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非常懂得利用路邊的配電箱來宣傳澳門,每個地區都有其名勝古蹟的圖畫,令人親切。
本來一個設在路邊的配電箱,除了給交通燈或路燈配電之外,外貌並不美觀,就是一個金屬箱。
現時用來宣傳,既能美化也顯出這個地方的特別之處,如果只用來宣傳小心過馬路或是提防騙子之類,令人覺得這個地方好像交通甚為混亂與滿街騙徒。
澳門的做法可說有其創新,亦與城市結合,既美化了電箱亦認識了澳門。
澳門非常懂得利用路邊的配電箱來宣傳澳門,每個地區都有其名勝古蹟的圖畫,令人親切。
本來一個設在路邊的配電箱,除了給交通燈或路燈配電之外,外貌並不美觀,就是一個金屬箱。
現時用來宣傳,既能美化也顯出這個地方的特別之處,如果只用來宣傳小心過馬路或是提防騙子之類,令人覺得這個地方好像交通甚為混亂與滿街騙徒。
澳門的做法可說有其創新,亦與城市結合,既美化了電箱亦認識了澳門。
冼星海出生於澳門,幾歲已跟隨母親離鄉別井,我們較為認識的就是由他所創作旳《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但最初所聽並不是大合唱,而是《黃河協奏曲》,所以對這大合唱並不認識。
原因大概可從維基百科中有關作詞者光未然(張光年)條下得知,大家都會明白。
博物館雖小,已說明了冼星海的一生,不過似有點不夠詳盡。不過這些都唔緊要,首先吸引繼續引起興趣,自然會再追尋,這些才是愛國教育。
亦曾經擁有《黃河大合唱》的唱片,因為對音樂一竅不通,開始聽時會覺得不知哪裏起伏,直至《保衛黃河》才入正題,真是後知後覺。
冼星海後來到了蘇聯,正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病死在當地。
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應重聽《黃河大合唱》,可惜唱片已不在,唱盤也不知哪裏去。
時間關係,急步穿過橫街窄巷,亦發現澳門某幾條內街,並不能直線通過,當在右手面橫過馬路後,再至另一條馬路,橫過的路口卻在左面,如果是散步,會覺得很有趣,趕時間則有點迂迴。
當初這樣設計有其目的,因為馬路與行人路都較為狹窄,路口兩旁都設有橫過馬路處,會使行人路收窄變得更小空間,容不下超過兩三個人,於是才有這樣設計,等候過馬路的行人不會阻礙其他行人,也減少了不在過路處非法橫過,保障了安全。
終於來到目的地——冼星海紀念館,第一件唔係參觀,而係嘆杯咖啡先。
冼星海學習西洋音樂,難怪連紀念館也甚有品味,設在一角的咖啡室與小賣部佈置也西化,連咖啡豆亦有來頭,可惜我們並不太懂所以沒有記下。
兩杯咖啡以鋼琴模樣的杯托奉上,十分美觀,也給我們小休的機會,先了解冼星海。
澳門很有歐洲的影子,雖然近年已經褪色,但仍保留不少歐陸情調,包括以細磚鋪地。
離消防博物館不遠,有一間聖安多尼堂,是澳門三大古聖堂之一。
現時教堂內的畫像,安多尼大多抱着一位小孩,關於聖安多尼事蹟,香港的聖安多尼堂網頁有介紹,其中聖安多尼故事其中一段:
難得在聖堂內仍保存甚多幾十年前以木製成的櫃與跪拜櫈,手工精美設計實用,參觀聖堂之餘亦能與優雅重遇,心存感激。
博物館由消防局大樓改建,歐洲式建築,保存良好。
和澳門的面積一樣,博物館也不太大,不過已經足夠展覽由英國製造的消防車,以及過去曾使用過的水車。
澳門的街道名非常特別,也符合葡萄牙亦即是歐洲一貫作風,例如消防局前面的空地就稱「消防局前地」,巷則是「消防隊巷」等,唔會搞錯。
