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5, 2006

坎兒井

四月二十九日,早上在沙漠看罷日出,回到酒店吃過早餐,收集行裝,隨即離開伊芙鎮,出發往圖瓦峽谷。途經一處沙漠邊緣,看到人類跟大自然和洽共處的奇蹟。在這裏旅遊,很有新疆的風味,例如沙漠,例如串燒,又例如坎兒井。

據介紹,全世界只有三處地方有坎兒井,一是中國的新疆,二是在伊朗,第三處地點就是在摩洛哥接近撒哈拉沙漠的邊緣。曾經去過新疆參觀過坎兒井,除主要灌溉農田外,其次就是供應人民日常所需,每家每戶都有井水流經,如果沿著水道走,可以經過每一戶人家。

可 能在新疆參觀要收入場費,所以可在特定的範圍內參觀,即是在一個小鄉鎮內,順道亦可了解住在這裏的人的生活狀態。摩洛哥的不同,因為現今已建成比較完善 的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已不能發揮原有的功能,造成荒廢。現在所見,是途經一處沙漠地,只見坎兒井的豎井部分,井下或仍有流水,但大部分已乾涸,失去了原 先的輸水與儲水的功能。參觀時一位老伯在示範打水情況,我覺得這位老伯甚有意思,有著風霜的面龐,仍有那一份和大自然搏鬥的堅毅神情。雖則他可能見遊客多 過見其他村裏的人,我還是尊重他的精神,示範完畢仍坐在烈日下,因為我們看後,大部分都已躲進帳篷中看那些旅遊紀念品。沒有拍大特寫,只是遠遠的躲在一 角。用菲林拍攝的幾張,比數碼相機拍得要好。

下面是有關新疆坎兒井的介紹,來自網上,這裏沒有註明出處。

新疆的坎兒井被視為沙漠中的奇蹟,也被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那時稱為「井渠」。

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中,分佈一個個土包,綿延幾千公里。這些土包,就是坎兒井的井口。單是在吐魯番盆地,已有一千多條井,總長度超過三千公里。

坎兒井是一種地下渠道,地面上每隔幾十米挖一眼豎井,打通地下的含水層,井下有相連的水渠,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明渠,以灌溉農作物。

新疆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稀少,而沙土質的土地又難以儲水,水份易蒸發又易滲漏,坎兒井的好處是把地下水保留在地下流動,避過了乾燥氣候的蒸發,而且把雪山溶化而成的地下水引用作灌溉,解決了雨量不足的問題,使沙漠中出現綠洲,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

坎兒井是人類為了適應極端乾旱的環境而設計的偉大發明。

          (1) 地下渠道的進水部分
          (2) 地下渠道的輸水部分
          (3) 明渠
          (4) 直井
          (5) 澇壩/小貯水池
          (6) 坎兒井灌區
          (7) 砂礫石
          (8) 土層
          (9) 潛水面

從空中看坎兒井

坎兒井主要分布於新疆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地下引水渠道,供村鎮用水和農田灌溉。

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融化後,大部分滲入地下,由於地下水位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引出,開挖坎兒井是比較方便的。

其 方法是:先鑿豎井探明水脈(含水層),然後沿水脈分別向上游和下游,由地表向下挖掘一長排豎井。豎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漸減小。各個豎井之間的地層挖通成 為高約二米、寬約一米的卵形暗渠。坎兒井暗渠長度不一,最長可達三十公里由於水在地下暗渠中流動,避免了當地強烈的蒸發損失。暗渠水流至村落附近始流出地 面,流入澇壩(小蓄水池),蓄水供日用和灌溉。

據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王國維研究,坎兒井起源於西漢,是龍首渠豎井隧道施工技術的西傳。此外,也有來自伊朗和西域本地發明等說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