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30, 2013
西斯廷聖母
我們也許不知道油畫西斯廷聖母,更未必知道誰是拉斐爾.聖齊奧,不過肯定見過這兩個肥胖小天使。
這次來到德累斯頓,主要目的就是欣賞這幅拉斐爾名畫西斯廷聖母。
這幅油畫掛在一入門口的展覽室正中,參觀的感覺幾奇妙,從門口步近,聖母也有如從簾幕後走出來一樣,我們雖沒有宗教信仰,亦有如朝覲。
天使之吸引,可能與肥胖有關,但表情肯定不是快樂,而是略帶疑惑與尊敬,至於聖母堅定與無畏,則是無可懷疑。
畫不會是我們所認識,旅行前找了關於此畫的資料,來自名畫檔案文藝復興盛期的拉斐爾,也有視覺素養學習網的拉斐爾,還有西斯廷聖母這畫的解釋,看完之後,會對此畫加深瞭解。
The Sistine Madonna(西斯廷聖母)
作者:Raffaello Sanzio(拉斐爾.聖齊奧)
年份:1513-14年
原作材質:Oil on canvas(油彩.畫布)
原作尺寸:265 x 196cm
館藏處: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德國德勒斯登國立藝術收藏館)
拉斐爾在羅馬的這段期間,創作了許多相當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了Madonnapaintings,像是the Madonna della Sedia (1513-1514),以及Julius II (1511-12),the Donna Velata, Baldassare Castiglione, and Pope Leo X with Cardinals Giulio deaaaaaMedici and Luigi deaaaaaRossi一系列的肖像畫。
他也創作了西斯汀禮拜教堂側邊牆壁上緣的裝飾,而拉斐爾最大的對手-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就緊鄰在旁。然而,拉斐爾並未採用壁畫式的風格,而是改以掛毯圍成一圈的形式描繪出十二使徒的生活。
這份在1515年到1518間創作的草圖如今也被收藏在倫敦,那些掛幕由Pieter van Aelst完成,其中七幅在 1519年時被展示出來。
拉斐爾的「西斯汀禮拜教堂的聖母像」是提及文藝復興時期,相當被人津津樂道和喜愛的作品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一個保存西方畫作風格極重要的範例,它的聲譽決不亞於蒙娜麗莎的微笑。
所有替這畫作寫評論的人都會提到聖母和耶穌那奇怪、令人不解的表情。多數的解釋都認為這是「畫作中令人誤解的構圖」,但許多專家仍投注於此問題。
著名畫家及作家,像是Goethe, Runge, Schlegel, C. G. Carus, Hebbel, Schopenhauer and R. A. Schröder(只提幾個德籍評論家),更別提大批的歷史學家,都曾經試著去詮釋這畫作,其他人也一再的堅持己見。Grillparze亦是如此,他說:「有多少人都希望能探索出這畫作中的秘密」。
Schopenhauer認為耶穌是受驚嚇的表情;但戲劇家Hebbel認為:「嬰兒他是渴望的,牙齒緊咬,眼神是熾烈的」古時候,聖父的食指幾乎總是被解釋成指著那些讚揚蒙大拿的朝聖者。
因此他也解釋著聖母與聖嬰正在看著朝聖者,但這也引起了個謎題:為什麼聖母看起來如此的不安?為什麼聖嬰一頭亂髮、呆若木雞的瞪著外面,縮著他的背呢?拉斐爾為位在Piacenza的S. Sisto的高聖壇作這幅畫。
這小鎮在1512年成為凡蒂岡的管轄後,這畫作曾短暫的出現。有人認為教宗Pope Julius II的肖像,在figure of St. Sixtus中的左側,正看著聖母瑪利亞和指著朝聖者。
直到最近,圍繞著這畫作的問題終於揭曉,A. Prager近來的研究表示,解謎的關鍵就在於這項祭壇裝飾品本來擺設的位置。再次看這令人迷惑的問題:到底教宗、聖母、聖嬰在指的和看的是什麼?謎底不但令人震驚但也相當有說服力。
