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教堂,乘地鐵來到巴貝里尼廣場,因為睇完幾幅卡拉瓦喬的作品,想繼續睇畫,妹仔想睇拉斐爾的一幅「麵包妹」,「麵包妹」是我們起的名字,真正名稱是「La Fornarina」,她的確是麵包師傅的女兒,傳聞是拉斐爾的情婦。
維基百科中寫拉斐爾一生未婚,既然未婚又怎能稱為情婦?妹仔始終覺得是一個謎,不過就是想睇拉斐爾的細膩筆觸及卡拉瓦喬的光影。大師畫廊中還有亨利八世。
未參觀巴貝里尼宮前,先找一間義式快餐午膳,店內供應薄餅及Focaccia,簡稱義式麵包,在我們看來是厚底薄餅,大小任切,以重量計算。羅馬的薄餅與拿坡里完全兩回事,今次在這間快餐店嘗到的可用好味來形容,青瓜帶甜番茄含酸草菇夠香,連芝士都不錯,勝在新鮮出爐。另外點了兩杯咖啡,捧著在閣樓找到兩個座位,正好避雨驅寒,休息一會,然後繼續睇畫。
星期四, 2月 28, 2019
星期二, 2月 26, 2019
伯多祿殉教
小堂之內三個立面鑲嵌了三幅畫,其中兩幅就是卡拉瓦喬的「伯多祿殉教」和「保祿歸依」。據聞「保祿歸依」有兩幅,第一幅唔數貨,所以有第二幅。
為了增加收入,教堂設有投幣亮燈的設施,個個人慕名而來,有位遊客看來甚喜歡這三幅畫,投了一歐元後立即走入來,仔細欣賞「伯多祿殉教」,三兩分鐘後燈光熄滅,他又走去入多次錢,這次睇「保祿歸依」,然後就是中間那一幅。因為入錢的地點與睇畫的位置有一小段距離,遊客只要一見亮燈個個都走入來,造成入錢那個未必能站在最佳位置,但有些遊客知道如此,多會讓開待他站進來。外國人多會如此忍讓,中國人則會爭先恐後,最緊要不是自己入錢,而有風當然要駛盡利。
「伯多祿殉教」,三個執行者不見面目,如替你我(觀眾)執行一樣,不要說和自己無關。至於伯多祿,Web Gallery of Art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有詳細說明。
香港仔聖伯多祿堂今年慶祝建堂八十周年,特別印製一款T恤,背後有一個倒轉的十字架,初時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從這幅畫中可見伯多祿殉教時是倒釘十字架的,原因伯多祿認為自己不配如耶穌一樣,所以倒釘十字架。
羅馬間間教堂都有寶,除了尋求信仰,也可藉已成藝術的作品中加深對宗教或對宗教有初步的認識,我們未必睇過聖經,但可從這些繪畫中看到耶穌和其他聖人的事蹟。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detail)
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
The 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
聖保羅的死難
保祿
伯多祿
為了增加收入,教堂設有投幣亮燈的設施,個個人慕名而來,有位遊客看來甚喜歡這三幅畫,投了一歐元後立即走入來,仔細欣賞「伯多祿殉教」,三兩分鐘後燈光熄滅,他又走去入多次錢,這次睇「保祿歸依」,然後就是中間那一幅。因為入錢的地點與睇畫的位置有一小段距離,遊客只要一見亮燈個個都走入來,造成入錢那個未必能站在最佳位置,但有些遊客知道如此,多會讓開待他站進來。外國人多會如此忍讓,中國人則會爭先恐後,最緊要不是自己入錢,而有風當然要駛盡利。
「伯多祿殉教」,三個執行者不見面目,如替你我(觀眾)執行一樣,不要說和自己無關。至於伯多祿,Web Gallery of Art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有詳細說明。
香港仔聖伯多祿堂今年慶祝建堂八十周年,特別印製一款T恤,背後有一個倒轉的十字架,初時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從這幅畫中可見伯多祿殉教時是倒釘十字架的,原因伯多祿認為自己不配如耶穌一樣,所以倒釘十字架。
羅馬間間教堂都有寶,除了尋求信仰,也可藉已成藝術的作品中加深對宗教或對宗教有初步的認識,我們未必睇過聖經,但可從這些繪畫中看到耶穌和其他聖人的事蹟。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detail)
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
The 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
聖保羅的死難
保祿
伯多祿
星期日, 2月 24, 2019
雨中睇畫
離開四河噴泉步行途中遇上大雨,急忙趕到人民廣場,雨水流過廣場如小河一樣。經過一千幾百年來的改造,地下水道仍然發揮作用,地上積水約一兩吋,但未有淤塞,雨水依去水道流去,只因雨勢較大,一時間未能完全消化,只要避開中間凹陷的去水位,總算平安來到羅馬人民聖母堂。
因為這間教堂鄰近地鐵站,門外是人民廣場,平日遊客甚多,所以教堂外有多時都會聚集了幾個行乞者,喜歡坐在門外,好天時互相遷就未有阻礙,下雨天時則大家都有些狼狽,因為收遮的意思不單是把撐起的遮收起,而是為了不讓雨水滴濕地板,更要將遮收藏最好放入膠袋,不然教堂地板如水塘一樣,只會帶來不便。
梵蒂岡廣播電台中羅馬人民聖母堂這樣介紹:
羅馬人民聖母堂(SANTA MATIA DEL POPOLO)
Piazza del Popolo, 12
1099年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在羅馬的多米齊家族(Domizi)墓地上,建造了一座敬禮聖母的教堂。這教堂於1227年經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y IX)擴建。1472至1478年間,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委託布雷尼奧(Andrea Bregno)將這座 「羅馬人民聖母堂」重建,成了日後保存文藝復興時代及十七世紀著名藝術作品的博物館。後來教堂的正門面和內部都曾經貝爾尼尼(Bernini)改修。堂內的貴族私人小堂尤值得注意,如拉菲爾羅 (Raffaello)所設計的吉奇 (Chigi)家族小堂,內有一幅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祭台畫屏;德拉.羅韋萊(Della Rovere)家族的小堂,內有一幅平圖里喬 (Pinturicchio)繪於1485-89年間的壁畫;切拉西 (Cerasi)家族的小堂,內有卡拉瓦喬(Caravaggio)繪於1601-02年間的「保祿歸化」及「伯多祿殉道」兩幅油畫。主祭台背後有兩座桑索維諾(Andrea Sansovino)設計的墓碑,一座屬於斯福爾扎(Ascanio Sforza 1505),一座屬於德拉.羅韋萊(Girolamo basso Della Rovere)。其上有兩幅羅馬最古老的彩色玻璃窗,描述 「聖母生平事蹟」及「耶穌幼年生活」,同為法國人馬爾西拉(Guillaume de Marcillat)在羅馬之傑作(1509)。切西小堂 (Cappella Cesi)有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繪於 l601年的「聖母蒙召升天」祭台畫屏。在建於1627年的主祭台上,有一幅繪於十三世紀的「人民聖母像」(Madonna del Popolo),有說是聖路加(St Luke)所繪。中殿拱壁上的「聖母加冕」、「福音聖史」、「女先知」及「教會聖師」等壁畫,乃出自平圖里喬大師(Pinturicchio)之手。1500至l509年間,布拉曼特(Bramante)曾修改了詠經席。
