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26, 2014

查理檢查哨至御林廣場







  聽聞查理檢查哨附近有一間私人博物館,收藏東西德時代的物品與部分柏林圍牆,附近的確有一處展示了幾塊構成圍牆的石屎板,約十二呎至十五呎高,寬六呎左右,最頂向內傾斜,難於攀爬,一塊塊石屎皮連連一起築成一道牆。圍牆多建兩道,中間可以埋地雷,成為無人地帶。
  亦有展示了查理檢查哨當年照片,這裏曾是分隔柏林幾個能夠過境的邊境之一,看見照片也覺荒謬,以牆圍堵,不是保護阻擋,而是防範逃走,只有待自己的國民如囚犯才會如此做。
  沿著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e)直行,去到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這裏被認為柏林最美麗的地方,的確名不虛傳,兩座教堂相望成一對,音樂廳在背後壓軸,形成充滿古典味道的地方,雖然戰爭曾毁壞,重建時保留了整體顏色。
  雨停了不久,地上乾了部分,座椅卻未完全乾透,不能坐下欣賞,多少有點遺憾。這裏除了風景,亦有美麗建築。附弗里德里希大街、御林廣場、教堂和音樂廳資料:

  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e)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重要的文化和商業街,構成腓德烈城(Friedrichstadt)的核心。北起老米特區的北部(再向北稱為Chausseestrase),南到Kreuzberg區的Hallesches Tor。由於該路為南北走向,它與萊比錫大街和菩提樹下大街等東西向主軸線道路交匯。地鐵U6線在地下運行。在冷戰期間,它被柏林圍牆上的查理檢查站一分為二。
  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是德國柏林中區(Mitte)的一個廣場,經常被認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廣場上有三座主要建築:廣場的西部是柏林音樂廳,廣場的北側是法國大教堂,而德國大教堂則位於廣場的南側。廣場的中心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雕像。御林廣場的面積大約為四萬八千平方米。
  1688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安諾德.內靈(Johann Arnold Nering)規劃了這個廣場,稱為菩提樹廣場(Linden-Markt),作為柏林——腓德烈城(Berlin-Friedrichstadt)的一部分。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後來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十七世紀末開闢了這個廣場。在這片古老的城區,定居著一批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移民,他們根據一六八五年波茨坦法令(Edikt von Potsdam),受到布蘭登堡選帝侯腓德烈.威廉的保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公民權。
  國王腓特烈一世為路德會教徒和法國歸正會教徒分別修建了一座教堂。兩座教堂都興建於一七零一年以後,後來在又分別增建了相同的塔樓。它們在1780-1785年之間由卡爾.馮.貢塔德(Carl von Gontard)設計建造,模仿了羅馬的人民廣場。
  在十七世紀,此處最初是一個市場,名為菩提樹廣場(Linden-Markt),在十八世紀稱為腓德烈城市場(Friedrichstadter Markt),1786年之後又改名為新市場(Neuer Markt)。最後在1799年改為今天使用的名稱,以紀念「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於1736年下令在此駐紮的胸甲騎兵軍團。
  1773年,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間,按照格奧格.克里斯蒂安.翁格爾(Georg Christian Unger)的規劃,這個廣場進行了擴建。在兩座教堂之間起初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法國喜劇劇院,在1800年到1802年之間拆除重建為有2000個座位的國家劇院。1817年該劇院被大火燒毀,由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重新改建為皇家劇院,1821年完成,即今天的柏林音樂廳,構成廣場整體的焦點。
  御林廣場也是柏林許多政治事件的發生地點:1848/1849年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御林廣場的大部分建築嚴重受損。今天,廣場上的所有建築都已經按原狀復原。1950年,在普魯士科學院二百五十周年紀念慶典之際,廣場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改回原名。
  法國大教堂(德語:Franzosischer Dom)位於御林廣場的北側(門牌為御林廣場6號),是這座廣場上兩座大教堂中,首先完成的一座。法國Charenton-Saint-Maurice的胡格諾派教堂被摧毀後,教徒們避難來到柏林,於1701年到1705年間興建了這座教堂。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為這座教堂設計增建了塔樓和柱廊。法國大教堂有一個觀景平台、餐廳以及胡格諾派博物館。
  這座教堂雖然名為主教座堂(Dom),但其實並非主教座堂,因為從未有主教駐紮於此。
  德國大教堂(德語:Deutscher Dom)位於御林廣場的南部(門牌為御林廣場1號),與法國大教堂相對。它的平面為五邊形,1701年由馬丁.格林貝格(Martin Grünberg)設計,1708年由喬萬尼.西莫內蒂(Giovanni Simonetti)建造。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負責改建這座教堂,增建了一座穹形塔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5年,德國大教堂被大火徹底燒毀。兩德統一後,教堂得到重建,重建工程完成於1993年,1996年作為德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放。
  這座教堂雖然名字叫主教座堂(Dom),但其實並非主教座堂,因為從未有主教駐紮於此。
  柏林音樂廳(德語:Konzerthaus Berlin)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也是御林廣場上最後建成的建築物(門牌為御林廣場3-4號)。1821年由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建造,稱為戲劇院(Schauspielhaus)。它建造在1817年大火中燒毀的國家劇院的廢墟上。這座建築保留了被毀的國家劇院的一些圓柱和部分外牆。如同廣場上其他建築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也嚴重受損。重建工程完成於1984年,並由劇院變為一座音樂廳。今天,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設於此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