一直以來,人們都遺忘了一如其他教堂S. Sisto這樣聖壇擺設品的對面,在有耶穌像的十字架上方,遠遠的映入眼簾的就是十字架。聖母和聖嬰驚嚇和困擾的表情,就是他們看見死亡的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功的揭曉謎底前,提出最相近答案的不是個美術史學家,而是作家R. A. Schröder。他認為寫在聖嬰臉上最深的恐懼代表著「在臨死之前,最駭人的就是死亡本身」。
(來源:http://www.ss.net.tw/page.asp?id=Raphael035)
RAFFAELLO Sanzio
Paintings in Rome (1513-14)
The Sistine Madonna
星期一, 10月 28, 2013
參觀歷代大師畫廊
早上茨溫格宮沒有一個人,花園顯得冷清,上層有幾個工人閒聊,為工作準備,我們也不打擾,從另一出口離開,先回旅館吃早餐,九時前再準備到來。
出發之前,曾參考了德累斯頓州立博物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的網頁,看看要不要預定門票,嘗試了幾次,看來只要提早等候,門票應該可以即時買到。
茨溫格宮雖然不算很大,內裏有幾間收藏館,包括了綠穹珍寶館和歷代大師畫廊,今次主要看的正是拉斐爾繪的西斯廷聖母。
匆匆吃過早餐,八時三十分又跑出來,因為恐怕排隊等候,耽誤參觀時間。畫廊沒有招牌,也沒有寫明,知道要來的就知道這裏,我們站在門前,暫時未見有人,未幾已有數個遊客過來,一同站著等候。
一到九時,大門打開,工作人員招呼入內購票,售票處是開放式,可面對面詢問,對面附設衣帽間,後面設有儲物櫃,因為館內不能攝影,我們也將隨身帶來的相機與背囊放入櫃內,上鎖採用最常用的一種,先放一個硬幣便可拔出鑰匙。
洗手間要收費,經過入閘機有兩個方法,如不參觀,投入一歐元,如果參觀,請先購票,因為只要以門票的條碼經過感應器同樣可以進入。
一切安頓妥常,驗票的工作人員站在另一處大門,我們遞上門票,撕下一聯後,親手扭開門鎖,輕輕推開約有六七公尺高沉甸甸的大門,已見西斯廷聖母,懸掛在遠遠的大堂正中。
星期六, 10月 26, 2013
星期五, 10月 25, 2013
布呂爾平台晨運
先拿了這幾天的食物回旅館,再出外尋找晚飯的地方,這時天已全黑,剛才繞了一個小圈,附近未見有餐廳或食店,只是街口有一間壽司店,來到德國,沒有理由吃壽司魚生,價錢貴已經唔使講,好味與否是另一考慮。
對面有一間酒店附屬的餐廳,露天座位未見有顧客,內裏情況不能看清,是否營業與沒有餐牌放在門外,只好放棄。
於是繼續前行,其實並不太遠,約十分鐘左右已可來到電車總站,不過附近仍是烏燈黑火,再尋找的話,估計吃完飯後約要十時後才回旅館,為免太晚走錯路,只好轉回頭,隨便找了間相信由土耳其人開的比薩店,點了薄餅和意粉,一瓶德國啤酒。
來到德國,第一餐吃的是意大利快餐,頗感特別。
回到旅館,隨便收拾好一切,爭取睡眠時間,準備明天一早參觀今次重來德累斯頓重點——歷代大師畫廊,誰料一覺醒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五月下旬,歐洲大部分地區日長夜短,睡前以手提電話校了鬧鏡,醒來時見陽光曬了進來,看看手表,時間是早上五時五十分。既已醒來也不想再睡,於是拿起手提電話正想取消鬧鏡,開鎖時時間跳出了六時五十五分。
來到德國,手表已校好了這裏的時間,昨天完全跟隨這個時間辦事,無理由有錯。至於手提電話,時鐘是跟隨電訊商提供的時間,按道理更加無理由錯。立刻開電腦上網搜尋時區,及開電視對時間,同樣顯示接近七時了。奇怪,就算手表慢,也無可能兩個手表同時整整慢一個鐘這麼巧合。
無辦法,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能靠電子產品所顯示的時間做人處事,於是立刻洗臉更衣,跑出外看過究竟。從旅館來到布呂爾平台不用十五分鐘,陽光斜斜照下,帶來早上的溫暖,驅走了晚上留下來的寒意,抬頭看看附近商店的時鐘,時針指著六時三十分,證明了我們的手表沒有錯。
