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1, 2006

種子

  臨近聖誕節,交通大混亂,銅鑼灣塞車是意料之中,加上工展會、賽馬日交通更見擠塞。擠塞有擠塞的秩序,既然是意料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盤算,奈何怎樣計算,給香港的「特警」(不是特區警察,而是特別無用的警察)一指揮交通,變相製造更大的阻塞。
  如果稍有留意,自會發現自從回歸「祖國」之後,不知何解,每年年尾,維多利亞公園附近一定有修路工程,不是修建天橋,便是掘開高士威道一段路重鋪,但又每次都未曾完工,又必定在年宵花市前草草修復,重開給汽車或是行人使用。回歸後每一年如此,每一年都會有幾天「人為」交通嚴重大阻塞。
  特區政府的無能表現,莫過於每年維園年宵花市完結後,殖民地統治時,農曆年初一早上八時前一定已將維園清場,頂多只留下清潔工人灑水清洗地面;反觀現在,到中午打後,仍見工人忙於收拾殘局。這究竟是甚麼分別,令到工作效率會有如此分野?
  唯一比回歸之前處理得更快、更是迅速的,就是對付示威人士。君可見最近「特警」們對付反對拆天星鐘樓的一群示威者的處理手持便可知一二,十個警察對付一個示威者,就算是一個極權國家,面對眾多傳媒,一時間也未必會動手清場,但特區政府持著有國家作為後台,拉幾個示威者有甚麼大不了。你要保護鐘樓嗎,拆下來就立刻運往垃圾堆田區棄置,而且是打個稀巴爛,看你們又奈得特區政府甚麼何。
  今天撒下仇恨的種子,將來有機會開花結果,只不過到時候我們還有沒有這一片自由的天空?

星期三, 12月 20, 2006

  工作間牆上掛有一個電鐘,比正常時間快五分鐘左右。從來都不依這個電鐘的時間作準,因為電腦上有一個正確的時鐘。
  每次同事們因為各種原因而遲了交貨,某幾個人總喜歡說原來這個鐘是快五分鐘的,早知道就不用這麼趕。其實他們已經比正常時間慢了十五分鐘了,還可以這麼說,這究竟是甚麼心態?
  牆上的電鐘確是顯示快了五分鐘,但他們何曾尊重過時間!

星期二, 12月 19, 2006

  到現在始終都不明白,為何香港各大報章傳媒,每逢聖誕、農曆新年期間,總喜歡在每頁紙的頭頂或是旁邊加上「慶祝聖誕,並賀農曆新年」的祝賀語和配合節日的圖案,究竟內裏是甚麼原因,真是一個永遠不能解開的謎。
  既然聖誕節是值得慶賀的節日,因為是救世主耶穌降臨;那麼復活節就更加應該大肆慶祝,因為神蹟顯現,耶穌復活。但是為何在復活節時,又不見本港報章有祝賀字句和節日圖案,這就頗耐人尋味。
  如果聖誕、農曆新年、復活節要加上祝賀語和圖案來慶祝,那麼佛誕、國慶、端午、清明、重陽……甚至是毛澤東壽辰、鄧小平壽辰(這個是要向北京示好)、孫中山壽辰(如果覺得這人是國父的話)、報慶(更當然要慶祝)等等,都是應該加上祝賀語和圖案,以示一視同仁,大慶特慶。但很可惜,在這些日子裏,全不見各大報章傳媒有任何表示。這究竟為何?
  可能有一個無聊鬼,某年聖誕節、農曆新年時寂寞心起,手癢癢地在某個角落加上一個聖誕圖案、新年賀語,結果引來了一個全港大跟風。
  這等完完全全沒有性格的事,只有那些自稱為有文化及愚蠢的人最喜歡去做。

