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4, 2006

由於公司的電腦可能要更換,有些文字檔案不會再保留,於是在這段時間整理上網。下面一段是記錄2005年5月23至25日澳門遊。另外在12月也曾去過一 次,行程和這次大致相同,沒有留下文字紀錄,惟一不同的是全程用菲林拍攝,至上個月才沖曬出來。這次也是遇上下雨的天氣,但看到拍出來的效果,也感心滿意 足。

下面所寫的次序有點混亂,但不作修改。這次多是乘坐巴士,而12月的那次則是徒步為主,結果當然行了很多冤枉路。最後的是一點資料,也一併記下。澳門的照片:http://photos.yahoo.com/lukkklor

澳門遊

2005年5月23至25日,去了澳門三天,今次主要參觀教堂。

我 們選擇在中午才出發,而且在澳門住上兩晚,主要是希望能有一個較悠閒的假日。約下午二時到達澳門,先在旅遊中心拿了地圖、巴士路線的資料。走出碼頭,在 酒店專車等候處候車,先到酒店取房間和將隨身的東西放下。早年曾到過澳門兩次,都只是走馬看花,今次總算可以花多點時間仔細看看澳門。我們住在仔那一 邊,先乘車(22號)往三盞燈吃中午飯,從資料中得知,三盞燈這區,是緬甸華僑的聚居地,所以會有由緬甸華僑開的食店,結果我們選了雅香粉麵咖啡解決午 餐。雅香粉麵咖啡地址:澳門飛能便度街27A地下(三盞燈),賣的是充滿緬甸風味的撈麵,材料有花生碎、乾、蒜蓉、蝦米粉、酸子醬等。飯後去了國父紀念 館,紀念館原是孫中山先生於一九一八年後為其家人興建的寓所,是一幢有回教色彩的建築物。於一九五八年才辟為「國父紀念館」。

早前發生所 謂反日示威,抗議日本刪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佔領釣魚台等等的事。孫中山的中山,據聞是日本名字,看孫中山的手稿,多寫作孫文,還有另一個 名字則是孫逸仙。我們反日,反而喜歡稱孫文為孫中山,更將他的家鄉由香山縣改成中山縣,這究竟又是甚麼原因?不過,話說回來,澳門反而有名為孫逸仙大馬路 (澳門)和孫逸仙博士大馬路(仔)的道路(還有一條冼星海大馬路),證明還是有人尊重歷史。國民黨在孫文死後,在南京建成中山陵,這又不知是何意思。 陵,是王帝的墳墓,孫文一生反對帝制,死後竟然設陵,那麼他的一生反對是甚麼樣的帝制。不過,這當然不關孫文的事。澳門有國父紀念館,香港呢,孫文曾在港 大唸醫的呀;還有紅樓,也曾在西環留下足跡;殖民地時代不多提,現時回歸了,就更加不用提了,遑論有甚麼紀念館。

去罷國父紀念館,向前走 前往東望洋燈塔──上次因為趕時間只走了一半路而不能到達的──聖母雪地殿教堂。在兩年前來澳門時,在二龍喉公園乘纜車上松山,再 步行往燈塔,因為要趕著乘船,計算時間下不能慢慢欣賞,結果還是放棄了。今次專程先到這裏,松山公園頗悠閒,只見有數個人在跑步,而上燈塔的則只有十來 人。來這裏真好,旅行團的不會到這裏,個人自由行嘛,國內的肯定不會多,可以享受這一刻的寧靜。

聖母雪地殿教堂內的壁畫,如果懂得欣賞, 可仔細研究。從燈塔向外港邊望,可見金沙賭場和興建中的漁人碼頭,只是石屎森林,沒有看頭;反而坐下來,看著白色 的燈塔和教堂,還有牆上的路燈,其實不必去太遠,澳門就有這樣美好的地方。接近下午五時,轉車去媽閣。海事博物館在下午五時三十分關門,我們到達時只剩下 約十五分鐘,還是不進去了。在這附近閒逛了一會,選擇了船屋餐廳吃晚飯。船屋餐廳(A Lorcha),地址:河邊新街287號AA(近媽閣),逢星期二休息,招牌菜是海鮮飯。我們正正就是吃海鮮飯,味道確不錯。當點菜時,侍應問我們喝甚 麼,我們有點不明所以,就說喝水就可以了。原來在這裏吃晚飯,如果真要照足規矩,是要吃甚麼菜就配甚麼酒,不過這裏的顧客大多都是喝紅酒,我們不喝酒,所 以送來的是礦泉水一大支。

