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似有很多巧合,內裏其實是主角的成長經歷,但沒有可能每一條題目都和生活有關,妙就妙在這裏,艱苦的故事往往令人印象難忘,可是兒時讀書時的快樂時光,怎麼會忘記得一乾二淨,老師不是一早已經說了嗎?是否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永遠不復再,而使我們忘記了曾經擁有過的夢想?可惜,現實是殘酷的!
在商業社會,無論是電影或是一本書,如果能夠引起爭議、話題及討論空間,已經是成功了一半。《一》不可能沒有瑕疵,電影開始時單刀直入,不會理會觀眾懂不懂「百萬富翁」,也不會解釋印度的貧窮,一場追逐,已展現貧民窟的情況。
兩三年前導演丹尼波爾另一部電影《億萬少年》(Millions),同樣講兩兄弟無意間得了一筆意外之財,即將銷毀的一百萬英鎊,如何在幾天之內全部花光,大哥只想像物質生活,弟弟根本對金錢毫無概念,並不是說他不知道金錢的重要,只是弟弟心中掛念的是已逝去的母親。同樣,《一》以至死不渝的愛情為主,二千萬盧比對弟弟來說並不是最重要,能夠知道對方的存在才是希望所在。
始終是童年時才懷有勇氣與夢想。在廁所內的個人空間,一片天空可以有無限想像;為了得到幻想中的英雄一個簽名,考慮時不會有包袱,可以不怕任何阻擋,勇敢向著希望前進。這些正是我們今天所失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