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3月 31, 2006

今天陳日君開記者招待會,第一句就說「我畀的顏色你地睇」。因為陳日君擢升為樞機主教,頭上多了一頂小紅帽。記得2001年崔健來港,和香港當代歌舞團共 同演出了《給你一點顏色》。當時往葵涌葵青劇院觀看,難忘的是崔健和他的樂隊在一堵牆後爆炸而出,整堵牆倒下,很有Pink Floyd的《The Wall》的感覺。「給你一點顏色」和「我畀的顏色你地睇」這兩句很傳神、又鬼馬,陳日君跟著說,世貿在港舉行期間批評警方處理示威者的手法是香港的恥辱 完全沒有批評錯,因為所有在世貿示威而被拘控的被告,最後一個在今天獲無罪釋放。

自董建華在香港推行所謂的高官問責制,完完全全是一個笑話。何謂問責制?今天推行問責制,是否等於說昨天的高官並不問責,或是不用負責?全世界警察都沒有 使用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只會用胡椒噴霧來制服一個不受控制的人。為何香港警察會用?全因為香港有錢,一瓶噴霧約可噴六至十秒,就要百多元一瓶,試問除了 那些不懂得用錢的地方,會有哪個國家隨便用?強大如美國也不會多用。這就是九七前後的分別。你或許又會說,這和九七前後又有甚麼關係?如果有留意,最近法 國示威、泰國示威,甚至乎白俄羅斯示威,何曾見過各地警方使用胡椒噴霧對付示威者。

警務署長李明逵及各問責官員僭越律政司長的權力,拘留接近一千名示威者超過一天而不作出檢控;檢控十數名示威者至最後無罪釋放,浪費香港人力物力,令香港警隊蒙羞,陳日君的批評絕對正確。

中午看報時,家仔拿來一張載有《國際七人欖球賽》消息的報章給我看,標題是「七人欖球賽 酒吧勢旺女郎助興」。莫非今年想去看欖球賽?但是門票早在兩個多 月前已在網上售罄,連網上炒票也不見,想買也難。原來不是想去看,是要提醒我上班要早點出門,因為全港島區民民都會參與這個一年一度的國際盛事,每年都能 樂在其中--塞車。如此說不是反對舉行國際賽事,而是我們會運用人民的智慧,上班會提早出門,下班可以趁趁熱鬧,有空順道經過銅鑼灣,感受舉行國際比賽的 氣氛,從未如此見過這麼多從外地遠道而來的朋友--看比賽都穿得這麼漂亮。

另外可補充幾句,如果下屆香港舉行甚麼「東亞運動會」和「奧運馬術比賽」時,觀眾只得小貓三兩隻,你叫特區政府如何向市民交代,或是向其他城市交代。這裏是國際城市啊!

Pink Floyd The Wall Movie介紹

由於The Wall這部專輯的主題內容值得一再探討於是由聯合藝術家電影公司UA出品,Roger Waters出任編劇,英國大導演Alan Parker執導,愛爾蘭歌星Bob Geldof擔任主角,在1982年拍攝了一部影響深刻且引起廣泛爭議的同名探索電影《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片中沒有一句對白,完全以畫面結合原唱片中的歌曲以闡述了Waters的創作理念及他的內心世界。他以歌曲和電影畫面平衡運作的方式剖析了意 識的各個層面與思維的各類形式,借以抒發了主人公內心的世界和情感。該片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全片沒有一句對白,也沒有線形情節鏈,而是採用雜亂的表現方式來 表現一個合乎情理的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影片的此種表述方法顯然深受佛洛伊德學說影響,主創人員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手段的各種表現功能,尤其是片中借 用動畫手法將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建築與破壞、神聖與骯髒之間的界限抹掉,並且不時進行轉換,表現出作者獨特的審美眼光。影片的內容廣泛,從冷戰陰影 到兩性關係,從家庭問題到學校教育危機,從幼兒心理障礙到反對濫用藥毒品乃至人性異常直至末日般恐怖,特別是該片體現出的反戰意識,堪稱是一部心理探索影 片的經典之作。《Pink Floyd The Wall》這部電影以其前衛和充滿爭議性和原作一樣影響了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少年,從中反映出他們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對未來懷有恐懼的頹廢心態,同時其中的 反戰意識又得到了當時廣大對越戰強烈不滿的人的共嗚,並深深地植入人們的心目中。

星期四, 3月 30, 2006









多日來未見陽光,終於看見一線,於是四出閑逛,從高處向下望,見到龍舟已脫去帆布,接受太陽的沐浴,準備下水,迎接端午節。遠處仍是煙霞籠罩,空氣污染嚴重,不知何日可再見藍天白雲。

星期二, 3月 28, 2006

Caravaggio(卡拉瓦喬,1571-1610)

《出千者》

引 起羅馬藝術界注意和宣示新天才出現的畫就是這個,稱為《出千者》。這是畫布上的戲劇,有點滑稽的道德寓言,說的是青年容易受騙。一個衣著花俏的人和他的 年輕同謀,打牌時欺騙一個年輕貴族,這人並非鬼鬼祟祟的偷瞄他的牌,向著同謀打手勢,他在背後拿能取勝的牌。卡拉瓦喬畫兩個男孩時用的是同一個模特兒,絕 不花巧,也許是要表達每個人潛在的兩面。

《召喚聖馬太》

《聖馬太殉教》

委 託畫作是卡拉瓦喬繪畫事業中最 大和最重要的,委託的是法國紅衣主教哥塔里尼,他葬在這小禮拜堂,他的遺願是想在禮拜堂牆上畫福音書作者聖馬太的兩個事 蹟。卡拉瓦喬畫的是順序記敘,由這圖畫開始,《召喚聖馬太》。馬太是稅使和酒館老闆,耶穌在稅局看到這富人,然後說「跟著我」,卡拉瓦喬想要重現的正是這 一刻。這幅畫分兩邊,耶穌和聖彼德在右手邊穿著聖經服飾,耶穌指著聖馬太,觀看者的眼睛由右往左看,看看光線怎樣從窗戶斜射,照亮了聖馬太長鬍子的臉,他 指著自己,彷彿在說「我嗎?」聖馬太和富有而有點邪惡的朋友穿著羅馬當代服飾,這就是繪畫的部分力量,彷彿這些人物從羅馬後街走出來進入酒吧,這裏的話就 是稅局,不過這看來像賭窟,這幅畫讓人想起卡拉瓦喬的《出千者》,有一個人低頭看錢,聖馬太的帽子裏有一枚錢幣,彷彿要誇大他們重視錢財。這是充滿對比的 畫作,貧富、黑暗和給上帝之光,照亮的聖馬太,這也比照了卡拉瓦喬身處的羅馬和他想要畫出來的聖經世界。故事很簡單,不過表達的方式複雜,卡拉瓦喬將注意 力轉移到同樣戲劇化,卻更為暴力的繪畫,這作品是《聖馬太殉教》,是卡拉瓦喬比《召喚聖馬太》更早開始的畫,他畫完那幅畫後,繼續畫這幅畫。他發現感染力 不足,人物太小,所以他重畫,他將一切都加大,這就是完成品。馬太據說正傳播在埃塞俄比亞撰寫或記錄的福音,他碰到希特加斯國王的未婚妻伊菲潔妮亞,他令 她改信基督教,因此她沒有嫁給國王。國王派一個殺手暗殺馬太,卡拉瓦喬正是要畫這一幕。在記敘中聖馬太在教當裏望彌撒,不過他也在為這些人施洗,有一個人 慢慢走近行刺。看看畫的光線,和《召喚聖馬太》比較相像,從左手邊頂部射下來,我們知道卡拉瓦喬的畫室掛著一盞很亮的燈,才有這戲劇效果,像是從《召喚聖 馬太》直接挪用的人物穿著當代服飾,教士亦然,當代羅馬觀看者會有所共鳴,因為幾年前羅馬一個新教狂熱者襲擊一個教士,在他拿起聖餅的時候,最終他被關進 監獄,所以他是借用人的恐懼。還有兩個關鍵細節,首先是向下將橄欖葉遞給聖馬太的天使,彷彿他能得到贖罪和永生;另一個較微妙,在遠處,彷彿不在場景中, 穿著長袍前望的是卡拉瓦喬,這是自畫像,他力求真實,試著讓一切越真實越好,這種姿勢就擴大了效果,他試著將自己融入畫面,對所畫之物異常熟悉。

沒 有人記載他的去世,也不知道他葬在哪裏。陰謀論者對他的死議論紛紛,有人說是馬爾他武士,也有人說是西西里黑手黨前身幹的,事實也許是神的旨意,他在很 多繪畫中敬畏的神,卡拉瓦喬的真身已然消失,不過他留下了大量作品,過去四百年他對西方繪畫的影響,也許比任何畫家都要大得多。

Caravaggio(卡拉瓦喬,1571-1610)

文藝復興晚期,支撐整個殘局的,是拿波里畫派的天才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其生平事蹟比作品更具色彩。

他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脾性火爆,無視社會秩序;罪狀罄竹難書,更因謀殺,落荒而逃。有人認為他屬巴洛克時代,其實只是他擅長的「濃淡法」,影響巴洛 克畫風。極力提倡摒棄矯飾,面對現實,取材於自然,所以又被歸入自然主義派。他毫不避嫌將農夫、痞子、娼妓等低下層入物,繪進宗教畫中,作品呈現暴力色 情。被認為褻瀆神明的畫作比比皆是,受盡大肆抨擊,對作品被拒諸門外習以為常。他為帕羅布聖母堂畫的名作「聖保羅皈依圖」(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亦未能幸免。矛盾的是,當時眾多樞機主教和貴族,又會去買回那些被「遺棄」的作品。卡拉瓦喬一生並未收徒,模仿其光影效果的則大有人在。傳奇一 生更被搬上銀幕,為英國著名導演戴力詹文(Derek Jarman)的《浮世繪》(Caravaggio)。

星期一, 3月 27, 2006

Delacroix(德拉克窪,1798-1863)

德 拉克窪身處動蕩的革命時期,這種能量和興奮驅使他畫出最出色的畫。德拉克窪出生時拿破崙已奪權,並自稱皇帝,統治法國和泰半歐洲達十五年,只是最後被威 靈頓公爵在1815年的滑鐵盧之役擊敗。其後波旁王朝復辟,他們至少勉強明白沒有恢復古老王朝的託詞,卻真的嘗試建立壓制和倒退的天主教君主政體,也就是 倒行逆施。1830年7月25日反動國王查理十世取締印刷自由,解散眾議院和更改選舉法,巴黎人因而群起反抗。德拉克窪以此為題,畫了最具象徵的大型繪 畫。

《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這 就是德拉克窪以繪畫作為七月革命的回應,《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在十月至十二月間繪畫,德拉克窪創意泉湧,嘗試混合真實和虛構確保他的立場,在右邊一塊 多節木頭上寫上簽名,就像他說的,我沒有上陣,不過至少我可以為國而畫。不過看看構圖,你就明白這是仔細建構和挺有序的繪畫,以德拉克窪的標準來說,這三 角形的頂端是自由女神,揉合了工人階級女孩和古典雕塑,她的乳房露得不合情理,不過我想這是要表達她也可以是人民之母,可以給予滋養。然後仔細觀察她腳下 的人是不同的工人階級,左手邊拿著刀的是工廠工人,戴大禮帽持槍的是社會地位略高的工匠,然後跪在自由女神腳下的,是一個鄉村勞工,右手邊一個小男孩拿著 兩把槍,男孩右邊,在煙霧繚繞中清晰可見的,是聖母院,彷彿要證實這是當代巴黎,儘管不可能這樣看,不過德拉克窪想說的是「這是我的世界」,不過構圖最出 色之處當然是旗,這是三色旗,如果你看整幅畫的顏色,以德拉克窪的標準來看頗暗淡,有不易察覺的紅、白、藍三色,在整幅畫裏都找得到,不過最突出的就是這 面旗。這幅畫極有條理,近乎古典主義繪畫,彷彿德拉克窪從浪漫主義的極端邊緣,回到較為收歛的畫風。這幅畫1831年在沙龍展出時,也正合畫評家和公眾的 心意,德拉克窪因為此畫而獲頒榮譽軍團勳章,現在此畫成了法國共和國的象徵。

