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03, 2007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一)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電影海報

  年紀漸大,老眼昏花,跑進電影院看電影時,幾次都覺得非常壓迫,為何電影院愈來愈小,但座位則好像愈來愈舒適。以為有些電影沒人看,怎知購票時才知全院滿座,結果跑了三次都落空,終於要提早訂票才可看成,這電影就是《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電影以巴黎十八個行政區(或二十個)作背景,每一區拍一個故事,每節長約五分鐘,影片不是以介紹巴黎景色為主,而是每個區所展現的不同面貌,配合導演和編劇的發揮,串連成對巴黎的不同觀感。幾個看似無關的故事,各自有其獨特的背景,前後呼應,成了十八個短篇。
  近年頗流行將幾個看似毫無關連的人和事,同一時間與空間下,因為一件小事或一件物件,彼此之間在一個交叉點相聚又散,這或正是環球一體化的另一個寫照。
  《我愛巴黎》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有特別喜歡的,也有覺得平淡的,看似毫無關係,實際上有著對巴黎的愛與恨,雖說不上是恩怨情仇,當中的愛恨交纏,構成喜怒哀樂,在乎你願不願意去嘗試,但這正正是每個人對巴黎的不同感覺。
  喜歡這電影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崇洋,不過也不必深究,喜歡可能也是出於欣賞別人的創作自由。正正因為這個原因,也一併連電影資料也記下,括弧內為觀後感。

我愛巴黎(Paris Je t'aime)
導演:湯泰華,古蓮達查達,吉斯雲遜,高安兄弟等
演員:妮妲莉寶雯,伊利亞活,茱麗葉庇洛仙,卜賀堅斯
類別:劇情,愛情
片長:121分鐘
故事大綱:
在巴黎,愛情處處可見。
咖啡茶座或酒館裡。鐵塔之下。甚至在地底下行走的地鐵中。《我愛巴黎》讓你以從未想象過的角度觀看這座城巿。
多位國際導演應邀拍攝《我愛巴黎》,並各自以巴黎的二十個行政區作背景,編寫和導演一部片長五分鐘的短片,藉此歌頌「浪漫」這個永遠受歡迎的主題。
巴黎電影藝術有著精彩的悠久歷史,但偏偏於這次製作之中,主要旨在展現這個城巿「今日」的面貌,而非緬懷過去;電影更希望成功擺脫巴黎固有的「明信片」形象,將一些從未在大銀幕上出現的小城大事,揭露人前。《我愛巴黎》介紹各種社會階層,不同年代、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人。
大部份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並非在巴黎土生土長,因此,他們的短片除捕捉了現今巴黎的實況外,也表達出一種外國人旅遊這城巿時,所感受到之迷惑。一切源於好奇心帶領,他們探索這城巿不同角落,又可能是其他法國導演們從未想過探索的地方。他們鏡頭下的巴黎會令熟悉這座城巿的人震驚,從而鞏固了巴黎是「愛的城巿」之美譽。

簡介──18個巴黎浪漫故事

蒙馬特區Montmartre
導演:布魯波特利斯Bruno Podalydes(法國)兩屆法國凱撒大獎得主
故事:中年男子在找車位時,遇上突然在汽車旁昏倒的女子,這……會是他期待的真愛嗎?
布魯波特利斯 Bruno Podalydes(法國)
布魯波特利斯於1993年憑短片《Versailles Left Bank》大熱後,他執導的短片《Voila》在翌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好訐如潮。兩年後,布魯波特利斯與其弟合作執導的《Dieu seul me voit》獲得最佳首部電影獎。1999 年,他與弟弟再次合力創作劇本並執導《Liberte-Oleron》。2002年,布魯改編小說並拍攝電影《Le Mystere de la Chambre Jaune》。近作為《Le Parfum de la Dame en Noir》。

(一個自言自語的男人,在一個天時地利的地方,竟然缺乏一點人和,是自己的不濟?還是上天沒有眷顧?不過,緣份要來時,擋也擋不住,至於是真是假,是浪漫,是奇情,就由你得自己好好去想一想。巴黎到底是甚麼印象?一開始時就一片混亂,一個無聊人訴說着自己的「不幸」。喂,這個是你的地方、你的城市,你不去了解怎麼道路如此狹窄、為何汽車如此的多、空氣變得如此污染,而是去尋求為何自己沒有愛情,莫非「愛的城市」這名字就是因此而來?)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