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25,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完結篇)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
(妻子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節日廣場 Place des Fetes
導演:奧利弗舒密茲Oliver Schmitz(德國)
演員:艾沙瑪嘉Aissa Maiga《俄羅斯娃娃》
故事:男子在廣場中昏倒,一個無經驗的醫科女生路過,發現他們似曾相識。
出生於德國的奧利弗舒密茲,首作《Mapantsula》曾獲得多個電影獎項並令業界認識奧利弗。其後他執導的《Hijack Stories》入圍康城電影節「某種視野」環節。2003年,奧利弗舒密茲為德國電視台執導的愛情喜劇《The Best Piece》帶來高收視率,其後奧利弗執導多部電視電影。奧利弗現正為其下一部於南非拍攝的電影寫劇本。

(我們曾否認識過?隨著鏡頭展開,一種壓人的迫力滲入來,在慶祝的節日廣場找不到愛,只留下了恨。基於保護自己,或是出於自私的心理,對人冷漠、缺少關懷,似乎是這無情世界的武裝外衣。但在愛的世界不全然只有愛,外表冷酷,不代表沒有去將愛釋放,一次錯過,怎知會嘗了苦果。
在別人的地方遇見熟悉的面孔,是高興?是失望?我相信是失望的多。似曾相識,心中是希望能夠找到希望的,重燃對人的熱誠,奈何世事弄人,愛的城市不一定找到愛,疑惑為何只有恨。)

皮加勒區 Pigalle
導演:李察拿加雲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美國)《伊人當自強》、《麥迪遜之橋》奧斯卡提名
演員:芬妮雅當Fanny Ardant《八美千嬌》、卜賀堅斯Bob Hoskins《歌舞廳的最後一夜》
故事:性感女子在皮加勒紅燈區內,挽救一對老夫老妻的關係。
李察拿加雲尼斯在紐約出生及成長,他以寫作為其職業,他創作的劇本獲多位著名導演拍攝成電影,包括奇連伊士活執導的《廊橋遺夢》、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伊人當自強》。1998年,李察拿加雲尼斯首次執導電影《豁達情空》,影片獲得正面評價。

(正在化解剛才憂怨的眼神,想著一切一切都來得太遲太遲時,反而對這節沒有多大留意。我們常常以為愛是會隨著年齡而變質,當老婦愈來愈肥胖,老夫喜歡性感女子時,他會不會移情別戀,捨自己而去?但她又可曾知道,彼此同樣都是希望能夠回到青春少年時——朝夕相對、魂牽夢縈。偶爾留神性感少艾,並不一定是貪新忘舊,盼望的是可以重拾當初的刺激,不過多數都是幻想與幻象。)

瑪德達娜教堂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導演:雲素拿達力Vincenzo Natali(加拿大)《心慌方》
演員:伊利亞活Elijah Wood《魔戒三部曲》、《罪惡城》
故事:青年絆倒正在吸血的女殭屍,竟被其美色吸引……
少年雲素拿達力在看完《星球大戰》後決定放棄其當漫畫家的理想,轉為拍攝電影。雲素拿達力在11歲時拍攝其首部短片,其後執導6部短片及聯合創作3部劇本。在28歲時,他執導《心慌方》令全球注目。近年有《Cypher》及《Nothing》。

(看電影多數看劇情,今趟玩一點顏色。電影是工業,除導演、演員外,還有燈光、美術指導等等,銀幕上兩人在演,銀幕後有數百人在工作,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做事遲了點沒有甚麼影響,誰不知背後有一大班人等著你開工。
黑色與紅色是最常用的顏色,但黑色的深黑與淺黑之間,就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大眼仔神神秘秘,來到教堂區以為很神聖,如果吸血是一個比喻,那麼在愛之中,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拉雪茲神甫 Pere-Lachaise
導演:韋斯奇里雲Wes Craven(美國)《奪命狂呼》《弦動我心》全球數一數二賣座導演
演員:艾美莫迪瑪Emily Mortimer《迷失決勝分》、《忘情水》
故事:提早蜜月的英國情侶在王爾德墓前爭執,王爾德從墓裡走出來,幫這對情侶破鏡重圓。
韋斯奇里雲於大學修讀寫作及哲學,並取得寫作碩士學位。80年代,韋斯奇里雲自編自導的恐佈片《猛鬼街》系列震慄全球觀眾。90年代,《奪命狂呼》系列再掀起全球恐佈片熱潮。這些恐佈片令韋斯奇里雲被諭為當代「驚慄大師」。1999年,韋斯奇里雲一改風格,執導由梅麗史翠普主演的感人電影《弦動我心》。他的近作有《長途嚇機》。

(男方總是不解溫柔,喜歡王爾德並不等同希望你是王爾德,尋尋覓覓只是希望你和她攜手一同走一趟,妒忌與嘲諷不能增加情趣,嘗試與瞭解才可增進感情。
在《維基百科》看王爾德生平,身為英國人而討厭英國,最後葬在法國,怪不得法國人亦有點自豪。)

聖丹尼區 Faubourg Saint-Denis
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德國)《疾走羅拉》、《疾走天堂》柏林影展提名
演員: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星戰前傳》、《V煞》、《誘心人》
故事:漂亮女演員透過電話與失明男友分手。他們相戀的片段由失明青年腦裡而起……
湯泰華在11歲時已用8厘米拍攝其首部短片,在14時,他在戲院工作並重看多次《Blade Runner》。湯泰華是一個自學的電影人,1993年,他首次執導的電影《Deadly Maria》大獲好評並為他帶來多個獎項。1999年,湯泰華執導的《疾走羅拉》獲得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項目。湯泰華的近作《疾走天堂》更被選為柏林v的開幕電影。

(湯泰華近作是《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一如《我愛巴黎》般,只得一兩間電影院上映,想去看時買不到票,到有時間再去看,電影就已經落畫。
「佢愛我,佢唔愛我,佢愛我,佢唔愛我……」有如逐瓣玫瑰花瓣般逐瓣撕下,數著她究竟愛不愛我,數至最後一瓣是不愛我,沒有理由啊,重新拿一枝玫瑰再數一次。急速的快鏡、配合時代的節奏反映少男少女的愛情,是真是假?可會是恆久的愛情?抑或只是片刻的歡愉?親密時朝夕相對,疏遠時音訊全無,熱情時相距千里不會是阻隔,冷戰時就算相對也是無言。
這一切,不就是我們年輕時追逐愛情時的患得患失心情嗎!)