阿爾及利亞女人」(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

1834 年沙龍的畫評家看到此畫覺得不知所措,人們說此畫空洞,而且因為畫太大,他們以為會有德拉克窪先前歷史繪畫的緊張刺激,不過他這幅畫較微妙,意義 微妙,表現出享樂主義。這幅畫也許比他所有其他的畫更合未來畫家的心意,馬蒂斯欣賞此畫,是促使他去摩洛哥的一大原因;畢加索畫了幾張略有改動的畫;西班 牙電影人路易斯布諾說幾乎能嗅到畫裏的香氣。也許最讓人難忘的,是塞桑說看著這幅畫,眼睛看著這幅畫時,就像一杯酒滑過喉嚨,最後讓你覺得醉醺醺。

Delacroix(德拉克窪,1798-1863)

戲 劇般的場面、炫目的色彩、奔放的筆法、德拉克窪(Eugene Delacroix)是「浪漫主義的雄獅」,熱情澎湃,氣勢磅礡。「但丁之舟」(The Barque of Dante)為成名作,確立了往後的個人風格,把抽象和寓意的東西直接表達,互補色並置的運用,以滿足色彩上的需要,備受讚賞。「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是廣為人知的代表作,畫中手持法國國旗和手槍的女神,在哀鴻遍野的地上,率領人民前進,是一幅經典的政治宣傳海報;起初不但被禁展出,他更 差點負上煽動革命的罪名。由於他曾遊歷北非,有些作品流露東方的神秘色彩,如「阿爾及利亞女人」(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富有異國情調,所以有人將他納入浪漫主義的「東方派」。

星期日, 3月 26, 2006

David(大衛,1748-1825)

大衛怎麼說都是破舊立新的畫家,他的作品表現出古典或古希臘和羅馬風格,簡樸、自制和蕩氣迴腸。不過他讓歐洲繪畫擺脫洛可可的情感幻想,賦予剛強一面,他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矢志不移,以自己的畫作政治宣傳的有力工具。

傑克路易大衛於1748年8月30日在巴黎馬傑沙利碼頭一所房子裏出生。大衛曾參加劍擊比賽時面頰受傷,其後腫成一塊,終生留下創傷,也令他口齒不清,他似乎因為此事而立定心以繪畫表現自己。


《馬拉之死》

大 衛和激進巴黎參政者牽涉越來越深,讓他畫出也許是最出色的法國大革命畫作。這幅畫有時稱為《馬拉之死》,不過大衛稱為《馬拉最後一口氣》。這幅 畫意義深遠,因為畫的是垂死的人。這幅畫訴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馬拉的故事,他是醫生,後來成了激進記者,在一份叫《人民之友》的雜誌做編輯,不過他也 宣稱革命要成功,就要使用更多武力,這令諾曼第卡昂城的一個年輕女人莎洛特哥迪在1793年7月13日革命週年前夕來到巴黎刺殺馬拉。她給他寄了一張便 條,告之諾曼第有反革命活動。她進屋的時候他正在洗澡,因為他患有長期皮膚病,她從裙子下拔出牛肉刀,刺進馬拉的心臟,丟下刀等著被捕和處決。大衛在這幅 畫宣示的是,馬拉是法國大革命的首個烈士,所有細節都說明這點,他躺在上面的被單,滲血的被單曾修補,顯示他的簡樸;他手執的便條染上血跡,是哥迪寫的, 訴說了她的苦況,利用了他的善心,因為她需要其善心;他拿著的羽毛筆垂在室一邊,他剛拿筆寫便條,授意將一筆錢鈫給一個女人及其五個子女,他們的父親因參 加革命行動被殺。還有這裝東西的箱子,這不顯眼的桌子,成了墓碑石和致意之處,大衛向馬拉致意,還有羅馬數字寫成的日期1793年被擦去了,取而代之的是 「革命第二年」。不過這裏還有意義更深遠的事,首先看看背景,沒有多餘細節,陰鬱的空白將人物突顯出來,看來有點超自然,彷彿會發亮。這姿勢,生命彷彿從 中流走,癱倒在浴缸裏,令人聯想到很多耶穌從十字架上給扶下來的名畫,或《聖殤》,即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或者埋葬,彷彿浴缸變成了墓穴。你也要記住大衛看 到屍體時已經發臭腐爛,疹瘡滿身,因為馬接長期患有皮膚病,不過畫裏一切彷彿都改變了,屍體看來像是大理石做的。大衛表達的是明確聰明的政治宣傳技倆,畫 一幅揉合古典神明和宗教烈士的畫,可說是共和國「聖壇繪畫」。

一份尚像委託工作,讓大衛遇見改變他一生和改變歐洲史的人,拿破崙是年輕科 西嘉士兵,一直升到革命軍將軍之位,他在意大利大捷後剛回到巴黎。他的英雄地位 顯赫,能夠找到當時最著名的法國肖像畫家畫其肖像,就是這幅畫。這幅畫並未完成,一個原因是,大衛其後說出來,拿破崙太急躁,活力充沛,他只坐了三小時。 這是令人著迷的畫,因為這顯然表現了作畫過程,由畫出身體姿勢的簡單線條,到一層一層的油漆,將畫布上呆滯的色調變成活生生會呼吸的人。這幅畫也有點妙不 可言的氣氛,因為畫的是年輕的拿破崙,暗示他絕非池中物,大衛畫完這幅畫兩年後,他就發動兵變,得到軍隊幫助,自稱法國第一執政,再過幾年,他連戰皆捷, 成了軍事獨裁者,革命的民主思想一去不返。

1801年大衛畫了這幅拿破崙領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畫,大衛在下面的石頭刻上拿破崙的名字, 與其他征服阿爾卑斯山脈的人並列,漢尼拔和查理曼。拿破崙是 理想化的英雄,他不止是軍隊的主人,也是自然的主人。拿破崙拒絕坐下來讓大衛繪畫,也許這就是這張肖像畫與別不同的原因,不過拿破崙很喜歡這幅畫,訂了幾 張複製品。

名畫還有《加冕》。

大衛對歐洲繪畫的影響深遠,不過其後有人將法國畫技衰敗成學術的古典主義歸咎於他,然而他的畫作尚能討得保守古代王朝、法國大革命狂熱者和拿破崙的支持者的歡心。他讓當代生命和掙扎添上古希臘或羅馬的宏大,畫出的作品表現出畫家控制得宜、智勇雙全和雄心壯志。

David(大衛,1748-1825)

大 衛(Jacques Louis David)能成為西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大抵他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家。他本身亦是拿破崙的政策追隨者,積極宣揚革命,以藝術手段達成政治宣傳的目 的。師承洛可可時期的大師布修(Boucher),吸取文藝復興一眾巨匠的精髓,成為新古典主義的表表者。
「荷拉斯兄弟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是凱旋之作,充滿羅馬式的莊嚴,對古典形體的精通,表露無遺。「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是另一傑作,透過馬拉被謀殺的慘景,引申到法國人民的高尚情操,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法蘭西皇朝系列,構圖宏大,畫面富麗堂皇,金光閃爍,歌 頌英雄事蹟的「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百餘人像的巨幅作品「加冕禮」(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人物的細緻,原原本本呈現眼前。功架精湛,無容置疑,卻因作品缺乏感情,招致批評。

後記:上網找畫的同時,看到一個介紹名畫的網站,剛巧和這幾節所介紹的畫家相同,所以那些畫就不在這裏「展出」了。詳情可瀏覽:
http://life.fhl.net/Art/napo/index1.htm

星期二, 3月 21, 2006

轉變

今天開始有大的轉變,又看看從轉變中得著甚麼,或是又失去甚麼。面對轉變,始終有點患得患失,很久沒有這種迎接挑戰的態度。一向都悠閒悠閒,從今天開始,會比較忙碌,這裏的留言或許會減少,回信也許會慢一點,希望能夠包容,多點容忍,繼續給點意見。

後記:我不是去了做旅遊大使。

星期一, 3月 20, 2006

Goya(哥雅,1746-1828)

法蘭西斯高哥雅一直被視為古典畫家承先啟後的人物,他畫西班牙王室的莊嚴肖像畫,和歌頌西班牙美好生活的畫,不過他有些作品展現了殘忍人性的恐怖情景,他的繪畫揉合公共紀實和個人夢魘,其蕭瑟和力量也令人感到不安。

他在1790年開始繪畫,最終在1799年出版,八十幅稱為《奇想》的版畫。《奇想》是人類妄想和弱點的眾生相。哥雅刺探四周的世界,西班牙社會的虛榮、鋪張和愚蠢。沒有人能逃過他冷嘲熱諷的凝視,徘徊於自然和非自然之間,哥雅畫了一批前所未有的畫。

公眾對《奇想》的反應有人不解,也有人憤怒。最初的三百組,哥雅只賣出不到六十組。他晚年說不公開賣畫,因為他害怕西班牙宗教法庭。不過這作品促使他畫出餘生很多最佳和最陰暗的作品。

1799 年他當上首席宮廷畫家,一年後,即1800年,他受託畫了也許是十九世紀最出色的皇室家庭肖像畫。畫上面是查理四世及其大家庭,十四個幾乎真人大 小的人物,每個人都自成一格。哥雅繪畫的方式,裝飾、腰帶、裙的絲線,本身就是奇蹟,你如果走近,那些細節就會化成模糊筆觸。畫裏傳遞的訊息,像是要你保 持距離,重申皇室的尊貴或權勢。

畫中央是皇后瑪莉路薏莎,他形成核心,和其夫查理及其子王儲費迪南組成三角形,其他人物只是配襯。看這幅 畫的人認為哥雅也許想要諷刺皇室家族。我覺得不 然,而且有點不公平,波旁家族出了名貌不驚人,有人特別指出皇后慘不忍睹,不過我覺得這幅畫挺柔和。然而此畫真正可貴之處,是哥雅在畫裏,在左手邊,他正 在畫這幅畫,這是對維拉斯奎茲畫的最出色皇室團體肖像畫的恭維,你可以說他是哥雅的對手。這幅畫讓人明白哥雅這畫家的思想各走極端,有光的一面,即使傳統 和官方宮廷畫家,不過也有無法擺脫自省的一面,暗的一面,事實上這陰暗、危險、有時色情、有時政治的念頭,佔據了哥雅下半生事業。

《穿衣的瑪雅》(The Clothed Maja)

《裸體的瑪雅》(The Naked Maja)

這 是藝術史上一對名畫中的一幅,雅在十九世紀初畫的兩幅著名隻重畫中的一幅,女人在兩幅畫的姿勢相同,一個穿衣,一個裸體,藝術史家將這作品定位為提香的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與馬尼的《奧林匹亞》之間,不過較有道理的是哥雅受維拉斯奎茲的名畫《梳妝中的維納斯》啟發較大。哥雅在生之時此畫由西班牙首相曼紐 爾哥多收藏,據說他委託哥雅畫這兩幅畫。

