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07, 2016

BBC對民運的一些報道想到……


發佈日期:二零一四年六月二日
六四事件二十六周年之際,BBC中文Youtube回顧當年BBC對民運的一些報道,此短片收錄了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下午一時以及六月四日晚上九時的BBC電視新聞中有關天安門廣場情況的報道。記者分別是John Simpson和Kate Adie。

  雖然去過一兩次維多利亞公園燭光晚會,一向都不大喜歡支聯會的悼念方式,但不喜歡他們的做事方式是一件事,自己想認清事實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卻是另一回事,兩者沒有衝突,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自問一向也沒有參加這些活動,一九六七年暴動只得幾歲,一九八九年六月正在大陸四川旅行,二零一四年九月特區香港警察企圖開槍鎮壓佔領中環時每晚都在開工。沒有參加的理由絕不是年紀小或正在旅途中和要開工,最主要原因係自己怕死。
  所以每見網上說今年不會去維園出席由支聯會辦的悼念活動,或以文章批評特區香港的所謂悼念活動,或說六四與特區香港年輕人何干時,內容包括「還是另有所圖」「佔領中環時沒開槍,只為保住特區香港……」之時不禁奇怪,原來唔去都給自己咁多理由。
  有些人總愛問別人是否另有所圖,是否另有所圖只有那個人才知道,旁人怎能用誅心論靠估?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另有所圖又如何?你信就跟唔信就退很正常,不要講到自己咁崇高,況且每個人都獨立自主,毋須教旁人怎樣做。不過講來講去無非大家都在爭奪話語權而已。
  BBC一篇專訪張博樹:「六四」是中國政治思潮分水嶺」雖然是簡體字,卻可以一看,其中講到「張博樹:想想看,三十年不到的歷史就已經成為斷層……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抄來陶傑在facebook六月四日的一篇文章和「CUP」一根蠟燭 定義黑暗

  退一萬步:不想哀悼死者,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也可以。但銘誌對於用坦克暴殺平民的憤怒,一年一度,將這件事提出來,也是保護香港。不要忘記:梁特一度出動軍警,曾想向一片雨傘開槍。最後為什麼沒有?因為一年一度的燭光,發出了柔性的阻嚇力。
  坦率和熱血是可貴,若也學會成熟更好,而成熟是智慧,不必是圓滑世故。這是人生的哲學,我在二十一歲的年紀,那時我也不明白。
  「況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今日雖天各一方,昔日的激情,既早已在你手裏化為灰燼,更不必用另一種烈燄來自焚。你認為一切的思憶是徒然,卻還有人藏在心底。他們如燭光般溫煦,你亦可如水般清澈。即在街頭逆面相遇,不再認識,也不必多言,只須交換一個眼神:我沒有忘記,而你,卻竟也在這裏。

  “Look at how a single candle can both defy and define the darkness.”「看哪,一根蠟燭竟可蔑視黑暗,同時也定義了黑暗。」Anne Frank(安娜.法蘭克)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