消防員是救困扶危的工作,經博物館介紹,會對消防員的工作有了認識,並增加了防火意識,這也是一課公民教育。
途經永樂戲院,見有咁多排隊,莫非有好電影欣賞?原來唔係,這天粵曲演唱,門票早已派清,正等候入場。
難得澳門仍有戲院咁近民居,觀眾欣賞表演也不用舟車勞頓,住在附近換件衫已經可以落樓入場,非常方便。
戲院保存原有的擺設,包括售票處,上映電影介紹櫥窗,還有最重要的磅重。
以前戲院常見,今天特區香港大多電影院設在新落成的商場內,舊的擺設多不復見。
更新固然重要,但也必須保存舊,因為新舊交替才能延續與吸引。
今天來往澳門很方便,除了船之外,還可以在港珠澳大橋坐金巴。
當年港珠澳大橋剛開通不久,曾坐機場巴士經過,場面十分墟冚,每架巴士都是爆滿離開,更有由這裏直接出發,因為由大陸來的旅行團,很多都經珠海入境。
那時想都未想過會由這關口前往澳門,後來這個世界好像停頓了幾年,之後再沒有當初的興旺,大部分北上的旅客改經香園圍,結果B7與B8的巴士甚好生意。
這天是星期四,大概過關的旅客不會太多,於是嘗試坐金巴往澳門一日遊。金巴單程車費成人$65,優惠票$33,比船票廉宜,但要坐機場巴士到達關口,大概可省卻約$50。
到了澳門之後,在關口乘101X或102X出市區,票價$6(澳門幣),也不用十五分鐘。
金巴車程約三十至四十分鐘,景色就是珠江口,海面當天算是平靜。興建這條港珠澳大橋所費不貲,只給往澳門與珠海多一條道路,維修保養也甚巨大,不過現時國家富有,應該也不緊要吧。
原先計劃搭車至林則徐紀念館,然後步行往另一個方向,可是到達關口之時已接近中午,於是先找地方午膳,再繼續行程。
101X巴士是一條循環路線,沿途經過市區多個地點,包括近內港的沙梨頭海邊街,鄰近碼頭,與一間聽聞有點名氣的粥店,於是改在這裏落車。
澳門仍有很多舊建築,跟隨歐洲的保留方式,以顏色來美化,使遊客容易分辨歷史建築,有些更改為紀念館博物館,這一排黃綠紅外貌的兩層建築物,改建成圖書館。
但是協利碼頭唔見甚麼改變,或許與業權有關,如屬私人很難加以改善。
這條街上另有一座新建築,就是沙梨頭街市,這座建築其有多功能用途,包括街市、停車場、熟食中心,旁邊好像還有社區中心。
見這座街市新落成不久,於是選擇在這裏午餐,點了海鮮粥和牛腩撈麵,價錢唔算太貴,味道與品質唔見得太好,大概與熟食中心的面積有關,因為廚房地方細,與租金難再和以前相比,自然再沒有了昔日的風味,好處就是衛生改善了。
上一次來博洛尼亞,與海神緣慳一面,因為當時正在維修,給圍板封了起來,完全看不見。
這次重臨,第一件事就來到海神廣場,看一看這位充滿肌肉的海神,與他手上的三叉戟。
博洛尼亞聖堂亦多,位於博洛尼亞主廣場上的聖白托略大殿,因為聖白托略是這城市的主保聖人,所以教堂也特別大,不過奇怪的是正立面尚未建成,與別不同。內裏有原因,留待正式參觀時再說。
主教堂位於獨立路的聖伯多祿主教座堂,2025年4月獨立路沿途興建電車路軌,大概今年完工,路並不太好走,但是遊客卻非常眾多,似乎不受封路所影響。
教堂內有一座應是木製的雕刻《哀悼基督》,真品並不藏於教堂內,堂內所展示的是復製品。參觀時離復活節還有個多星期,堂內另一邊工作人員正在準備聖枝,預備「聖枝主日」來臨。
經過了十多個小時的飛機航程,再加幾個小時從米蘭坐火車過來,我們也不想太過勞累,行了兩三條街道,順便適應環境,之後準備這天的晚餐了。
從米蘭乘高速火車至博洛尼亞,只約一個小時零幾分鐘,真係話咁快就到,基本上還未適應火車上的震動,已到達另一個中央車站。
高速火車站停在另一邊,跟着指示較為兜轉,終於來到地面,出站後又要找巴士站,至住宿地點有兩至三條巴士線,但停靠的地方卻不在同一地點,待發現時已走了兩班車。
