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15, 2007

何謂理想?

  偶爾看到報章內版,有一篇文章,頗值得細味。一向都以為做報館是很崇高的,原來也不是。打工的為理想、為金錢本來也不要緊,想不到竟然有些人要別人只為理想而不談金錢,跟著還說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風涼話。
  為何有些人會矢志加入報館工作,並儲了五萬餘元,為做報館的微薄薪酬作準備?這些人是不是將理想過份浪漫化。做報館可以為理想,難道加入銀行,薪酬比做報館多一萬元的就不可為理想?這是甚麼道理與邏輯?
  相信只有一個原因,只要看看現今報章質素之低,就解釋了為何薪酬低也可以有人願意去做。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高質素的都跑去銀行打工,報館不願意付鈔,得出來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作者有點厚道,遇到無良僱主,理應勸他的學生找份銀行工便算了,理想不可賤買,用兩三年發一個惡夢實在是太長,反正報館也不是談理想的好地方。
  不厭其煩,原文節錄如下:

賤買理想(陳惜姿)
……
但前幾天看到他寫的〈她來自屯門〉,我有點氣上心頭。劉主筆是我朋友,我也曾在《明報》工作過,《明報》每月都支稿費給我,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聲明對事不對人,也為這行業痛心。
文章寫到一個準畢業生,家住屯門,來《明報》面試獲取錄了。她明白《明報》位於小西灣,每月來回的車費超過千五元,而她的月薪不過九千至一萬。
原來她矢志入報館工作,讀大學時便已省吃儉用,儲了五萬餘元,為月薪微薄的記者工作作準備。另外,她為了準備到《明報》上班,已請求一個住在港島的朋友幫忙,讓她寄住,周末才回屯門的家。這樣,便可省回不少金錢。
劉主筆聽了很感動,說「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才能薪火相傳」。我只覺憤怒。
我九二年一月開始當記者,起薪點一萬,與同學相比,不高也不低。今天有學生告訴我,有報館只肯給她八千五,她問我要不要接受,她很想入報行,無奈待遇太低。同一屆學生,到星展銀行做MT(Management Trainee),起薪點一萬八千五,足足多了一萬。
我想問,是誰決定記者必然低薪的宿命?不少報館都是上市公司,雖不至賺大錢,但好歹是一盤會牟利的生意。記者入報館工作,不是入慈善機構,不應只講理想不談薪水。
為什麼一個人有理想,就要被剝削?新聞系的學生,不少都是尖子,他們的市場價值很高,別的行業爭請他們。要是報館仍是要賤買他們的理想,我會勸學生別加入這一行,因為反正兩三年後他們就會夢醒離開。(《明報》2007年5月12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