星期一, 12月 18, 2006

  要乘地鐵往樂富,好像是鄉下仔出城。一向都是乘巴士上下班,乘地鐵的機會很少,一去到地鐵站,第一件事先瞭解各路線途經甚麼地方,或是在那個車站轉車。路線圖上明明印著油麻地站可以轉乘觀塘線,但是在列車上聽不到廣播,一時間不敢下車,要到旺角站才聽到指示,於是乖乖地在這裏轉車,心中仍然有一點惶恐。
  樂富地鐵站較為熱鬧,步行至杏林街則比較清靜,香港佛教醫院就在這條街上,一條街的名字配合醫院的存在,以前替花道起名字的人也有點意思,不過近年來這種「雅興」也日漸消失,回歸「祖國」之後更愈來愈媚俗,只為消滅以前殖民地時代所留下的一切,就如我們對待元朝歷史,根本將元朝踢出中國歷史之外,或是不承認有元朝的存在。
  佛教醫院遙望獅子山,對於病人可能沒有多大興趣留意,但對於一個探病者來說,則覺這裏的環境不錯,也許又會不得不覺得,以前英治時代所選用的醫院用地,雖然大部分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確是養病生息的好地方。反觀現在,除盡向地產主義低頭之外,全沒有顧及全港市民的生活環境。
  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拆與不拆,可能不是甚麼集體記憶,而是除了要抹去殖民地的影子之外,我們還有甚麼可以選擇?

星期五, 12月 15, 2006

古惑天皇不夠古惑 王岸然

古惑天皇不夠古惑 王岸然

  古惑天皇一案,以法律的觀點而言,是十分勉強。不要以為香港有這宗全球首次告入BT的案件是一種光榮或是功勞,這只是突顯了香港的普通法法官水平差,有輕易為政治服務之嫌,而別的普通法地區的法官以法斷案,專業認真,自然不會輕易發生這些案件。
  筆者有些少盜聽塗說的內幕故事。話說當時曾俊華新官上任,極想搞件這類案件立威,於是古惑天皇成為被監察的目標,已有一段時間。意外的是,當時他上載的是三套舊電影,而不是周星馳的新片,但因已經勞師動眾,亦只好照上court搏一搏。
  或許大家會問,司法在香港不是獨立嗎?政府一般而言的確不能干預法官的工作,但每一個法官的品性如何,性格有何特點,亦有些官較喜歡與政府打好關係,安排甚麼官去審甚麼案件,會得到甚麼結果,也是一門技巧。
  筆者說天皇不夠古惑,因為他曾經對執法人員承認BT。其實若然他不開門,就算有搜查令亦先關上電腦,然後不說話,不合作,舉證會十分困難。
  BT若非謀利,只是民事侵權行為;若要構成刑責,版權擁有者的利益要受到極大損害(seriously prejudiced),在這件案的情況明顯不是,在法律觀點上難以令人信服。這案若不被終審法庭推翻,則幾乎所有BT上載行為皆有刑事犯法的責任,這是十分擾民的,亦令到香港的司法予人以類似大陸或新加坡等地方一樣,就是行政的威權重於司法的獨立性。

(摘自《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人民部落)

「缺少溫暖」

  工作上有點不稱意,明知多努力都會白費,於是和同事說,上司們只喜歡字。喜歡字,不是指喜歡中文字的字,而是喜歡字數多的字,即是等同喜歡量,並不等同喜歡質。如果他們真的會刪字的話,太陽會從西邊升起。結果?當然太陽依舊在東方出來。
  「為何這般不開心,人生不是追求快樂的嗎?」
  「我可和你不同,我做人有喜怒哀樂。況且人生還有追求真善美,不見真善美,又怎會有快樂的日子!」
  ……
  突然想起了一首歌,是周潤發唱的,是一首電影主題曲,電影是《我在黑社會的日子》,沒有看過電影,當時喜歡這首歌的原因,是這曲由羅大佑所作。歌詞中有「曾熱的面孔,漸缺少溫暖」。要唯唯諾諾很容易,但始終不是我所想。