至於為何會如此,直至現在也不清楚,可能永遠是一個謎,不過也給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不是太多人的布呂爾平台和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花園散步,享受溫暖的陽光。
星期四, 10月 24, 2013
早餐麵包
附近的街道很幽靜,連經過的汽車也不多,可能不是旅遊點,除了住在這社區的人,遊人較少到這裏來。
對於來自第三世界的我們,習慣了中國式的喧鬧,反而有點不自在,幽靜中只覺僻靜,不適應之外亦起了戒心,行在行人路接近馬路的一面,不敢步入略窄的街道。
德國治安比其他歐洲國家較佳,除了小偷,也要防範光頭黨,雖說遇見的機會很少,但我們完全未見識過他們的外貌與行為,很難判斷會有甚麼後果,所以選擇小心一點。
已接近晚上八時,可能很多商店已經下班,終於看到一家超級市場,看來也接近打烊,於是匆忙入內,隨便選擇了盒裝牛奶、盒裝橙汁、即溶咖啡、雞蛋,為的是明天早餐。
結帳時約十歐元,最貴是新鮮雞蛋,其他的價錢和特區香港相若。另一個收銀處一個男人買了不足半車食物,以蔬菜為主,付款要七十多歐元,估計歐洲地區,同樣以新鮮食物較昂貴。
見附近有一家麵包鋪,擺設以一個個大麵包為主,選一個大的怕吃不掉,小的略貴,研究了一會,知道大麵包可以切開來賣,售價以重量為單位,於是切了一塊約一磅的麥包兩件小麵包,原本那塊大的想再分開切成幾片,才瞭解這些大塊麵包只可切一刀來賣,至於切成片,則沒有這種服務,至於原因,相信與如此一塊大麵包如何食法,應該留待客人自己來處理。
星期三, 10月 23, 2013
交通燈
自到達柏林,在機場享受過下午茶,黃昏到達德累斯頓,安頓好一切時約七時半,天仍未黑,是時候出外熟習環境與吃晚餐。
步上四樓不算太高,但旋轉樓梯則有點危險,較難兩個人併排而行,因為近圓心的梯級較窄,踏不好隨時有機會滾下去,扶手並不能保障,只可作平衡之用。
走廊與樓梯通道,照明採用感應開關,每當有人經過,自動開啟路燈,好處能省電,至於一開一關會否多用了電沒有研究,若以一層樓兩至三間房,以一間房一天經過四次計算,長遠應會較省。
外國樓宇建築雖然不太高,一般四五層,設計時樓底較高,四樓約是香港的五至六樓,如果沒有電梯設備,不會太受歡迎,年紀輕可以接受,年紀大了則不會喜歡,所以他們多選擇平房居住,稍舊的大樓多會用作分租或被旅館收購。
剛才從橋過來,路上的交通燈,多附設行人過路指示燈,至於有甚麼特別,則是燈上的公仔圖案。以一個看似戴了帽行人站立與步行作指示,是以前東德的設計,本來統一之後有機會連公仔也統一——跟隨西德模樣,不過後來經柏林等地區反對,得以繼續沿用,不過也只限部分前東德地區,包括柏林和德累斯頓,至於其他地方,因為沒有去過,不能作準。
想過馬路,按下過路掣是有效的,至於德國人會否像日本人一樣跟隨指示,答案是德國人比日本人更守規則,當然除了非繁忙地區(根本沒有車)或趕時間的除外了。
星期一, 10月 21, 2013
大橋的天空
特區香港沒有幾條天橋可以讓行人步行,鴨脷洲連接香港仔的天橋是其中之一可以人車共用,閒來經過,另有一番美景。
時近深秋,天氣透出一點涼意,仍帶一點熱,太陽比夏天早落山,黃昏前散步兩岸間,西面可見如鹹蛋黃的太陽開始躲進一排高樓裏,東面則有一群常見的麻鷹在天空飛翔,似在光明將盡時,和朋友和鄰居和愛侶和家人一起,嬉戲聯誼。
如果時間早一點,或會見一大群白鶴從西面飛過來,隱沒在香港仔郊野公園或大潭郊野公園附近的叢林。
城市似乎失去了郊野,不過特區香港有些特別,英國殖民者或許知道,綠地得來不易,所以會以公園之名來保護,不過漸漸成為明日黃花,現代中國人可沒有這等耐性與閒情,開始打公園的主意了。
星期日, 10月 20, 2013
追巴士
不知是否與新倫敦巴士與九巴古董巴士「烏嘴狗」丹拿A型與亞比安55型在香港展出有關,新聞見新倫敦巴士與「烏嘴狗」亮相西九 ,十月十八日下午經過香港仔海旁,被時見一個外國拿著相機,倚在燈柱,望著馬路,唔知等乜。
再向前行,又見一名外國人同樣拿著相機,站在另一支燈柱,又係唔知等乜。自己邊行邊想,馬路有乜好影,想到剛剛來香港拍攝外景的變形金剛,莫非等會車隊會經過香港仔?
