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04, 2014

《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



  幾年前史提芬史匹堡拍的《斷鎖怒潮》其中一句:「自由不是別人賦予的。自由是我們(意即每一個人)在出生那天就享有的權利。但是有些時候自由是必須自己去爭取。(Freedom is not given. It is our right at birth. But there are some moments when it must be taken.)」
  電影所說時期正是黑奴時代,不過主角並不是奴隸,而是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一個自由人。因為如此,情況可能有少許分別。
  初被運送至其他地方時,出現了幾種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一係寧死不屈,反抗到底,一係反正都一樣,不如希望舊有主人贖回,一係如主角般,先求生再爭取。
  並不一定接受現實,但現實的確如此。對於一個曾經自由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一出生已失去自由的人心態如何,是不幸?還是命運?或許只能相信一切由上天安排。
  電影劇本沉實,沒有太多枝節,得獎或與主題正確有關,導演有時太過賣弄,鞭打鏡頭過長並不能反映當時的殘酷,多少帶點虛偽,塔倫天奴的《黑殺令》來得更直接,放狗咬烈日曝晒更顯虐待變態。
  有時將電影內容放大,發覺也很有趣。曾經有自由——指香港,後來被賣至相對較好的主人——指英國,可惜最終都要放棄轉賣別人,來到一個更差更壞的主人——紅色中國,頂唔順之時是否要求助一個白人——美國,但他可能係一個醉酒佬,真的希望如電影結局般,碰到一個加拿大人——有英國血緣——向他求助,雖然已失去了一代人的青春,起碼可以重獲自由。
  難怪電影得獎,的確有原因,都話電影係夢工場,夢未必一定係真,但還有個虛無縹緲的希望。回望昔日,撫平傷口之時,痛苦已成過去,可我們仍要幾代人的青春被奪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