今年的財政預算,我們的財政司司長宣布,說因為是紅酒的平均售價是五十至六十元一瓶,普通人家也可以消費得起, 所以不增加紅酒稅芸芸。眾所周知,財政司司 長唐英年是喜歡收藏紅酒和喝紅酒,至於他懂不懂紅酒,我們就不大清楚。本來加不加稅,財政司司長毋須加任何解釋,但一加解釋,就顯示有點私心。

晚 飯後,在媽閣廟前地散步。澳門就是還有一些這樣的傳統,每一個小地區都有一片小空地,可以讓人們散散步,或是晚間乘涼,談天,而且還喜歡叫作「前地」, 一看就知是一個小廣場。隨後乘車回仔,順道去一去官也街走走,因為不是假期或是假期前夕,沒有太多遊人。今天較疲倦,還是早點回酒店休息。

第 二天早上醒來,天色並不太好,還下著雨,沒有辦法,只好押後出發,先乘車往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在蓮峰廟旁,當年林則徐是在蓮峰廟內接見葡國官 員,向葡萄牙官員表明政府禁煙的決心,並共商要求不要再支持英國人運送鴉片,紀念館在1997年才落成。數年前去新疆旅行,曾去伊犁的林則徐紀念館,當時 參觀就只得我們數個人,而地點也顯得很偏僻。今天在澳門的林則徐紀念館內,也是只得我們兩個人,及後才有另外兩個外國人,而我們離開時,陸續有遊人到訪。 有點冷清不重要,起碼還有一個紀念館紀念林則徐,館內還介紹了魏源的《海國圖誌》,記得李敖曾寫《海國圖誌》的導讀;亦有介紹林則徐著的《信及錄》:…… 林則徐在戰敗後做了替罪羊,謫戍到新疆伊犁。他又先知式的看到「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從這本書裏,可以看到這位先知的遠見,和他從防英國到防俄國 的一段過渡。

最近得知中國共產黨政府和俄羅斯簽約把160萬平方公里土地(約40個臺灣大小面積)送給俄羅斯,作為鋪設油管或是一些交換 條件等等的用途。詳情還是不太 清楚,這點有待考證,因為現時所知中國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如果是160萬平方公里,則不只是40個台灣,而是超過十分之一的中國領土。這裏無意說甚 麼中國領土之事,只是想知道為甚麼要送給俄羅斯,是否真是應驗了林則徐所說的「終其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去罷林則徐紀念館和蓮峰廟, 徒步往花地瑪聖母教堂。這間教堂是近年新建的,反而喜歡在旁的一間學校那一排向外推開的木窗。在這裏逗留不是太久,反而在附近 逛了一個小圈,澳門的馬路大部分並不是太寬闊,有些會有行人過路天橋,雖然部分有電梯設備,總覺得天橋的建築質量並不是太高。

及後乘車去 禮記冰室吃雪糕,禮記冰室地址:荷蘭園正街12-12A,是澳門唯一自製雪糕的冰室。雪糕的味道不錯,但要4.5元一個球,也不算廉宜,不過, 喜歡懷舊的也是不錯的選擇。之後徒步去板樟堂,原本想找一間葡國咖啡店,但找不到,沿途經過葡萄牙領事館,這個建築相當漂亮;順道經過主教教堂,沒有開 門,不能入內,只好在門外瀏覽。到達議事廳前地,進入玫瑰聖母堂參觀。上次來時參觀了這裏的聖物寶庫,今次就只參觀了下層。不經不覺,已是下午一時多,於 是穿過議事廳前地去盛記白粥吃午飯。

盛記白粥有多間分店,今次去的是近議事廳前地附近的一間。這裏的白粥是加入腐竹一起煲,吃的時候有腐 竹的香味,在香港已很難吃到這種味道的白粥了。餐牌上 有名叫「燒賣腸」、「粽腸」的食物,原先我們還以為是甚麼新穎的食品,只怪我們想得太複雜,原來是腸粉加燒賣或是腸粉加粽子而已。腸粉捲層厚和滑,吃了一 大碟還有些不夠喉;牛酥有芝麻,還有其他的食品,也不能全部嘗試,這餐既廉宜又美味。