拉丁區 Quartier Latin
導演:謝勒狄柏度Gerard Depardieu《大鼻子情聖》康城影帝、佛德烈歐布頓Frederic Auburtin(法國)
演員:珍娜羅蘭Gena Rowlands《忘了.忘不了》
故事:美國人重遇前妻,要求正式離婚。回想過去的美好時光,仍眷戀不捨……
佛德烈歐布頓修讀文學及攝影,1983年,畢業後的佛德烈歐布頓開始其電影事業,協助拍攝電影《Red Midday》。其後十年,佛德烈歐布頓為更多電影擔任助理導演。1999年,謝勒狄柏度提議與佛德烈歐布頓合作導演電影《The Bridge》,這是二人的首次合作亦是二人的首部導演作品。

(喜歡謝勒狄柏度,由他的《戀戀山城》到《天國車站》,認識法國普羅旺斯也是由《戀戀山城》開始。導演與編劇是否只將焦點放在巴黎頗令人懷疑,世界級的導演當然有他的世界觀。巴黎的餐廳裝潢依舊,情懷不變,但人面已全非。
歷史中,法國曾支持美國獨立;如今,美國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環球一體化下,英語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法國只是歐洲一隅。講語言,英語通行無阻,論實力,難與德國匹敵,就算和英國比也可能給比下去,至於其他歐洲國家,例如東歐,已脫離前蘇聯的影響,逐潮迎頭趕上,法國如今再難成大器。
有如電影中,美國丈夫腰纏萬貫,前妻雖則以前是如花似玉,性感尤物,可惜敵不過時間的流逝,如今徐娘半老,至於是否風韻猶存,在乎前夫用甚麼態度去看罷了。
法國已沒有昔日的光輝,有的仍然是當日的情懷,回想、眷戀是當日共同擁有的夢想,緬懷過去可以共聚一起,但已難再有昔日的光輝。)

第十四區 14e arrondissement
導演:亞歷山大比恩Alexander Payne(美國)《酒佬日記》、《薯嘜先生》金球最佳導演
演員:瑪高馬田妮Margo Martindale《擊情》
故事:美國中年旅客在第十四區遊走,更明白自己……
亞歷山大比恩首次執導的電影《The Passion of Martin》便在辛丹電影節獲得一致好評,於是他更努力執導第二部電影《Citizen Ruth》。在1999年執導的第三部電影《Election》為他帶來獨立精神大獎最佳導演,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獎。2002年,亞歷山大比恩執導由積尼高遜及嘉菲貝絲主演的《薯嘜先生》,更再下一成獲得金球獎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導演獎,並同時被倫敦及洛衫磯影評人投票成為2002年最佳電影。近作《酒佬日記》更被提名五項奧斯卡獎項,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人生的路程也許就是如此,平淡如白開水,有得有失,喜歡法國、喜歡巴黎,可能沒有特別原因。以為自己會被遺忘,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說不出「好像」,好像很遙遠,好像很接近,好像曾經擁有過,好像曾經經歷過,好像高興與自己無緣,好像冷漠擦身而過……這一切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既是陌生又像熟悉的地方,生活不一定充滿精彩,喜怒哀樂緣自關懷與愛。
若有所得,若有所失就是結束時。
下面一段取自網上的:
「對某個中年美國女工(Margo Martindale飾演)而言,她有她自己喜歡巴黎的原因和方式,她用力學好法語可惜她的法語還是聽得出重重的美國腔,她遇上一個短暫假期便毫不考慮要浪費在巴黎。她帶著一本旅遊書逛遍巴黎所有景點,巴黎人對她很客氣,她幻想在巴黎送信應當會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她去參觀沙特和西蒙波娃的墳墓,旅遊書上介紹,這兩人生前是一對無法結合的戀人,死後卻葬在一起,她懷疑自己死後有人會來墳前探望她,不過那也沒甚麼關係了。她登上巴黎鐵塔時不由得想跟前男友David分享眼前的美景,所謂前男友已是8年前分手的人,她至今孑然一身。後來她買了一份三明治來到蒙蘇喜公園準備用餐,這時她看到座椅上的老人們年輕人們以及草地上接吻的情人們,她心裡有一些感觸然後便流下淚來。
『……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甚麼的東西!可能是一件我已經忘了的,或是我人生中已錯過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活著的感覺。就從那刻起,我愛上了巴黎,巴黎也愛上了我!』」)

以下是電影資料:

「有關製作
《我愛巴黎》這個大型電影拍攝計劃,由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於2002年8月率先啟動,再到2005年1月,導演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亦承諾參與。由於這三位知名國際導演的號召,世界各地導演紛紛加入。除了湯泰華及高安兄弟外,其他導演拍攝的時間,介乎2005年7月至11 月,每位導演只花了2至3個工作天,便完成手上的短片。每一齣短片均由一個導演及眾演員合作而成。
對於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來說,相信最具挑戰的,莫非是要以五分鐘時間和有限的預算內,將他們認為巴黎最浪漫的一面展示出來。儘管這是個非常大限制,但導演們的創作空間並未受到影響。當所有導演拍攝完成後,也是後期製作組人員最忙碌的時候,他們需要找出每個故事的共通點,以便將故事彼此間,相連在一起,使到整個電影更為流暢。最終,他們決定以每個故事的結尾鏡頭,作為下一個故事開始,令整個電影保持聯繫。2006年5月,影片最終完成,並成功在康城影展「某種視野」的環節,被挑選為開幕電影。
監製卡勞迪婭奧薩表示:「當我完成《天使愛美麗》後,我一直未有機會在巴黎拍攝電影。《我愛巴黎》真正的力量,是可以令我從一個新角度,再看巴黎這地方,並且這個角度,是從不同導演眼中,以不同角色、形式及品味再看這個城巿。儘管每個導演的風格及角度相當不同,但這電影是一個整體,帶給別人樂趣。這電影鼓勵你再看一次巴黎,使你想走到巴黎的街道漫步,我相信《我愛巴黎》必定能成為別人認識巴黎的橋樑。」

幕後策劃
監製:卡勞迪婭奧薩 Claudie Ossard
卡勞迪婭奧薩以其宣傳為職業的背景,成為了全球唯一的法國獨立影片製作人。卡勞迪婭奧薩在自1980年參與製作其首部電影《Public Telephone》後,參與過不少獨立的電影製作計劃,包括導演尚皮亞桑里《天使愛美麗》、導演尚積葵貝力斯《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等。」

後記:能夠看到一齣喜歡的電影很難得,寫觀後感實非自己水平所能夠做到的事。事緣從網上看到很詳細關於這電影的資料,如果單是記下,覺得沒有意思,倒不如在後面寫點印象。另外,有些照片與海報也是所喜歡的,所以也一併收錄。
(完)

(妻子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星期四, 5月 24,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四)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電影海報(這張應該是台灣的,怎麼「愛」字變了簡體字?)

