之年積穀防飢,艱難之日開倉賑濟。香港是思想混亂、詞語混淆的地方,開倉一詞流行之後,百貨公司和專賣店、factory outlet清貨減價,也胡說是「開倉」,彷彿是救濟顧客。一個很好的詞,流行之後,便因濫用而消耗掉。
梁錦松在財政預算案提出增加首次汽車登記稅之前,因偷步買車的騙稅醜聞而下台。梁錦松之前,財政司是曾蔭權,香港經濟經歷金融風暴,也漸漸恢復元氣,曾蔭權便玩弄數字,公佈預算案之前,便放言財政有赤字,公佈之際,民眾始知道有盈餘,財政司便給一些小恩小惠,於是傳媒歌功頌德,說曾蔭權順應民意,理財有方。高高舉起,低低放下,政治詭術叫這做「期望管理」(expectation management)。由於曾蔭權經常玩弄盈餘遊戲而作態薄施恩惠,傳媒便叫曾蔭權做「聖誕老人」,甚至暱稱之為「聖誕權」。受聘於人民的公僕成了施恩於民的大施主、大善人。
曾蔭權出任特首,每逢政府財政預算案前後,輿論和議員呼籲「派糖」之聲不絕。人民要的是取回官庫內的米糧,不是要向官老爺乞討糖果。有好好的開倉、派米不用,偏要說是派糖,傳媒再不檢點用語,便是當人民是無知小兒,甘願受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