終於上了一架停得較近的巴士,上車後唔多識用掃描付費,巴士網上說明一部手機(同時使用兩個QRcode)可以支付兩個人的車費,可是真實情況並不如此,我們已買好了十張車票,這次雖無逃票之心,但都是少付了一張。
下了車之後,和B&B的工作人員聯絡,告訴了我們的位置,職員不到五分鐘來到,帶我們上樓,檢查好一切,並告訴我們大門可以在裏面反鎖,防盜眼與防盜鏈可以使用後,祝我們住宿愉快後便離開了。
民宿會比旅館或酒店面積大,但亦存在一些風險,所以在預訂之時必定要閱讀評論,留意附近治安,來時亦要注意安全與附近環境,義大利的B&B在門外會註明,好處就是得到合法經營。
民宿睡房在裏面,以雜物架分隔,外面就是客廳與開放式廚房,洗手間大多只有企缸,義大利亦規定要有兩個馬桶,一個正常使用,一個清潔用。
安頓好一切,正式開始這趟義大利旅程。
據維基百科介紹,米蘭中央火車站已有近百年歷史,亦早在1938年電氣化。
火車站很大,月台甚多,為了保安,沒有車票不能進入月台候車區,所以大堂甚為擠擁,扒手活躍,特別是自助售票機旁,如有零錢找續,容易被站在旁邊的人取去。
之前已聽聞扒手多以假扮或真的懷有身孕的婦女作掩護,因為就算被發現,警察都會網開一面。近年義大利沒有那麼傾左,防止罪惡比之前積極。
離開往博洛尼亞的火車還有兩個小時,於是找地方午膳,可是拖着行李始終不太方便,站旁亦有食肆,不過發覺並不由義大利人打理,還是在火車站內的美食廣場隨便買薄餅與三文治,然後找個座位,慢慢融入當地,無論時間、語言(唔識講都要識聽,可從語氣判斷友善與否)、天氣以及用錢方法,幸好在出發前申請了一張歐元預付卡,省了用現金找續,卡又可收藏在內袋中,因為現時多採用接觸式,只要把褲袋內卡的位置向讀卡器接觸即可,張卡根本未拿過出來,這樣應該較為安全吧。
為表示忠誠,又點會攞本BNO入境意大利,聽聞BNO唔係一本有效的旅遊證件,有機會連機都上唔到咁話。
無辦法,唔用就只好繼續排隊,一面留意來自第三世界的旅客如何打發時間。
早年來自某地的人很喜歡痞,初時以為年紀大的一批才會如此,想不到今天的後生細仔同樣喜歡痞,手中不可能拿着煙,而改為手執iPhone,外表都幾好。
部分已改了壞習慣,但係唔知點解,改為把個旅行袋放在地上,然後當波咁踢,每前進幾步就向前踢兩下,省卻了氣力。
來自南亞很喜歡依靠着別人,排得極貼身,想起當年在北京火車站買火車票的情景,排在後面的永遠貼過來,恐怕會走失一樣。
排了成個鐘,海關見勢色唔多妥,後面航機陸續降落旅客不斷增加,於是連只許EU護照的通道也開放,加快了速度,結果用了一小時四十五分鐘才入境。
行至取行李處,輸送帶早已停頓,行李東一件西兩件在輸送帶上,匆忙取了行李,立刻趕出大堂,幾次入境意大利都未有今次咁趕,因為預訂的機場巴士已過了半個小時。
來到巴士站,查飛職員以為我們剛到未有購票,指示到另一邊票站,幸好鄉下婆已拿着早已列印的車票遞給她,她連忙道歉並着我們放好行李,然後上車,因她不知道我們早有車票。本來是我們有點不好意思,原意想詢問過時可否上這班車,實際上預訂了車票都是有效,遲到與早走都可以,主要看當班滿座與否。另外也想不到職員幾好禮貌。
就這樣有點匆忙,連架巴士係點樣都無乜留意,約一個小時後已到了米蘭火車站。
意大利海關分兩條入境通道,一條使用EU即歐盟護照,一條非歐盟,而早上到達的航班,多來自非歐盟國家,包括美國。
但千萬不要以為拿美國護照的旅客會排在非歐盟護照的一行,原來最近護照的使用有所更改,凡可以使用晶片並已登記的旅客,亦可以排在歐盟的隊列中,不用三十秒已可入境。