勝利廣場 Place des Victoires
導演:諏訪敦彥Nobuhiro Suwa(日本)《廣島別戀》康城影展大獎得主
演員: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偷拍》《別問我是誰》柏林、奧斯卡雙得主
故事:婦人因孩子逝世而失眠,她在午夜時份,回到孩子離世的廣場與他重聚……
諏訪敦彥出生於1960年。他的作品《媽/他》和《廣島別戀》在康城電影節被受關注。他電影中的特別視覺效果,令諏訪敦彥在電影史留名。諏訪敦彥花了一年時間在巴黎拍攝第四部作品《現代離婚故事》。

(喪子之痛令人難過,傷心之餘覺得是世界末日,但撒手不顧是否又是最佳抉擇呢?
這裏是要先說明,像又回到看電影之初,拍巴黎二十個行政區,對於觀眾而言,不要說法國,就算是自己所居住的地區也不大清楚,更何況對於電影中巴黎的各行政區域根本不熟悉,遑論其背景與典故。為何是勝利廣場?為何會有牛仔出現,五分鐘看一個故事,似乎是不用去深究與細嚼。
一死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拒絕別人的關心同樣令人痛心,換一個身份,當回首時才發覺珍惜的寶貴。)

艾菲爾鐵塔 Tour Eiffel
導演:蕭凡蘇美Sylvain Chomet(法國)《瘋狂約會美麗都》兩度奧斯卡提名
演員:露蓮達摩露Yolande Moreau 法國凱撒影后
故事:寂寞小丑在鐵塔周旁,騷擾遊客而被警察驅捕。他卻在警局內,遇上靈魂夥伴。
蕭凡蘇美於1963年在法國Maisons-Lafitte出世。1982年取得設計學位,其後在Angouleme漫畫學院取得文憑。畢業後,他出版首部長編漫畫《Secrets of the Dragonfly》及改編大文豪雨果著作《Bug-Jarga》推出漫畫版本。蕭凡蘇美的首部短篇動畫《老娘與乳鴒》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短篇動畫。首部電影動畫《瘋狂約會美麗都》被邀請參與康城影展,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

(找小丑來做主角,頗配合此段情懷。我行我素像是個怪人,做回自己怎會不可能!別人眼中是標奇立異,但世上總會有同道中人。懂得欣賞自己、懂得欣賞別人,冰冷的世界也會有溫暖,愛情結晶會將愛延續。
弱小會被欺負,自信來自愛心。人生縱有很多不如意,換個笑臉,架好眼鏡看清楚,不去實踐又怎知存在不存在。)

蒙素公園 Parc Monceau
導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on(墨西哥)《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衰仔失樂園》奧斯卡提名
演員:尼基諾Nick Nolte《錯過又如何》金球影帝、兩度奧斯卡提名、露迪雲仙妮亞Ludivine Sagnier《泳池謀殺案》、《八美千嬌》
故事:年長的美藉男人與法國少女對話激動,彰顯了耐人尋味關係……
艾方素卡朗在墨西哥出生及成長,他在大學時修讀電影及哲學。畢業後,他在墨西哥電視台工作,並於1991年首次執導。他的首作非常成功並獲邀到美國工作拍攝電視劇集。艾方素卡朗在美國拍攝電影《小公主》、《Great Expectations》後,於2001年返回墨西哥拍攝大獲好評的電影《衰仔失樂園》。近作為《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誠如介紹般,一開始就頗耐人尋味。是偷情、是愛情、是男找女,抑或是女找男;言談間,似是愛,又非為愛,吸引之處就是讓觀眾去猜,去先入為主,一個鏡頭直落,沿車站直路一直走至公園。愛不單單只有男女之間的愛,還有父與女之間的愛、母與子之間的愛,有愛自然要有犧牲。)

紅孩子區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導演:奧利華阿薩耶斯Olivier Assayas(法國)《錯過又如何》
演員:瑪姬芝玲荷Maggie Gyllenhaal《世貿中心》、《死亡幻覺》
故事:女演員與送貨員若即若離的感情糾纏,正是他倆追求得到的滿足嗎?
奧利華阿薩耶斯是法國年青導演之一,香港觀眾對他最為熟悉之處,正是他為張曼玉的前夫。他透過做編劇的父親認識電影,並在兒時已認知要製作電影,其後在巴黎修讀藝術,因他相信修讀文學、繪畫等課程能令其日後拍攝電影打好基礎。奧利華畢業後曾當過編輯並寫作劇本,於1986年首次執導《Disorder》,近作有張曼玉主演的《錯過又如何》。

(這一段若即若離,高不可攀,你所想的是不是你真的所想?似夢如煙,錯過了就不會再回來。尋覓是痛苦,空虛難掩寂寞,一剎那的觸動,不會是永恆。
這也是其中喜歡的一段,於是節錄網上其中一節:「我也得感謝導演Olivier Assayas鏡頭下《Quatier des Enfants Rouges》的暗夜,使我從來沒那麼認真地喜歡上美國演員Maggie Gyllenhaal,她去了巴黎還是飾演去一名去巴黎拍戲的美國演員,有一天她在派對上想要嗑藥便叩了藥頭來送藥。去ATM提款領出面額太大的紙鈔,她便去對面咖啡座買了兩杯咖啡,此時藥頭問下次可否參加妳的派對,因為想多認識妳一些。第二次在拍戲途中,她在電話中跟藥頭說想見他,結果來送藥的是另一人,想見的男人去給另一名大戶送藥去了。我忘不了飾演藥頭的Lionel Dray,我透過ATM玻璃鏡反射看到他伸手想要撫摸Maggie Gyllenhaal的髮絲,那樣竊竊的溫柔我彷彿在哪裡見過。」)
(待續)

星期三, 5月 23, 2007

火車頭

  星期六出發往上海,沒有甚麼目的,只是陪伴父母前往。上海去過幾次,每次的感覺都不同。記得第一次乘火車從南京至上海,到達時是晚上,一下火車,四面漆黑,心中不禁疑惑,莫非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
  雖然是烏燈黑火,但火車站的熱鬧已有一個大城市的典範。一班接一班火車進站出站,乘客熙來攘往,人群秩序是有點混亂,但火車進出站則是井然。當分不清出站口是在東在西時,意外地看見一列火車,牽引的火車頭是周恩來號。火車頭和其他的沒有兩樣,同樣是蒸氣火車頭,不同的是在火車頭前掛了一幅周恩來的畫像,畫像下面寫著「周恩來號」。據知,當時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曾有幾列蒸氣火車頭,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故領導人命名,另兩列是毛澤東號和朱德號。

  據網上資料介紹,「朱德(1886-197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者。中國鐵路有三輛特別命名的機車。朱德號是前進型蒸汽機車,毛澤東號和周恩來號是柴油機車。第一代朱德號是在1946年11月命名的,哈爾濱機務段職工為祝賀朱德總司令60歲大壽修復解放型命名的。這第二代朱德號是1978年大同機車工廠製造的前進型。」
  如果記憶沒有錯,當時見到的「周恩來號」確是蒸氣火車頭,不過無論如何,這些以領導人命名的機車是分幾代的,那時所見或與資料有別也不為奇。另一部「周恩來號」機車是在1978年1月5日在上海被正式命名。
  後記:內子很喜歡無聊兩個字,前兩天所寫以「無聊」為題,內子有些反對,因為無聊也有好的一面。例如無聊才讀書、無聊才寫字、無聊逛逛街、無聊坐在岸邊,看著夕陽西下。
  無聊也可以回憶以往,想著將來。想想為何以前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現今只可營營役役、只會工作。正因為無聊,才可寫寫網誌。