飯後步行至聖若瑟修院小堂和聖老楞佐堂。剛巧這兩 個建築物都在維修,不能入內參觀,唯有在門外走走看看。門外同樣有一個小迴旋處,幾棵大樹和座椅,有空時 在這裏裏坐坐,也是不錯的乘涼與聊天的地點。旁邊有一間圖書館,順道入內參觀和計劃下一個目的地。休息了一會,原路返回板樟堂,本想去仁慈堂博物館,但沒 有開門,時間表上明明寫著午飯時間至二時半,現時已是三時多還不見開門,可能今天休息也說不定,也不再等了,轉乘巴士去媽閣,然後徒步上主教山教堂。今次 在主教山教堂,慧找到了一個拍照的好角度,可惜今次只有傻瓜的相機,不能用光圈與快門去調節,不過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錯。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 崖聖母小堂(西望洋山教堂),始建於1622年;殿堂簡樸,山徑迂迴。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935年重建成 為今天之規模。鐘樓高聳入雲,十架莊嚴肅穆,配以花徑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聖母堂前築有高台,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 什,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其下有一路德聖母岩洞,洞內岩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 有鐵棚圍繞,地上設有多排長凳,供人跪拜、懺悔。路德聖母岩洞前,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 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寄葬於此。

以上一段文字介紹,出自:http://home.macau.ctm.net/~sat/indexb.htm,內有詳細的澳門資料。因為較為喜歡主教山,所以記下了這段文字。

去 罷主教山,沿路返回媽閣,乘車往仔,試一試「聞名」的豬扒包。豬扒包其實沒有甚麼特別,也可能我們昨天在船屋餐廳所吃的豬仔包實在太美味,在這裏的用 來夾豬扒的豬仔包反而有點失色,況且還要10元一個,亦沒有想像中的好味。之後去龍環葡韻(葡式建築物),靜坐那裏,看看內地旅行團的人生百態。這裏的小 丘上有一個葡國詩人的銅像,名字已記不起來。左邊對開的濕地,有大群雀鳥聚居;有點可惜的是右邊的軍營正在擴建,加上這裏曾經填海,原本是靜待黃昏的好地 點,始終有點破壞。

六時許時,先去鴻彬記吃牛雜,鴻彬記小食店地址:仔告利維施利華街58號,逢星期一休息,獨沽一味——牛雜。吃罷順 道在這裏買了點手信。說到手信或是傳 統食品,有些難免會被淘汰,例如肉切酥、雞仔餅等,吃時覺得香口,但是頗肥膩,而且吃得不多;又如雞蛋餅,如果師傅做得不好,也是提不起興趣下次再買。不 過,有些美味的食品,如杏仁餅、雞蛋卷,一見到就知道是從澳門買回來,可以給人懷舊懷舊;我們無舊可懷,有的就只是嘗試。

行了一天,也甚 為疲倦,便返回酒店休息。約近八時,也是時候出外看看有甚麼可以當晚餐和消夜。我們沿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向新世紀方向散步,在一個迴旋處發現 一間外賣粥店,於是我們買了一個炒麵及著名的水蟹粥回酒店慢慢品嘗,水蟹粥要三十多元一碗,不過足夠二人份量。是晚安坐酒店,一面欣賞著名美食,一面觀看 國際台的《埃及名人錄》之安克桑普提女王(正確名字有待考證),很少有機會如此仔細看完這個節目,看罷真有點衝動去埃及。