飛砂風中轉 周潤發

曲︰羅大佑
詞︰林振強
編︰羅大佑

人在風暴中 無奈的打算
如像風砂 倦也須兜轉
無奈的疾衝 無奈的刁轉
曾熱的面孔 漸缺少溫暖
嘿喲 哼嘿喲 飛砂風中轉

情〔人〕在風暴中 難預早打算
人被風浪衝 聚也許苦短
其實風是空 無奈斬不斷
埋沒幾段恩 剩了幾多怨
嘿喲 哼嘿喲 飛砂風中轉

年月消逝中 才悟風中轉
全為貪順風 沒作主挑選
如今逆風 豪邁的奔遠
重拾心內真 撞碎風千串
嘿喲 哼嘿喲 風吹我吹不斷

嘿喲 哼嘿喲 風吹我不打轉

星期三, 12月 13, 2006

正體

  換了新電腦,自然甚麼都是新的,軟件是新,版本也是新,連上網的體驗都是新。一打開「火狐」,這個版本比以前流暢得多,跟著一轉到Mozilla,怎麼會寫著「正體中文網站」,頁面底下部分則寫著「正體中文/台灣」,一時間沒有多大留意,想是內裏必有原因。
  因為要將所有書籤抄過來,花了一段時間,再次登上《維基百科》,奇怪的事情又出現了,開始頁頂部一是寫著「簡體」,一是寫著「港澳繁體」,另一竟然寫著「台灣正體」。台灣何時終於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對於台灣獨立與否,近來的看法是交由當地的人民作決定,這樣說當然又會給人反對,一位同事經常說我贊成台灣獨立,經過這次看到這兩個網站都如此寫,反而真的希望台灣獨立可以成真。
  首先,台灣的獨立,國號應該正名為中國,不是中華民國,更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用的文字是中文正體字。從文字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叫自己做中國,作為中國人應該覺得羞愧,那些簡體字有哪一部分像中文字呢?用這些簡體字,根本和以前中國的文化完全斷裂,例如看唐詩吧,看簡體字版本根本可以不知道李白杜甫在寫甚麼,引經據典出自何處,讀音解釋可以完全不同,那現今的所謂中國究竟又代表哪一個中國?
  在此也要多說一句,「港澳繁體」和「台灣正體」都是中文正體字呀,你要獨立也不代表我們所用的不是正體字。

星期二, 12月 12, 2006

維根斯坦小傳(十一)(十二) 梁錦祥

維根斯坦小傳(十一) 梁錦祥

(圖片來源:http://www.svvs.org)

  上文提及Enigma的一段有可能再引致誤解,看來還有必要多說一點。要澄清的是,維根斯坦並無參與破解Enigma的工作。二戰期間,大部分時間他都不在劍橋大學,而是到醫院當實驗室助理。
  那時英國破解Enigma工作主要是一個名為Bletchley Park的地方進行。在高峰期,有近萬人在那裏工作,當中包括德語專家、數學家、字謎專家……圖靈本人的專業是數學,而且自小對密碼學有濃厚興趣,因此被吸收入Bletchley Park是順理成章的。
  但為何他能在Bletchley Park的所有工作人員之中,作出影響全局的貢獻?這要拜他的博士課程研究專題所賜。他二戰前夕在美國完成深造返英,研究專題是德國數學宗師希爾伯特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二十三條數學難題的第十條,即「決定問題」。
  用外行人的通俗語言來表述,就是問:能否透過有限的程序,決定某一個數學計算問題可不可解(不是要取得答案,而是在理論上斷定它有沒有解題)?
  圖靈在研究「決定問題」時,構思了程序極為簡單的「圖靈機」裝置,原理上等同於我們今天的電腦。他在加入Bletchley Park後,也動手建成一部名為Colossus的原始電腦,以當時屬於高速的運算能力破解德國海軍密碼。
  至此,讀者必定會問,假如維根斯坦沒有參與Bletchley Park工作,為何懷疑他將機密交給蘇聯?
  事實上,至今仍未有任何直接證據支持有關指控。不過,「旁證」倒是有一點的。其一是維根斯坦的學生,圖靈的好友Alister Watson,他是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介紹圖靈給維根斯坦認識的人。二戰期間他加入英國海軍部,負責偵察工作。和圖靈一樣,他經常接觸英國的國防機密。
  前英國軍情第五處助理處長彼德.韋特在《捕諜者》(英國政府在八十年代曾企圖禁止此書在澳洲出版),花了大量篇幅指控Watson是蘇聯間諜。
  如果韋特的指控成立,可否進而想像Bletchley Park-圖靈-Watson-維根斯坦之間有一線特殊連繫的可能?(未完待續)