無理咁多,繼續行上天橋,又見一個外國人拿相機站在一條柱旁,再前面又有另一個,這時一部城巴歐盟五型經過,立刻見各人舉機拍攝,猜想他們同時巴士迷,趁有巴士展覽,追巴士追到香港。
香港可算是雙層巴士或巴士的天堂,雖然英國有,全世界部分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也有,包括新加坡、南非、澳洲,歐洲部分國家有,但以型號之多,行在馬路上的密度,香港相信是全世界之最。
外國多使用單層巴士,原因需求不太大,部分地區有雙層巴士,英國不用說,柏林也有兩條屬遊覽路線的一百號和二百號巴士,或長途巴士路線,但和香港一比,主要三間巴士公司,每日起碼有二千多輛雙層巴士在擠迫的路上行駛,如果要追巴士,香港是最佳地點。
以為香港才有年輕人東奔西跑,拿著長鏡短火追巴士,今天見幾個外國人同樣追巴士,有點好奇。
曾經喜歡的啫好,不要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星期五, 10月 18, 2013
Aparthotel am Zwinger
顯示詳細地圖
從長途巴士下來,附近就是Dresden Neustadt火車站,前方亦有電車站,要前往Aparthotel am Zwinger可乘城際火車或電車,票價兩歐元一個人,火車只一個站,電車約兩三個站,來之前曾在google地圖上量度距離,步行約二十分鐘,趁此機會看看附近環境,於是選擇步行。
從橋上走過,沒碰上幾個人,略感到德勒斯頓人口不是太多,遊客大多集中在旅遊區,臨近黃昏,歸鳥從頭頂飛過,遠處透出一片晚霞,如果不是背著行囊,必定停下來欣賞河上美景。
這間房一晚七十歐元,不算廉宜,除了房間大,最重要還有一間廚房,喜歡有一個回到家的感覺,不過要上四樓,大概等同特區香港的五樓。
接待處在另一座樓宇,房間早已準備,接待員仔細教導我們如何出門口轉左,步過幾個鋪位,用磁卡打開第一道大門,然後入內上樓梯直至頂層,再跟著用另一張磁卡開門。
一入內,第一件事不是覺得房間很大或室內設計如何,而是在廚房看見碗碟刀叉煲鑊水盤等放得整整齊齊,除了沒有塵封,連一點水漬也沒有,終於開始認識德國人的認真嚴謹。
星期四, 10月 17, 2013
發條橙
電影發條橙攝於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據imdbA Clockwork Orange記錄,香港上映時間為一九八零年十月,據說當時英國仍列為禁片。
看這電影時約二十歲,根本沒有可能明白內容,之後一段時間,雖然亦有文章介紹,不過早已沒有太深刻印象,直至看了日本電視劇古書堂事件手帖第五話,才知電影和書(美國版)的版本,都沒有了最後一章。電視劇沒有詳細說明為何沒有了最後一章,只說美國版本發條橙與出版時有關,並說了作者的一句話:「你可以刪去,但不能當作沒有寫過。」
先不談好壞,相信成書原因與東西冷戰有關。
善與惡究竟如何分辨?選擇了惡,是否可以透過洗腦方式來使之善?當本來是善後來變了惡,善如何面對這惡?在惡之前不能善,在善之前施以惡,讓惡得逞,只因放棄了善。
以洗腦方式根本扭曲人性,縱然惡存在,只能靠自己如何選擇。
如今知道原本有最後一章,故事似乎比較完整,至於電影,從商業角度,暴力色情永遠吸引。
星期三, 10月 16, 2013
Say yes
近幾個月多看了日本電視劇,並不是特別喜歡,而是自從國際台棄械投降,播了近十年的CSI和ZED沒有了,播了幾十年的「國家地理雜誌」沒有了,連最喜歡的「大地任我行」都改在明珠台,於是改為錄影J2的幾個日本劇集。
日本電視劇製作認真,不過節奏較緩慢,分鏡較少,似乎頗適合今天的年紀,當然青春劇除外。早前重拍了反町隆史的GTO麻辣教師,每集看十分鐘左右,似漫畫多過似劇集,不過多留意了男主角。
幾天前想了一九九四年曾在亞洲電視播出的一零一次求婚,沒有看過完整一集,只知主題曲Say yes由Chage & Aska作曲作詞兼主題,流行一時,亦曾在香港開演唱會。
於是上youtube找來聽,無意中找到來自本港台的錄影,已覺奇妙,因為二十年前還有影帶存在。誰料更奇妙陸續有來,十月十日雙十國慶那天,AM730第七十五頁一輯漫畫同樣講一零一次求婚,至於經典名句,真係今日才知。
再沒有多餘的東西
一切只有你與我愛的構造
即使是點點的謊話與放任
也完全像是 為著要把我試探
成為戀人的慣用語
這一刻將彼此的夢連結
排除所有障礙 可否一起生活
在愛之中以愛 感受吧
不要像玻璃盒子
不斷重複地說
毫不保留地說
一切只因有你的存在
說話不能將心底所想表達
雖然渴望能盡情轉告
但卻戰勝不了內心
很想見你 不能相見
寂寞的夜晚
被滿天星星守護
深明戀人的苦惱
這一刻兩人 一起迎接清晨
可否永遠生活一起
在愛之中以愛相互感受吧
不要讓愛的感覺消失
不斷重複地說
你是真的愛著我
不用懷疑地 say yes
不用懷疑地 say yes
歌:CHAGE and ASKA 作詞:飛鳥涼 作曲:飛鳥涼
余計な物など無いよね
すべてが君と僕との愛の構えさ
少しくらいの嘘やワガママも
まるで僕をためすような恋人のフレイズになる
このままふたりで 夢をそろえて
何げなく暮らさないか
愛には愛で感じ合おうよ
硝子ケースに並ばないように
何度も言うよ 残さず言うよ
君があふれてる
言葉は心を越えない
とても伝えたがるけど 心に勝てない
君に逢いたくて 逢えなくて寂しい夜
星の屋根に守られて 恋人の切なさ知った
このままふたりで 朝を迎えて
いつまでも暮らさないか
※愛には愛で感じ合おうよ
恋の手触り消えないように
何度も言うよ 君は確かに
僕を愛してる ※
迷わずに SAY YES 迷わずに
(※くりかえし)
SAY YES SAY YES ...