這次重來,主要也為卡拉瓦喬兩幅畫「伯多祿殉教」和「保羅歸依」。
因為這間教堂鄰近地鐵站,門外是人民廣場,平日遊客甚多,所以教堂外有多時都會聚集了幾個行乞者,喜歡坐在門外,好天時互相遷就未有阻礙,下雨天時則大家都有些狼狽,因為收遮的意思不單是把撐起的遮收起,而是為了不讓雨水滴濕地板,更要將遮收藏最好放入膠袋,不然教堂地板如水塘一樣,只會帶來不便。
梵蒂岡廣播電台中羅馬人民聖母堂這樣介紹:
羅馬人民聖母堂(SANTA MATIA DEL POPOLO)
Piazza del Popolo, 12
1099年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在羅馬的多米齊家族(Domizi)墓地上,建造了一座敬禮聖母的教堂。這教堂於1227年經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y IX)擴建。1472至1478年間,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委託布雷尼奧(Andrea Bregno)將這座 「羅馬人民聖母堂」重建,成了日後保存文藝復興時代及十七世紀著名藝術作品的博物館。後來教堂的正門面和內部都曾經貝爾尼尼(Bernini)改修。堂內的貴族私人小堂尤值得注意,如拉菲爾羅 (Raffaello)所設計的吉奇 (Chigi)家族小堂,內有一幅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祭台畫屏;德拉.羅韋萊(Della Rovere)家族的小堂,內有一幅平圖里喬 (Pinturicchio)繪於1485-89年間的壁畫;切拉西 (Cerasi)家族的小堂,內有卡拉瓦喬(Caravaggio)繪於1601-02年間的「保祿歸化」及「伯多祿殉道」兩幅油畫。主祭台背後有兩座桑索維諾(Andrea Sansovino)設計的墓碑,一座屬於斯福爾扎(Ascanio Sforza 1505),一座屬於德拉.羅韋萊(Girolamo basso Della Rovere)。其上有兩幅羅馬最古老的彩色玻璃窗,描述 「聖母生平事蹟」及「耶穌幼年生活」,同為法國人馬爾西拉(Guillaume de Marcillat)在羅馬之傑作(1509)。切西小堂 (Cappella Cesi)有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繪於 l601年的「聖母蒙召升天」祭台畫屏。在建於1627年的主祭台上,有一幅繪於十三世紀的「人民聖母像」(Madonna del Popolo),有說是聖路加(St Luke)所繪。中殿拱壁上的「聖母加冕」、「福音聖史」、「女先知」及「教會聖師」等壁畫,乃出自平圖里喬大師(Pinturicchio)之手。1500至l509年間,布拉曼特(Bramante)曾修改了詠經席。
這次重來,主要也為卡拉瓦喬兩幅畫「伯多祿殉教」和「保羅歸依」。
星期五, 2月 22, 2019
四河噴泉
從教堂出來,才知外面下著大雨,一時間都唔知應該去邊,胡亂走一條路,來到納沃納廣場,雨中欣賞貝尼尼設計的四河噴泉,話說這個噴泉有個故事,據維基百科貝尼尼條下如此描述: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博羅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這個故事很有趣,而羅馬亦甚多方尖碑,當然不及埃及的巨大,但是如何豎起來,似乎未見說明。照片顯示了有趣的畫面,如果不是落雨,可以取較低的角度,不過唔落雨則遊客包圍了整個噴泉,想影全景唔係咁易。
大部分遊客都走入教堂避雨,弄至原來沒太多人入內結果擠滿了人,弄濕的雲石地板有些濕滑,看來不宜逗留太久,於是向著羅馬人民聖母堂方向走去,繼續尋找卡拉瓦喬其他名畫。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博羅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這個故事很有趣,而羅馬亦甚多方尖碑,當然不及埃及的巨大,但是如何豎起來,似乎未見說明。照片顯示了有趣的畫面,如果不是落雨,可以取較低的角度,不過唔落雨則遊客包圍了整個噴泉,想影全景唔係咁易。
大部分遊客都走入教堂避雨,弄至原來沒太多人入內結果擠滿了人,弄濕的雲石地板有些濕滑,看來不宜逗留太久,於是向著羅馬人民聖母堂方向走去,繼續尋找卡拉瓦喬其他名畫。
星期三, 2月 20, 2019
哥頓賓士逝世
哥頓賓士在二月十二日逝世,他是少年時的足球偶像,也是從那時開始喜歡踢足球,而位置也喜歡當守門員。
那時守門員稱為「龍門」,唔知點解很多時會說成「龍盆」,每次有機會幾個細路在石屎球場組合成軍,個個人都喜歡上前踢,大部分人唔鍾意做龍門,自己唔夠人速度快,只好唔做後衛做龍門。
那時世界上的足球賽事不像今天場場直播,就算有轉播都係幾人日後的事,一九六六年一九七零年家中未有電視機,睇足球只有睇報紙上的文字及圖片,印象深刻就是賓士的飛撲救球,如貓一樣的靈活,那一刻成了賓士的代表作。
那時只知道一九六六年英格蘭奪得世界杯,一九七零年賓士救出比利的頭槌攻門,及後車禍受傷及退役時已外出工作,沒有太多留意足球新聞,但他的名字永留腦海,每講起守門員自然記得哥頓賓士。
現時當然方便得多,無論那時的足球片段今天都可網上重溫,包括救出比利的攻門。記憶中賓士也救出一記西德的射門,向後跳在白界線前將波撈出,可惜暫時找不到。不過也不要緊,能夠網上欣賞已經滿足,還有林尚義評述。
英格蘭足球傳奇門將班克斯逝世:那個擋住球王貝利的人
星期一, 2月 18, 2019
劍蘭
農曆新年前的星期天,跑去花墟買了十枝劍蘭及十朵蟹爪菊,一向不大知道花的價錢,十枝劍蘭售價一百四十元,應不算廉宜。
劍蘭稱為「師奶花」,因為除了售價較平外,街市每多這花出售,兼在家中容易養植,只用水便可以,基本上不用太花心機打理,有時花農會送一包粉末,可保新鮮及持久。
劍蘭開花時十分美麗,花朵大小適中,沒有特別濃烈的花香,顏色亦有幾種,紅色太鮮艷,橙色顯高貴,粉紅則似淡妝,由開花起可擺放約一個星期,每一兩天略加修飾,甚至可開至結尾即最高的一朵,不過每到這時已經開到荼蘼,離拋棄的日子不遠,也早忘卻開花時的璀璨。