現場有海關人員指導,剛巧有班機來自美國,唔使五分鐘已全數過關,我們仍然排在三五百人的後面。
排隊時不禁想,特區護照應該和美國護照一樣待遇吧?因為去歐盟國唔使簽證,於是嘗試向海關人員瞭解,她望一望本護照,她亦當然唔知甚麼香港特區護照,應該係見封面上有佢唔識的中文字,於是立刻答「No」。
真係無面,於是繼續扮傻,咁本BNO得唔得呢?海關小姐當然亦係唔識乜嘢BNO,但封面有咩「Great Britain」幾個字,原來答案係可以嘅,雖然英國已脫離歐盟,但晶片有效,同樣可使用最新的護照掃描器,即係可排在歐盟護照的行列。
咁樣都得?咩世界?
食過早餐收拾好一切,飛機已到了米蘭上空,等候降落。
米蘭主要有兩個機場,國際線停在馬彭薩機場,這裏有機場快線連接市區,票價一般較貴,況且我們不太趕時間,並懷着窮遊的初心,多乘機場接駁巴士。
機場巴士單程€10,網上預訂來回€16,一個省€4,二人則是€8,足可以食一頓普通午餐,以兩怪之精打細算,必定預早網上訂購。
Milano Malpensa機場的網頁有詳細資料,簡單易用,由於機場巴士競爭亦激烈,隨便選一間便可以,反正價錢一樣。
離機場巴士開出時間尚有約兩個小時,雖知以意大利人的辦事效率係可以時快時慢,應該主要睇當天的心情,一早畀老婆吩咐要做好一切自然唔多願開工,那時手腳必然較慢,但幾個鬍鬚佬一齊講到AC米蘭或國際米蘭贏咗祖雲達斯,就會睇都唔睇扱個印放行,效率都唔知幾高。
以不快不慢計,大概一個鐘內可以出到大堂,於是幾乎最後一個才離開飛機,然後慢行至海關。行了約十分鐘,指示牌仍然指示還有一段路,可是已見一條長長的人龍排至另一端,唔使講,這條人龍大部分必定來自第三世界——即唔係使用歐盟護照,咁即係要等幾耐才可過關呢?
現在真係唔多覺得國泰航機的早餐好味道,從前也許年紀輕或是貪食,食得入口都覺好味,或許今天改了烹調方法,遷就了某國乘客,味濃而食物再無往時精美。
成日聽由台灣傳來的消息,告訴飛機乘客唔好做乜唔好飲乜,講到好似有毒一樣。可是兩怪有常識,飛機上的水箱是否經常清洗唔知道,但肯定可以飲用,只不過使用那些清潔劑或消毒劑比細菌還要厲害,飲水只求解渴。
飛機上的咖啡唔係唔飲得,而係唔夠熱,無味無道唔緊要,入口卻是比室溫稍暖,要提神真係唔好飲咖啡。
比較而言,最好味應是那杯乳酪,因為雀巢出品,未必一定特區香港生產,但總有品質控制吧——希望。
雲海有幾種,當年在黃山上有機會見到雲海,可惜趕到之時開始散去,只剩逐漸飄遠的白雲。
某年在四川木格措,早上看見的並不是雲海,而是像仙境一樣的雲霧,由海子上輕輕吹過來,然後陽光在背後映照出燦爛金光,就這樣剛才的美景不復見。
十年八載前登上桂林的龍脊梯田,也去過雲南梯田,早上有緣的話會見煙霧,撥開之後有摸不到的真實,可是沒有雲的實在。
飛機上顯示意大利當地時間早上五時許,陽光已直透而來,轉過彎之後,下面所見並不是海,應該就是一片雲海。
這裏所見的雲海,始終覺得有些不同,沒有翻滾而來,大概就是比較平靜,也容易令我們的心情倍感舒暢。
以前榕樹遍佈,隨着人口增加,開墾土地興建房屋,能容得下細葉榕的地方已大幅減少,幸好港島部分地區仍可見。
如果有看過電影《劉三姐》,最後一幕訂情就在榕樹下。
榕樹樹冠大,氣根散落亦有氣勢,如長開雙臂迎接,而地表根與地面連接在一起,有如同一個物體共生,甚為奇妙。
這日路過薄扶林道近心光學校一段,幾棵榕樹雖茂盛不再,但仍堅挺屹立,俯視滄桑。
來自電影《星座奇趣錄》的主題曲,改編自英文歌《Look For A Star》,由鄭國江填上歌詞,當年玉石樂隊鄭子固主唱。
自細開始成日聽人講代溝這回事,但這電影由吳回導演的一套算是青春電影,又何來代溝這回事?
