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31, 2006

Mary Cassatt(卡莎特,1843-1926)

要 數女性畫家,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印象派的,可謂鳳毛麟角,卡莎特(Mary Cassatt)絕對是繪畫史上的一朵奇葩。雖然她是美國人,但大半生都居於巴黎,跟印象派畫家德加(Edgar Degas)亦師亦友。她的美學觀、表達手法與一眾印象派畫家相若;內容方面,她愛從女性的角度出發,絕大部分作品以婦女為題材,有圍繞一般家居生活: Woman Reading in a Garden,Lady at the Tea table及婦女的天職:划船(The Boating Party),Two Children at the Seashore,畫面靜態祥和,母愛洋溢。卡莎特一生未有兒女,1914年失明之後,就再沒畫下去。


瑪莉卡莎特是二十世紀男人 當道的繪畫史上,名聲卓越的少數女畫家之一,她是美國人,但住在法國六十年,幫助發展現代繪畫的第一場大運動--印象主義。她的 背景得天獨厚,不迥她對繪畫現代生活極感興趣,極為包容激進畫家的技術和思想。瑪莉卡莎特在1843年5月出生於工勒格尼城,就在匹茨堡的河對面,她父親 是富有銀行家,瑪莉出生不久他當上市長。卡莎特家族有兩種社會身份,古老殖民地時代的美國貴族和隨國家工業化而生的新企業資本主義者,所以瑪莉自小擁有社 會地位,經濟富裕,對文化感興趣。1849年,卡莎特一家搬到費城,這美國城市與瑪莉卡莎特的關係最密切,接著幾年一個模式形成,決定她餘生的方向,因為 兩年內這家人去了歐洲,主要因為瑪莉的兄長羅拔得了重病,他們先到巴黎,然後到海得堡,再到達姆施塔特,這十三歲的男孩在這裏逝世,不過其後這家人回到費 城。這有修養的城市,當時是美國第二大城市,瑪莉開始知道自己的志向。卡莎特似乎十五歲時決心做畫家,一年後的1860年她就讀著名的賓州美術學院,美國 第一間藝術學校和博物館,歐洲只是上一世紀才允許女人做藝術學院會員,當然不是全部藝術學院。在某些方面賓州美術學院頗開明,女學生所受的教育和男學生相 同,畫石膏像和臨摹古典畫家畫作,還有畫模特兒,不過卡莎特抱怨花了太多時間畫動物,她說整天在畫牛。此外,儘管她得到充足的基本訓練,女學生仍要面對當 地藝術界、博物館和收藏家,認為女人充其量只能畫肖像畫。

1865年美國內戰正酣,卡莎特別無他法,來歐洲學習做畫家,所以儘管其父親強 烈反對,她和母親坐船展開追求藝術的歐陸旅行,第一站就是巴黎。她後來說巴 黎是女人可以認真做事的地方,而且會受到肯定,不過我們也記著,像雷諾亞這麼激進的畫家,很快就說女律師和女教授,就像五條腿的小牛,女畫家則簡直荒謬。 她理應入讀美術學院,巴黎最著名的繪畫學校,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繪畫學校,不過只收男生,所以她決定拜訪新委任的教授,一個叫莊里昂傑羅的人,做了他的學 生,在他的畫室單對單授課,不過她真正的學習之地在河幾百米外,在全球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裏,卡莎特和一群拿著素描簿或架起畫架的積極年輕畫家,研究那裡 的非凡藏畫,不過羅浮宮只是巴黎畫界一個著名部分,成名與否還要看一年一度政府資助的沙龍,這裡展示的是當代畫,漸漸形成畫家、商人和收藏家的國際中心。 卡莎特1868年在沙龍展出《曼陀木演奏者》這幅畫,畫的是農家女孩彈奏感人,有點感傷但直接,評審員認為這幅畫是水準之上,因此掛在牆上眼睛水平線相同 的位置,不然的話由地面到天花板都掛滿畫。卡莎特大受鼓舞,一年後再次呈上畫作,可惜被拒,她跟朋友說覺得受到侮辱,她和母親去了一趟羅馬,1870年普 法戰爭爆發,卡莎特不得不回到家鄉。回到美國幾個月後,卡莎特當然想再去干戈止息的歐洲,不過她父母不願讓她走,甚至不給她旅費,不過,她決定自己賺錢去 歐洲,她去了匹茨堡,和天主教主教見面,他委託她為匹茨堡大教堂臨摹,風格矯揉的意大利畫家哥利治奧一些畫,這些畫在意大利城市帕爾馬,她接受委託,因此 去了帕爾馬,另一次歐洲深度之旅,她留在該城八個月,臨摹了這些畫,賺到錢後,開始探索意大利十七和十八世紀繪畫,然後發展她自己的畫風,這也許是最好的 例子,說來有趣,因為有矛盾之處,即使是她的家人對其畫作也有意見,他們想她做肖像畫畫家,這樣體面一些。

