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18, 2014

不萊梅的城市樂手與市政廳










  不萊梅的城市樂手是一個童話傳說,後來收錄在《格林童話》,流傳至今。
  從聖彼得教堂出來,雨暫時停了,陽光從雲層透出,即時將不萊梅熱鬧起來,大家一見陽光,立刻從四方八面湧出來,個個充滿笑臉,連我們也感染歡樂氣氛。
  不萊梅的城市樂手雕像在市政廳右側,座落基石之上,並不太高,成年人站立伸手,雙手肯定可以握緊驢的前蹄,至於可以重來還是願望實現,只希望大家夢想成真。
  弱者團結可以戰爭強者的故事,浪漫吸引,實行時未必成功,總要勇於嘗試,至少不能坐以待斃。至於其他童話如〈小紅帽〉或稱路姆西(這種唔三唔四譯名只有大陸才譯得出),又是另一個童話故事了。
  配合周圍環境,市集廣場像一個童話世界,一座座獨立尖頂而又連在一起的三四層高房屋,每座漆上不同顏色,時光好像停留在某一處,穿越了時間,回到十六七世紀,感覺並不是當天實實在在的旅行遊覽。
  電車在身旁經過,又回到了現實。市政廳前面有一座小騎樓,有幾條木板橫放,可以坐下休息,以前可能有用途,今天留待遊客參觀。
  資料介紹市政廳內四十公尺長的大廳是德國最美的宴會大廳之一,以及具六百年歷史的不萊梅市政廳酒窖,來了半天和繞了一個半圈,從右側來到左側細心留意,似乎並不覺得可以入內,也許是我們找不到入口。對於酒興趣不大,倒是想參觀市政廳內的佈置裝飾。
  附市政廳介紹:

  不萊梅市政廳(德語:Bremer Rathaus),是德國不萊梅市的市政廳,是歐洲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之一,2004年它同不萊梅羅蘭像一起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萊梅市政廳建築現在是不萊梅市市長和議會主席的駐地。
  不萊梅市政廳位於不萊梅老城中心的市集廣場上,廣場正對面是不萊梅商會,市政廳前方是羅蘭像,右側是不萊梅大教堂和不萊梅議會大樓,左側是聖母教堂,市政廳的左翼擺放著格哈德.馬爾克斯(Gerhard Marcks)的雕像作品不萊梅的城市樂手,雕塑的創意來自同名的童話。
  不萊梅市政廳和羅蘭像,是歐洲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發展市民自治權和主權的傑出表現。十五世紀初不萊梅加入漢莎同盟後,哥德式的老市政廳始建於1405年至1408年,用於城市議會。不萊梅市政廳前的羅蘭像建造於1404年,高5.5米,它所表現的意思是,國王是城市的建造者,他賜予了城市以權利。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1595年至1612年,不萊梅的建築師呂德.馮.本特海姆(Lüder von Bentheim)對老市政廳進行了重新裝修,建造了朝向集市廣場的正立面,加入了漢斯.弗雷德曼.德·弗里斯(Hans Vredeman de Vries)、亨德里克.戈爾齊烏斯(Hendrick Goltzius)和雅各布.弗洛里斯(Jacob Floris)等設計師的荷蘭文藝復興的建築元素。市政廳的正立面是威悉河文藝復興風格最傑出的代表,具有象徵意義的砂石雕塑是中世紀時留下來的印記,這些都使得不萊梅市政廳的建築本身極具藝術價值。需要特彆強調的是,不萊梅市政廳還反映了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整個歐洲的發展。
  二十世紀初的1909年至1913年,慕尼黑建築師加布里爾.馮.賽德爾(Gabriel von Seidl)在老市政廳旁建造了一座新文藝復興風格的新市政廳。
  德國許多城市的市政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不同程度地炸毀,其中的大部分都經歷了戰後重建和結構改變,但不萊梅市政廳至今仍保留著它原始的面貌。不萊梅有百分之六十的建築在二戰中被炸毀,但不萊梅市政廳和羅蘭像卻幸免於難,未受損傷,是歐洲中世紀後期唯一一座未受摧毀的市政廳。與市政廳建築一起保留至今的,還有它的政治功能,不萊梅市政廳是特別為了城市議會而建造的,市政廳的建築和雕塑不僅象徵著不萊梅同國王和主教的關係,同時也標誌著由議會實踐的自我管理的政治體制,表現了當時城市議會和公民權利的覺醒。市政廳的上層起著代表城市的象徵作用,而下層則供所有市民使用,當時被稱為「市場人民」(Marktvolk)的市民可以直接和統治者交流,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萊梅市政廳經過多次翻修,最後一次整修是在2003年。
  2004年7月,不萊梅的市政廳和羅蘭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不萊梅市政廳和羅蘭像是神聖羅馬帝國發展市民自治權和主權的有力證據,是公民自治和自由市場的傑出體現;不萊梅市政廳是中世紀樓廳夾層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德國北部威悉文藝復興風格的範例;不萊梅市政廳前的羅蘭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羅蘭像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羅蘭像,象徵著經濟權利和市場自由,羅蘭像塑造的是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的一位騎士羅蘭的歷史形象,他是法國英雄史詩和其他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史詩的重要題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