星期一, 10月 14, 2013
新屎坑落成未使用
香港仔海濱公園美化工程由何時開始沒有太留意,大概從二零一二年中直至現在,上面這張攝於今年(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當時更換地磚已鋪了近海的一半,近馬路的一半因為有待幾幅圍牆的物體建成,換地磚才可全面展開及完成。
近網球場附近將原本的入口改建成公共洗手間,原因可能與遊客增加有關,附了大巴士設了上落客站,旁為舢舨碼頭,乘大巴士遊香港兼可乘舢舨遊香港仔避風塘。
遊客多了,可惜公共設施不足,如果人有三急,如果知門路的話,可直入網球中心使用洗手間,但遊客初到貴境,怎會想到借用,於是特區政府為方便遊客及市民,決定在這個入口改建成公共洗手間。
顯示詳細地圖
街景圖取自Google地圖,日後可能有變,截圖可見當時的入口模樣。
今天經過,貌似中式建築的公共洗手間基本完成,但仍未見開放供大眾使用,原因何在?話晒都係新屎坑,應該有許多人爭著幫襯。
興建一間廁所,興建了一年多仍未建成,可算奇蹟,應可列入世界紀錄大全。至於為何,相信或與找個名人或特區高區來剪綵有關,為新屎坑開光,啊,唔係,係為香港仔海濱公園美化工程落成啟用剪綵,到時可另有一番熱鬧。
真係期待。
星期日, 10月 13, 2013
柴灣的天空
重陽節,下午經過跑馬地,然後去了九龍城聯合道,跟著來到柴灣時,已接近黃昏,臨離開時抬頭看看天空,另有一番景象。
天氣有點熱,不過沒有了前幾天的翳悶,出汗後隨著輕風吹來,反而覺得爽快。
遠遠的天邊仍有薄薄晚霞,頭頂的略帶層次,正中已見月亮透出光芒,大地開始重回夜晚,寧靜再次降臨。
在美景消失之前,匆匆按下快門,留下幾張天空雲層美景。
星期五, 10月 11, 2013
古書堂主題曲
一九七一年的電影發條橙,一部當時看了也不太明白的電影,最近竟因一部日本電視劇再次想起,才知美國出版發條橙書本時與電影中,同沒有了最終一章。
電視劇古書堂事件手帖在無線J2台逢星期日晚播出,女主角篠(音小)川栞(音刊)子藉對一本舊書的解讀,推敲出與這本書有關的人與事,從而讓觀眾對這本書產生興趣。
雖然或有牽強,但這種題材也很吸引。日本劇集以青春偶像做主角的,一般內容不會太深奧與複雜,但每集以一本書為題,各類書本都有,勵志愛情還有為了古書而不惜殺人據為己有,最終離不開探討人性。
日本劇集有公式,唔知唔肯創新還是這才叫創新,例如謎底解開時,主題曲即起,如神探伽利略的三指放在兩眼間的手勢,或是金田一講那句「謎底已經解開」一樣,看似千篇一律,但也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星期四, 10月 10, 2013
每當變幻時
早前李純恩寫了篇文章,說今天樂壇之死,皆因文盲填詞人要負上責任,結果惹來當今「著名」填詞人黃偉文反擊,在網上逐點回應。
詳細怎樣沒有看,只知李純恩好像在黃偉文的fb回應了一句:「我在說你嗎?」
至於釣魚台誰屬,中國經常說釣魚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不派軍隊收回來之餘,但又幾乎話要開戰云云,一名日本人在網上說:「千萬不要和中國人爭論。」
說得沒有錯,千萬不要和中國人爭論。
今天香港流行曲之死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一可以是沒有了改編外國歌曲,包括日本。另外歌詞像寫了三千字,但長並不代好,實際只用兩個字便可形容。
日本人口約一億三千萬,特區香港不足七百萬,內有百多萬新移民,供應肯定不夠,沒有了日本音樂,單靠「著名」填詞人如何能起死回生?