《酒神女信徒》

她 想畫較寬較大的畫,在這幅畫裡她用是肖像畫版式,畫了一幅叫做《酒神女信徒》的畫,隱含古典主義,畫中是酒神、狂怒和慶祝之神巴克斯其中一個女信徒,這 些女人交頭接耳,屠宰動物,她們狂飲耍樂,她彷彿要步入歐洲繪畫史,得到卡拉瓦齊的贊同,他畫巴克斯主題,開始歐洲繪畫顯著光暗對比的畫法。早期卡莎特作 品也有實驗性質,因為她裁短了手臂,如果你細看的話,你就知道是故意的,你知道畫在哪裡結束,主畫布哪裡開始。不過你看這幅畫感受最強烈的,不止是摸索自 己風格的畫家,而是靜悄悄展示自己的實力。

卡莎特回到巴黎,在拉華街十九號租了一間畫室,開始摒棄歐洲古典畫作,轉而注意當時的激進年輕 畫家,傳聞卡莎特在奧斯曼大街蹓躂,看著畫廊櫥窗裡的畫,她 給幾幅生動流暢的粉蠟筆畫吸引,她後來寫道,「它改奱了我的人生」,「我看到藝術,我想看它」,因為這是德加的作品,他是現代繪畫第一場激進運動印象主義 的先鋒。印象主義在1874年受到眾人矚目,源於法國畫評家揶揄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他們的主題是現代生活,火車站、街道、嬉戲的人,他們的技巧 是實驗性質的,試圖捕捉光線稍縱即逝的感覺。對卡莎特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畫經常被沙龍拒絕,因此他們要自己舉辦展覽。

《藍扶手椅上的女孩》

卡 莎特希望加入印象主義運動,在這幅畫裡可以看得出來,畫名平平無奇,不過切合內容,《藍扶手椅上的女孩》。你第一次看畫時,看到增加的大膽嘗試 和鬆散筆觸,尤其是畫扶手椅的筆觸,卡莎特決定畫背景頗亂的畫,女孩背後有格子呢地氈和靠墊,實在勇氣可加,不過這讓表面有一種真實的生氣,不過卡莎特沒 有用這時期喜歡的壓縮和有點侷促的版式,她擴大空間,因此我們覺得椅子在畫布表面和背景像是打圈子,德加幫她畫上幾筆,不僅這裡的灰色部分,還有畫裡背後 穿透窗戶的光,卡莎特讓他這樣做,也許因為她想成為印象主義的一分子,不過這也顯示山自尊心重的男畫家一般欠缺的豁達,不過活力和老練全都來自卡莎特。這 幅畫的重點是情緒和主體,這幅畫有一個幽默之處,例如這隻心利時小狗。卡莎特自1873年在布魯塞爾發現這些狗後就養了幾隻,牠們終生陪著她,不過這隻狗 有一個可笑的地方,牠坐在女孩旁的扶手椅,似乎要張開眼睛,這可說是圖畫節奏,是畫裡的平衡,此外都是不對稱的,她不在中心位置,不過當然主人物是女孩, 畫裡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關鍵是我們「為甚麼」這樣詮釋,或「怎樣」選擇詮釋畫家想向我們表達的事,如果畫這畫的是男畫家,女孩雙腳張開,就會惹人遐想, 不過卡莎特我就不肯定,我想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看小孩的姿勢,攤坐在扶手椅裡,她很舒服,你從背景看得出來,她怎樣看都很舒服,她是中產階級的孩 子,不過我想這就是重點,跟很多小孩有點傷感或造作或小女孩快將成年的畫不同,卡莎特完全專注在自然上,這有點慵懶而沉悶的小孩,某程度來說讓這幅畫更真 確。

《看費加羅報》

卡 莎特現在三十多歲,無兒無女,她父母和妹妹來了巴黎,不得不做回「孩子」,他們逼她離開畫室,和他們同住,不過家人也啟發了她的畫,這時期的日常生活景 象,例如這幅畫《看費加羅報》,是其母親嘉芙蓮的肖像畫,這是機敏而見識廣博的女人的當代畫像,而不是傳統的母親形象。風格上而言這作品在潤色上較鬆散和 較淺,畫的是不同色調的白色,清楚表示卡莎特正逐漸運用印象主義畫法。一年後的1879年,卡莎特應印象主義畫家邀請,在第四屆年度印象主義畫展參展,從 而鞏固他們的創作關係,畫展在歌劇道二十八號一樓舉行。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