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25,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完結篇)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
(妻子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節日廣場 Place des Fetes
導演:奧利弗舒密茲Oliver Schmitz(德國)
演員:艾沙瑪嘉Aissa Maiga《俄羅斯娃娃》
故事:男子在廣場中昏倒,一個無經驗的醫科女生路過,發現他們似曾相識。
出生於德國的奧利弗舒密茲,首作《Mapantsula》曾獲得多個電影獎項並令業界認識奧利弗。其後他執導的《Hijack Stories》入圍康城電影節「某種視野」環節。2003年,奧利弗舒密茲為德國電視台執導的愛情喜劇《The Best Piece》帶來高收視率,其後奧利弗執導多部電視電影。奧利弗現正為其下一部於南非拍攝的電影寫劇本。

(我們曾否認識過?隨著鏡頭展開,一種壓人的迫力滲入來,在慶祝的節日廣場找不到愛,只留下了恨。基於保護自己,或是出於自私的心理,對人冷漠、缺少關懷,似乎是這無情世界的武裝外衣。但在愛的世界不全然只有愛,外表冷酷,不代表沒有去將愛釋放,一次錯過,怎知會嘗了苦果。
在別人的地方遇見熟悉的面孔,是高興?是失望?我相信是失望的多。似曾相識,心中是希望能夠找到希望的,重燃對人的熱誠,奈何世事弄人,愛的城市不一定找到愛,疑惑為何只有恨。)

皮加勒區 Pigalle
導演:李察拿加雲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美國)《伊人當自強》、《麥迪遜之橋》奧斯卡提名
演員:芬妮雅當Fanny Ardant《八美千嬌》、卜賀堅斯Bob Hoskins《歌舞廳的最後一夜》
故事:性感女子在皮加勒紅燈區內,挽救一對老夫老妻的關係。
李察拿加雲尼斯在紐約出生及成長,他以寫作為其職業,他創作的劇本獲多位著名導演拍攝成電影,包括奇連伊士活執導的《廊橋遺夢》、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伊人當自強》。1998年,李察拿加雲尼斯首次執導電影《豁達情空》,影片獲得正面評價。

(正在化解剛才憂怨的眼神,想著一切一切都來得太遲太遲時,反而對這節沒有多大留意。我們常常以為愛是會隨著年齡而變質,當老婦愈來愈肥胖,老夫喜歡性感女子時,他會不會移情別戀,捨自己而去?但她又可曾知道,彼此同樣都是希望能夠回到青春少年時——朝夕相對、魂牽夢縈。偶爾留神性感少艾,並不一定是貪新忘舊,盼望的是可以重拾當初的刺激,不過多數都是幻想與幻象。)

瑪德達娜教堂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導演:雲素拿達力Vincenzo Natali(加拿大)《心慌方》
演員:伊利亞活Elijah Wood《魔戒三部曲》、《罪惡城》
故事:青年絆倒正在吸血的女殭屍,竟被其美色吸引……
少年雲素拿達力在看完《星球大戰》後決定放棄其當漫畫家的理想,轉為拍攝電影。雲素拿達力在11歲時拍攝其首部短片,其後執導6部短片及聯合創作3部劇本。在28歲時,他執導《心慌方》令全球注目。近年有《Cypher》及《Nothing》。

(看電影多數看劇情,今趟玩一點顏色。電影是工業,除導演、演員外,還有燈光、美術指導等等,銀幕上兩人在演,銀幕後有數百人在工作,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做事遲了點沒有甚麼影響,誰不知背後有一大班人等著你開工。
黑色與紅色是最常用的顏色,但黑色的深黑與淺黑之間,就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大眼仔神神秘秘,來到教堂區以為很神聖,如果吸血是一個比喻,那麼在愛之中,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拉雪茲神甫 Pere-Lachaise
導演:韋斯奇里雲Wes Craven(美國)《奪命狂呼》《弦動我心》全球數一數二賣座導演
演員:艾美莫迪瑪Emily Mortimer《迷失決勝分》、《忘情水》
故事:提早蜜月的英國情侶在王爾德墓前爭執,王爾德從墓裡走出來,幫這對情侶破鏡重圓。
韋斯奇里雲於大學修讀寫作及哲學,並取得寫作碩士學位。80年代,韋斯奇里雲自編自導的恐佈片《猛鬼街》系列震慄全球觀眾。90年代,《奪命狂呼》系列再掀起全球恐佈片熱潮。這些恐佈片令韋斯奇里雲被諭為當代「驚慄大師」。1999年,韋斯奇里雲一改風格,執導由梅麗史翠普主演的感人電影《弦動我心》。他的近作有《長途嚇機》。