星期日, 5月 20, 2007

無聊

  收到一封電郵,連結至一個網頁,是關於一個聯署行動,內容是《中大學生報》的「勇於認錯 重新改過——請《中大學生報》編委迷途知返」的聯署。內容沒有細看,只看到其中兩點:「1. 向中大師生及校友公開道歉;2.暫停刊出情色版,並召開中大學生全民大會,全面諮詢同學對此次事件的意見,特別應該虛心聆聽一些反對者的論點和感受。」
  自問是小市民一個,最近因為《中大學生報》的所謂情色版之小事化大,弄得連《聖經》都被投訴,可算是國際笑話,一個號稱是亞洲國際都會的國際城市,何時淪為連第三世界的鄉鎮都不如。究其原因,全因為新不如舊。明明回歸已十年,但最近經常聽見或看見甚麼「慶回歸」。回歸已十年,還慶甚麼回歸?《聖經》、《金瓶海》等當年可能是異說邪端,為何宗教文獻、文學作品就不可以投訴,這個標準又是誰人去制定?既然「淫審處」的反智在先,我們也可以來個全民大反智在後,將一切都加以全盤否定,去重整一個新世界又有何不可?
  市民百姓根本不可能看到這本《中大學生報》,管他甚麼情色還是色情,一本只有「自己人」才可看到的報刊,喜歡怎樣編便怎樣編,與我們市民有甚麼相干?反正最終都是由出資的話事,不喜歡的,可以將這班編委全數炒掉,又何須這班編委認錯?
  關於聯署的兩點,關於第一點。現時這事件已弄至國際大新聞,如果編委是錯,為何只向中大師生及校友公開道歉?《中大學生報》不是屬於中文大學的嗎?《中大學生報》有錯,等同中文大學有錯,中文大學有錯,就不是道歉可以了事,理應是中文大學教職員來個總辭,包括校長在內,因為他們教導無方。
  關於第二點。這不會是一件單一事件,既然《中大學生報》是屬於中文大學的,原來出版是沒有「召開中大學生全民大會」的,也沒有「全面諮詢同學對此次事件的意見」的。出了事就叫「此次事件」,即是「輸打贏要」,如果全體同學是如此不負責任,那麼以後就來個集體領導便算了,設甚麼編委?另外,為何要「特別應該虛心聆聽一些反對者的論點和感受」?「特別應該虛心」這是有選擇的,原來也不能一視同仁,又是甚麼邏輯?再者,論點或可討論,感受如何聆聽?
  本來只是幾個無聊鬼(編委)做了無聊事,搞一些自以為有內容的無聊版面,但竟然這個新不如舊的反智社會,集體為一些無聊事而要一起去無聊。
  真是無聊!

星期四, 5月 17, 2007

《大地任我行》

  《Lonely Planet》出中文版,可惜的是暫時只有簡體字版。亦新增了一個中文網站,也只得中文簡體字版,名字是《因此我旅行》。
  《因此我旅行》譯得不太好,個人還是喜歡國際台播映這個原本由《Lonely Planet》製作紀錄片的中文名字——《大地任我行》,很有豪情上路的感覺。
  據網站介紹,為甚麼叫「Lonely Planet」?
  「這個名字來自Joe Cocker的專輯《Mad Dogs and Englishmen》中的一首歌『Space Captain』,歌詞本來是『lovely planet』(可愛的星球),但托尼‧惠勒(創辦人之一)聽成了『lonely planet』(孤獨的星球』,他喜歡這個名字並用它命名了自己的公司。」
  沒有拿過這本旅遊指南去旅行,原因之一的是這本當初只有外文版。從認識這本書至往圖書館找這本書來看,完全出於好奇,奇怪的是,她可以知道廉價旅館的所在,或是以香港為例,知道石澳龍脊山上有人玩滑翔跳傘,又可知道鄧達智元朗有間祖屋、重慶大廈可以找到全世界的美食的等等。
  以前在尖沙嘴工作時,雖然是知道重慶大廈或美麗都大廈內的世界民族大融和,頂多跑去試試印度食物或薄餅,越南人多時會試試越南紮肉河粉,但對於菲律賓或是印尼食品倒提不起興趣。
  對於在該區的認識是和在該區工作有關,但是對一個陌生的旅行者來說,一切只有新奇與好奇,連街道的東南西北也許還未認清,就可以對一個地區的「內部」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得不對他們的佩服。
  現時《孤獨行星》出了中文版,雖然對簡體字有些反感,遲點到大陸時也希望能找本看看,待將來有機會到外國時,學人人手一本。
  中文網站:http://www.lonelyplanet.com.cn/index.htm

假當真

  中國人真喜歡弄虛作假,連長洲大平清醮搶包山,也要特製一些假的塑膠平安包供搶包山之用。這個政府真古怪,一方面要人不要用膠袋,但一方面又以塑膠製造大量垃圾,這個假的「塑膠平安包」,外面還要一個膠袋包裹,「假包」合共八千個,即是多浪費八千個「膠包」及八千膠袋。
  既然中國人喜歡假,現今又是一個網上虛擬世界,不如將所有比賽都改為在電腦上進行便可以,一如打遊戲機。賽跑可以在網上進行,一來安全,由零歲至九十九歲也可參加,比賽中途不會猝死,緊張時頂多是心臟病發。奧運馬術又可不用在香港比賽,只要世界各地的騎馬選手,一齊打開電腦,一個跨欄,第二個可以花式,既省地方又省金錢。拳擊更是應該在網上進行,不會有選手被打至重傷。
  甚麼都以假當真,搞這些活動究竟有甚麼意思?

星期二, 5月 15, 2007

何謂理想?

  偶爾看到報章內版,有一篇文章,頗值得細味。一向都以為做報館是很崇高的,原來也不是。打工的為理想、為金錢本來也不要緊,想不到竟然有些人要別人只為理想而不談金錢,跟著還說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風涼話。
  為何有些人會矢志加入報館工作,並儲了五萬餘元,為做報館的微薄薪酬作準備?這些人是不是將理想過份浪漫化。做報館可以為理想,難道加入銀行,薪酬比做報館多一萬元的就不可為理想?這是甚麼道理與邏輯?
  相信只有一個原因,只要看看現今報章質素之低,就解釋了為何薪酬低也可以有人願意去做。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高質素的都跑去銀行打工,報館不願意付鈔,得出來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作者有點厚道,遇到無良僱主,理應勸他的學生找份銀行工便算了,理想不可賤買,用兩三年發一個惡夢實在是太長,反正報館也不是談理想的好地方。
  不厭其煩,原文節錄如下:

