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1, 2009

看電影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很多觀眾看了,都說電影拍得很熱鬧,但並不如想像般精彩,只是一般的娛樂電影,難以明白為何獲得青睞,擊敗其他電影,連奪數個電影大獎。
  早幾個星期前,看了明珠台的《東方快車》,主持人沿著昔日鐵路,乘火車從巴黎到伊斯坦堡。主持人是英國人,除了是建築師,也是作家,說話盡顯英國人的尖酸刻薄、挖苦、諷刺、嘲笑、譏諷、批評、指摘、苛刻,甚至是冷酷無情,這是英國的特色,不過遇到真正值得欣賞的,略帶不滿的言語間,也會真誠的讚幾句。
  英國人跑去印度拍電影,還將印度的黑暗面揭露,英國人想說的,我們是否能夠這麼容易看得明?英國的冷酷,正因為他們知道人性的陰暗面、知道人性的醜惡、知道人性的自私,但也知道愛中有善良,很可惜,電影只提供娛樂,電影院是尋夢的地方,絕不會提供答案。
  選擇印度取景,不是「喜歡」印度的貧窮落後,而是那裏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有當地的傳統,亦有外來的「文明」影響,最終是重拾森林價值或是自我的原有方向,還是受資本主義的物質影響,紙醉金迷、醉生夢死,電影結尾是一場歌舞,但內容真是很值得我們去想一想。
  孟買的貧民區,不是與我們無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也是如此,我們正是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不是所有英國人都是「有料」的,正如不是所有看電影的人像你有那麼多想法;也不必把奧斯卡看得那麼重,若以它作指標,也就不過如此。
或許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是它帶起的爭議、話題及討論空間,但我還是認為它把多元化的印度拍得太單一。
ky

MK110 提到...

KY:
我當然知道並不是所有英國人都是「有料」,看完電影多想法也不獨我,只不過我想信丹尼波爾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如果有看過他的《億萬少年》,相信這電影是另一個變奏。從來都不把奧斯卡看得很重,其實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看電影,錯過了很多好電影,近年才再踏足電影院。
有時候不是看重奧斯卡,只是看看人家如何選擇而已。有爭議、有話題、有討論空間,已是成功了一半;但得注意,並不是為了製造有爭議、有話題和有討論空間,最怕看的就是這些電影。
兩個小時很難拍得絢麗多彩的多元化,導演編劇已是單刀直入,不會教你「百萬富翁」如何玩,也不會說印度為何有這麼貧窮的地方等等。話說回來,《一》未必是最好,但已是成功展示了應該說的故事。
為何會以「看電影」為題?因為還有後續的。耐心等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