世代之爭自古已有,年紀大覺得年紀細唔識嘢,年紀細又覺年紀大阻頭阻勢,其實無乜特別,不來自年紀而是來自權力,唔順眼皆因未有權,有了權之後怎會讓後來者上前。
電影無睇過,當年電台播出這曲時以為係關正傑所唱,偶然會聽到介紹玉石樂隊,那時更不知誰是鄭子固,今天有了互聯網,很多資料比較齊全。
星座個個都曾有一段日子會特別留意,準唔準是另一回事。出來工作後沒有再留意星座,因為來稿的每個星期星座內容,竟然來自早幾年的剪報,只不過如今再輸入一次,這樣又豈能認真?
星座之聲
自從城巴與新巴合併,服務唔見有乜改善,質素與態度卻愈來愈差。
不過有些細微之處的改善值得一讚。
本來城巴掛在巴士站的「巴士到達距離」顯示屏,畫面大致分成左右兩邊,左邊顯示時間、日期、天氣和城巴業務推廣之類,主要還是廣告。而右邊則顯示巴士路線與到達本站的距離分鐘。
城巴的設計已比九巴好得多,除了畫面較大,保養亦良好,甚少見故障。
位於瑪麗醫院往西營盤方向的巴士站,近月發覺顯示屏作了改動,把左右對調,變成右邊顯示巴士編號,左邊為廣告,看來改動的主要原因是一條上蓋支撐柱剛好擋住了右邊部分,如果和其他一樣左廣告右編號,站得較遠位置的乘客未必能看到全部路線,想看清楚必定走到顯示屏下面,這樣既會阻礙其他候車乘客,二來也不太方便。
如今改動,把路線放回左邊,無論站近企遠都一目瞭然,遮住的只是廣告與城巴推廣,留待睇城巴App吧。
服務仍然未能滿意,可是這改動仍值得一讚。
航機上的午夜時分,開始為乘客提供宵夜,可是近這十年來再無宵夜習慣,對於杯麵蛋撻餅乾興趣不大,不過也和鄉下婆每人分吃了半條蕉。
迷糊間唔知幾多點,因為手表仍未撥至目的地時間,只知特區香港時間早上七點幾,去完洗手間後鄉下婆去攞杯水飲,結果攞多了一個蛋撻。
在航機上七八個小時之後,無論穿上了外套和加了張飛機上提供的毛毯,仍會覺得有些冷,所以只取了杯熱茶,空中小姐覺得有些奇怪,於是問要唔要蛋撻。
我們也知道國泰航機上的蛋撻也有名,但是唔多想食,於是推卻,可是空中小姐非常熱情,話仍有很多取兩個也可,既然見她咁熱情,於是只要了一個兩個人分。
蛋撻味道不錯,翻熱得剛好,如果是回程或許會要多一個帶回給母親嘗試,但去程則不必了。
蛋撻只可保存一至兩天,所以只在去程提供,回程多數沒有了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