曾聽過一名資深傳媒人說日本音樂,話日本(包括台灣)三四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音樂,大部分唱唱吓都會變成「日本軍歌」,所以話日本軍國主義不死。
佢都傻傻地,那時候日本發動戰爭,有需要時首首都可以唱成戰歌,況且當年的曲式如此,編曲如此,就算唱法都如此,有甚麼稀奇?
日本如果真的軍國主義是日本的事,當大陸唱紅打黑之時才可怕,又唔見資深傳媒人講講,那時候還說管治重慶模式有方呢。
先選一首薰妮的「每當變幻時」,的確每當變幻時,改編自日本歌曲,聽聽有沒有軍國主義之風。
附youtube上傳者對此歌的介紹:
其實這首歌不用太多介紹,因是薰妮的經典金曲,網上亦有人上載了,此曲原為古舊日曲,名為サヨンの鐘 ,應是渡邊はま子原唱,胡美芳後期錄音的版本在日本亦廣受注意,而國語版月光小夜曲較出名的版本為台灣歌星紫薇,但聽說國語版原唱是張清真,是台灣一位老歌手,而本人較喜愛陳芬蘭七十年代中期的重唱版本,而粵語版每當變幻時流行後香港歌星如許冠英,麥潔明,張慧,葉麗儀,袁麗嫦,鄭錦昌等等眾多歌星亦曾灌錄……
星期三, 10月 09, 2013
8a
運輸部放假,剛巧有貨要送,只好拉著車仔乘三個站巴士,來到一幢充滿殖民地風格的大樓送貨。
來到大堂,只得一部電梯,除按掣外,門頂有一顯示,亮著0、7、9三個數字,此時正顯示9,所以才知此電梯到達的層數。
進入電梯後,9字的按掣貼了一塊膠布,另附通告,上面寫著「裝修期間,暫不停此層」,但明明剛才見停9,為何如今又不能選按?既然到8a,無奈選按7,相信可以到達。
電梯內的顯示屏同樣設在電梯門頂部,不多也不少,剛好顯示一個數字位,0或7或9(如果可以到達的話)。尋思間,顯示屏顥示了7,感覺電梯略停了一停,但門怎麼沒有開?略為遲疑,電梯好像又動了一動,似乎落回0。
到了0後,電梯門終於打開,可能這些幾十年老爺電梯用得太久,感應不了按掣,於是再按一次7,門再次合上。當一到7,立刻按開門掣,門還是沒有開,幸好略略回回頭一看,原來7的電梯門在另一邊,怪不得剛才錯過了。
推貨從另一邊門出來,要落幾級樓梯到長廊,咁奇怪都有,抬頭一看指示牌印著6a並指著方向,這時才知惡夢的開始。
電梯到7,落半層樓梯至6a,如果到8a的話,豈非要爬多兩層樓梯?咁嘅大廈邊個設計?唔使講,一定又係英國殖民地時代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
無辦法,唯有搬著兩箱貨行兩層,幸好至7a時碰到好心OL,一頭一尾幫手搬了一層才沒有咁吃力。道謝之餘順便聊幾句問載貨電梯在哪裏,誰料說部載貨電梯更麻煩,都係到一半,即唔係8就係9,到8a唔係上就係落半層,仲成日壞。
咁經典前衛的設計,難怪特區政留為樣板,成了簡單事情複雜化的表表。
來到大堂,只得一部電梯,除按掣外,門頂有一顯示,亮著0、7、9三個數字,此時正顯示9,所以才知此電梯到達的層數。
進入電梯後,9字的按掣貼了一塊膠布,另附通告,上面寫著「裝修期間,暫不停此層」,但明明剛才見停9,為何如今又不能選按?既然到8a,無奈選按7,相信可以到達。
電梯內的顯示屏同樣設在電梯門頂部,不多也不少,剛好顯示一個數字位,0或7或9(如果可以到達的話)。尋思間,顯示屏顥示了7,感覺電梯略停了一停,但門怎麼沒有開?略為遲疑,電梯好像又動了一動,似乎落回0。
到了0後,電梯門終於打開,可能這些幾十年老爺電梯用得太久,感應不了按掣,於是再按一次7,門再次合上。當一到7,立刻按開門掣,門還是沒有開,幸好略略回回頭一看,原來7的電梯門在另一邊,怪不得剛才錯過了。
推貨從另一邊門出來,要落幾級樓梯到長廊,咁奇怪都有,抬頭一看指示牌印著6a並指著方向,這時才知惡夢的開始。
電梯到7,落半層樓梯至6a,如果到8a的話,豈非要爬多兩層樓梯?咁嘅大廈邊個設計?唔使講,一定又係英國殖民地時代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