我們看著她時她直視我們,令人被這幅畫迷住,猜想這女人是誰?有些人說她是厄爾巴公爵夫人,不過 顯然不是;另一些人猜測這也許是哥多的情婦,不過我想解讀 此畫的最佳方法,是表現了現代和越發解放的西班牙女人,畢竟這幅畫稱為《赤裸的瑪雅》,擁有自由奔放精神的工匠,我想哥雅正想表現這點,她躺著,展示身 體,毫不害羞。在穿上衣服的畫裏,她的身體遮住了,不過她的性徵越來越明顯,你能看到玲瓏浮凸的線條,而且穿的是土耳其服裝,那對黃金拖鞋讓人感受到此畫 的異國風情。躺臥裸女在藝術上歷史悠久,西班牙卻不然,當時宗教法庭盛行,事實上,國王查理三世想燒毀皇家收藏品所有裸女畫。這兩幅畫怎樣在哥多的收藏館 裏放置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人甚至這樣想,有機械裝置將穿衣女人這幅畫翻過去,現出低下的裸女畫,就像青少年那些筆,你轉的時候女人就會慢慢脫掉衣 服。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不過我想一幅穿衣,一幅裸體,可以讓人感受到性快感,儘管這樣暗示她穿上衣服你就會尊重她。

哥雅在《戰禍》探索 和繪畫的血腥畫面,用作兩幅名畫的期礎,可說是現代首幅戰爭或反戰爭油畫。哥雅先畫《五月二日》,於1814年畫成,回顧六年前發生的 事。畫先由法軍鎮壓暴亂的場面開始,暴徒想阻止西班牙皇室家族進開馬德里,讓他們受法國人統治。你可以說這是一幅描繪英雄的畫,百姓的英雄表現,不過其實 作品的最大影響是混亂和迷惑。

然後哥雅在這幅畫筆鋒一轉,我們要腦袋急轉彎,這是一幕痛苦的復仇情景,一天後,這幅畫就叫《五月三日》。 暴徒被捕,行刑隊站在他們面前,你可以看到上一 幅畫裏的某些主要人物。前景這個癱倒在血泊中的人,顯然就是《五月二日》前景右邊正在刺馬的人。面向行刑隊給照亮的人,一直盯著他們,他面上露出恐懼,此 人在上一幅畫裏正在刺彷彿浮在空中的法國士兵。然後我們有這不知名的機器似的行刑手,他們背向我們,讓我們看他們前面的景象,讓我們變成行刑隊,這是極像 舞台。不過令人侷促不安的畫,山向一面倒,黑暗籠罩另一座山,然後這燈籠的怪異亮光景亮了人物,給予中心人物最強的共鳴,因為你看看這個人的姿勢,高舉手 臂,看看他的手掌,你可以看到向跡,是聖痕,像是耶穌的人物,這是殉教的畫像。哥雅在這幅畫想表達的是戰爭的恐怖,哥雅清楚地畫在最大的畫上;第二,關乎 政治,1814年西班牙、法國,尤其是拿破崙,都是反耶穌的。

Goya(哥雅,1746-1828)

哥雅 (Francisco Goya)是一位全能的畫壇大師。全能是因為他創作力澎湃,產量驚人,在每個繪畫領域都有卓越成就。推動浪漫主義抬頭,為現實主義舖路,甚至影響了印象派 畫風。風格多樣而富變化:時而冷靜,時而熱情,「穿衣的瑪雅」(The Clothed Maja)和「裸體的瑪雅」(The Naked Maja)是最佳例證。理智感性並重,黑暗光明並存,Saturn Eating His Children夢魘般的景象,揭示人性的猙獰面目。一幅「戰禍」(Disasters of War),是對拿破崙窮兵黷武的有力控訴,亦顯其憂國憂民的情懷。被譽為西班牙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哥雅印證天才的孤寂,晚年自我流放於法國波爾多,一直與 病魔糾纏至終。
Stubbs(斯坦布斯,1724-1806)

斯坦布斯1727年生於利物浦。

《收割者》

《晾曬乾草者》

1977年這兩幅畫快將出售時,也許會賣到其他國家,所以泰德畫廊出手了,不過它沒有買畫的七十七萬四千鎊,所以國人行動了,結果發行彩券,舉辦了填寫比賽和寫作比賽,最終六個多月後人們湊足金錢,繪畫留在國家畫廊裏供人民欣賞。

1785 年斯坦布斯畫了這兩幅畫,顯示他極想擴展自己的繪畫主題,右邊的畫叫做《收割者》,左邊的是《晾曬乾草者》,兩幅畫並列,是動作延續,你可以倒過 來看,就像從樹或背景景觀形成金字塔。斯坦布斯在這裏想做的是展現鄉村工作,這是日常工作。這主題有很多人畫過,不過工人一般比較悲慘,我不認為斯坦布斯 這樣做,不過他做的是將他們輕微理想化。他們穿著潔淨和醒目的衣服,斯坦布斯是想肯定他們的尊嚴,他也以近似宣言或概略的風格展示不同活動,由耙草到收 割,到放在稻草袋裏。不過同時他在畫中表現了秩序。

看看《晾曬乾草者》的構圖,這是很堅固的金字塔,《收割者》最主要的是主人或農地經理,有閒階級只是望著勞動的工人,然後在遠處有一個尖塔慢慢擴大。這兩個權威象徵俯視著他們的日常工作。

我 想斯坦布斯在這裏想做的是,除了編排相當於呆板或工人的芭蕾舞,是展現鄉郊的尊嚴和勤勞,同時鄉郊的不滿漸增,市區階級當然覺得鄉郊是個問題,斯坦布斯 想做的是恢復平衡,展示有序和諧的世界。他在皇家學院展示這些畫,他也以它們當作流行版畫,也許是向世界宣示鄉郊其實不是問題,不過卻招致批評,人們說鄉 郊不是這樣子,沒有加強既有的印象。我們加快幾百年來到1977年,這些作品有去國的危機,不過國民眾志成城,籌得款項,現在兩幅畫放在這裏留給後世。傳 媒全都說這些作品體現或捕捉到英格蘭的精髓,這種精髓其後消失了。這和最初看畫的人意見相違,這些繪畫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響外套》(Whistlejacket)

是 出色的馬匹繪畫之一,是羅景安侯爵的帕羅曼尼亞種馬,讓馬主在場上獲利甚豐,不過牠1759年退役,當作種馬,三年後羅景決定要畫他的珍藏。人們對這幅 畫意見紛陳,因為響外套沒有背景,背景一片空白,其中一個說法是羅景安對國事多有牽連,他其後短暫當過首相,他想要託人畫佐治三世的馬,他和斯坦布斯決 定,他不想把國王畫上去,他們也不想畫背景。這不知道是真是假,我認為是真的,我們從斯坦布斯的紀錄知道,他總是先畫馬,再畫背景。

我想 我們現在看這幅畫,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他和主顧都認為這就足夠,不需要再加甚麼,不過這樣一來作品仿似超脫時間,也有現代感。這幅畫因為其能量,因為這 壯觀或實物大的馬匹形象,幾百年來使人浮想連翩,各種故事流傳開來,最有意思的是作品剛畫成時,據說斯坦布斯在練馬場作畫,響外套看到這畫布後。他完成畫 作後,馬看到此畫,揚起前腿想要踢它,斯坦布斯和馬棚工人要合力制止牠,他看來用腕杖和調色板打牠。我想這挺荒謬的,你能想像在泥濘滿地的練馬場,放這樣 大的畫布,和像斯坦布斯這樣的畫家要與牠角力?我想他先畫掃描,牠在他面前來回踱步時,近距離觀察,不過這幅畫是斯坦布斯在畫室完成的。

我 們看到的是活力的形象,一匹在賽場上節節勝利的馬,再過現在當作種馬,充滿活力。這作品看來也很沉著,景象是繃緊的,畫框讓人有這種感覺。看看尾巴,怎 樣揚起平衡;看看尖耳,看看臉上的表情,眼裏的閃光,這是完美姿勢的景象,不過同時似乎要破框而出。我認為抽象繃緊的能量,讓這幅畫有無限感染力。

Stubbs(斯坦布斯,1724-1806)

中 國近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駿馬,栩栩如生,廣為人知。但早在十八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斯坦布斯(George Stubbs),就以繪馬享負盛名,而且是名符其實的「戀馬狂」。他亦是解剖學家,出版過人體和動物的解剖學書籍,據說他曾在作畫前,解剖馬匹,以求得心 應手;在創作Whistlejacket的途中,馬匹突然發難,他使出腕杖,完成這幅代表作;繪畫技巧固然高超,駕馭「模特兒」的能力亦非淺。「馬壇大 師」作品系列,大都受達官貴人所託而作,不難發現作品展現了上流社會的精神面貌,背景不乏田園風光山色。雖然他亦有畫風景畫和其他動物,但成就都有所不 及。

星期日, 3月 19, 2006

上星期五有點不舒服及覺得疲倦,沒有吃晚飯,以為沒有甚麼大不了,下班回家後倒頭便睡。誰不知第二天醒來,全身乏力,恍如大病初愈,吃過中午飯才好一點。正因為如此,這天的計劃全部不能實現,結果……

沒有去獅子山,只在家中附近行了兩個小時,看看龍舟的近況,因為過不了兩個月,又可見龍舟在避風塘上練習,準備端午節的龍舟比賽。看電影嘛,《冷血字傳》每天只上映兩場,下午三時及晚上九時,三時太趕,九時太晚,結果沒有看。

看似計劃妥當,只因一點小事情就全部起了變化,這就叫做「變化比計劃還快」。

現 時香港流行圍欄主義及交通燈迷信症,在此不是去評論日前發生的「警察」槍戰事件,而是想說一些小事。發生槍戰的行人隧道位於繁忙的尖沙嘴廣東道,但那裏卻 甚為僻靜,印象中這條隧道行過兩次,兩次都是提心吊膽。問題是一條行人隧道內可以有輪椅行車道及樓梯上落通道,看似方便傷健人士,實則危機重重,一來多轉 角位,二來表示輪椅行車道甚少人使用,面對兩條通道,一時間甚感迷惑,是不是兩條通道是同一個出口?這又是政府保障市民「安全」的施設。

所 謂圍欄主義,就是愈來愈多的圍欄,把我們圍起來。不知何解,自九七回歸後,每條街道就開始圍起欄杆,其目的是保障市民?還是令到這個世界更有秩序?如果 想橫過一條馬路,不是要走行人隧道或是天橋,就是要向前走一百多米,還是向後走一百多米才可橫過馬路。美其名是不想市民亂過馬路,實際是將行人困在行人路 上。沒有事情發生,像是相安無事;但當發生事故時,救護人員要進來救人,真不知從何入手。救傷車停在馬路旁,救護員要進入行人路救人,一是向前或向後走百 多米;想快捷的話,直接跨過欄杆,不過主要要看救甚麼人和有幾多個救護員。從那天的新聞片可以看到,當傷者躺在擔架床上,多個警員及救護員抬過欄杆也有難 度,如果平時只得兩個救護員,試問他們又有甚麼能力把擔架床抬過欄杆?
Constable(康斯塔伯,1776-1837)