(男方總是不解溫柔,喜歡王爾德並不等同希望你是王爾德,尋尋覓覓只是希望你和她攜手一同走一趟,妒忌與嘲諷不能增加情趣,嘗試與瞭解才可增進感情。
在《維基百科》看王爾德生平,身為英國人而討厭英國,最後葬在法國,怪不得法國人亦有點自豪。)

聖丹尼區 Faubourg Saint-Denis
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德國)《疾走羅拉》、《疾走天堂》柏林影展提名
演員: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星戰前傳》、《V煞》、《誘心人》
故事:漂亮女演員透過電話與失明男友分手。他們相戀的片段由失明青年腦裡而起……
湯泰華在11歲時已用8厘米拍攝其首部短片,在14時,他在戲院工作並重看多次《Blade Runner》。湯泰華是一個自學的電影人,1993年,他首次執導的電影《Deadly Maria》大獲好評並為他帶來多個獎項。1999年,湯泰華執導的《疾走羅拉》獲得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項目。湯泰華的近作《疾走天堂》更被選為柏林v的開幕電影。

(湯泰華近作是《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一如《我愛巴黎》般,只得一兩間電影院上映,想去看時買不到票,到有時間再去看,電影就已經落畫。
「佢愛我,佢唔愛我,佢愛我,佢唔愛我……」有如逐瓣玫瑰花瓣般逐瓣撕下,數著她究竟愛不愛我,數至最後一瓣是不愛我,沒有理由啊,重新拿一枝玫瑰再數一次。急速的快鏡、配合時代的節奏反映少男少女的愛情,是真是假?可會是恆久的愛情?抑或只是片刻的歡愉?親密時朝夕相對,疏遠時音訊全無,熱情時相距千里不會是阻隔,冷戰時就算相對也是無言。
這一切,不就是我們年輕時追逐愛情時的患得患失心情嗎!)

拉丁區 Quartier Latin
導演:謝勒狄柏度Gerard Depardieu《大鼻子情聖》康城影帝、佛德烈歐布頓Frederic Auburtin(法國)
演員:珍娜羅蘭Gena Rowlands《忘了.忘不了》
故事:美國人重遇前妻,要求正式離婚。回想過去的美好時光,仍眷戀不捨……
佛德烈歐布頓修讀文學及攝影,1983年,畢業後的佛德烈歐布頓開始其電影事業,協助拍攝電影《Red Midday》。其後十年,佛德烈歐布頓為更多電影擔任助理導演。1999年,謝勒狄柏度提議與佛德烈歐布頓合作導演電影《The Bridge》,這是二人的首次合作亦是二人的首部導演作品。

(喜歡謝勒狄柏度,由他的《戀戀山城》到《天國車站》,認識法國普羅旺斯也是由《戀戀山城》開始。導演與編劇是否只將焦點放在巴黎頗令人懷疑,世界級的導演當然有他的世界觀。巴黎的餐廳裝潢依舊,情懷不變,但人面已全非。
歷史中,法國曾支持美國獨立;如今,美國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環球一體化下,英語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法國只是歐洲一隅。講語言,英語通行無阻,論實力,難與德國匹敵,就算和英國比也可能給比下去,至於其他歐洲國家,例如東歐,已脫離前蘇聯的影響,逐潮迎頭趕上,法國如今再難成大器。
有如電影中,美國丈夫腰纏萬貫,前妻雖則以前是如花似玉,性感尤物,可惜敵不過時間的流逝,如今徐娘半老,至於是否風韻猶存,在乎前夫用甚麼態度去看罷了。
法國已沒有昔日的光輝,有的仍然是當日的情懷,回想、眷戀是當日共同擁有的夢想,緬懷過去可以共聚一起,但已難再有昔日的光輝。)