第三天早上仍然下著雨,沒有興趣外出,睡到九時多才起床吃早餐。約十一時離開酒店到碼頭乘船回港,結束了一個愉快的假期。

沒 有太多的準備,只是有三天的假期,想也沒想,就去澳門走了一趟。澳門去了三次,一次是去珠海回程時經過;另一次則只去了兩天,來去匆匆;今天總算是時間 長一點,可惜的是碰著下雨天。有時候,這樣寫遊(日)記,有點奇怪,利用一點工作的空餘時間,每天只是寫一百幾十字,思緒是很難統一,更何況並不是每天, 而是有可能一兩個星期才寫一次。所以有時想寫寫行程,亦想寫所見所聞,也想寫點感想或見聞,坐車無聊時會想得很好,但是當要打字下筆時,則只能斷斷續續 的,寫完一段後,有時候也不知自己在寫甚麼。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但香港是沒有歷史的地方,很多超過三十年的建築,都會因為要再發展或是 其他原因而要拆掉。殖民地時,英國人也不想留下太多殖民地式的 痕跡,有些都在九十年代初起逐漸拆卸;所謂回歸後,中國人一想到可以當家作主,舊有的建築,和留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盡可能都加快拆去,免留下這段歷史的 任何記憶。不單是建築物,就算是路牌、欄杆、路燈、建設等等,都要一改殖民地時的模樣。澳門比香港幸運一些,葡萄牙人一早就想撤離澳門,只不過應中國大陸 所求,才會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才回歸,還比香港遲兩年。在澳門,還可以見到瓷磚做的路牌,還有很多以前留下的教堂、前地,這正是澳門的南歐風情。不過,現 時澳門的填海,也破壞了一點沿岸的風貌,例如填海變成一個「湖」,目的為何就有點不明白,可能只為回歸塔而填。無論如何,澳門仍有吸引人的地方,下次要勤 力一點,多拍一些好照片,留下澳門的迷人風景。(20050615)

一點資料

兩三個星期前,看到《明報周刊》1906期看到一篇報道,是關於滇越鐵路。內文的前言如下:

湮沒中的滇越鐵路 在1910年的軌跡行進

滇 越鐵路是中國唯一的米軌鐵路。這條因著《越南條約》由法國人建造的鐵路,由雲南昆明到越南河內,自1910年通車以來,就一直是鐵路上的傳奇:軌道海拔 落差由63米至2100米,是世上落差最大的鐵路之一,工程艱巨,建造時喪生的工人與工程師就有一萬二千多人。我們坐上滇越鐵路全程最險要的部分,拐過連 綿的彎,駛過驚險的人字橋﹔讓我們體會人類克服天然屏障所付出的代價。在已能以超音速飛行的今天,緩慢的火車回復我們對旅程的真實感,使我們重新感到人與 大自然的比例,懸崖峽谷由遠至近,距離變得實在,地球更無垠。滇越鐵路曾被中國人視為恥辱,百年過去,歷史包袱逐漸淡出,小火車本可延續它的傳奇,我們欷 歔,這樣珍貴的旅遊資源,卻正面對停駛的命運。

只節錄了第一段。年輕時聽中國共產黨的宣傳:人定勝天!那時候聽起來,覺得很豪情與激勵。 但現在看來,當然不是那回事。中國人民為了這四個字,作了多少犧 牲,作了多少破壞,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太大!如果人類為求生存,而要付出犧牲的代價,這也許還一點值得;但是只為一黨之私,一黨之利,或是一人之私,一人之 利,就要犧牲這麼多人的性命,要好幾代人來付出代價,來達到這所謂的「人定勝天」,世事又是否應該如此!可惜的是,一切又是否如我們所能想像。 (20050529)

資料顯示,三面紅旗、反右運動等期間(1959至1961年),中國至少有三千五百萬人非自然死亡,比近二千年來有 歷史紀錄的天災的死亡人數總和還要多, 可說是一場人為大災難。這還未計算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死亡人數,如果算在一起,可能死亡人數多達七千萬人。這只是簡單紀錄中國的情況,這和柬埔寨也有關,因 為一場赤柬革命,死亡人數超過二百萬人,亦可能多達三百萬人,超過當時柬國的人口三分之一,甚至有可能是一半人口。在此也要補充一點,關於柬埔寨的死亡人 數並不是太準確,一來因為柬埔寨全國的人口統計,在當時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二來是赤柬統治期間的死亡人數,就更加沒有可能計算,有的就只是估計。以當 時柬埔寨的人口約為七百萬。如果赤柬革命期間的死亡數字是二百萬的話,則真是約為三分之一了。

曾經聽過一句好像是出自列寧或是史太林的說話(大意):死一個人,是人間慘事;死一百萬人,只是一個統計數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