約 翰康斯塔伯的風景畫幾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為畫家長久以來最不屑的主題添上規模,雄心和影響。不過大部分人視他為繪畫英格蘭往昔的懷舊畫家,不過仔 細看看康斯塔伯的畫,你就能發現改變英國繪畫的激進想法。約翰康斯塔伯在1776年6月生於薩福克小村東巴哥特,因母是高汀康斯塔伯和安。

1802 年對康斯塔伯是關鍵的一年,他4月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第一幅畫,我們不知道是甚麼畫,不過人人似乎都說是一幅風景畫。他獲授皇家軍事學院教授一 職,最終他拒絕差事,因為他說這會令追求心愛藝術的願望落空。然後他下了人所共知的決定,他說「我發誓要做風景畫家」,這是他於1802年夏天三、四幅系 列畫的其中一幅,我們可以看到康斯塔伯嘗試坐言起行。風景畫家其實沒有明確界定,康斯塔伯一生事業裏轉變不斷,他最初說想畫出自然純真而客觀的景象,他走 到田野裏,嘗試素描,然後將所見之物畫成油畫。他給我們看到了是美化了的景象,向東眺望史托谷,迪丹和教堂畫得美不勝收,遠處可以見到河口,向外就是海 洋。初時一看,似是不錯的畫,不過有幾個問題,當然是純自然主題的想法。首先,這幅畫的構圖直接沿襲現藏國家畫廊的作品,先前是佐治貝蒙特的收藏,康斯塔 伯看到的是法國畫家克勞德洛林的《夏加和天使》。左角可以看出抄襲的痕跡,克勞德的原畫裏有兩個人扭打,所以他不畫出來。這幅畫是受到古典繪畫的啟發。第 二,看看細節,尤其是樹上和前景的斑點,你看到畫家嘗試駕馭油畫顏料,他不是天生就擅長運用。皇家學院沒有繪畫指示,更不用說怎樣畫風景,我們從這些畫裏 看到的,我覺得真正的可貴之處,是畫家掙扎著學畫,學習掌握他的藝術形式,面對自然時尋找自己的想法。

《造船》

康斯塔伯 在1814 年夏天時畫了首幅主要畫作,他當時39歲,有點大器晚成。就在法拉福磨坊附近,畫的是造船。我們知道康斯塔伯用墨水畫素描,不過之後架起畫架,直接在畫布 上繪畫。他有兩個作畫步驟,首先他用薄而不透用的顏色作男人和風景的基本構圖,幾乎與現在一樣,然後幾天後畫乾了,他用粒狀的較粗糙顏料畫細節,葉子、光 線等等。我們從一些信件得知他一直畫到傍晚,直至他看到鄰近的布萊治村舍炊煙嬝嬝上升,這表示生了火,正要煮晚餐。在素描裏我們看到造船的繁忙景象,在完 成的油畫中有點改變,而且比較安寧。這裏有個人像是在休息,他底下有一圈繩索,也許是他輕掃幾筆或仔細描繪。那邊河岸上的平坦草地,一個人正在打造龍骨, 遠處的河上有個人坐在建成的駁船裏,這幾乎是製造駁船的手冊,儘管這時英格蘭正急速工業化,拿破崙戰爭幾個月後,在滑鐵盧進入尾聲。康斯塔伯畫的是鄉村如 常生活的景象,他頌揚的是平淡的日常日子。

《法拉福磨坊》

這幅書是《法拉福磨坊》,畫的是船隻可以航行的河上景色,展示 家庭生計。他們擁有的河,高汀康斯塔伯的水閘和磨坊,和法拉福橋可以在左手邊看到。這幅畫和 《造船》相似,建基於表現鄉村生活的《法拉福磨坊》,這幅畫靜靜讓你說出發生了的和快要發生的事。事實上你看的時候就清楚,因為這兩三艘駁船從水閘進來, 上游馬背上的男孩拖著駁船,然後駁船有點歪斜,逐漸漂走,不過這個人拿著桿嘗試弄直駁船,然後將駁船引過橋下。駁船繫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看到水怎樣滴 走,然後你雙眼移到河的兩條航線,這幅畫有某種深度,不過讓它活靈活現成為名畫的原因,是康斯塔伯繪畫的方法。康斯塔伯聲稱繪畫是一門科學,是探索自然的 法則,儘管這是一塊大畫布,是他最大的油畫之一。所有證據都說明一件事,康斯塔伯最初畫這幅畫的時候,是在室外。我們知道他在畫架上鋪上一塊玻璃,他在高 處畫了幾張素描,然後他用墨水將構圖元素畫在玻璃上,再把總放在玻璃上讓墨水滲透,這樣就有基本略圖,他其後畫同一主題的油畫素描和作品。他在塗上低色的 畫布上準備繪畫時,就有幾條線畫出構圖基本形狀,然後他開始畫,他畫上天空等東西,也加上風景的細節,每塊樹葉似乎都是獨立筆觸畫成,看來這裏似乎有至少 三十種綠色,而不是只有一種,然後他加上紅色小塊畫花,正好映襯綠色。還有右手邊喜鵲細節,看來像是滑過或飛過畫布表面,你雙眼看著畫布時,就像到處飛 翔,一如看到大算然的景色,畫不是靜止不動的。廣義而這看這幅畫有兩個主題或方式,一種是普遍和永恆的,以細小收割者在畫最右邊的原野打穀表達,是時間流 逝的象徵;然後是康斯塔伯特定和具有個人意義的,以簽名表達,「約翰康斯塔伯,1817年」,不過看來不像他畫在畫布表面上,而像是拿一根樹枝在地上劃出 來。有一個男孩魚,躺在河岸上,他們可說是康斯塔伯的知己,紀念他的兒時生活。這幅畫似乎是康斯塔伯告別無憂無慮的童年。

《乾草車》這幅 畫最早在1821年皇家學院展出時,英國人感到困惑。這有點可笑,因為它已經是象徵性作品,不過買下它的是一個法國買賣商,他把畫帶到巴 黎, 1824年在法國沙龍獲法王查理十世頒獎。法國人,尤其是畫家德拉克洛瓦,在這幅畫裏看到康斯塔伯撒下的劇變種子,康斯塔伯一年後在自己最出色的作品《躍 馬》裏知道這點。

康斯塔伯的晚期作品傾向抽象,而且影響力極大,法國印象派採納這想法,風景可以是前衛實驗的載體。康斯塔伯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是一個保守派,卻是激進畫家,他的作品傾覆傳統,而不是鞏固傳統。

Constable(康斯塔伯,1776-1837)

孤懸海外的英國,在繪畫史上的發展,相對歐洲其他國家緩慢。在十八世紀末,風景畫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亦未能引起注意,他屢受冷落,賣出的作品只有二十幅。

他 熱愛大自然,把畫筆和畫架都放於此,對光線特別敏感,掌握雲層的淡厚、形狀,被喻為最會畫「天空」的畫家。一草一木、山巒、流水都滲透著濃濃的鄉村氣 息,色調盡現於畫上。並非純粹追求逼真,而是背後誘發淡淡的神韻和詩意。Flat ford Mill,「乾草車」(The Haywain),「飛躍之馬」(The Leaping Horse)這幾幅名作,當時難登大雅之堂;反而,法國人對他「另眼相看」,更影響後來印象派畫家對光線的運用。由於擇善固執,只愛寫生,一生都一貧如 洗。

星期六, 3月 18, 2006

貝蒂‧弗里丹

今天,「三八」婦女節,我們少不免想起早年為女權奔波的前輩,而美國女作家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就特別令人懷念,她於上月四日不幸去世,死時正是她八十五歲的生日。

弗里丹不但改變了女人,也改變了社會,而她的代表作《女性的奧秘》,截至二○○○年為止,全球共售出三百萬冊。

她 的論點,到現在聽起來,可能已經是陳腔濫調,但在她身處的五、六十年代,可真是具革命性,而她振臂一呼,高喊說:「如果我們繼續培育出成千上萬的年輕母 親,她們不去發展自己,不去繼續學習,她們缺乏個性,沒有一種較強的人類價值去傳給她們的下一代,那麼,很簡單,我們就是在滅絕我們的種族,就是大規模地 埋葬美國婦女。」

弗里丹的呼喚,或許正切合當時美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多了一批經濟生力軍,美國社會也從此默默起變化。

無論如何,弗里丹在其代表作《女性的奧秘》裏,有一段描寫她母親的心理狀況,即使到現在,也會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她母親原本是一份報刊女性版的編輯,結婚後被迫辭退工作,成為一位全職的家庭婦女。在她小時候,經常目睹母親對父親喋喋不休。

這不獨是她的經驗,可能我們在小時候,也覺得自己的母親一樣有說不完的瑣碎說話。但弗里丹為母親這樣剖析:「她再沒有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她深刻感受到母親愛挑剔的言行背後,隱藏著因放棄自己心愛工作而產生的痛苦。

弗里丹說,那些強調溫柔是女人天性、賢妻良母是女人最值得尊重的品性等等,這些所謂「女性的奧秘」,實際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在今天「三八」婦女節,不但女性,男性也應該問一下自己:我究竟是誰?想從生活中得到甚麼?

摘自二○○六年三月八日《經濟日報》張翠容「大地旅人」

今天實在很疲倦,還好昨天回了信;又完成了一個星期的工作,其他的留待下星期再努力。

星期五, 3月 17, 2006

《決戰十萬年》

找回一些《決戰十萬年》(Monsters We Met)的資料,「冷血寒原」是說十萬年前,地球踏入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人類首次出現於盤古初開的大地。為了生存,原始人在蠻荒冰原徒步遠征,由茹毛飲血 至懂得用火,與史前異獸之戰,由強弱懸殊變為敵寡我眾。在捕獵與被捕之間,滅絕已久的史前物種重現人間,訴說十萬年來與人類痛苦的戰爭。

英語旁述由《魔戒三部曲》中飾演比爾柏巴金斯的伊恩賀姆旁述,精細的電腦動畫把已絕種多年的史前巨獸召回現世,與原始人同行同活同廝殺。隨原始人一同首次與長有鋒利獠牙的巨獸作第一類的兇猛接觸,一同經歷精彩而艱苦的凶險求生歲月。

人類首次踏足美洲,冰天雪地,首次遇見巨型動物。在人類到達美洲一千年內,克羅維斯人殺清所有食草動物,令到獵獸無法生存,同時亦令三十種動物絕種。在六 千五百萬年前恐龍絕種以來,另一次的動物大絕種潮。當時克羅維斯人意識到生態的改變,學會了和大自然和諧共處,跟著接下來的一萬二千年期間,美洲不再有動 物絕種。

但是在一萬二千年之後,人類再次踏足美洲,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入原本生長在美洲的馬;1825年其後的七十年內,人類屠殺超過六千萬頭野牛,至1893年,美洲只剩下五百頭野牛……

「殺絕天空」是說人類到達最後一處伊甸園,十萬年前人類的出現後,與原居異獸展開了決戰,伊甸之園不再是安居的樂土。回望過去,對自然種種毀滅性的破壞, 這場終極生存之戰誰能永遠稱霸。公元1280年,人類遠渡太平洋涉足新西蘭登陸,驚動了伊甸園的寧靜,鳥類統治的世界受到人類逐步侵略,比鴕鳥體型巨大三 倍的巨型恐鳥首先滅絕。接下來是哈斯特巨鷹,短短十百六十年間已有十一種恐鳥永遠絕跡……

我們實在難辭其咎。我們在求生的過程中,學會導致動物絕種的能力。

星期四, 3月 16, 2006

人與動物、家禽、家畜或是寵物的關係,記得看過的《大鄉里快樂日記》內裏也有提及。大鄉里厭倦了倫敦繁忙的生活,遷往市郊居住,他不是做一個住在鄉鎮裏的城市人,而是真真正正做一個能夠適應郊居或是叫農村的生活的人。