賤買理想(陳惜姿)
……
但前幾天看到他寫的〈她來自屯門〉,我有點氣上心頭。劉主筆是我朋友,我也曾在《明報》工作過,《明報》每月都支稿費給我,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聲明對事不對人,也為這行業痛心。
文章寫到一個準畢業生,家住屯門,來《明報》面試獲取錄了。她明白《明報》位於小西灣,每月來回的車費超過千五元,而她的月薪不過九千至一萬。
原來她矢志入報館工作,讀大學時便已省吃儉用,儲了五萬餘元,為月薪微薄的記者工作作準備。另外,她為了準備到《明報》上班,已請求一個住在港島的朋友幫忙,讓她寄住,周末才回屯門的家。這樣,便可省回不少金錢。
劉主筆聽了很感動,說「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才能薪火相傳」。我只覺憤怒。
我九二年一月開始當記者,起薪點一萬,與同學相比,不高也不低。今天有學生告訴我,有報館只肯給她八千五,她問我要不要接受,她很想入報行,無奈待遇太低。同一屆學生,到星展銀行做MT(Management Trainee),起薪點一萬八千五,足足多了一萬。
我想問,是誰決定記者必然低薪的宿命?不少報館都是上市公司,雖不至賺大錢,但好歹是一盤會牟利的生意。記者入報館工作,不是入慈善機構,不應只講理想不談薪水。
為什麼一個人有理想,就要被剝削?新聞系的學生,不少都是尖子,他們的市場價值很高,別的行業爭請他們。要是報館仍是要賤買他們的理想,我會勸學生別加入這一行,因為反正兩三年後他們就會夢醒離開。(《明報》2007年5月12日)

星期一, 5月 14,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三)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這張是香港的)

遠離十六區 Loin du 16e
導演:和路達沙利Walter Salles《哲古華拉少年日記》、《中央車站》柏林、康城雙得主;丹尼亞湯姆Daniela Thomas(巴西)
演員:卡塔蓮娜摩蓮奴Catalina Sandino Moreno《萬福瑪莉亞》柏林影后
故事:新移民母親將她的嬰兒留在托兒所內,每天奔波於效區和巿區之間──她的工作,竟是個照顧別人小孩的保姆,人生可會如此荒謬。
和路達沙利Walter Salles及丹尼亞湯姆Daniela Thomas(巴西)
和路達沙利是現今最知名的巴西導演之一。他於1998年執導的《中央車站》為南美風格的電影爭光,更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球獎和BAFTA 大獎的最佳外語片、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女主角獎。和路達沙利與丹尼亞湯姆的合作源於1995年的《Foreign Land》及1998年的《Midnight》。和路達沙利的近作為《哲古華拉少年日記》、《雨夜閃靈》。

(為誰辛苦為誰忙,人生會有諷刺,想不到諷刺是來自生活。同一首歌曲,竟然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唱法,第一次是充滿感情、充滿愛的;第二次則略帶冷酷,但自己如此對人,別人又怎樣對待自己呢?生活是迫人,但如果沒有愛,每天將是怎樣過?愛自己而不愛別人,愛依然是有所欠缺。)

舒雅西門 Porte de Choisy
導演: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2046》、《花樣年華》兩屆美國電影評論學會得主(澳洲)
故事:旅遊推銷員遇上美麗的中國髮型屋老闆,超現實的不可思議。
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香港/澳洲)
杜可風於1952年在悉尼出生,在70年代移居台灣。杜可風與多位亞洲知名導演拍攝電影,擔任攝影指導,包括侯孝賢、陳凱歌、張藝謀、關錦鵬,他最為人熟悉就是拍攝王家衛的電影。杜可風現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攝影指導之一。1999年,杜可風首次執導電影《Away With Words》,並在康城電影節放映。

(一向都不大喜歡杜可風,不過這只是個人的喜好,不會因為不喜歡而影響了觀感。鏡頭展現的是法國樓房,第一個想法會是這究竟是不是法國?記得數年前路經法國時,曾經給導遊帶往一處中餐館吃午飯,那裏的樓房建築就和電影裏差不多。杜可風擅長攝影,今次來一個超現實的風格,至於他想表達些甚麼,也許就是你就你,在別人的地方,只要做回你自己。)

巴士底 Bastille
導演:依沙貝歌蘇特 Isabel Coixet《沒有我的生命》柏林影展得主(西班牙)
故事:男子準備與妻子提出離婚,愛妻突然哭訴──她患上癌症,只能多活數個月。男子決定放棄一切照顧妻子,他的生活徹底扭轉,重拾摯愛感覺。
依沙貝歌蘇特 Isabel Coixet(西班牙)
依沙貝歌蘇特開設其製作公司,並以製作廣告為主。她的首個劇本在1983年被拍攝成電影,於1988年,依沙貝歌蘇特決定執導電影,首作為《Demasiado viejo para morir joven》並獲提名最佳新導演獎。其後,依沙貝歌蘇特開始創作並執導首個英語電影《Things I Never Told You》。2003年,依沙貝歌蘇特執導的《沒有我的生命》更獲得柏林電影節獎項。

(這是其中最喜歡的一段。愛是甚麼?羅大佑一首歌《戀曲80》其中兩句:「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甚麼?」愛是關懷,愛是激情,愛是承擔,愛是付出,愛是……還有很多、很多。當初訂情的餐廳,想不到會是提出分手的地方;想當初,付出的關懷、內心的激情、願意的承擔、無私的付出……如今究竟哪裏去了?自己有情婦、自己要提出分手,竟然可以怕被愛妻識破;愛妻患癌症,只能多活幾個月,愛妻怕的是自己被遺忘。「如果愛可以重來」,為何不可以重拾當年的關懷、當年的激情、當年的承諾、當初的付出——誰說愛是會淡忘。
內子看後有點不同的觀點,她說那個男人只是內疚與心虛。這是男和女看事物的分別。雖然並不是贊同,法國人對有情婦的事情並沒有甚麼大不了,但羨慕的是可以重拾當年相遇時的情懷。當年第一次相約去看電影的戲院呢?沒有了。第一次去的餐廳呢,可能換了名字,可能是換了老闆,更可能是餐廳已不知去向。漫步過的海堤,填海了;徒步過的公園小徑,給新式花園湮沒了。我們不懂得去追尋,我們不懂得去追求,難道現今的我們只懂得去「打造」?)
(待續)

星期六, 5月 12, 2007

文摘

「赤佬」考
  ……「赤佬」,滬語「鬼」也。叫人「赤佬」,可為蔑視之意,但更多的是相熟的親暱。比如說,叫人「小赤佬」,那就是北京話裏的「小鬼」,很親熱的。一個長輩叫小輩「小赤佬」,多數是含笑說的,當然那笑容有時是喜的,有時則半苦。後者,是小輩闖了一些小禍,長輩不但不怪責,還要出手相助,這一句「小赤佬」,便加倍憐愛了。
  朋友之間,也會以「赤佬」相稱,但不會在前面加個「小」字。友儕間久未見面,碰着了:「儂格赤佬死到啥地方去了?」那是表示很深的掛念了。
  從字面上看,「赤佬」是一隻紅色的鬼,《水滸傳》裏有個「赤髮鬼」劉唐,大概就是「赤佬」的典型。還有日本北海道的登別溫泉節,守護神是一隻通體赤紅的紅鬼,手持狼牙棒,那就更是「赤佬」的代表。但論到數目,全世界都不及上海,全上海遍地男人都是赤佬。……
(摘自《經濟日報》2007年4月28日「天地良心」李純恩)