因為這個星期特別暖,劍蘭吸水特別快,每天都要加水,不然容易枯乾,初時怕花農將花雪得太耐難以開花,想不到今次能夠開至結尾,所以特別留下來放於浴室,偶然欣賞,倍覺宜人。
劍蘭被改變成只供欣賞的花,不能結出果實,好像有所欠缺,但是在開花之時給人們帶來歡樂,也算不枉短暫和容易令人淡忘的一生。
劍蘭稱為「師奶花」,因為除了售價較平外,街市每多這花出售,兼在家中容易養植,只用水便可以,基本上不用太花心機打理,有時花農會送一包粉末,可保新鮮及持久。
劍蘭開花時十分美麗,花朵大小適中,沒有特別濃烈的花香,顏色亦有幾種,紅色太鮮艷,橙色顯高貴,粉紅則似淡妝,由開花起可擺放約一個星期,每一兩天略加修飾,甚至可開至結尾即最高的一朵,不過每到這時已經開到荼蘼,離拋棄的日子不遠,也早忘卻開花時的璀璨。
因為這個星期特別暖,劍蘭吸水特別快,每天都要加水,不然容易枯乾,初時怕花農將花雪得太耐難以開花,想不到今次能夠開至結尾,所以特別留下來放於浴室,偶然欣賞,倍覺宜人。
劍蘭被改變成只供欣賞的花,不能結出果實,好像有所欠缺,但是在開花之時給人們帶來歡樂,也算不枉短暫和容易令人淡忘的一生。
星期日, 2月 17, 2019
香港馬拉松
某日聽D100,主持人講唔知點解班報紙佬依然稱香港馬拉松為「渣馬」,雖然由渣打銀行贊助,但係無理由一項屬於特區香港的賽事,改用某贊助商的名字。
於是上網睇報紙,明報以毋懼強敵 黃芷銦魏賡捍衛最快之名 為柏林賽磨刀 全馬冀挑戰極限為題報道:
【明報專訊】一年容易又渣馬。本地最大型長跑賽,渣打香港馬拉松明晨回歸「3隧3橋」。面對激烈競爭,挑戰者眾,去年全馬本地冠軍魏賡及黃芷銦毋懼成為對手目標,力爭衛冕,盼為9月柏林馬拉松注強心針,在全球最快賽道挑戰極限。
文:方嘉豪、圖:曾憲宗
ViuTV99台/now631台 明晨05:50直播
僅備戰9周 黃芷銦仍具信心
魏賡過去兩屆賽事,在本地跑手中均首先抵達維園衝線,但過去一年他要兼顧教跑步班,掙取生活費,直言備戰或多或少受影響:「始於有跑班在身,未能(跟港隊)赴雲南集訓,現時極其量只是半職跑步。」至於去年首封后的黃芷銦,將事隔一年再跑足42.195公里。她說去年右腳腳跟、膝外側等輪流受傷,只在年尾於雲南高原集訓3星期,回港再得6周準備今次比賽,「不過自己不會緊張,都是充足信心,相信自己準備好」。
長跑運動近幾年急速發展,連帶限時3小時(女子組3小時30分)內完成全馬,獲得獎金的「千金先生小姐」去年倍增至約150人。作為本地頂尖跑手其中一員,魏賡去年跑出2小時31分30秒。他指前20名的平均成績近年較快,「以前2小時40分以下有頭5,但舊年跑到2小時35分也沒有,今次繼續平常心出賽,不會有壓力,亦不怕成為目標,始終多點人一齊跑,沒有那麼悶,可以互相推快點,希望時間可以比上年快。」
魏賡冀破港紀錄
魏賡與黃芷銦近日獲得贊助,9月尾將征戰德國柏林馬拉松。名將傑曹去年便在柏林馬創造世界紀錄,香港好手徐志堅亦破塵封多年的本地華人紀錄。今屆渣馬成為試練一部分,魏賡亦矢志更進一步,在平坦賽道挑戰香港紀錄:「自己半馬可跑到1小時9分,所以看之後如何加強訓練,以2小時21分完成。」黃芷銦的目標設在2小時45分鐘,與同場的屈旨盈等競爭奧運資格。她認為更多年青全職運動員,有利長跑發展。
渣馬全馬挑戰組明晨6時10分起步,更早出發的半馬及10公里賽去年由三項鐵人代表撐起本地選手半壁江山。去年半馬稱霸女子組的司徒兆殷稱,三鐵選手習慣濕熱環境跑步,希望明日和暖天氣有利取得佳績。
因為過了某日網上再不會看到這段新聞,所以全文照錄。
第一句已寫「一年容易又渣馬」,第三句才見「渣打香港馬拉松」,可惜仍見渣打。外國的馬拉松究竟有沒有贊助呢?相信一定有,但係新聞報道中唔會見「××波士頓馬拉松」「×××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獨是特區香港的中文報紙才有「渣打香港馬拉松」,有贊助就可冠名?好像沒有這回事,難怪游清源講到咬牙切齒指出特區中文報紙的荒謬。
收到巴士公司因「香港馬拉松2019」改路的通告,連私營的公共機構都懂得香港馬拉松,可是班報紙佬卻不懂,只知貪方便,從不自我檢討改進。
成日聽到有班人講紙媒的沒落,話現時的人唔睇報紙。點解讀者不願再花七八蚊買份報紙,唔該睇睇今天的特區香港中文報紙是甚麼水準,和垃圾無分別,無人睇絕對合理。
於是上網睇報紙,明報以毋懼強敵 黃芷銦魏賡捍衛最快之名 為柏林賽磨刀 全馬冀挑戰極限為題報道:
【明報專訊】一年容易又渣馬。本地最大型長跑賽,渣打香港馬拉松明晨回歸「3隧3橋」。面對激烈競爭,挑戰者眾,去年全馬本地冠軍魏賡及黃芷銦毋懼成為對手目標,力爭衛冕,盼為9月柏林馬拉松注強心針,在全球最快賽道挑戰極限。
文:方嘉豪、圖:曾憲宗
ViuTV99台/now631台 明晨05:50直播
僅備戰9周 黃芷銦仍具信心
魏賡過去兩屆賽事,在本地跑手中均首先抵達維園衝線,但過去一年他要兼顧教跑步班,掙取生活費,直言備戰或多或少受影響:「始於有跑班在身,未能(跟港隊)赴雲南集訓,現時極其量只是半職跑步。」至於去年首封后的黃芷銦,將事隔一年再跑足42.195公里。她說去年右腳腳跟、膝外側等輪流受傷,只在年尾於雲南高原集訓3星期,回港再得6周準備今次比賽,「不過自己不會緊張,都是充足信心,相信自己準備好」。
長跑運動近幾年急速發展,連帶限時3小時(女子組3小時30分)內完成全馬,獲得獎金的「千金先生小姐」去年倍增至約150人。作為本地頂尖跑手其中一員,魏賡去年跑出2小時31分30秒。他指前20名的平均成績近年較快,「以前2小時40分以下有頭5,但舊年跑到2小時35分也沒有,今次繼續平常心出賽,不會有壓力,亦不怕成為目標,始終多點人一齊跑,沒有那麼悶,可以互相推快點,希望時間可以比上年快。」
魏賡冀破港紀錄
魏賡與黃芷銦近日獲得贊助,9月尾將征戰德國柏林馬拉松。名將傑曹去年便在柏林馬創造世界紀錄,香港好手徐志堅亦破塵封多年的本地華人紀錄。今屆渣馬成為試練一部分,魏賡亦矢志更進一步,在平坦賽道挑戰香港紀錄:「自己半馬可跑到1小時9分,所以看之後如何加強訓練,以2小時21分完成。」黃芷銦的目標設在2小時45分鐘,與同場的屈旨盈等競爭奧運資格。她認為更多年青全職運動員,有利長跑發展。
渣馬全馬挑戰組明晨6時10分起步,更早出發的半馬及10公里賽去年由三項鐵人代表撐起本地選手半壁江山。去年半馬稱霸女子組的司徒兆殷稱,三鐵選手習慣濕熱環境跑步,希望明日和暖天氣有利取得佳績。
因為過了某日網上再不會看到這段新聞,所以全文照錄。
第一句已寫「一年容易又渣馬」,第三句才見「渣打香港馬拉松」,可惜仍見渣打。外國的馬拉松究竟有沒有贊助呢?相信一定有,但係新聞報道中唔會見「××波士頓馬拉松」「×××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獨是特區香港的中文報紙才有「渣打香港馬拉松」,有贊助就可冠名?好像沒有這回事,難怪游清源講到咬牙切齒指出特區中文報紙的荒謬。
收到巴士公司因「香港馬拉松2019」改路的通告,連私營的公共機構都懂得香港馬拉松,可是班報紙佬卻不懂,只知貪方便,從不自我檢討改進。