無辦法,唯有搬著兩箱貨行兩層,幸好至7a時碰到好心OL,一頭一尾幫手搬了一層才沒有咁吃力。道謝之餘順便聊幾句問載貨電梯在哪裏,誰料說部載貨電梯更麻煩,都係到一半,即唔係8就係9,到8a唔係上就係落半層,仲成日壞。
咁經典前衛的設計,難怪特區政留為樣板,成了簡單事情複雜化的表表。
星期一, 10月 07, 2013
南區地鐵
已經幾個月沒有經過鴨脷洲橋,見天氣開始沒有之前的翳熱,於是徒步往香港仔乘巴士,順便看看地車天橋建至那個地步。
接近黃昏,天空略帶金黃的藍,與台灣附近的颱風影響,多了一層薄薄的煙霞,地車露天天橋部分已加裝了隔音上蓋,至於效果,要待通車時才知曉。
南區的地車選用由中國大陸生產的無人駕駛列車,聽聞行駛時的搖擺度超過標準,特區政府要港鐵交報告,到目前仍未知結果。
自從特區政府落下中國人手中,避不了中國特色,為甚麼列車要向中國大陸購買?無非為討好大陸,好讓香港鐵路打進大陸市場,參與管理營運,但他們似乎忘記了,興建地底鐵路系系,早於殖民地時已開始,那時一切自然以英國所訂的為標準,歐洲生產的可以通過,大陸生產的怎會跟隨英國標準?
明此道理,再加中國人向來差不多先生,將就將就成風,拿特區港人做實驗品,只為做生意,只為多建兩幢樓,只為搵多幾個銅錢,香港鐵路莫過於此。
特區港人只懂得乜嘢都講快,只要快任由香港鐵路宰割的確怪,無話慢慢靜下來,看著窗外的風景變化。
星期六, 10月 05, 2013
字裏人間
電影字裏人間藉編辭典《大渡海》與字結緣,寫出幾段動人愛情故事。
一個為陪伴患病妻子,毅然放下編輯工作回鄉,離去時也放心不下,代找來新編輯替代。
一個有膽同居無膽求婚,在潮流中游走,看似吊兒郎當,沒有他努力奔走,辭書計劃早已壽終正寢。
一個胸懷大志,在電腦時代來臨之前仍然波瀾壯闊,決定出版辭海,如果沒有另一半背後默默支持,難以有如此宏願。
沒有錯,世界在變,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但所追求的、所堅持的價值與傳統絕不會變。
或許今天中國人不知道,「電話」、「歷史」等都是從日文而來,在今天中國找不到的古籍,在日本博物館可以找得到,至於研究,日本比中國詳盡。
日本字典辭書甚至報紙全是直排,沒有因為用了電腦或拼音而改為橫排,這已見日本人的認真與專注。電腦為西方發明,用的是羅馬字母,橫排就是橫排,但日本人使用電腦之後,沒有放棄直排改用橫排,除了電腦顯示之外,日本排版工具全有橫直排提供使用,正因為日本人重視文字。
至於寫情書用草書當然有點誇張,但親筆書寫一定少不了,至於用個切字來談情與鼓勵,則是我們早已失去的情趣。(附切的另一條解釋)
日本電影節奏較慢,正好一面看一面回味,發覺日本人看事物多為正面,例如男主角告訴房東婆婆說找到了編辭典的工作,一做十幾廿年,正有點惆悵有沒有這個能力,房東婆婆反過來讚賞,恭喜他這麼年輕已經找到終身事業。
一個對文字的研究,一個對刀的認識,幾個女角演得恰如其分,尤其女主角,沒有多一句說話,在生命迷惘之時找到了抉擇,在專注中看到了堅持,在對方身上看到目標,文字溝通勝過口中千言萬言,這正是文字的魔力,電影最後點題。
後話:前幾天有人問中國人幾時才追到日本人,對唔住,答案係無機會。
星期五, 10月 04, 2013
選擇
非洲肯雅首都內羅比發生恐怖襲擊,槍手衝入購物商場,射殺非伊斯蘭教的遊人,附BBCBBC公布槍手如何策劃並襲擊肯尼亞報道。
以前明明叫肯雅、內羅比,但不知從何時開始,肯雅變成了「肯尼亞」,內羅比變成「內羅畢」,希特拉變成「希特勒」。BBC當然不會理會這些中文譯名,因為他們以英文為準,譯名只為第三世界提供服務,他們不必負責。
曾經詢問請教過,得回來的答案是統一——和中國大陸統一中文譯名。
為何要和中國大陸統一?為何不和台灣統一?或和特區香港統一?