歷史的一天

1940年5月10日 邱吉爾任英首相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正式接替張伯倫當上英國新任戰時首相。他要「做好呢份工」,隨即向下議院發表了一篇動人心弦的經典演說:「我所能提供的只不過是血、力、淚與汗……你問:我們的目的是甚麼?我可以用一個字回答你:勝利!不惜任何代價的勝利……」。有經典的演說,又有經典的勝利手勢,邱吉爾作為出色的演說家和政治家,他已當之無愧,最終更成功帶領英國贏得二次大戰,名留千古。
  邱吉爾之所以能夠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更因為他才華洋溢,動靜皆能。除了是出色的演說家和外交家,他更是一流的發明家和文學家:一方面他可以把輪式裝甲汽車改裝成為威力巨大的現代坦克,有「坦克之父」的稱譽;另一方面他自學成材,著作等身,奪得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時至今日,邱吉爾精神在英國人心中仍然發光發熱。

1889年4月16日 首個世界明星——差利出生
  差利卓別靈(Charlie Chaplin)是世界聞名的喜劇演員,在1914年至1923年間,拍了大量無聲短片,可以說,他是全球首位家傳戶曉的世界級明星。但這位喜劇之王,卻原來有着不愉快的童年。
  從很小時時候,差利的父母就分居,他跟隨母親生活。1896年,因為母親失業,差利與同母異父的哥哥一同被送入少年感化院,幾周後,再被送入孤兒學校。12歲那年,差利的父親酗酒逝世,母親患精神病,所以年紀小小的差利,就當過報童、雜貨店夥計、吹玻璃工人等工作。
  1906年起,差利一直在雜技團裏扮小丑,奠定了做喜劇的基礎。其後他隨着雜技團進入了美國,成為出色的演員和導演,並於1919年成立聯美公司,全權控制自己的作品。

1955年4月18日 愛因斯坦逝世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後來取得瑞士國籍,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做技術員。他利用業餘時間做科學研究,1905年發表了四篇關於光和電動力學等劃時代的論文,又導出了E=mc2的公式,故這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迹年」。在一百後的的2005年,又被定為「世界物理年」。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所證實;他1916年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亦得到了證實;至於他提出的受激輻射理論,亦成為日後鐳射的理論基礎。他因光電效應的研究,1921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7年4月12日 箭牌生產商Philip K. Wrigley逝世
  女人整容前整容後可以「脫胎換骨」兩個人,有些企業徹底faceoff的情況亦異曲同工。例如Nokia原本是家橡膠廠、任天堂是以紙牌起家,還有七十、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箭牌(Wrigley),開始時原來是賣肥皂和發粉,而不是賣香口膠的。
  William Wrigley, Jr.於1892年推出箭牌香口膠,1932年他死後由兒子Philip K. Wrigley接手,執掌企業期間由於正值香口膠及吹波膠市場大旺,生意唔憂做,他於是把全副心機投放在體育發展,接手Chicage Cubs棒球隊,六十至七十年代間大肆推行球場管理革新,請專人組成領隊團帶領出賽,雖然初期廣受抨擊,然而這種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Philip K. Wrigley 1961把CEO之位傳給兒子William Wrigley III,1977年4月12日去世。一百一十六年歷史的香口膠生產商,銷售點遍布一百八十個國家,現時市面上大部分來自美國的香口膠品牌,包括Extra、Airwar、Orbit及Eclipse等,均為Wrigley的出品。
  (1893年推出的Juicy Fruit是箭牌最受歡迎的香口膠,而綠色雙箭頭的Doublemint則是1914年的產品。)

1915年5月9日 五九國恥日
  對袁世凱來說,5月9日絕對是一個不祥日子。1915年5月9日,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要求(21 Demand),逼迫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並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蒙的權益,同時要求承諾聘用日本人為顧問,日本儼然中國的直轄保護國。由於形勢使然,袁世凱惟有接受了日本大部分要求,因此成為了一代歷史罪人。5月9日便成為了「五九國恥日」。為了和平地平息內部權力爭端,孫中山交出政權;袁世凱卻密謀復辟帝制,重新定為中國帝國洪憲元年。1916年5月9日,身為中華革命黨總理的孫中山,也不得不彌補讓位上的過失,在上海發表討伐袁世凱第二次宣言。隨着各派伐袁攻擊加劇,加以各省接連宣布獨立,袁世凱早已眾叛親離,帝制亦因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收場。袁世凱僅稱帝八十三天後,最終因病「駕崩」。
(摘自《經濟日報》「某年今日」)

星期四, 5月 10,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二)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

塞納河畔 Quais de Senine
導演:古蓮達查達Gurinder Chadha《我愛碧咸》《愛鬥氣愛上你》
故事:兩個不同信仰的年輕人在塞納河畔相遇,成為摯愛……
古蓮達查達 Gurinder Chadha(英國)
英籍印裔女導演古蓮達查達早年以拍紀錄片為主,她為英國BBC電台和第四台拍攝的紀錄片已多次獲獎。古蓮達的首部電影《Bhaji on the Beach》使她為國際所認識,並獲得盧卡洛電影節的評審獎。其後的《What's cooking?》及《我愛碧咸》均在英國上映時亦備受歡迎。近作為《愛鬥氣愛上你》。

(對各導演沒有認識,不過《我愛碧咸》在電視上略為看過,也知道導演擅長拍文化、傳統的差異或衝突的題材。導演也不去拍塞納河的優美風景,反而躲在一隅拍少男少女的故事。年輕時總以為自己是情聖或是浪子,但風流倜儻又怎會是真性情,口花花又如何贏得女生的歡心,真實景況只是掩飾自己的幼稚。面對心儀對象終於拿出一點勇氣,面紗背後可會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信仰各異不會是彼此之間的鴻溝,互相接納最重要是包容。老者可以看出年輕人的心事,融和是要年輕一輩的再努力——從愛出發。)

沼澤區 Le Marais
導演:吉斯雲遜Gus Van Sant《不羈的天空》、《矚目驚心》、《大象》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美國)
演員:伊里斯麥康利Elias McConnell《大象》、加斯柏尤利爾Gaspard Ulliel《美麗未了綠》
故事:年輕男子進入畫廊,立刻被畫家的外表吸引,並以「愛」作為共通語言,奇妙事情發生了……
吉斯雲遜 Gus Van Sant(美國)
吉斯雲遜於1970年畢業於設計系。經過幾年在歐洲遊歷,他定居於洛杉磯。他在1985年拍攝首部電影《Mala Noche》,並獲得洛杉磯時代雜誌最佳獨立電影獎,其後拍攝的《Drugstore Cowboy》及《My Own Private Idaho》均獲得獨得精神大獎的最佳劇本獎。1997年拍攝的《驕陽似我》更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獎。2003年,吉斯雲遜再下一成,憑《大象》獲得康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及最佳導演獎。

(開始時也有點摸不著頭腦,究竟是含蓄?還是開放?一個法國仔,帶點嫵媚的態度,充滿感情的說話,直接得連旁人都曉得他想交個朋友,奈何語言是隔膜,不過愛是不能阻擋。妙就妙在「我法文不大好,完全聽不懂,根本不知他在說甚麼?」不懂不要緊,當懂得時就要懂得去追。)