成日聽到有班人講紙媒的沒落,話現時的人唔睇報紙。點解讀者不願再花七八蚊買份報紙,唔該睇睇今天的特區香港中文報紙是甚麼水準,和垃圾無分別,無人睇絕對合理。
星期六, 2月 16, 2019
教堂睇畫
來到教堂睇畫,很多時都是慕名而來,首先藏畫的小堂多數不能入內,懂得增加收入會設一個收費箱,入錢後燈光亮起約兩三分鐘,想睇想影請盡快,不然要入多幾歐元或等別人的慷慨才可睇多幾眼。
幾分鐘睇一幅畫只能睇大概,很難欣賞較細緻的地方,至於影相更加難,畫太大幅不能影個全景,用廣角鏡會變形,至於明暗更受當時燈光及其他光線影響,影相可說只能滿足自我。
今天已經較從前幸運,因為有了電腦和上網。上網找一張名畫的圖片,然後放大縮細顯示於熒幕,幾乎可以每寸欣賞,連一絲的筆跡也可看到。
至於畫內所說的故事或想表達的事情,網上更多資料,如「聖馬太蒙召」,維基百科這樣描述:「聖馬太蒙召,1599年至1600年,畫布油畫,322x340厘米,羅馬,聖王路易堂肯塔瑞里小堂。從窗口方向射入畫面的光束表達了在眨眼之間,聖馬太的歸依與命運的轉變就發生了,不需要飛翔的天使、層疊的雲彩或其他什麼東西。」簡單易明。
至於詳細介紹,外國早已有The Web Gallery of Art,只要輸入名稱或名字都可找到相關的內容,十分方便。聖王路易堂內這三幅畫Paintings in the Contarelli Chapel (1599-1600)的介紹,值得花時間詳細瞭解。(圖片取自這網頁)
大師名畫:卡拉瓦喬
Caravaggio(卡拉瓦喬,1571-1610)
幾分鐘睇一幅畫只能睇大概,很難欣賞較細緻的地方,至於影相更加難,畫太大幅不能影個全景,用廣角鏡會變形,至於明暗更受當時燈光及其他光線影響,影相可說只能滿足自我。
今天已經較從前幸運,因為有了電腦和上網。上網找一張名畫的圖片,然後放大縮細顯示於熒幕,幾乎可以每寸欣賞,連一絲的筆跡也可看到。
至於畫內所說的故事或想表達的事情,網上更多資料,如「聖馬太蒙召」,維基百科這樣描述:「聖馬太蒙召,1599年至1600年,畫布油畫,322x340厘米,羅馬,聖王路易堂肯塔瑞里小堂。從窗口方向射入畫面的光束表達了在眨眼之間,聖馬太的歸依與命運的轉變就發生了,不需要飛翔的天使、層疊的雲彩或其他什麼東西。」簡單易明。
至於詳細介紹,外國早已有The Web Gallery of Art,只要輸入名稱或名字都可找到相關的內容,十分方便。聖王路易堂內這三幅畫Paintings in the Contarelli Chapel (1599-1600)的介紹,值得花時間詳細瞭解。(圖片取自這網頁)
大師名畫:卡拉瓦喬
Caravaggio(卡拉瓦喬,1571-1610)
星期五, 2月 15, 2019
61X
終於完成工作,行天橋過去巴士總站撘巴士回家。
這個屯門市中心巴士總站內裏燈光雖然較暗,但係總比在對面的B3X來往出入境區的總站要好得多,起碼不用日曬雨淋,經過吹風機還覺有陣陣冷風噴出。
其中一條線停了一部九龍巴士公司的豬年巴士,可惜只能影到後半部,想走到前面影張全身,巴士已經開走。
這裏有幾線巴士出市區,見一部來自德國MAN巴士停在61X位置,終點九龍城碼頭,雖然可在轉車站轉乘其他巴士出紅磡,亦可從馬頭圍落車步行,路程不會超過二十分鐘,於是決定排隊候車。
巴士十分快捷,上屯門公路後直出市區,經黃大仙等轉回九龍城,反而那裏修路及因興建沙中線(現時唔知改成甚麼線)甚多改路,幸好和原定時間相若返回紅磡,結束了這天維修及巴士旅程。
這個屯門市中心巴士總站內裏燈光雖然較暗,但係總比在對面的B3X來往出入境區的總站要好得多,起碼不用日曬雨淋,經過吹風機還覺有陣陣冷風噴出。
其中一條線停了一部九龍巴士公司的豬年巴士,可惜只能影到後半部,想走到前面影張全身,巴士已經開走。
這裏有幾線巴士出市區,見一部來自德國MAN巴士停在61X位置,終點九龍城碼頭,雖然可在轉車站轉乘其他巴士出紅磡,亦可從馬頭圍落車步行,路程不會超過二十分鐘,於是決定排隊候車。
巴士十分快捷,上屯門公路後直出市區,經黃大仙等轉回九龍城,反而那裏修路及因興建沙中線(現時唔知改成甚麼線)甚多改路,幸好和原定時間相若返回紅磡,結束了這天維修及巴士旅程。
星期四, 2月 14, 2019
B3X巴士站
在港珠澳人山島停留了一會,轉A33X去屯門,繼續巴士旅程。
一地兩檢本來較為方便,但政府有無為市民設想卻是另一回事。除非乘坐旅遊直通巴士,否則必然要乘公共交通,市區沒有直接巴士,來到屯門,最快乘B3X來往深圳灣。
私營的巴士公司已改用載客更多的12.8公尺的巴士,幾乎全部新車,符合歐盟五型或六型排放標準,可是那個巴士站,人少當然不察覺有何不妥,人多時以為這裏是趕上車逃難的地點,很多時都見聯群結隊拖箱挽盒排隊然後上車,巴士公司動用幾個職員維持秩序,從前跟父母返大陸經羅湖時算是見過這些場面,不然還以為特區香港已經淪陷,個個走難的模樣。
稍稍留意,這個巴士站連上蓋圍欄都是由巴士公司加建及提供,連站長室車長休息室都係巴士公司財產,證明特區政府只負責興建出入境區,其他一切個人自理。
政府當人民如難民,但係市民——包括來自全國的「同胞」——卻甘之如飴樂於接受,這種奇怪現象相信只有這裏才會出現,可謂二十一世紀所發生的一件很獨特的事。
一地兩檢本來較為方便,但政府有無為市民設想卻是另一回事。除非乘坐旅遊直通巴士,否則必然要乘公共交通,市區沒有直接巴士,來到屯門,最快乘B3X來往深圳灣。
私營的巴士公司已改用載客更多的12.8公尺的巴士,幾乎全部新車,符合歐盟五型或六型排放標準,可是那個巴士站,人少當然不察覺有何不妥,人多時以為這裏是趕上車逃難的地點,很多時都見聯群結隊拖箱挽盒排隊然後上車,巴士公司動用幾個職員維持秩序,從前跟父母返大陸經羅湖時算是見過這些場面,不然還以為特區香港已經淪陷,個個走難的模樣。
稍稍留意,這個巴士站連上蓋圍欄都是由巴士公司加建及提供,連站長室車長休息室都係巴士公司財產,證明特區政府只負責興建出入境區,其他一切個人自理。
政府當人民如難民,但係市民——包括來自全國的「同胞」——卻甘之如飴樂於接受,這種奇怪現象相信只有這裏才會出現,可謂二十一世紀所發生的一件很獨特的事。
星期二, 2月 12, 2019
大而無當
星期六前往港珠澳大橋特區香港出入境區維修巴士鐵欄,終於認識這項偉大建設只為私家車和直通旅遊巴士而設,而來往本地的巴士似乎不太受尊重,一條窄窄通道分成兩條候車區,既無售票地點,雖有透明玻璃簷篷,好像裝飾一樣,小雨還可一遮,大雨或陽光普照的日子,大批乘客——或稱賤民——日曬雨淋等候出市區的巴士。
巴士通往出入境大樓的通道更是迂迴曲折,唔知係邊個設計和邊間承建商,迂迴曲折即可增加建築費用,大而無當更可在人多時擺出擠迫混亂的情況,以為每天都係咁多人出入,自然有一番好景象。
結果來往市區的巴士,由巴士公司派出大批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既要擺設一個臨時售票地方,連鐵鑭也要巴士公司提供,咁政府花咁多錢建一條世界第一的大橋和設一個出入境大樓又為何呢?巴士站並無輪椅上落位,這已證明特區政府歧視!