首先,他要和村莊周圍的村民結交成朋友,學習採摘蘋果,參與提煉蘋果酒;如何種植及收割乾草,因為可餵牛羊馬,產量多可作出售;亦要學習養羊豬雞鴨等,除 了供應食物外,也可以出售。大鄉里選擇了先學養豬,他選了三隻小豬女,選雌豬是有原因,一來養大後可以生育,二來可訓練專找地菌(松露)(雄豬可不可以找 松露,大鄉里沒有說)。

三隻小豬買回來,養了兩個月,這時候就要決定那一隻可以留下用來配種。用哪一個方法?誰可以找松露就可留下。先用一些散發松露氣味的物料塗在食物上,然後 放入一個半密封的玻璃瓶內,拿入豬欄的某一角。這樣做是看哪隻小豬最先及最有興趣找這個充滿松露氣味的食物來吃和把玩,來決定誰可以留下來。不能留下的, 長大後就要被宰殺,供人類食用。

可以留下的小豬並不是可以一勞永逸,而是要接受訓練,例如要訓練牠喜歡挖地,對有特別氣味的東西有好奇心,還要訓練聽從主人的說話,懂得聽指揮。這訓練不 只是對豬,還有對人。有經驗的帶豬人不是幫你訓練豬,而是訓練你怎樣去訓練豬,頭幾次可能是跟著豬四圍走,訓練了自己的耐性後,慢慢就會懂得這隻小豬是想 轉左還是轉右,你自然會跟隨豬的轉向,或是令豬聽從命令。帶豬入豬欄,在英國是有比賽的,如果有看過《寶貝小豬嘜》可略知一二。

對人對豬勉強訓練完成,要到野外實戰。找松露,每個人都有一個秘密地點,絕對不會讓別人知道。大鄉里帶著小豬,找了一個朋友駕車前往,沿途被蒙眼帶到一個 山丘邊,小豬開始找美食。找松露不是容易,既要判斷小豬向下挖的是不是松露還是蝸牛,另外有時候要幫小豬一起挖,因為不幫牠挖,大鄉里未看見松露,小豬已 吃了入肚。找了大半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一個乒乓球大小的松露。兩個人類竟然立刻從車中取出爐具,三隻雞蛋混松露煎成奄列夾麵包,人和豬一起享用這美味大 餐。這隻小豬亦注定了可頤享天年。

其他兩隻小豬又怎樣?養了一年多一點,終於接受命運的安排,送入屠房。現時英國小屠場已不能存在,豬隻要經中央屠宰。從村莊至屠房有一段距離,送豬上車不 能心急,亦不能讓牠知道快將成為人類的食物。早上先放些音樂,好讓大家(人和豬)都能輕鬆一點,然後要慢慢引領豬隻上車,最終要駕駛約一小時到屠房。豬隻 被殺後,還要請人將豬切成各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用途,例如豬腿可製成火腿,某一部分可製成腌肉等。

星期二, 3月 14, 2006

想不到《億萬少年》這麼受歡迎,未買回來已經有預訂要借,不過這兩天有點瑣碎的事情要辦,加上有點睏倦,待今個星期六再去找。但是今個星期六可能要行獅子 山,下山後趕去百老匯電影中心看《冷血字傳》,回家後又要看塔倫天奴執導的《CSI》,未到星期六,節目已排得滿滿,下班後都是要早點睡覺。

還有,復活節計劃去鳳凰山看日出,打算這幾個星期內會去行鳳凰山一次,先探路,看看由起步點步行至觀日出處要多久。因為打算是下班後乘巴士往大嶼山,然後 轉乘的士往起步點(昂平),這樣便不用露營一天或是要在大嶼山住一天。並不是不想去露營,而是現時交通方便,沒有必要預備太多東西。

好同事說那個令擱置去上海的理由誇張。誇張可能有一點,但是看了那段新聞後,真是沒有了動力。曾經想過一次古運河之旅,即是由北京沿著大運河至蘇州或杭 州,後來找過一些資料,說大運河有數段可能已經不能通行和受人為破壞的種種原因,結果放棄了這個想法。話說回來,真是想去一次大運河。

至於獵人說到的「虐殺」,先說說養寵物這件事。無論寵物是狗、貓、魚、龜、雀或是千奇百怪的動物,由養的第一天開始,即是對這寵物有了一個承諾,像父母有 了孩子一樣。孩子長大成人,有了獨立能力,自然可以振翅高飛;但是寵物就不同了,因為被飼養關係,基本上已喪失了返回野外的求生能力,既然人類拿來當寵 物,理應養至這寵物百年歸老為止。愛護動物協會和漁農署將被遺棄或是沒有人領養的動物人道毀滅,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有些事情說出來很虛偽,因為禽流感而需要大規模撲殺雞鴨鵝等的家禽,不是因為要將禽流感消滅於萌芽狀態或是消滅其源頭,而是我們有錢賠得起。瘋牛症的發 生,是因為人類將動物作為飼料(將馬、牛、羊等打碎混入乾草)供牛食用,結果引致基因改變,禽鳥的情況也可能是如此。禽流感和瘋牛症的可怕並不是在禽類或 是牛群中傳播,最可怕的情況是出現人傳人,到時莫非真是要殺人!

人類和動物的關係究竟會如何發展,真正尋求解決辦法還是來自人類。就以鱷魚「貝貝」為例,我們不是要獵殺,而是將牠放回屬於牠自己的地方。鱷魚如此,為何野豬就遭槍殺?

為求生存,人類要吃魚、豬、牛、雞等,這些動物不會怪責人類;但如果隨意獵殺,不顧其他生物的生存權,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翻看一月份的舊報紙,看到一則新聞,題目是「上街為動物申冤 尊重生命反虐殺」,記得那時還有遊行,表達對寵物的愛護。怎知過了不到兩個星期,西貢發生野 豬被所謂的「狩獵隊」射殺。之前在一月十四日,葵涌已有三隻小野豬同樣遭狩獵隊射殺,其中兩隻更供村民享用。三隻小野豬的父母幸好能夠及時逃走,否則同遭 殺害。

看完這幾則新聞,覺得那些野豬真是可憐,這個世界真是荒謬,明明原本這地方是野豬的樂園,你們人類來了,霸佔了土地還算了,本來可以和平共存,但不知為 何,有野豬在郊外走走,又說是會嚇怕附近的小朋友,又說是會對人類帶來騷擾,結果是一隻都不能留,見一隻殺一隻。那三隻小野豬何罪之有,只是覓食走出了幾 步,見了人類受驚亂跑,就慘遭謀殺。

愛護寵物可以遊行,野生動物就要射殺。全港報章對「愛護」及「射殺」都大篇幅報道,卻只有嘉道理農場會為野豬叫屈,這有何道理!我們不要忘記,「家」字的 寶蓋頂下的一個「豖」字,豖是豬的意思;野豬只是指並未馴化的豬而已,飼養家豬可為人類提供食物,在外走動的野豬就要滅絕,究竟我們離文明還有多遠?

星期一, 3月 13, 2006

跑去買《億萬少年》DVD,一看之下,怎麼會有粵語配音?即是只供香港售買,還買九十九大元,貴一點吧!好,暫不買,還是找回一隻三區或是其他區的 DVD,希望質素會好一點。本來買VCD也可以,但看得DVD多,看回VCD就會發覺線數確是差得遠。要借《億萬少年》的請稍候。

原本想 在三、四月份回上海一行,但是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市規定所有商店的招牌,必須要有中文名稱,不能只有外文的名字,這規定還包括正體字在內。即是說 單是中文正體字作招牌名也不可以,中文正體字也歸入外文類別。這是甚麼道理,你破壞中國文化、你要簡化漢字都算吧,我寫回中文的正寫字也不能?這是個甚麼 樣的政府!去上海的念頭只好暫時打消。

報載美國出了一個人權報告,指中國及香港的人權有倒退跡象,外長李肇星說香港事務不容許外國人說三 道四。前幾天外長開記者招待會,談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 社,他有一名德國朋友,亦不理解日本為何還要參拜靖國神社,說因為神社內供奉了二次大戰的甲級戰犯,並說這是不道德的。奇怪!香港事務就不容許外國人隨便 說,但是說別國事務就引用外國人的說話,請問外長先生,你又採取了甚麼標準?

看《赤裸真相》導演伊高揚訪問,得知這導演是在埃及出生的阿美尼亞人,後來全家移民加拿大,並改了姓氏。這導演是電影節常客及各大影展的經常得獎者,萬一有一次得了美國的金像獎最佳導演或是最佳電影,埃及或是阿美尼亞的傳媒不知會怎樣報道?

昨 天下午去看了《斷背山》,李安用男性角度看問題,如果採用女性角度不知又會怎樣?同性戀是爭論點,實際壓力來自自己、家庭、事業、生活、苦悶等等,找李 安來導演,手法可以含蓄一些,但拍西部牛仔,似乎又欠缺了粗獷,莫非是要配合同性戀主題?但站在蒼茫大地,沒有一點豪情壯志,風景美麗的背後連感情的慰藉 也找不到,遺憾只是我們難忘年輕時的瘋狂。愛情並不是如當初所想,事業總教人沮喪,壓力來自四方,家庭不是避難所,童年時沒有夢想,沉醉以往就可找到填 補?這些都不是逃避的理由。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必須接受生活上的繁瑣。一場吃飯可不可以看電視的爭執,不知會否是李安的夫子自道?李安得導演獎實至名歸,但離最佳電影還有距離,加入爭論議題令平淡的故事更吸引,起碼看電影時沒有像看《慕尼黑》般偷偷看手錶。

星期六, 3月 11, 2006

張翠容有本新書《中東現場》出版,《經濟日報》有專版介紹,題目用了「一切不曾發生 直至它被描述」(書內也是用這句),出自Virginia Woolf。

另外張翠容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介紹了一本書,給我們提供另外一個角度。現時的專欄多是寫自己,既然是寫自己,倒不如看網上日記,可能還會找到好看的網上故事。

Virginia Woolf是誰?如果看過電影《此時此刻》的一定會知道,就是電影所描述的主角,最後投河自盡,結束其一生的女作家。

Simple Plan有首新歌《Untitled》,看電視上的MTV,內容好像是說醉酒駕駛帶來的禍害。沒有看過歌詞,只是憑畫面上猜想。

台灣有本書《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內容簡介:

「維吉妮亞‧吳爾芙,是二十世紀最卓越且具創新能力的意識流小說家之一。吳爾芙不僅被公認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小說家與文學評論家,由於她的小說《自己的房 間》(A Room of One\'s Own)對於當代女性主義立場有出色的論辯,被視為是重要的婦運宣言,她也成為現代西方女性主義的先驅者。而《歐蘭朵》因改編為電影,其女性主義色彩也受 到廣泛的討論。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吳爾芙短暫而豐富的一生;她如何成為布倫茲伯利藝文圈的主要成員,如何與丈夫一起創立英國霍加斯出版社,如何在飽受精神疾病之苦下 完成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誠如作者所言,她的作品多半是在飽受精神焦慮折磨的情況下完成的,只有在寫作《歐蘭朵》時期是愉悅的狀態,可說是吳爾芙的「假 日書」;可見吳爾芙其創作生涯中對抗病魔的辛苦。