圖雷伊區 Tuileries
導演: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雪花高離奇命案》、《影子大亨》奧斯卡得主(美國)
演員:史提夫布斯甘美Steve Buscemi《謊島叛變》
故事:美國遊客在地鐵站看見一對年輕情侶熱吻,但他後悔沒有接受旅遊指南的建議──在巴黎的地鐵站內非禮勿視,結果惹起禍端……
高安兄弟 Joel & Ethan Coen(美國)
祖兒高安以助理編輯開展其事業。其後高安兄弟二人合力創作劇本,並開始他們的電影生涯,創作及拍攝多部電影,包括《Raising Arizona》、《Miller's Crossing》、《Raising Arizona》。高安兄弟在1991年憑《Barton Fink》首獲得康城電影節獎項,其後的《雪花高離奇命案》令二人更出名,他們憑該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導演獎,而2001年更憑《綠帽離奇勒索》獲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近作有佐治古尼及嘉芙蓮薛達鍾斯主演的《愛情差錯腳》、湯漢斯主演的《師奶殺手》。

(高安兄弟的電影有點怪,成名作是《血迷宮》,看不明的是《綠帽離奇勒索》、《大保齡離奇綁架》,喜歡的是《雪花高離奇命案》。一個大肚婆警長,一件人為財死而引發的故事,你所想得到的結果,不是依你的意志為依歸,人生之荒謬,往往在於百密一疏。今趟巴黎之旅又如何呢?巴黎不是想像中的天堂,有光明的一面,自然也有陰暗的一面,旅遊書說有愛,並不等同沒有恨、沒有冷漠。當以為是對時,偏偏就是錯;當以為是錯時,也會找到對。你想的和你遇見的,可能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待續)

星期三, 5月 09, 2007

又十年



  早兩天報載「香港仔漁人碼頭發展概念設計曝光」,內文提及「提出近10年的香港仔『漁人碼頭』計劃有新進展。港府推出發展概念設計,主要提出把香港仔海濱打造成『漁人碼頭』,讓遊人在海濱露天茶座或露天節慶廣場,感受漁港傳統氣氛;對岸的鴨洲海濱,則會包裝成為『漁人匯』休憩區,接連毗鄰的鴨洲『手信街』。港府傾向由私營機構參與整個項目的設計、建造及營運,以發揮市場靈活性。……」跟着記者訪問一名駕駛舢舨的阿伯,怎知阿伯答曰:「不要得個講字,我老喇。」
  記得大約十二三年前,那時候剛準備搬去鴨脷洲居住,未決定之前間中也會到香港仔或鴨脷洲走走,當時覺得鴨脷洲大街沒有甚麼特別,除了黑黑沉沉之外。試過有一個晚上,和眾人一同吃海鮮,未夠九時,街上已烏燈黑火,一片死寂。明明是一條漁村,但吃海鮮的卻沒有幾檔。
  及至決定搬進鴨脷洲,開始多點留意這地區的發展。那時是回歸前夕,為慶賀回歸、為表示對回歸中國有信心,一切都要向前看的同時,那管發展會怎樣,因為將來會變樣。
  搬進鴨脷洲後,正值回歸初期。那時候,有太多的鴻圖大計,不是指個人,而是指特區政府,說要把香港仔建設成一個漁人碼頭、鴨脷洲北岸建設成一個海濱公園、填海用地會建設成一條馬路、海洋公園附近會建設成連接至漁人碼頭的悠閒區等等,跟着特區政府又滿腹大計,計劃數碼港、中藥港、科技港……。當甚麼都是「港」的時候,慢慢特區政府便將所有計劃也變成得個「講」字。
  從騎樓向外望,一片荒蕪了草地,經過了十多年,依然是一片荒蕪的草地;後面的一條馬路,依然是沒有出路的掘頭路,誠如駕駛舢舨的阿伯說「不要得個講字」。十年過去了,人生究竟有幾多個十年?

  後記:希望改善環境,並不等同希望變成觀光區。為了旅遊,將一個地方變成觀光點,是一個很可笑的做法。

星期二, 5月 08, 2007

企哪邊?

  看歌舞劇《笑傲江湖》,至中場時,銀幕打出八句詩,全首不能記起,只記得其中一句:「邪魔聖郎(?)影皆雙」。有正必有邪,自古如此。《笑傲江湖》說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笑傲江湖,談何容易。說到正邪,早前看《真相追擊》(The closer)時,面對中情局與恐怖分子同樣採用極端的手法,女警官在拉人時說了以下一番話:
  「……我們經常面對相同的鬥爭,以黑暗時代作比喻,一邊是處理國事的皇帝,他既貪心又戀棧權位,基本上佔盡大家的好處;另一邊是理想化的教會,強迫大家跟隨相同的規條,有相同的信仰。皇帝跟教會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最後雙方以恐怖手法達到目的,很恐怖的手法。這個故事想說明一點,從黑暗時代的鬥爭延續至今,教會及皇帝可能以不同身份及理念出現,不過雙方總是鬥個不停。實際與理想之爭,我們最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不過偶爾會有一次,其中一方為求達到目的,要做到驚天地、泣鬼神,到時候你就不能置身事外,你就要選擇任何一方……」
  中國人做事方式很古怪,一方面會說身不由己,另方面又想退出江湖,以乎在看選那一邊對自己較為有利。選擇不一定要選正與邪,可以選做回自己。例如今屆奧斯上最佳紀錄片《穎州的孩子》,導演楊紫燁拍中國愛滋病兒童,當中可能不涉江湖事,只選擇關心的題材。(好像九唔搭八)

星期一, 5月 07, 2007

《笑傲江湖》

  昨天跑了去文化中心看香港舞蹈團表演的《笑傲江湖》,改編自金庸同名武俠小說,舞劇以愛穿插「江湖」事。下半場比上半場精采,上半場可能要交代人物與故事,下半場各人也熱身完畢,包括表演者與觀眾,自然看得較投入。
  《笑傲江湖》是看金庸武俠小說的最後一本,不是將所有金庸的小說都看過,而是看完這一本之後就不再看了。不是要扮甚麼高深,記得當年以五天時間看完這四本書,請了兩天「病假」,轉眼又已是十多廿年前的事。電視劇沒有看過,電影則是在電視放映時斷斷續續看的,找許冠傑飾演令狐沖是失敗之作,找他唱主題曲更是不濟,結果由黃霑、徐克和羅大知唱的更佳,編曲配合,才找到豪邁感。
  他們很喜歡說甚麼「江湖」,其實「江湖」是甚麼自己是不太清楚的。社會等同「江湖」,或是人生面對的同樣是「江湖」事。如果真的可以選擇,做人也是做個平凡人便算了,管他甚麼江湖事。搞創作總喜歡誇大,徐克拍的退出江湖,不是由得你選擇,但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你估你想管江湖事便可以管?後來拍《東方不敗》則是順從「江湖」的需要而發展,不倫不類,所謂退出江湖,只是另一種商業上的江湖事。
  從來都不覺得令狐沖瀟灑,只覺他優柔寡斷。據所知,當年金庸寫《笑傲江湖》時,是反映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各人物都各有所指,例如岳不群等同林彪(希望沒有記錯)等等。至改編成電影、電視或是舞台之上表演,大多以江湖是非多,追求隱逸之表現,今次找來「2R」,以愛穿插其中。現時沒有偶像,找誰來演也不會特別吸引。有時候覺得,找一些年輕人偶像作噱頭,除了讓主辦機構覺得花納稅人的金錢花得「合理」之外,對娛樂事業的發展沒有幫助。
  對跳舞沒有認識,香港舞蹈團以跳現代舞為主,近年較多改編中國劇目,本來中西融合,可以增加發揮的機會;但中國式又有其局限,用西方舞蹈表現中國式故事,服裝已是一個問題。去年在會展看《愛爾蘭之虎》,同是離舞台很遠,但音響好得多,文化中心的喇叭竟然有點「拆」。