也許歷史早已證明,現時的政府——包括三地——只當在這裏出入境係一班賤民,根本有橋有車自然就有賤民喜歡迫餐死,話之你。
巴士通往出入境大樓的通道更是迂迴曲折,唔知係邊個設計和邊間承建商,迂迴曲折即可增加建築費用,大而無當更可在人多時擺出擠迫混亂的情況,以為每天都係咁多人出入,自然有一番好景象。
結果來往市區的巴士,由巴士公司派出大批工作人員維持秩序,既要擺設一個臨時售票地方,連鐵鑭也要巴士公司提供,咁政府花咁多錢建一條世界第一的大橋和設一個出入境大樓又為何呢?巴士站並無輪椅上落位,這已證明特區政府歧視!
也許歷史早已證明,現時的政府——包括三地——只當在這裏出入境係一班賤民,根本有橋有車自然就有賤民喜歡迫餐死,話之你。
星期一, 2月 11, 2019
咩初幾?
特區香港中國人唔知點解總有點精神或人格分裂,例如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一起,他或她會說自己是香港人,但是有外國人問起你是哪裏人時,心裏特然感到國家富強不禁熱淚盈眶,立刻肅立說自己是中國人。
外國人問你是哪裏人,很多時都係問你來自哪裏,你來自哪國國家他們沒有興趣。
臨近農曆新年,特區香港中國人又開始發病。因為有幾天假期所以特別忙碌,個個都趕著假期前做妥一切。前幾天開始有人這樣問:「幾時收爐?」「多數做到星期六。」
「咁幾時開工?」
「二月十一日。」
「即係初幾?」
「唔知。」
二月五日外出買點東西,中午去了一間古老茶餐廳海安咖啡室食午飯,又有人這樣問老闆娘:
「幾時收爐?」
「做埋今日。」
「幾時開工?」
「二月十八日」
「即係初幾?」
「唔知呀,總之二月十八日。」老闆娘這句話的語氣說得較重。
記得數年前五月天在某間高級知識分子機構做兼職時,有個打扮時尚的小姐吩咐完工作後突然間問:「端午節係幾時?」
隨口答她一句:「五月初五。」
她好像極不滿意,被她瞪了一眼。真係奇怪,端午唔係五月初五咩!
話你係中國人,全年就只有那幾天記得初幾;話你唔係中國人,每逢過時過節卻要回傳統,可是就只有那幾天。
外國人問你是哪裏人,很多時都係問你來自哪裏,你來自哪國國家他們沒有興趣。
臨近農曆新年,特區香港中國人又開始發病。因為有幾天假期所以特別忙碌,個個都趕著假期前做妥一切。前幾天開始有人這樣問:「幾時收爐?」「多數做到星期六。」
「咁幾時開工?」
「二月十一日。」
「即係初幾?」
「唔知。」
二月五日外出買點東西,中午去了一間古老茶餐廳海安咖啡室食午飯,又有人這樣問老闆娘:
「幾時收爐?」
「做埋今日。」
「幾時開工?」
「二月十八日」
「即係初幾?」
「唔知呀,總之二月十八日。」老闆娘這句話的語氣說得較重。
記得數年前五月天在某間高級知識分子機構做兼職時,有個打扮時尚的小姐吩咐完工作後突然間問:「端午節係幾時?」
隨口答她一句:「五月初五。」
她好像極不滿意,被她瞪了一眼。真係奇怪,端午唔係五月初五咩!
話你係中國人,全年就只有那幾天記得初幾;話你唔係中國人,每逢過時過節卻要回傳統,可是就只有那幾天。
星期日, 2月 10, 2019
鄉下婆講上海話
睇李純恩專欄講「醃篤鮮」,鄉下婆一直都想試煲,但無齊材料唔係咁易,既要冬筍又要百頁,最重要當然係鹹肉。
過農曆新年前有兩天假期,專程去西環一間南貨鋪買鹹肉百頁冬筍。離新年還有兩天,大部分店鋪已經收爐,這間南貨店剩下零售的貨尾也不多,幸好現時多了冷藏,選擇也多了,至於品質有沒有以前般好則試過才知。
問老闆娘鹹肉價錢,她說全隻買便宜點,要切開價錢貴十塊一斤。見一隻豬手連上半部,問她價錢,她說算五十塊一斤,就要這一隻。
秤好剛兩斤一百塊,付銅鈿時告訴老問娘要斬開幾塊,她吩咐夥計斬件,她則包好百頁冬筍。
夥計斬好拿來,鄉下婆以唔鹹唔淡廣東口音用上海話說了一聲「鹹肉」,那位女夥計立刻以一口上海話對著鄉下婆答話:「現時鹹肉老好架,過年『酌酌』咩好,現時才有零賣,平日買不到,要買全隻。」
鄉下婆有點一頭霧水,明明自己是順德人,怎麼和自己說起上海話來,雖然有幾句聽得懂,但超過十多個字已經唔明白,為了應付上海婆的熱情,只好點點頭說聲謝謝儂。
上海話和廣東話一樣,正面臨被消滅,上海的學校以普通話教學,特區香港較幸運,暫時還可以廣東話授課。將來係點無人知,但係有些校長為了幾個錢津貼連讀書時所教的良知也泯滅,說要提倡普通話教學兼學簡體字。
自問無學過普通話,也無學過簡體字,但係去大陸旅行時竟有人讚普通話說得不錯,而睇簡體字書亦無困難。記得周恩來當總理時曾說過「普通話嘛普普通通就可了」,既然普普通通,學唔學有啥關係。
全中國咁大,各地有不同文化,上海話廣東話潮州話四川話山東話等當中各自有當地屬於自己的文化,可普通話沒有。為了大家較容易溝通,上海人廣東人可以學普通話而識多一種語言,但為何一定要消滅呢?究竟是甚麼思想作怪,不難明白大一統之可怕。
過農曆新年前有兩天假期,專程去西環一間南貨鋪買鹹肉百頁冬筍。離新年還有兩天,大部分店鋪已經收爐,這間南貨店剩下零售的貨尾也不多,幸好現時多了冷藏,選擇也多了,至於品質有沒有以前般好則試過才知。
問老闆娘鹹肉價錢,她說全隻買便宜點,要切開價錢貴十塊一斤。見一隻豬手連上半部,問她價錢,她說算五十塊一斤,就要這一隻。
秤好剛兩斤一百塊,付銅鈿時告訴老問娘要斬開幾塊,她吩咐夥計斬件,她則包好百頁冬筍。
夥計斬好拿來,鄉下婆以唔鹹唔淡廣東口音用上海話說了一聲「鹹肉」,那位女夥計立刻以一口上海話對著鄉下婆答話:「現時鹹肉老好架,過年『酌酌』咩好,現時才有零賣,平日買不到,要買全隻。」
鄉下婆有點一頭霧水,明明自己是順德人,怎麼和自己說起上海話來,雖然有幾句聽得懂,但超過十多個字已經唔明白,為了應付上海婆的熱情,只好點點頭說聲謝謝儂。
上海話和廣東話一樣,正面臨被消滅,上海的學校以普通話教學,特區香港較幸運,暫時還可以廣東話授課。將來係點無人知,但係有些校長為了幾個錢津貼連讀書時所教的良知也泯滅,說要提倡普通話教學兼學簡體字。
自問無學過普通話,也無學過簡體字,但係去大陸旅行時竟有人讚普通話說得不錯,而睇簡體字書亦無困難。記得周恩來當總理時曾說過「普通話嘛普普通通就可了」,既然普普通通,學唔學有啥關係。
全中國咁大,各地有不同文化,上海話廣東話潮州話四川話山東話等當中各自有當地屬於自己的文化,可普通話沒有。為了大家較容易溝通,上海人廣東人可以學普通話而識多一種語言,但為何一定要消滅呢?究竟是甚麼思想作怪,不難明白大一統之可怕。
星期六, 2月 09, 2019
「我!」
先睇聖瑪竇的介紹:
瑪竇又名肋未,是葛法翁城人。在蒙召為宗徒前,瑪竇原是一位稅吏。稅吏是猶太人所歧視的人,因為稅吏濫用職權,收取超額的稅款。耶穌開始傳教時,召叫了瑪竇成為宗徒。
一天,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成為宗徒。瑪竇跟隨耶穌後,在家中設宴,耶穌在這筵席上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一般認為《瑪竇福音》的作者是宗徒瑪竇。瑪竇以阿剌美語編寫福音,把耶穌的事蹟記載下來,讓後世的人都能認識祂是救世主。相傳瑪竇曾在東方傳教,把天國的福音傳帶到那裡,並在波斯殉道。
瑪竇既是耶穌的宗徒,又是聖史,更是銀行、會計從業員的主保。
著名的「聖瑪竇蒙召」,卡拉瓦喬正是描繪「跟隨我」這個場景。耶穌說「你」,聖伯多祿問「他」,聖瑪竇帶疑惑說「我!」其他人問是誰,低頭者有說是猶大。
光影明暗的運用,極富戲劇效果,卡拉瓦喬將繪畫藝術帶至另一境界,已貼近日常生活。這樣運用光線影響至今,無論攝影與舞台。