第十四區 14e arrondissement
導演:亞歷山大比恩Alexander Payne(美國)《酒佬日記》、《薯嘜先生》金球最佳導演
演員:瑪高馬田妮Margo Martindale《擊情》
故事:美國中年旅客在第十四區遊走,更明白自己……
亞歷山大比恩首次執導的電影《The Passion of Martin》便在辛丹電影節獲得一致好評,於是他更努力執導第二部電影《Citizen Ruth》。在1999年執導的第三部電影《Election》為他帶來獨立精神大獎最佳導演,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獎。2002年,亞歷山大比恩執導由積尼高遜及嘉菲貝絲主演的《薯嘜先生》,更再下一成獲得金球獎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導演獎,並同時被倫敦及洛衫磯影評人投票成為2002年最佳電影。近作《酒佬日記》更被提名五項奧斯卡獎項,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人生的路程也許就是如此,平淡如白開水,有得有失,喜歡法國、喜歡巴黎,可能沒有特別原因。以為自己會被遺忘,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說不出「好像」,好像很遙遠,好像很接近,好像曾經擁有過,好像曾經經歷過,好像高興與自己無緣,好像冷漠擦身而過……這一切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既是陌生又像熟悉的地方,生活不一定充滿精彩,喜怒哀樂緣自關懷與愛。
若有所得,若有所失就是結束時。
下面一段取自網上的:
「對某個中年美國女工(Margo Martindale飾演)而言,她有她自己喜歡巴黎的原因和方式,她用力學好法語可惜她的法語還是聽得出重重的美國腔,她遇上一個短暫假期便毫不考慮要浪費在巴黎。她帶著一本旅遊書逛遍巴黎所有景點,巴黎人對她很客氣,她幻想在巴黎送信應當會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她去參觀沙特和西蒙波娃的墳墓,旅遊書上介紹,這兩人生前是一對無法結合的戀人,死後卻葬在一起,她懷疑自己死後有人會來墳前探望她,不過那也沒甚麼關係了。她登上巴黎鐵塔時不由得想跟前男友David分享眼前的美景,所謂前男友已是8年前分手的人,她至今孑然一身。後來她買了一份三明治來到蒙蘇喜公園準備用餐,這時她看到座椅上的老人們年輕人們以及草地上接吻的情人們,她心裡有一些感觸然後便流下淚來。
『……就像記起某件我從來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甚麼的東西!可能是一件我已經忘了的,或是我人生中已錯過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喜悅與哀愁,也不是那麼哀愁,因為我感受到活著的感覺。就從那刻起,我愛上了巴黎,巴黎也愛上了我!』」)

以下是電影資料:

「有關製作
《我愛巴黎》這個大型電影拍攝計劃,由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於2002年8月率先啟動,再到2005年1月,導演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亦承諾參與。由於這三位知名國際導演的號召,世界各地導演紛紛加入。除了湯泰華及高安兄弟外,其他導演拍攝的時間,介乎2005年7月至11 月,每位導演只花了2至3個工作天,便完成手上的短片。每一齣短片均由一個導演及眾演員合作而成。
對於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來說,相信最具挑戰的,莫非是要以五分鐘時間和有限的預算內,將他們認為巴黎最浪漫的一面展示出來。儘管這是個非常大限制,但導演們的創作空間並未受到影響。當所有導演拍攝完成後,也是後期製作組人員最忙碌的時候,他們需要找出每個故事的共通點,以便將故事彼此間,相連在一起,使到整個電影更為流暢。最終,他們決定以每個故事的結尾鏡頭,作為下一個故事開始,令整個電影保持聯繫。2006年5月,影片最終完成,並成功在康城影展「某種視野」的環節,被挑選為開幕電影。
監製卡勞迪婭奧薩表示:「當我完成《天使愛美麗》後,我一直未有機會在巴黎拍攝電影。《我愛巴黎》真正的力量,是可以令我從一個新角度,再看巴黎這地方,並且這個角度,是從不同導演眼中,以不同角色、形式及品味再看這個城巿。儘管每個導演的風格及角度相當不同,但這電影是一個整體,帶給別人樂趣。這電影鼓勵你再看一次巴黎,使你想走到巴黎的街道漫步,我相信《我愛巴黎》必定能成為別人認識巴黎的橋樑。」

幕後策劃
監製:卡勞迪婭奧薩 Claudie Ossard
卡勞迪婭奧薩以其宣傳為職業的背景,成為了全球唯一的法國獨立影片製作人。卡勞迪婭奧薩在自1980年參與製作其首部電影《Public Telephone》後,參與過不少獨立的電影製作計劃,包括導演尚皮亞桑里《天使愛美麗》、導演尚積葵貝力斯《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等。」

後記:能夠看到一齣喜歡的電影很難得,寫觀後感實非自己水平所能夠做到的事。事緣從網上看到很詳細關於這電影的資料,如果單是記下,覺得沒有意思,倒不如在後面寫點印象。另外,有些照片與海報也是所喜歡的,所以也一併收錄。
(完)

(妻子的紅外套,讓人心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