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電影,比較側重個人,拳擊拍得精彩,但不是主旨所在,所以有時會覺得賽事形勢過於突然扭轉,雖然早知勝負誰屬,但也希望拿回主動時能夠感受力的爆發,咬緊牙關再上的感覺。
故事沒有任何批評,對錯任由觀眾理解。你可以在台上擊倒任何對手,可是面對自己又如何。人很自私,不會因為是同一家人而拋開個人,可這怎會是動力的來源,到了關鍵時刻想要改變,一切必定先由自己開始。如果真的想為對方好,必先要為對方著想。
從電影引出另一個話題。的確,有些人喜歡打拳,有些人喜歡踢波,有些人喜歡思考,年輕時有過多的精力,沒有機會發洩時,容易產生怨恨,會怨社會不公,會怨家庭壓力,或會出外無事生非,打架吸毒,容易傾向暴力。所以外國多會採取疏導,設立運動地方,讓人強人健體,既可舒展,又可消耗體力。
說回特區香港,近年戶外體育設施減少,新建公園如模型一般,這處不可踏,那處不可攀,足球場籃球場欠奉,想打波要預早訂場,連港島區最大的公園——維多利亞公園,話就話有六個足球場,但是全年可供足球運動只得百多天,咁那班年輕人到哪裏消耗體力?結果落得對特區政府不滿,對國家不信任。
這是有其因必有其果,而獨裁者所做必然是和大眾事與願違。無得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