即使如此,吳爾芙的創作力仍是源源不絕的。在她於一九一二年與雷納德結褵至一九四一年投河自盡為止的三十年裡,一共完成十五部著作,代表作如長篇小說《燈塔行》(1927)、《戴樂威夫人》(1925)、《海浪》(1931)、以及一部長篇日記、六本書信集等」

星期五, 3月 10, 2006

Piero della Francesca(法蘭西斯卡)

《Madonna del Parto》

據 主持人Tim介紹,皮耶羅.德拉.法蘭西斯卡在母親死後不久,他開始繪製享負盛名的畫《Madonna del Parto》,Madonna del Parto的意思是分娩的瑪利亞,有點名不副實,因為她不是生育,不過她顯得腹大便便。這畫作在小山鎮蒙德志,距聖塞波爾克羅約六哩,這幅畫在原本有一幅 祭壇繪畫的教堂裏,皮耶羅在上面畫上濕壁畫,現在畫已搬去一家破舊的學校,有玻璃保護著,避免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人損毀。

這幅畫是天啟, 天使在瑪利亞兩邊,拉開這頂篷或帳篷讓她現身,同時這和她的動作吻合,她的手按著子宮,肚內的東西和快生下的嬰兒,和皮耶羅以她背後的天幕 營造的奇妙空間吻合。畫作裏的協調,以兩個天使顯示出來,如果你留心點看,就知道兩人相貌一樣,皮耶羅似乎用了相同的草圖或掃描,只是反過來,她們的長袍 和翅膀也如此繪畫,這棕紅色和綠色。畫的中心和最富戲劇性的圖象,是瑪利亞指著裙子掀開的部分。我們有兩種看法:第一是生育,這是基督出生之處,不過我們 也可以看作是傷口,這預示或預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傷口,所以在新生的畫上也隱含著死亡。不過瑪利亞懷有基督,兒子也象徵希望,人們因為基督的誕生獲得拯 救,這是拯救和贖罪之路。

世界各地的人來這裏看這幅畫,不過我們知道它原本的目的後,它的意義更深一層,它是教堂祭壇繪畫時,象徵的是十四世紀托斯卡尼和翁布里亞發展的教派,孕婦會祈求順產,不育會祈求得子。

我們看這幅畫時,將之與皮耶羅其他瑪利亞的畫比較,這似乎較個人化,較少籠統化。我們不禁想到這跟他與母親的關係及她死後的情緒有關。《Madonna del Parto》也許是皮耶羅個人感受最明顯的畫作,不過他傾注最多心力的畫作很快就蓋過其鋒芒。

最 出色作品,是由1450開始,直至1466年完成的《真十字架傳奇》,共十五幅濕壁畫。皮耶羅一開始就別出心裁,他想要實驗和創新,不僅是濕壁畫的技 術。濕壁畫傳統上是在濕灰漿畫成的,皮耶羅一開始就是這樣做,不過修復和清潔時發現,他在濕壁畫表面也用上丹配拉和油,乾掉後就有一層光澤。

其中一幅,牆的遠處是第一個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他打敗了遠處渡河而來的異教徒,畫中絲毫沒有暴力,他做的只是將十字架亮出來,他們靠的不是軍力,而是奇蹟。


《基督復活》

1459 年這大建築物給了聖塞波爾克羅人當聚會場所,皮耶羅早已是鎮裏名聲最盛的畫家,他受託製作一件藝術品,結果就是這個。大多數在這種地方的藝術品會 明確描繪市民的美德,不過這個相當獨特,因為主題是宗教,而且很難描繪:《基督復活》。福音畫提及此事,不過沒有詳細描述。為甚麼皮耶羅要畫這主題?我想 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聖墓。聖塞波爾克羅一名當然也是來自Sepulchre一字,傳說謂基督墓穴的碎片,在祂死後一、二百年帶到這裏,皮耶羅刻劃復活的方 式非常個人化。

我們離畫作底部大約六、七呎,我們要仰望:四個士兵,有些睡著,一些遮住眼睛,似乎不忍看我們看到的情景,然後我們看到聖 墓,這就是神秘之處,因為我們不 知道基督是怎樣出來,我們看不到聖墓棺蓋是否移到一邊,皮耶羅不讓我們看得太多,保住了復活的神秘。另一方面,他畫的基督,卻讓我們看得一清二楚,一個健 碩可靠的人,就像我們任何人一樣,只是個子高大。不過他再次轉變角度,因為我們看著基督,似乎在同一平面,他畫基督時似乎站在同一平面,他這樣做就能讓人 覺得祂是破棺而出,而不是神話似的從墓中升起。再看看基督的雙眼,這是我認為畫作最突出之處,祂直視我們,雙眼依似催眠我們,這不是和善拯救者的形象,這 是度過那一晚,三天來和死亡搏鬥,最終克服死亡的人。祂拿著紅十字架旗幟,象徵祂戰勝死亡。左手邊有光禿禿的樹,右手邊是有葉子的樹,路也平坦得多,左邊是崎嶇得多和陡峭的道路,這裏就讓人可以選 擇。這是道德的畫作,你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不知道到達哪裏的坦途,或是你可以選難行的路——美德之路。我想這就是選擇這幅畫的重點,因為下一個房間就是 聚會的地方,還有審判的地方。皮耶羅運用基督教的核心形象——復活,對法官和快將受審的人說,選擇較困難不過合乎美德的道路。

這幅畫還有 一點值得注意,因為大多數中相信靠在墓穴的士兵,聞上雙眼的正是皮耶羅。這其實就是自畫像。我們當然不知道,不過我認為這個挺不同,因為大多數 畫家在作品裏畫自己時多是睜眼的,看著看畫的我們。不過皮耶羅是西方藝術史神秘莫測的人,他選擇畫閉上眼睛的自己。可笑的是,這幅畫和這個人物,也許是我 們最靠近他的一次。

以下是這一集的簡介:

《名畫大師》一連十二集,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畫派:法蘭西斯卡 (Francesca)、哥雅(Goya)、德拉克窪(Delacroix)、羅丹 (Rodin)、席勒(Schiele)等十二位藝壇巨匠,由著名藝術歷史學家Tim Marlow作導賞,走遍十個國家,足跡遍佈教堂,畫廊,為大家一一解畫。

藝術技巧是手法,名畫背後的精神領域是骨幹,奇聞軼事是創作路上的點滴,感受濃烈藝術氣息之餘,使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Piero della Francesca(法蘭西斯卡)

為《名畫大師》揭開帷幕的,是一直被受忽略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法蘭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13-1492),比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還要早,留存作品少,富神秘感,擅長透視畫法,並以繪畫宗教作品著名。

藏 於意大利阿雷素(Arezzo)聖芳濟各教堂的「十字架傳奇」(Legend of the True Cross),是最精采的代表作:十五幅壁畫、天花板畫,活像一部長篇聖經故事,經過十五年的修復,於今年四月再度呈現世人眼前;與達文西的「最後審判」 (The Last Judgement)相比,同樣是舉足輕重的曠世巨作。他亦喜歡親身上陣,把自己畫入畫中,如在Misericordia Altarpiece中就有他的蹤影,在「基督復活」(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把自己的母親當成繪畫聖母瑪利亞時的模特兒。後期,在幾何和數學方面著書立說,其中對人體比例的研究,為後來文藝復興的畫家奠定根基,影響 至深,是文藝復興的先鋒。
《富蘭克林的智慧》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s" - Benjamin Franklin

將稅比喻死亡 富蘭克林名句

昨日一大清早電視便播放著被烽煙市民批評得體無完膚的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說:「人生中有兩樣東西必然發生的,就是死亡與交稅。」昨日不太領受此幽默的市民頻呼:「新正頭還未過,大吉利市!」

其實,把死亡與交稅收連在一起談,是美國二百多年前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句,流行至今:「除了歸西和交稅外,世上沒有肯定發生的事。」

富蘭克林可說是美國第一個國際知名人士,被譽為民間科學家,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國獨立的過程中,他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策劃美國第一座公眾圖書館,第一家全國 性報章。他留下的名言,不少至今廣為人用,如人人也愛引用的勵志句「無痛苦,哪裏有收穫」(no pain no gain)。

唐英年以美國名句喻稅收,是否有人教路?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說,這句話街知巷聞,做財政司或財長的,一定懂得。財政司當然自己引用自如,不用他人教。在電 影《情約今生》(Meet Joe Black)中,戲中著名男影星畢彼特飾演死神,但他卻以國家稅務局調查員來掩飾身份,戲中畢彼特多次引用富蘭克林這名句。

(2006年2月25日《經濟日報》)

以上一篇是取自《經濟日報》,本來想找出這名句的出處,但當在網上書店找到一本書《富蘭克林的智慧》,看過簡介,對於找名句的出處似乎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富蘭克林一生名句甚多,反而看看這本書或是《富蘭克林自傳》來得更實際。

曾向別人查問誰是富蘭克林,得回的結果大多都不太肯定。剛才翻查資料,證實富蘭克林並未當過總統,他在1790年逝世時還是華盛頓做總統。有一位同事和我 開玩笑說,你不用這麼認真,可能唐英年也不知道那句話是誰說的,就算知道是富蘭克林說,也未必知道富蘭克林究竟是誰。下面一段是《富蘭克林的智慧》這本書 的簡介,開首的一句也可能有錯,因為沒有可能是二十世紀,應該是十八世紀吧。

《富蘭克林的智慧》

富蘭克林是二十世紀初美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作豐富的暢銷作家,更是個充滿創意的發明家。在他的報紙文章、革命論述、私人信件、科學論文裡,總是以一貫輕鬆幽默的口吻,道出對人生與社會諸多面向的精闢見解。
本書深富娛樂性與知識性,尤其對於人性內在隱晦的幽微面向,更具鞭辟入裡的獨到見解。

書摘:
# 忠實的朋友有三種——老妻、老狗,和現金。
# 不要信任,不要競爭,不要打賭,不要借人錢;如此便可平靜過一生。
# 運氣和女人的美貌一樣不可靠。
# 大多數人都會報答小恩惠,稍大一點的口頭致謝,對真正的大恩惠則忘恩負義。
# 當心年輕的醫生與老邁的理髮師。
# 多少人毀於成功。
# 憤怒總有理由,但理由通常不佳。
# 能夠休息的人,比能攻城掠地的人偉大。
# 讀了這些語錄,你不覺得自己變得更豁達,意境更高一些了嗎?
封底文字:
班哲明富蘭克林是一個有多種才華的人,作家、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媒體人,都不足以涵蓋他的全貌,他沒有受過太多正式教育,卻能成為許多人學習的老師,他一生中說過許多充滿睿智與機鋒的話語,都是智慧與練達的結晶。 ──趙少康
# 論貪婪:慾求一多,再多的東西也滿足不了。
# 論罪責與自傲:只有少數人敗在絕望手裡,自傲卻毀了許多人。
# 論朋友與敵人:交朋友要精挑細選,換朋友更要深思熟慮。
# 論如何在人生中獲得成功:同時追兩隻兔子,不但一隻抓不到,也會讓另一隻脫逃。
# 論愛與婚姻:黃金必須經過火的試煉,女人必須經過黃金的試煉,男人必須經過女人的試煉。

富蘭克林生平(網上找不到正體字,只好用簡體字)

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州的波士顿。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富兰 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 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 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 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就是在当学徒的这段时期里,富兰克林把在学校曾两度考试不及格的算术学了一遍,又读了赛勒和舍尔梅的关于航海的书,从这些航海的书里,他接触到了几何学知识。他还读了洛克的《人类的悟性》和波尔洛亚尔派的作者们写的《思维的艺术》。富兰克林的学习日渐深入。