妹仔很喜歡這幅「我!」小堂中很難攝得這幅畫的全景。中間一幅描繪聖瑪竇寫福音時那份聽從的心情,至於殉教,卡拉瓦喬也在其中,欣賞著觀眾——即今天的我們——以怎樣的心情面對死亡,驚恐?同情?遲疑?幸災樂禍?還是無動於中。
照片來自維基百科瑪竇。
瑪竇又名肋未,是葛法翁城人。在蒙召為宗徒前,瑪竇原是一位稅吏。稅吏是猶太人所歧視的人,因為稅吏濫用職權,收取超額的稅款。耶穌開始傳教時,召叫了瑪竇成為宗徒。
一天,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成為宗徒。瑪竇跟隨耶穌後,在家中設宴,耶穌在這筵席上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一般認為《瑪竇福音》的作者是宗徒瑪竇。瑪竇以阿剌美語編寫福音,把耶穌的事蹟記載下來,讓後世的人都能認識祂是救世主。相傳瑪竇曾在東方傳教,把天國的福音傳帶到那裡,並在波斯殉道。
瑪竇既是耶穌的宗徒,又是聖史,更是銀行、會計從業員的主保。
著名的「聖瑪竇蒙召」,卡拉瓦喬正是描繪「跟隨我」這個場景。耶穌說「你」,聖伯多祿問「他」,聖瑪竇帶疑惑說「我!」其他人問是誰,低頭者有說是猶大。
光影明暗的運用,極富戲劇效果,卡拉瓦喬將繪畫藝術帶至另一境界,已貼近日常生活。這樣運用光線影響至今,無論攝影與舞台。
妹仔很喜歡這幅「我!」小堂中很難攝得這幅畫的全景。中間一幅描繪聖瑪竇寫福音時那份聽從的心情,至於殉教,卡拉瓦喬也在其中,欣賞著觀眾——即今天的我們——以怎樣的心情面對死亡,驚恐?同情?遲疑?幸災樂禍?還是無動於中。
照片來自維基百科瑪竇。
星期五, 2月 08, 2019
聖王路易堂
離開萬神殿,附近有幾間教堂很值得留意,包括門前有一座由貝尼尼雕塑的大象馱著方尖碑,如果匆忙經過,根本不會發覺。另外一間是法國的國家教堂,名為聖王路易堂。
過了幾個街口,正想取出地圖尋找方向,鄉下婆立刻說前面這間正是聖王路易堂。咁快就到了嗎?從外表睇唔多似是一間教堂,正想和地圖對照,鄉下婆指指旁邊的指示牌,說明這間正是教堂。
知錯立刻改,兩個笨人躲在騎樓低收好兩傘,這時剛好有兩公婆從內裏出來,疑惑點解有兩個笨人企在大門阻頭阻勢,略為放慢腳步,因為這瞬間看見外面下著雨,轉身入內取遮然然後再外出。和他們打了個照面,知道只為避雨,臉色也轉為寬容,並無責怪。
梵蒂岡廣播電台這樣介紹聖王路易堂:
聖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
Piazza San Luigi dei Francesi
這地區曾一度是法爾法(Farfa)隱修院的用地,這裡擁有極豐富的羅馬帝國初期古蹟(如阿格黎帕Agrippa與尼祿Nero公眾浴場)。十六世紀初,美第奇(Medici)家族開始擁有這地區,他們在這裡興建了瑪達瑪大樓(Palazzo Madama,即今參議院)。1518年,儒略.德.美第奇樞機(Giulio de'Medici即日後的教宗格來孟七世Clement VII)應法國僑團的要求,委託商納維耶爾(Jean de Chenevieres)在這裡興建一座新教堂。工程由於1527年羅馬遭洗劫,延至1589年才由豐塔納(Domenico Fotana)完成。教堂正門面由德拉.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建成。分上下兩層,上方飾有三角形頂牆飾。下層設有三扇大門,兩旁的壁龕中各有一個石像(壁龕下均飾有法王方濟一世Francis I徽章中的蠑螈標誌)。堂內裝飾出自德里澤(Derizet),兩旁各有五間小堂,左側第五間小堂繪有聖瑪竇(St Mathew)的故事:包括他的蒙召、殉道及瑪竇與天使,乃卡拉瓦喬(Cadravaggio)繪於1597-1602年間。這教堂一直是法國的國家教堂。
專程來這間教堂,為的就是睇卡拉瓦喬所繪的名畫「聖馬太蒙召」和殉道及寫福音三畫。天主教則是「聖瑪竇蒙召」。
過了幾個街口,正想取出地圖尋找方向,鄉下婆立刻說前面這間正是聖王路易堂。咁快就到了嗎?從外表睇唔多似是一間教堂,正想和地圖對照,鄉下婆指指旁邊的指示牌,說明這間正是教堂。
知錯立刻改,兩個笨人躲在騎樓低收好兩傘,這時剛好有兩公婆從內裏出來,疑惑點解有兩個笨人企在大門阻頭阻勢,略為放慢腳步,因為這瞬間看見外面下著雨,轉身入內取遮然然後再外出。和他們打了個照面,知道只為避雨,臉色也轉為寬容,並無責怪。
梵蒂岡廣播電台這樣介紹聖王路易堂:
聖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
Piazza San Luigi dei Francesi
這地區曾一度是法爾法(Farfa)隱修院的用地,這裡擁有極豐富的羅馬帝國初期古蹟(如阿格黎帕Agrippa與尼祿Nero公眾浴場)。十六世紀初,美第奇(Medici)家族開始擁有這地區,他們在這裡興建了瑪達瑪大樓(Palazzo Madama,即今參議院)。1518年,儒略.德.美第奇樞機(Giulio de'Medici即日後的教宗格來孟七世Clement VII)應法國僑團的要求,委託商納維耶爾(Jean de Chenevieres)在這裡興建一座新教堂。工程由於1527年羅馬遭洗劫,延至1589年才由豐塔納(Domenico Fotana)完成。教堂正門面由德拉.波爾塔(Giacomo della Porta)建成。分上下兩層,上方飾有三角形頂牆飾。下層設有三扇大門,兩旁的壁龕中各有一個石像(壁龕下均飾有法王方濟一世Francis I徽章中的蠑螈標誌)。堂內裝飾出自德里澤(Derizet),兩旁各有五間小堂,左側第五間小堂繪有聖瑪竇(St Mathew)的故事:包括他的蒙召、殉道及瑪竇與天使,乃卡拉瓦喬(Cadravaggio)繪於1597-1602年間。這教堂一直是法國的國家教堂。
專程來這間教堂,為的就是睇卡拉瓦喬所繪的名畫「聖馬太蒙召」和殉道及寫福音三畫。天主教則是「聖瑪竇蒙召」。
星期四, 2月 07, 2019
萬神殿
羅馬交通有地鐵巴士電車,如果略為計劃,沿途步行亦可,就算沒有計劃也不要緊,一切隨緣,跟隨大街小巷向著某一個方向基本上都不會走錯。
從聖伯多祿鎖鏈堂出來,拿出地圖找到前往萬神殿的方向,決定徒步於是起步,因為搭地鐵怕人多找巴士也複雜。
行了不多久又落起雨來,兩個人不能並排而走,皆因路窄再加擔遮,不可以佔去整條行人路,一前一後行來也較為舒適。已經走了幾條街,點解還未到呢,明明無走錯路,正橫過一條小馬路見前面一大幅像史前的牆壁,正想著莫非到了另一個遺址?抬頭一看,這裏正是萬神殿的後面。
梵蒂岡廣播電台也有介紹這座約二千年歷史的教堂萬神廟聖母堂:
萬神廟聖母堂(PANTHEON-SANTA MARIA AD MARTYRES)
Piazza della Rotonda