星期六, 5月 05, 2007

歷史的一天

1993年4月30日 World Wide Web宣布免費使用

  今天,互聯網所以迅速普及,其中一個原因,是World Wide Web(萬維網,www)於1993年4月30日宣布免費「開放」。www的最初構想,由Time Berners-Lee構建,於1990年付諸實行,並在1991年於alt.hypertext新聞群組上貼上了簡介www的文章,把www首度公開亮相。不過由於缺乏某些功能,加上同時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及Mark McCahill亦研發出類似的系統Gopher,彌補其不足,故當時的www並不流行。反倒是Gopher,其層級式信息儲存方式被公認為最佳方法之一,於1991年時期十分受用家歡迎。若不是到了1993年,明尼蘇達大學宣布對Gopher的使用收取執照費,導致大量用戶從Gopher湧向www,今天我們用的互聯網址,可能是gopher開頭。
(摘自1993年4月30日《經濟日報》)

星期四, 5月 03, 2007

藍天

  趁有好藍天,明知時間比較趕,但也要選擇徒步上班,經過大橋時,旁邊是同事的居所,於是拿出相機,拍下這幾張,作為送給勇作留念。
  平時很少留意自己居所附近的環境,一來上班多數趕時間,出門便往巴士站衝呀衝,附近有甚麼店舖、有甚麼新設施也不知道。遇有好天氣,才驚覺今天是這個多月難得一見的藍天白雲,便放慢了腳步,留下了幾幅照片。

  遙望深灣軒,真是有點氣勢,但這張拍來被前面的漁船搶了鏡,變成主體在前,心目的主角反而成了配襯。

  將距離較遠,感覺是好了一點,但好像拍得不夠藍。

  這一張完全將深灣軒表現出來,外面一片海景,天橋跨天接海,前景漁村風光,另外天色也藍得舒適。

  鴨脷洲的另一邊。香港仔這個漁港很奇怪,處處高樓大廈,但是仍保留漁村的風貌,只不過和以前相去甚遠了。

  如果有留意,這裏也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日落,可惜的是,每當日落時,正是趕著上班的時間,只能在候車的時間偷偷的望上幾眼。這也是一種恩賜。
(照片攝於4月18日)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一)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

  年紀漸大,老眼昏花,跑進電影院看電影時,幾次都覺得非常壓迫,為何電影院愈來愈小,但座位則好像愈來愈舒適。以為有些電影沒人看,怎知購票時才知全院滿座,結果跑了三次都落空,終於要提早訂票才可看成,這電影就是《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電影以巴黎十八個行政區(或二十個)作背景,每一區拍一個故事,每節長約五分鐘,影片不是以介紹巴黎景色為主,而是每個區所展現的不同面貌,配合導演和編劇的發揮,串連成對巴黎的不同觀感。幾個看似無關的故事,各自有其獨特的背景,前後呼應,成了十八個短篇。
  近年頗流行將幾個看似毫無關連的人和事,同一時間與空間下,因為一件小事或一件物件,彼此之間在一個交叉點相聚又散,這或正是環球一體化的另一個寫照。
  《我愛巴黎》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有特別喜歡的,也有覺得平淡的,看似毫無關係,實際上有著對巴黎的愛與恨,雖說不上是恩怨情仇,當中的愛恨交纏,構成喜怒哀樂,在乎你願不願意去嘗試,但這正正是每個人對巴黎的不同感覺。
  喜歡這電影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崇洋,不過也不必深究,喜歡可能也是出於欣賞別人的創作自由。正正因為這個原因,也一併連電影資料也記下,括弧內為觀後感。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導演:湯泰華,古蓮達查達,吉斯雲遜,高安兄弟等
演員:妮妲莉寶雯,伊利亞活,茱麗葉庇洛仙,卜賀堅斯
類別:劇情,愛情
片長:121分鐘
故事大綱:
在巴黎,愛情處處可見。
咖啡茶座或酒館裡。鐵塔之下。甚至在地底下行走的地鐵中。《我愛巴黎》讓你以從未想象過的角度觀看這座城巿。
多位國際導演應邀拍攝《我愛巴黎》,並各自以巴黎的二十個行政區作背景,編寫和導演一部片長五分鐘的短片,藉此歌頌「浪漫」這個永遠受歡迎的主題。
巴黎電影藝術有著精彩的悠久歷史,但偏偏於這次製作之中,主要旨在展現這個城巿「今日」的面貌,而非緬懷過去;電影更希望成功擺脫巴黎固有的「明信片」形象,將一些從未在大銀幕上出現的小城大事,揭露人前。《我愛巴黎》介紹各種社會階層,不同年代、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人。
大部份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並非在巴黎土生土長,因此,他們的短片除捕捉了現今巴黎的實況外,也表達出一種外國人旅遊這城巿時,所感受到之迷惑。一切源於好奇心帶領,他們探索這城巿不同角落,又可能是其他法國導演們從未想過探索的地方。他們鏡頭下的巴黎會令熟悉這座城巿的人震驚,從而鞏固了巴黎是「愛的城巿」之美譽。

簡介──18個巴黎浪漫故事

蒙馬特區Montmartre
導演:布魯波特利斯Bruno Podalydes(法國)兩屆法國凱撒大獎得主
故事:中年男子在找車位時,遇上突然在汽車旁昏倒的女子,這……會是他期待的真愛嗎?
布魯波特利斯 Bruno Podalydes(法國)
布魯波特利斯於1993年憑短片《Versailles Left Bank》大熱後,他執導的短片《Voila》在翌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好訐如潮。兩年後,布魯波特利斯與其弟合作執導的《Dieu seul me voit》獲得最佳首部電影獎。1999 年,他與弟弟再次合力創作劇本並執導《Liberte-Oleron》。2002年,布魯改編小說並拍攝電影《Le Mystere de la Chambre Jaune》。近作為《Le Parfum de la Dame en Noir》。

(一個自言自語的男人,在一個天時地利的地方,竟然缺乏一點人和,是自己的不濟?還是上天沒有眷顧?不過,緣份要來時,擋也擋不住,至於是真是假,是浪漫,是奇情,就由你得自己好好去想一想。巴黎到底是甚麼印象?一開始時就一片混亂,一個無聊人訴說着自己的「不幸」。喂,這個是你的地方、你的城市,你不去了解怎麼道路如此狹窄、為何汽車如此的多、空氣變得如此污染,而是去尋求為何自己沒有愛情,莫非「愛的城市」這名字就是因此而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