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 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 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 不到三十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来 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尼亚州议会秘书。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 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富兰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正当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时候,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实验仪器, 积极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从1757到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 作。1776年,已经七十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 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富兰克林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是在亲人环护中度过的。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 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 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星期四, 3月 09, 2006

唐司長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日前出席一個名叫「香港經濟脈搏及發展策略研討會」,並在會上發言(詳見2006年3月7日《明報》),引用創世記第四十一章的內文作為發言要點。

唐英年的發言內容不曾細看,但從他引用創世記第四十一章來說,這實際上的一篇政治宣言——競逐下任特首選舉。

第四十一章的大概內容說到法老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河邊。有七頭母牛從河裏上來,又健美又肥壯,在蘆葦中吃草。接著,又有另外七頭母牛從河裏上來,又醜陋又瘦弱,站在岸上其他母牛旁邊。這些醜陋瘦弱的母牛,竟把那些健美肥壯的母牛吃掉,法老就醒了。

另外法老作了第二個夢,夢見一根麥莖,長出七個麥穗,又肥壯又美好。接著,又長出七個麥穗,又乾瘦又被東風吹焦了。這些乾瘦的麥穗,竟把那七個又肥壯又飽滿的麥穗吞下去,法老就醒了,原來是一個夢。

後來法老請來約瑟解夢,約瑟告訴法老,兩個夢其實是同一個意思,神已經把所要作的事告訴法老了。意即是埃及會有七年豐收,但接下來會有七年饑荒。法老尋求解決方法,請約瑟掌管埃及(見39-41句):

39 法老對約瑟說:「神既然把這事指示了你,就再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見識有智慧了。
40 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人民都要聽從你的話;只有在王位上我比你大。」
41 法老又對約瑟說:「你看,我任命你治理埃及全地。」

跟著埃及全地連續七年豐收,但接下來各地真的出現了連續七年饑荒。正因為埃及有約瑟的管治,能夠避開了這七年的饑荒,亦只有埃及仍有糧食。

創世記第四十一章的全文:

http://www.wwbible.org/ver2/Onlinebible/ncv_big5/010/041.html

唐 英年引用這一章,省卻了第二個夢,似乎第二個夢境更能解釋現況。姑勿論如何,唐司長這樣說,他自比約瑟昭然若揭。他今年發表這份財政預算案,終於達到滅 赤的目的,從他發表日起,大家可看到他的意氣風發。例如,曾蔭權不能滅赤,梁錦松說要到2007-8年才可達到滅赤,結果唐英年第三份財政預算成功滅赤, 他的功績自然比特區政府成立以來的上兩任財政司司長來得偉大。

成功滅赤本來沒有甚麼大不了,外圍經濟強勁,日本經濟也逐步脫離困境(其實 日本經濟從來都沒有大困境),香港經濟自然增長,加上走回高地價的舊路,滅赤 (其實是一個數字遊戲)只是一個加加減減的問題。但為何唐英年今次如此高調既引用富蘭克林的名言,又引聖經內的說話呢,原因只有一個——下一屆特首。

如 果有留意,唐英年今次預算案後的各場答問會中,他從來都沒有說這是在特區政府的領導下,或是香港市民的共同努力,他只在暗示自己的有見識有智慧,正因為 他有「有見識有智慧」,下一屆特首自然是囊中之物。他是在正正表明,香港成功滅赤,經濟並且有增長,全是他的功勞;曾蔭權不能的,他能;曾蔭權民望高,持 著有盈餘的預算案,他自己的民望也不弱。況且今年不派糖,明年是「大選年」,明年的預算案才減稅,自然皆大歡喜,民望急速上升,當特首自然有望。

他還說出了一個「真相」,他是能夠「解夢」的,今年出現第一隻肥牛,明年會出現第二隻,若果當選特首,任期五年,剛好就有七隻肥牛。如果請他掌管特區,七年豐年後的七年荒年,全香港仍會有糧,更何況這是神的旨意。

唐英年可以有他的政治宣言,他可以競選特首,他在美國受教育,他喜歡明刀明槍,我們沒有意見。但是自比約瑟,暗示神的旨意,他會不會高興得太早呢!
答問

今天挺忙,又睡眠不足,見有五個回覆,偷懶一天,只答問題。

多 事人:你以為我不想一時下班嗎,怎知周一嶽深夜才有話說,你要知道我是一個盡責的人,必然要留守至最後。工作完成,抬頭一看已是一時十五分,想走也不 成。我們七人小組,可以組成「七俠蕩寇誌」或是「七人和諧小組」。據聞是想請人,但一時間又找不到(可能薪酬過低),所以職位一直懸空。

福爾摩斯:之前究竟講過甚麼動向?是你的還是我的?我們又怎會有你們的「福利」。

不是劉備:《億萬少年》DVD還未收藏,或許今個星期六去採購。至於外借……請來電郵,待有空時(或已買時)送到。提起一借,在家中發現一本書已甩皮甩骨,看清楚才發覺這本書是借回來的,那應該怎辦?還有一本,內裏有作者的簽名,同樣不是我的;另一本在重看中。

半桶水小老師:這個人已招認是誰,本來可以不理,但是經他們處理的文件中,經常出現富蘭克林的名句,你們怎麼不知道富蘭克林是誰?

假如我是一條河:究竟是甚麼河呢?可能是電影主題曲。你說我過份,對呀,因為我是抄的(有點慚愧),原文是出自《經濟日報》,還有下半段,待我回家找找再補上。至於富蘭克林,半桶水小老師已答了,至於詳細的,可看《富蘭克林傳》: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zhuanji/fkl/fkl.html

內有生平介紹。富蘭克林有很多名言,至於這句出於何處,要認真找找才能答你了。這兩天的報紙還未看,待看過內容再說。

《太陽報》引富蘭克林的資料可能有錯,記憶中富蘭克林有兩個,一個曾當美國總統。上網找資料很費時,暫時沒有詳細閱讀其他資料。

星期三, 3月 08, 2006

《美麗島》

二○○四年十二月,羅大佑在台灣出了一張唱片《美麗島》,由於是獨立發行,香港似乎較難找到(真正原因是自己沒有認真去找)。最近朋友從大陸買了一張給 我,大陸版比台灣版少了幾首歌,但大陸版就必定有這首歌《阿輝飼了一隻狗》。單是這方面,已看到大陸方面有點幼稚,你以為羅大佑在大陸開開演唱會,唱唱 《阿輝飼了一隻狗》就以為是反台獨嗎?哈,誰不知這些人早年就有台獨的傾向,現在市場開放,為生活、為理想,或是為錢財,台灣與大陸都可通吃。

這些都不說了,還是說回唱片。暫時只是開始聽,除了第一首《伴侶》外,其他的沒有拿著歌詞真的不知他在唱甚麼。似乎要每首歌強迫自己聽五十次,聽到自己開 始聽懂為止。今次仍是頗為電子化,又是一張極具個人風格的唱片。去年初聽他的演唱會,有些少失望,原因是太側重香港的市場,減少了他個人的歌曲選擇,還好 他和伍佰合唱表現精采,挽回多少失落。

星期二, 3月 07, 2006

《億萬少年》(Millions)


電 影《億萬少年》(Millions)最近出了DVD,想起去看這電影時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不過看後有多少喜歡這電影。各人有各人的城堡,橫財從天而降, 究竟我們怎樣去面對。夢見聖人,希望能給指引,奈何道路是要自己去走。不過,電影帶出來的問題仍然甚有趣味,到底也是不義之財,無論怎樣花也是一件錯事; 但當用之滿足一己之欲是錯誤,豁出去運用卻可令更多人受惠也是錯的時候,究竟甚麼才是對!電影最後雖有點虛偽左傾的夢想,歸根究柢,金錢萬能萬惡在乎自己怎去運用。

導演丹尼波爾另外有《同屋三分驚》、《迷幻列車》、《迷幻沙灘》等電影,但全沒有看過。另外一張新的DVD《慕尼克恐怖突襲》紀 錄片,內容訪問了其中一位當 年參與襲擊的恐怖組織成員,講述當年事件的詳情。此紀錄片也有爭論,就是說到西德在整件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對是錯,留待觀眾判斷。
富蘭克林名句

把死亡與交稅收連在一起說,是美國二百 多前年前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名句,流行至今:「除了歸西和交稅外,世上沒有肯定發生的事。」(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s)

但聽聽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預算案後說甚麼:「人生中有兩樣東西必然發生的,就是死亡與交稅。」
七十八屆奧斯卡頒獎禮,李安得了最佳導演,還好最佳電影不是《斷背山》,不然明天所有中文報章的標題肯定全部都是「華人之光」。聽聞各大報章介紹李安,將由他小時候開始,直到他今時今日的成就。如果讀者們稍不留神,以為李安已經死了,所以介紹他的生平以及過往作品。

如果史畢堡得獎,不知以色列的報章會不會刊登「猶太人之光」的標題,這個真是值得研究。有一次更離奇,不知是甚麼運動會,有一個亞洲國家拿了冠軍,新聞報 道可以如此說:這是首個亞洲人奪得的獎牌。作為亞洲人的一分子,真是感到無尚光榮。照道理,如果是挪威人或是阿根廷人贏得比賽,我們也應該覺得高興才是, 因為我們同是地球村的人。

剛才在地車站等人,拿了一本書在看,等了約十五分鐘,看見人潮的走向,有點趣味。是日驚蟄,依然有很多人祭白虎和打小人,世間上的小人仍是那麼多?有點存疑。鵝頸橋已經變遷,昔日盛況依然,中國文化可以延續的最佳例證。

果然變化比計劃還快,以為懶懶閒,一切如常時,突然又接獲通知,說到下星期的事。既然還有一個星期,就留待下星期再算。有開始,自然有結束,非要再努力不可。

星期一, 3月 06, 2006

《三十以後》

本來今天可以寫日記,奈何被罰打了千多字,跟著又要替那個多事人做事,更是一連做多件,去洗手間都給喝轉頭,結果一點時間都沒有。算吧,唯有寫歌,今次只寫簡單的,來日再詳細逐曲介紹。

侯德健開始寫《龍的傳人》時,並不是太喜歡這首歌,及後他出了一張唱片,才慢慢喜歡聽他的歌。當年侯出走回大陸,李敖寫了一篇文章,說到侯向他借錢的事, 有一次中午飯後往圖書館打書釘,意外看到這篇文章,內容說到一個藝術家的悲哀與無奈,也說到困在台灣的局限與困境。《三十以後》是侯德健回大陸後出的第一 張唱片,無論在台灣還是回大陸,同樣遇到無奈與困境,只不過體會各有不同。

是不是要三十以後才明白,各人有各人的不同體會。喜歡這首歌,亦經常引用這首歌的歌詞,例如:「變化比計劃還快」、「把春夏秋冬全關在門外」、「想愛的盡管去愛」、「只不過願打願捱」;但當唱到「看自己的老婆只好發呆」時總會給人望一望。

三十是一個臨界點,侯寫這首歌時應在三十歲前後,自己聽這歌時也在三十歲前後,轉眼十多年,歌中所說一一應驗(除了一句)。我們贏不了,但我們卻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

《三十以後》侯德健

三十以後 才明白 要來的 早晚會來
三十以後 才明白 想愛的 盡管去愛
三十以前 學別人的模樣談戀愛
三十以後 看自己的老婆 只好發呆
三十以後 才明白 多少童年往事
只不過願打願捱
三十個春天看不到第三十一次花開
三十個秋天收不到第三十一籮小麥