這座建築源自古羅馬時期,保存得頗為完整,這全因為教宗波尼法爵(Boniface IV)的悉心關注,在四世紀時將之改成「殉道者聖母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原來建築呈矩形,正門面的方向與今日的剛剛相反。這古老建築是羅馬執政官(consul)馬爾谷.阿格黎帕(Marcus Agrippa)為向其岳父奧古斯都(Augustus)表示敬意,而建於紀元前27年,其後才改為敬禮儒略-克勞狄(Julius-Claudius)朝代的神明(戰神Mars、愛神Venus、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哈德良皇帝(Hadrian)在位時,神廟已改為現今的形式。他命人在柱頂過樑上鑲了銅質刻文,提到馬爾谷.阿格黎帕是最先興建這建築物的人。堂前有一道門廊,八根花崗石柱支撐著上面的三角形楣頂,原飾以一隻加冠的老鷹。通過門廊,再經大銅門便可進入堂內,這大銅門雖屬原有者,但經過許多次修補。堂內是一個「圓廳」(Rotonda,這成了萬神廟的別號),蓋以一個大型花格組成的圓頂,花格結構的成分越接近圓頂末端便越輕省,最高部分用的是極輕的浮石。圓頂末端並沒有小頂塔,形成敞開的天窗,這正是此建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圓頂直徑為43.30米,如此寬大的圓項,純以砌牆工程來完成,可謂絕無僅有。圓廳的牆壁,不時有些為減壓而建的石拱,從堂外面顯而易見。堂內的牆壁滿佈長方或半圓形的壁龕,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牆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
來萬神殿主要為掃墓,把人間的美遺留給後人的拉斐爾葬於此教堂,維基百科記上這段:「拉斐爾的葬禮十分隆重,有許多人參加。在他的大理石墓碑上,皮埃特羅.本博寫下了墓志銘:『Ille hic est Raff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拉丁語),意為『拉斐爾在此處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敗北的恐懼;而當他一旦溘然長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
而萬神殿另一特別處就是天花正中間開了一個窿,好天見陽光下雨見水花,那份神秘令人著迷,俯視還是仰望?是內是外?有機會也要再次沉迷其中。
從聖伯多祿鎖鏈堂出來,拿出地圖找到前往萬神殿的方向,決定徒步於是起步,因為搭地鐵怕人多找巴士也複雜。
行了不多久又落起雨來,兩個人不能並排而走,皆因路窄再加擔遮,不可以佔去整條行人路,一前一後行來也較為舒適。已經走了幾條街,點解還未到呢,明明無走錯路,正橫過一條小馬路見前面一大幅像史前的牆壁,正想著莫非到了另一個遺址?抬頭一看,這裏正是萬神殿的後面。
梵蒂岡廣播電台也有介紹這座約二千年歷史的教堂萬神廟聖母堂:
萬神廟聖母堂(PANTHEON-SANTA MARIA AD MARTYRES)
Piazza della Rotonda
這座建築源自古羅馬時期,保存得頗為完整,這全因為教宗波尼法爵(Boniface IV)的悉心關注,在四世紀時將之改成「殉道者聖母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原來建築呈矩形,正門面的方向與今日的剛剛相反。這古老建築是羅馬執政官(consul)馬爾谷.阿格黎帕(Marcus Agrippa)為向其岳父奧古斯都(Augustus)表示敬意,而建於紀元前27年,其後才改為敬禮儒略-克勞狄(Julius-Claudius)朝代的神明(戰神Mars、愛神Venus、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哈德良皇帝(Hadrian)在位時,神廟已改為現今的形式。他命人在柱頂過樑上鑲了銅質刻文,提到馬爾谷.阿格黎帕是最先興建這建築物的人。堂前有一道門廊,八根花崗石柱支撐著上面的三角形楣頂,原飾以一隻加冠的老鷹。通過門廊,再經大銅門便可進入堂內,這大銅門雖屬原有者,但經過許多次修補。堂內是一個「圓廳」(Rotonda,這成了萬神廟的別號),蓋以一個大型花格組成的圓頂,花格結構的成分越接近圓頂末端便越輕省,最高部分用的是極輕的浮石。圓頂末端並沒有小頂塔,形成敞開的天窗,這正是此建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圓頂直徑為43.30米,如此寬大的圓項,純以砌牆工程來完成,可謂絕無僅有。圓廳的牆壁,不時有些為減壓而建的石拱,從堂外面顯而易見。堂內的牆壁滿佈長方或半圓形的壁龕,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牆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
來萬神殿主要為掃墓,把人間的美遺留給後人的拉斐爾葬於此教堂,維基百科記上這段:「拉斐爾的葬禮十分隆重,有許多人參加。在他的大理石墓碑上,皮埃特羅.本博寫下了墓志銘:『Ille hic est Raff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拉丁語),意為『拉斐爾在此處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敗北的恐懼;而當他一旦溘然長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
而萬神殿另一特別處就是天花正中間開了一個窿,好天見陽光下雨見水花,那份神秘令人著迷,俯視還是仰望?是內是外?有機會也要再次沉迷其中。
星期三, 2月 06, 2019
鎖鏈
聖伯多祿鎖鏈堂收藏的聖物包括聖伯多祿在耶路撒冷監禁時所繫的鐵鏈,神奇的地方在於從耶路撒冷帶回來,與聖伯多祿囚禁在羅馬馬梅爾監獄所用的鐵鏈放在一起時,兩者竟奇蹟地結合為一。
梵蒂岡廣播電台的朝聖勝地「具歷史價值的羅馬教堂」中「歷史概略五」亦有介紹這間聖伯多祿鎖鏈堂(SAN PIETRO IN VINCOLI):
聖伯多祿鎖鏈堂 (SAN PIETRO IN VINCOLI)
Piazza San Pietro in Vincoli, 4
教堂亦名「歐多西亞大殿」(Basilica Eudossiana),是五世紀時,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Valentinian III)之妻歐多西亞(Euidocia),為了供奉她自耶路撒冷帶回來的聖伯多祿被監禁時所繫的鐵鏈,命人在一座皇家別墅的遺址上興建的。相傳這串鐵鏈和聖伯多祿在羅馬的馬梅爾定監獄(Carcer Mamertinus)所繫的鐵鏈放在一起時,二者竟奇蹟地結合為一。目前這聖物珍藏在十九世紀所建的主祭台之下。這教堂由教宗西斯篤三世(Sixtus III 432-440)祝聖,復經教宗哈德良一世(Adrian I 772-795)重修;十一世紀諾曼人(Normans)人侵掠奪後,再加以鞏固。羅維雷樞機(Giuliano della Rovere),即後來的教宗儒略二世(Jiulius II),於1471-1503年間,在左右兩側廊和耳堂頂交叉處蓋了十字形的拱頂,並且重新建造了門廊。
十七世紀時,門廊被築高,以致擋住了古老的正門面;今天為了遷就現代的賈富爾路(via Cavour),門廊再遭修改。堂內分為中殿和兩側廊:中殿天花上飾有十七世紀時帕羅迪(Parodi)的壁畫;另有一幅七世紀拜占庭式的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鑲嵌畫像,為這座教堂錦上添花。左側廊第一間小堂有波馬蘭齊奧(Pomarancio)的「卸下耶穌聖屍」像,而在右側廊的小堂中有圭爾奇諾(Guercino)和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名畫。當然最名聞遐邇的作品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梅瑟像」,這雕像本是為放在聖伯多祿大殿裡作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的墓碑,如今卻留存於此。這態像有如其作者一樣,放射著超人的自信與精力。