那班人這麼喜歡統一,他們自然他們的有一大堆理由。
其實答案很簡單,為何要一國兩制?為何不跟隨中國大陸的制度?為何不用簡體字?為何不用人民幣?為何不統一文字?為何不統一語言?答案就是要不同。為甚麼要和他一樣?不同正是要和他們不一樣。
既然不同,肯雅就是肯雅,內羅比就內羅比,希特拉就是希特拉,絕對不用跟隨中國大陸的譯法,這已是最簡單的標準。
也許早應該開始,不過從今天起亦不遲,以原有譯名來劃一條界線,凡用肯尼亞、內羅畢、希特勒之類的一概不看,以懲罰他們早已跪低。
以前明明叫肯雅、內羅比,但不知從何時開始,肯雅變成了「肯尼亞」,內羅比變成「內羅畢」,希特拉變成「希特勒」。BBC當然不會理會這些中文譯名,因為他們以英文為準,譯名只為第三世界提供服務,他們不必負責。
曾經詢問請教過,得回來的答案是統一——和中國大陸統一中文譯名。
為何要和中國大陸統一?為何不和台灣統一?或和特區香港統一?
那班人這麼喜歡統一,他們自然他們的有一大堆理由。
其實答案很簡單,為何要一國兩制?為何不跟隨中國大陸的制度?為何不用簡體字?為何不用人民幣?為何不統一文字?為何不統一語言?答案就是要不同。為甚麼要和他一樣?不同正是要和他們不一樣。
既然不同,肯雅就是肯雅,內羅比就內羅比,希特拉就是希特拉,絕對不用跟隨中國大陸的譯法,這已是最簡單的標準。
也許早應該開始,不過從今天起亦不遲,以原有譯名來劃一條界線,凡用肯尼亞、內羅畢、希特勒之類的一概不看,以懲罰他們早已跪低。
星期四, 10月 03, 2013
看電影以外
除了德國人,日本人亦以工作嚴謹認真見稱,出版一本辭書,要經過五欸校對才能成書,二十多萬條詞語,由頭到尾看一次已經頂唔順,仲要睇五次。
不過暫時不談這電影。
某日有幸隨學校參觀特區香港文化機構,一入門口已經隱約聽到:「這裏的宗旨是簡單易明,讓讀者容易閱讀,一目瞭然。」
但又聽見另一個說:「你呃人,這裏明明將一些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明明可以好簡潔,然後加左加右扮高深。」
「唔係噃,你係未講你負責的部門?」「當然唔係,係所有,所以話你呃人。」……
似乎開始鬧交,避開為妙,繼續跟大隊四圍參觀。文化機構很大,分佔整層大廈,有攝影部、編輯部、排版部、製版部,點解獨不見校對部?
終於在一張堆滿書本文件的寫字檯中間看到一張紙,紙的一角印上「第七校」的圖章。嘩,校七次?心中立刻肅然起敬,莫非準備出版辭海?
日本仔(這稱呼沒有不敬之意)都係校五次,特區香港的校七次,誰還敢說中國人比不上日本人!
星期三, 10月 02, 2013
番薯糖水
二零一零年躲在龍脊梯田,晚飯後見有番薯幾個放在廚房旁,於是問老闆可有番薯糖水,老闆娘爽快回答,可以做呀。
煮番薯糖水不難,先將番薯去皮,略為沖水洗去附著的泥土,然後切成大於一英吋左右的任意形狀,煮開水加入黃糖幾片薑,水滾放番薯,大火至再滾收火,即成美味番薯糖水。
正因為弄番薯糖水不難,如果和母親一起外出吃飯後甜品,她一定不會點,但有時飯後又想食,只好趁不和她吃飯時點上一碗,原因帶點辣的甜,家中始終煮不來。
中午時母親出外打麻將,電視剛播出新聞,內容講到特區香港試行奶粉壓力測試,看看能否放寬內地人來港買粉奶,臨出門口時,母親講了一句:「都唔知有無搞錯,咁大個國家無粉奶,話要蒞香港買,講出蒞全世界都無人信。」之後出門打牌。
的確係。
特區香港面積細,無農業無畜牧業,無奶粉生產唔出奇,但偉大祖國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有農業有畜牧業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乜都第一,點解無奶粉出產?要買外國貨?
不問原因,只怪限帶兩罐奶粉離境,的確荒謬。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