三十以後 才明白 變化比計劃還快
三十以後 才明白 一切都不會太壞
三十以前 闖東南和西北異想天開
三十以後 把春夏和秋冬全關在門外
三十以後 才明白 大江東去浪淘盡
一代又一代 更有新一代
誰也贏不了 和時間的比賽
誰也輸不掉 曾經付出過的愛

星期日, 3月 05, 2006

答問

先答福爾摩斯,暫時可告訴你的一件事,就是沒有人要離開(想有人離開也難)。事情在變化中,待有定案時再說。

至於多事人,待我想想才回答。有沒有聽過一首歌《三十以後才明白》?不滿難免,但於事無補,倒不如將精神放在其他事上。

星期六, 3月 04, 2006

好像是有人寄過給我,既然談開工作,倒不如轉一轉角度。多事人請留意。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明白……

相 隔幾個月,又見夕陽伴我上班去。同事昨晚來電,說上班時看報紙,被上司責罵。同事顯得有點不快,這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啊。那些上司們就是不明白,看報 紙,全因為工作作準備。一上班,首要舒展身心,最好先來點音樂,跟著看看報紙,瞭解這個世界的發展,預測股市的起跌,這個可為明天入市訂下策略,接下來才 有心情工作。

又例如提早下班,不要以為員工散慢,不願意工作。其實員工全為公司著想,第一,提早下班,意味著工作能夠提早完成,不是因為 工作量少,而是員工們手腳快, 如果能夠建議工作完成後可下班,這麼所有的工作必定提前個多兩個小時完成,不但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員工們會更加落力工作,為能提早下班而努力。第二,既 然員工們提早了下班,即是公司的固定支出會減少,因為節省了電力、水或是無形的支出,公司又可增加其他的產品,但又不用多租借地方,這一來一回,公司增加 了收入,員工們做得快樂,自然流失率大減,對公司有歸屬感,所造成的破壞也減少。

在這裏舉一個例子,剛才去茶水部洗杯,不知何解,見到整個星盆都是茶葉渣,究竟是誰人如此不顧個人公德,唯一解釋的是,這人一定是太熱愛這間公司所致。

上司們對提早下班當然不會贊同,他們就是不明白,提早下班,即是員工們有更足夠的休息時間,有了足夠的休息,明天上班是不是能夠更有精力、更加精神,這自然又會提高工作效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工作效率高,能加快完成工作,提早下班,有良好休息,明天繼續。

又 例如放假,上司們老是不願意員工們放假,認為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員工放假,一定又是去逛街、看電影、唱K、消夜、飲酒、睇波……等等。上司們就是不明 白,看似在花費金錢與時間,但實質是提高消費,增加對這個世界或是這個社區的認同,對這個世界的認同,自然可以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即是未結婚可以找對象, 結了婚可以找將來諸如此類,人生有了目標,工作就會更加起勁。假期一完,收心養性,明天自然會更加努力工作。

又例如遲到,你以為員工們想 遲到的嗎?如果是一個不盡責的員工,他又怎麼會冒著遭上司責罵的危險,就算遲到都要上班。如果遲到要遭受責罵,我會選 擇詐病不上班;正因為自己太熱愛工作,所以各種理由也阻擋不了我。遲到也要上班的理由,無論是貪睡不知起床,還是臨出門前要做妥家務,或是要和另一半纏綿,又或 是要去附近花檔買朵黃色玫瑰或者水仙,因為我的至愛坐在斜對面,如果上司們知道員工的苦心,遲到又有甚麼緊要。

又例如工作時上網、寫電 郵、查資料等,這個應該要鼓勵才對。既然公司已經付出了上網費用,員工們只是善用公司資源,工作不是太忙碌時,一面上網收電郵,一 面下載幾首熱門音樂,電腦轉一轉,又可看到世界最新時裝、奧斯卡電影的介紹,既豐富了知識,對潮流又能充份掌握,待要工作時自然得心應手,腦筋動得更快, 生產力相對提高。

但上司們就是不明白……

後記:B先生經常和我談工作,為甚麼不談遊山玩水?有些事情你也要習慣,故意挑剔的同時,背後可能有著另一個目的,至於是甚麼目的,有時候根本毋須去理會。如果你認為是無理的,待轉身六秒後,把剛才的事忘記,繼續追逐屬於自己的朝陽。

星期五, 3月 03, 2006

旁邊有人在驚叫,似是發現新大陸,對新晉的寫手說:「這個月開始有張小嫻。」這個名字很熟,但究竟是誰?為甚麼要大驚小怪!

自己繼續旁若無人聽著歌,扮忙做著事。突然有人走過來說:「你在聽Eagles的《Tequila sunrise》?」這個真是給嚇一跳,你也喜歡聽Eagles?一向甚少傾談,這樣就有了話題。他說聽Eagles是由唱片「Hell Freezes Over」開始,並特別喜歡《Hotel California》,最近還買了一張CD,只得四首歌,要一百多元,覺得甚貴。

《Hotel California》歌曲及大碟所表達的是加州情懷,性、毒品、享樂,自知而不能自拔,難怪一出已成經典。

喜歡Eagles已是很久以前的事,由唱片「Desperado」開始,內裏正是有這首《Tequila sunrise》,屬於比較冷門,買他們的唱片則是由一張精選大碟開始。聽「Desperado」時不大瞭解整張唱片,及至最近才知道全張唱片是一張概念 唱片,內裏是說及十九世紀美國中西部關於亡命之徒為概念的作品。喜歡《Tequila sunrise》,是因為龍舌蘭這名稱。「Hell Freezes Over」內的版本,是「不插電」現場版,四支結他,其中一支好像名叫斑鳩琴,另一支應該是電結他,只不過全曲以木結他為主。和諧的結他,合拍的和音,帶 一點點無奈,不求甚解,純自己喜歡的感覺。

Eagles
Hell Freezes Over (1994)
Tequila sunrise

It's another tequila sunrise
Staring slowly across the sky, said goodbye
He was just a hired hand
Working on the dreams he planned to try
The days go by

Every night when the sun goes down
Just another lonely boy in town
And she's out running around

She wasn't just another woman
And I couldn't keep from coming on
It's been so long
Oh, and it's a hollow feeling when
It comes down to dealing friends
It never ends

Take another shot of courage
Wonder why the right words never come
You just get numb
It's another tequila sunrise,
this old world still looks the same,
Another frame, mm...

星期四, 3月 02, 2006

回覆

先答了中間人,你們的事情我不知道;我的事情和這個無關。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非常忙碌。

至於發揮你的領導才能方面,你提出的方案,我覺得你有點失職。不是一星期五天工作嗎?怎麼會一個月才放多一天假!你要為他們全力爭取,好讓有更美好的明天。
以下一段於2003年在網上流傳,一段預言式的歷史,後來竟然成了事實。見證了大時代,看著一個地方的盛衰,機緣巧合,有幸適逢。

《建華之亂》

建華末年,行中央集權,以二十三治國,土地跌價,百姓失業,負資嚴重,饑餓頻仍,賦稅繁重,天災流行,N57,H5N1,SARS肆虐,高官專權,低官亂政,使得流寇四起,民不聊生,以華眾叛親離。

港以金融,轉口立國,人民收入大致穩定。然建華不恤民力,動搖國本,大興土木,入不敷支,國庫空虛。建華一統後,巧遇金融風暴,加上君主昏庸,坐以待斃,則民不得不怨耳。

由於治術不以民為本,往往重視國庫而忽略個人,因此民怨沸騰。港又因推行高官不負責制,如四三凌志事件,沉迷國寶,及至肺炎肆虐,導致速亡,史稱《建華之亂》。

星期三, 3月 01, 2006






羊年模型巴士

約四年前,城巴推出了一部羊年巴士模型,行走編號是8X,那時候就是在北角利用8X往柴灣上班。在北角上班時,比較難準時下班,又要趕及赴柴灣,雖可以乘 地車,但是到杏花又是轉乘廠車或是小巴,覺得更費時,於是改乘8X。8X由北角至柴灣約二十分鐘,和乘鐵車轉小巴時間相若,班次較頻密,可惜的是有時候 會受銅鑼灣一帶塞車影響了班次。

另一個喜歡8X的原因,是這路線的巴士多選擇用丹尼士巨龍,未進行翻新前,801-829上層是三座位;830只此一部樓上是兩座位的同時,下層的兩座位 同上層一樣,造成下層有點狹窄。831-860是兩座位;861-880兩座位之餘還有頭枕,另有行李架,當時可能用來試驗行走機場線。其中一部870某 年農曆年初三曾在灣仔天橋翻車,大修後目前仍在行走。

另一部模型同樣是丹尼士巨龍,號線則是118。曾有一段時間,乘搭118或N118往來柴灣至紅磡隧道口或是旺角轉車,亦是比較快捷的巴士路線。兩部模型雖在不同時間推出,但先後都成了自己書架上的收藏品。

據城巴網頁介紹丹尼士巨龍:

「801-880

一九九四年,城巴成為首間引入丹尼士巨龍十二米空調巴士的巴士公司,用以行走該公司於九三年接辦之多條路線。這批巴士的車身由都普廠生產,但由於該廠只供 應巴士車身組件予巴士營運商自行組裝,而本身並沒有能為大批巴士進行裝嵌的設施,因此城巴便把車身的建造工程,委託葡萄牙Salvador Caetano廠負責。在一九九五年(831-860)及一九九六年(861-880),城巴再增購了兩批同類巴士。

所有十二米巨龍空調巴士都在專利路線務,主要是行走柴灣及小西灣區的路線。城巴亦已在二零零一年開始,陸續為第一批巨龍(801-830)進行全面翻新工程。」
收到一封長信,要動動腦筋才懂得回信,好在最近重看一本書,但要看到第二十節才稍稍懂得作者想表達的事情。另外來信談到《生還者》,剛巧今個星期六開始有新一輯播放,至於今輯會不會看,主要看時間而定。他說到:

「上 次你談到對《生還者》的一些觀點,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生還者》之前,我很少看國際台或明珠台這類節目,可能因為先入為主,覺得這類節目 大概像無線一些競技比賽遊戲之類的節目一樣,以娛樂為主,無聊兼得啖笑,但自《生還者》後才完全改觀--覺得《生還者》娛樂與啟發性並重。

不 同的遊戲有不同的規則,而不同規則又決定了誰是「生還者」。記得遊戲初期,比賽是以體力分勝負,因此大部分男性得以「留低」,有趣的是,愈到後期,比賽 已逐漸側重其他標準,如平衡力,靈活性,甚至智力等等,而且男性因為過於侵略性,往往成為部族大會淘汰的對象,因而男女比例到最後出現了逆轉,我認為這是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莉迪亞曾經在早期幾乎被淘汰,但她沒有放棄,為隊友提供糧食,作出一點影響力,結果她捱到最後四強;甚至是最後的生還 者丹妮,她也是憑著毅力支持到最後。 有時現實也是如此,只要捱過那一刻的困難,往後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反,某次競技的勝出者或大熱(如仙迪)卻不代表能最終能跑出……雖然競爭是殘 酷也是必然,就如森林定律一樣,但只要盡了力,成敗不必太過執著。」

點解他可以記得大部分參賽者的名字,除了個別之外,自己看後差不多全不記得。

開始要進行特訓,準備復活節期間去鳳凰山看日出,要個多兩個小時衝上山頂,現在真有點難度。日前去買電筒,才知有不用電池、自我供電的電筒,行山杖廿多元已有一支,這些玩具可不可以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