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04, 2025

裸體雕像
















  裸體雕像相信比穿上衣服較為容易雕刻,除了表達美之外,那時的衣服應也簡單得多。

  「你知道阿爾滕普斯宮(Palazzo Altemps)的名字是哪兒來的嗎?這個名字來源於教皇馬可‧斯提柯‧阿爾滕普斯,這名教皇自1568年起曾居住於這座宮殿中。宮殿內目前展出的館藏大部分來自羅馬貴族家庭,如路德維希家族、馬泰伊家族和德爾‧德拉格家族。在宮殿的頂部有一個山羊的標誌,那是阿爾滕普斯家族的族徽。」

  來自羅家國家博物館的介紹,亦有介紹蒂奧克里奧羅浴場:

  「你知道,建造於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306年的蒂奧克里斯奧羅浴場是歷史上最龐大的公共溫泉浴場?它的面積足有13公頃,能夠容納3000人同時使用包括健身房、圖書館在內的所有設施,同時擁有3500平方米的泳池和三個不同功能的羅曼式溫泉浴場——冷水池、溫水池和熱水池。」

  藏品來自貴族家庭,難怪雕像如此精緻美麗,幾乎與真人一樣,亦比真人壯健與漂亮。這裏亦曾是教皇的居所,所以房間壁畫與天花亦甚具規模,裝修亦美輪美奐,可見當時的手工與追求近乎完美。還有幾處通往地底的通道未有開放,看來仍有甚多地底寶藏沒有發掘。

  那時唔係個個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那批藝術家與工匠亦不是沒有學識,卻願意做一些粗重行業——建築裝修繪畫雕刻等,同樣可以有驕人成就。反觀今天滿街受過高等教育,卻連基本禮貌也不懂,遑論做個工人而努力。

星期五, 1月 03, 2025

雕刻













  由開始時的裸體雕刻,追求的是原始美,至後來穿上衣服,則是向優雅追求。

  是否如此呢?真係唔知道。

  距今有二千年的雕像仍然完美,雖然那時能夠雕像全是達官貴人,平民絕無僅有。

  由結繩畫在石壁上的線條開始,再由雕刻繪畫至現今的攝影,都是想把美好與那一刻保留下來,每次凝望着精緻完美的雕像,與由幾百年至上千年甚至二千多年的人物相遇在這一刻,不禁仍有點着迷。

  博物館的遊人不多,可以細心欣賞,偶然經過窗邊,意大利國旗在窗外飄揚,想起某年坐在咖啡室內的情景。

  部分窗戶可以看見納沃納廣場,那裏擠滿遊客熱鬧非常,而這裏卻安靜得連腳步聲也可聽清楚,像兩個世界。

  沒有留意博物館有沒有咖啡室,有的話都會飲一杯,幻想自己會在哪裏。

星期四, 1月 02, 2025

羅馬國家博物館之阿爾滕普斯宮(Palazzo Altemps)








  阿爾滕普斯宮Palazzo Altemps)離納沃納廣場不遠,從萬神殿步行過來,一直都人山人海,唔好以為經聖王路易堂那邊會少點遊客,結果也一樣。

  過了熱鬧的街道,轉彎過來到廣場,卻一片寧靜,廣場上的大樓外表沒有甚麼特別,如果不是掛了兩幅掛帳寫上羅馬國家博物館,也不知就在這裏。

  門口只有一個,內裏職員也不多,售票處職員為我們講解了入口和驗了票,開始參觀。

  外表簡樸庭內華麗,有如一間豪華的別墅,入到中庭已感覺並不普通,四周擺滿雕像,牆上有一個水池,而室內展出的雕塑,亦是三間博物館中最精緻,而年代亦較為近期。

  其中值得留意Galata suicidaDafni (mitologia) 與旁邊另一個,雕塑與每間房間的佈置,甚至樓梯,足以欣賞一天。

星期三, 1月 01, 2025

萬神廟聖母堂

  我們喜歡稱為萬神殿。正準備參觀第三間羅馬國家博物館,徒步過來經過,門前廣場與周圍依舊人山人海,連每一條通道都擠得水洩不通,再加上一間聞名的咖啡店,店內甚多台灣旅客排隊購買,至於味道如何,因為沒有試過不太清楚。

  現時參觀萬神殿要收入場票,2023年為每人五歐元。從前不收費,每次經過都要入內看着開窿的圓頂,從這裏望住個天,有說不出的獨特,碰上陽光照進來,或是雨天只有中間下着雨,覺得有神靈從天上俯瞰人間。

  兩個人入內就是十歐元,始終令人考慮,沒有來過當然不會吝嗇,來過幾次則要留待有時間慢慢細心再三欣賞。

  附萬神殿介紹:

萬神廟聖母堂(PANTHEON-SANTA MARIA AD MARTYRES)

Piazza della Rotonda

  這座建築源自古羅馬時期,保存得頗為完整,這全因為教宗波尼法爵(Boniface IV)的悉心關注,在四世紀時將之改成「殉道者聖母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原來建築呈矩形,正門面的方向與今日的剛剛相反。這古老建築是羅馬執政官(consul)馬爾谷.阿格黎帕(Marcus Agrippa)為向其岳父奧古斯都(Augustus)表示敬意,而建於紀元前27年,其後才改為敬禮儒略-克勞狄(Julius-Claudius))朝代的神明(戰神Mars、愛神Venus、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哈德良皇帝(Hadrian)在位時,神廟已改為現今的形式。他命人在柱頂過樑上鑲了銅質刻文,提到馬爾谷.阿格黎帕是最先興建這建築物的人。堂前有一道門廊,八根花崗石柱支撐著上面的三角形楣頂,原飾以一隻加冠的老鷹。通過門廊,再經大銅門便可進入堂內,這大銅門雖屬原有者,但經過許多次修補。堂內是一個「圓廳」 (Rotonda,這成了萬神廟的別號),蓋以一個大型花格組成的圓頂,花格結構的成分越接近圓頂末端便越輕省,最高部分用的是極輕的浮石。圓頂末端並沒有小頂塔,形成敞開的天窗,這正是此建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圓頂直徑為43.30米,如此寬大的圓項,純以砌牆工程來完成,可謂絕無僅有。圓廳的牆壁,不時有些為減壓而建的石拱,從堂外面顯而易見。堂內的牆壁滿佈長方或半圓形的壁龕,龕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牆壁上方和地板,亦鋪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視覺上極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