這間教堂來過幾次,每次都被「憤怒的摩西」和鎖鏈所吸引,偶然會抬頭欣賞天花,至於畫分唔清,所以下次仍會再來,主要仍是睇摩西。
梵蒂岡廣播電台的朝聖勝地「具歷史價值的羅馬教堂」中「歷史概略五」亦有介紹這間聖伯多祿鎖鏈堂(SAN PIETRO IN VINCOLI):
聖伯多祿鎖鏈堂 (SAN PIETRO IN VINCOLI)
Piazza San Pietro in Vincoli, 4
教堂亦名「歐多西亞大殿」(Basilica Eudossiana),是五世紀時,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Valentinian III)之妻歐多西亞(Euidocia),為了供奉她自耶路撒冷帶回來的聖伯多祿被監禁時所繫的鐵鏈,命人在一座皇家別墅的遺址上興建的。相傳這串鐵鏈和聖伯多祿在羅馬的馬梅爾定監獄(Carcer Mamertinus)所繫的鐵鏈放在一起時,二者竟奇蹟地結合為一。目前這聖物珍藏在十九世紀所建的主祭台之下。這教堂由教宗西斯篤三世(Sixtus III 432-440)祝聖,復經教宗哈德良一世(Adrian I 772-795)重修;十一世紀諾曼人(Normans)人侵掠奪後,再加以鞏固。羅維雷樞機(Giuliano della Rovere),即後來的教宗儒略二世(Jiulius II),於1471-1503年間,在左右兩側廊和耳堂頂交叉處蓋了十字形的拱頂,並且重新建造了門廊。
十七世紀時,門廊被築高,以致擋住了古老的正門面;今天為了遷就現代的賈富爾路(via Cavour),門廊再遭修改。堂內分為中殿和兩側廊:中殿天花上飾有十七世紀時帕羅迪(Parodi)的壁畫;另有一幅七世紀拜占庭式的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鑲嵌畫像,為這座教堂錦上添花。左側廊第一間小堂有波馬蘭齊奧(Pomarancio)的「卸下耶穌聖屍」像,而在右側廊的小堂中有圭爾奇諾(Guercino)和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名畫。當然最名聞遐邇的作品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梅瑟像」,這雕像本是為放在聖伯多祿大殿裡作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的墓碑,如今卻留存於此。這態像有如其作者一樣,放射著超人的自信與精力。
這間教堂來過幾次,每次都被「憤怒的摩西」和鎖鏈所吸引,偶然會抬頭欣賞天花,至於畫分唔清,所以下次仍會再來,主要仍是睇摩西。
星期二, 2月 05, 2019
憤怒的摩西
由米開朗基羅創作的「憤怒的摩西」,原為墳墓一部分,本應還有四尊奴隸像(未完成),現展於翡冷翠的美術學院畫廊。關於雕像的介紹,網上有一篇較為詳盡:
摩西像
朱利阿斯二世受命米開朗基羅製作自己的墳墓,雖是一偉大的計畫(包含四十尊石雕像),但卻困擾了米開朗基羅長達四十年,終究沒有完成,至今由米開朗基羅親手完成的僅留下摩西像、及未完成的奴隸像,其中四尊奴隸像收藏於學院畫廊,另兩尊則在羅浮宮,朱利阿斯二世墓除了摩西像是米開朗基羅完成,因疾病的關係,,大部份由他的助手,但近來1999年學者研究及維修工作發現第二層的朱利阿斯二世像也是米氏所作。
摩西像(moses)是舊約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物,當他上何烈山取了十誡法版下山,看見山下百姓祭拜金牛犢,憤而將法版砸毀,米開朗基羅就是描寫這故事;依據1914年sigmund freud認為摩西的這種姿態是一種對內心性格的掙扎,正試著將一觸及發的怒氣克制下來。抓著鬍子的動作並非摩西很平常的動作,可以解釋成一種憤怒,也可說是陷入沉思中。當我們審視這件作品,學者發現似乎有些缺點,譬如下半部太過複雜,細節太多,又摩西下顎的鬍子太厚重,太突出,但是當我們從下往上仰視,這些缺點都消失了,為什麼?因為摩西像本來就是計畫放置陵墓的第二層,這是作者刻意為觀者所創造最美的角度。至於頭上長角,根據經上所述,摩西從山上下來,臉上泛光,是否就是米開朗基羅用頭上的角來做此敘述的詮釋。尚不得而知。
曾看過另一篇文章談及摩西頭上的一對小角,說摩西從山上下來,天上有兩線光射下來映照著摩西的頭上,米開朗基羅以角來表達光。
文章談及的「缺點」或許真的要從下往上仰望才達到最美的角度,但現時平放於地上,感覺和摩西更加親近,感到摩西壓抑憤怒與採取行動的一刻就在眼前。
最近有些傳言話某地方將十誡改為九誡,至於刪除的應是「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別神」「不可拜偶像」這一誡。摩西的憤怒「憤而將法版砸毀」,上帝的憤怒將會如何?真係唔敢想。
摩西像
朱利阿斯二世受命米開朗基羅製作自己的墳墓,雖是一偉大的計畫(包含四十尊石雕像),但卻困擾了米開朗基羅長達四十年,終究沒有完成,至今由米開朗基羅親手完成的僅留下摩西像、及未完成的奴隸像,其中四尊奴隸像收藏於學院畫廊,另兩尊則在羅浮宮,朱利阿斯二世墓除了摩西像是米開朗基羅完成,因疾病的關係,,大部份由他的助手,但近來1999年學者研究及維修工作發現第二層的朱利阿斯二世像也是米氏所作。
摩西像(moses)是舊約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人物,當他上何烈山取了十誡法版下山,看見山下百姓祭拜金牛犢,憤而將法版砸毀,米開朗基羅就是描寫這故事;依據1914年sigmund freud認為摩西的這種姿態是一種對內心性格的掙扎,正試著將一觸及發的怒氣克制下來。抓著鬍子的動作並非摩西很平常的動作,可以解釋成一種憤怒,也可說是陷入沉思中。當我們審視這件作品,學者發現似乎有些缺點,譬如下半部太過複雜,細節太多,又摩西下顎的鬍子太厚重,太突出,但是當我們從下往上仰視,這些缺點都消失了,為什麼?因為摩西像本來就是計畫放置陵墓的第二層,這是作者刻意為觀者所創造最美的角度。至於頭上長角,根據經上所述,摩西從山上下來,臉上泛光,是否就是米開朗基羅用頭上的角來做此敘述的詮釋。尚不得而知。
曾看過另一篇文章談及摩西頭上的一對小角,說摩西從山上下來,天上有兩線光射下來映照著摩西的頭上,米開朗基羅以角來表達光。
文章談及的「缺點」或許真的要從下往上仰望才達到最美的角度,但現時平放於地上,感覺和摩西更加親近,感到摩西壓抑憤怒與採取行動的一刻就在眼前。
最近有些傳言話某地方將十誡改為九誡,至於刪除的應是「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別神」「不可拜偶像」這一誡。摩西的憤怒「憤而將法版砸毀」,上帝的憤怒將會如何?真係唔敢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