維根斯坦小傳(十二) 梁錦祥

  其二是自維根斯坦在1929年重返劍橋後,身邊的密友大部分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或左派人士,包括George Thomson(古希臘歷史學家,後來成為英國毛派分子)、Julian Bell(著名英國女小說家胡爾夫的侄兒,畢業後到中國教書,最後在西班牙內戰中陣亡)、Piero Sraffa(意大利經濟學家,意共理論家格蘭西的好友)、Nicolas Bachtin(語言學家,蘇聯文論家Michail Bachtin的弟弟)……
  維根斯坦曾對朋友表白:「在心底裏,我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在哲學方面,維根斯坦抗拒教條和主義,當然不會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但在政治方面,他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經濟的崩潰和各種社會動盪,也和許多歐洲知識分子一樣,傾向社會主義。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思潮可以說是席捲劍橋、牛津兩學府。對於史太林的獨裁和暴戾,當時許多英國左翼人士是缺乏警覺的,維根斯坦似乎並不例外,甚至對史太林還抱有欣賞之情。
  他對共產主義的同情,是止於精神上,還是延伸至外界未知的行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令人失望的是,關於維根斯坦政治立場的演變,他的傳記交代得十分模糊,僅有片言隻語的記錄,而非系統和全面的追蹤。若要釐清這段歷史,恐怕仍要期諸後來者的努力。)
  維根斯坦和維也納小組的相識和交往,小組成員Karl Menger有撰文記載,但未見Ray Monk引用。當時的情況是,維也納小組成員讀其書而不知其人,而且只讀了頭一頁便讀不下去。當時是小組另外一位成員Kurt Reidemeister讀通《哲學邏輯論》,然後向小組「瞓身推介」,才引發整個精讀《哲學邏輯論》熱潮。
  為何此時的維也納小組對《哲學邏輯論》有「如獲至寶」的感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些西方哲學的背景資料。一般來說,西方哲學將命題分為兩大類,即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未完待續)

(摘自《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人民部落)

星期五, 12月 08, 2006

知道

  知道那些是不知道的,是一個好的開始。 --這句話不知是誰說的

星期四, 12月 07, 2006

  忙了一陣子,終於適應新電腦的運作,又開始回復「正常」,除了臨近下班時有點忙碌外,開始時段又可以再作胡思亂想。如此過日子究竟應該不應該?又問回一個老問題,人生究竟為了甚麼?想出人頭地,還是想發財立品,想濟世為懷,或是想盡自己的一分努力……任何答案都作不了準,也許總是覺得「死去原知萬事空」,似乎是拋不開生離死別、生老病死、心有不甘幾個字。
  看似是幾個字,但說到底,「做人都唔知為乜」總令人傷感。如果是自己問自己,低頭想一想,睡醒一覺,明天還得繼續努力;但是別人問到,又應如何鼓勵?

星期三, 12月 06, 2006

中毒

蘇丹紅中毒指標
  一隻「毒蛋」含0.035毫克蘇丹紅,一個重60公斤的人要吃30克才致癌,即要吃多少隻雞蛋才會增加致癌風險?
30克 乘 1000 除 0.035毫克 = 85.7萬隻

孔雀石綠中毒指標
  周開根不諱言,香港人太敏感太挑剔,揀飲擇食,抵抗力又弱,「周局長都說每日吃290公斤魚才出事(按﹕去年8月衛福局的文件),我們兩年都食唔到290公斤,使乜驚啫?大家都識計數啦,290公斤有幾多魚呢?5擔幾,即係500斤呀大佬!我一日食一斤,一年都係365斤,你哋冇可能一日食一斤魚啦,吓話?」
日吃290公斤
  以上摘自《明報》(2006年12月3日)

  如果以上的邏輯成立,豈非一個謊言說了一千次,就可變成事實?問題不是每個人每天或是每年吃多少公斤魚或是多少隻雞蛋才會出事,而是這些「蘇丹紅」和「孔雀石綠」根本不可用於食物上。含量少就等於可以食用,或是等於不會致癌,那麼為何這些用品會被全世界禁用於食物上?
  中毒沒有指標,中毒就是中毒,並不是要致命或是致癌才叫中毒,0.035毫克已是中毒,絕不是含量少就不是中毒。

星期二, 11月 28, 2006

維根斯坦小傳(九)(十) 梁錦祥

(摘自《人民部落》「人與事,事與人」分類)

維根斯坦小傳(九) 梁錦祥

  連串的親人自殺,對少年維根斯坦日後的成長有甚麼影響?他的罪惡感是否與這些變故有關?以上都可能是為維根斯坦思想尋根的重要線索。但McGuinness只是匆匆帶過,未加深究,倒是Ray Monk的《維根斯坦》在這方面著墨較多。
  嚴厲點說,McGuinness在審視這段家族史時,態度和觀點是近於卡爾.維根斯坦多過一個客觀的傳記作家。
  Mcguinness對維根斯坦家族痛史如斯避諱,當然難以期望他會像Bartley那樣,追蹤維根斯坦的性史。事實上,整本傳記只有兩處提到有關問題,而且是以註腳形式,簡單地回應或反駁指稱維根斯坦是同性戀者的說法。當然,一個哲學家的性經驗不一定與他的思想扯上關係,但作者似乎連論證兩者無關的工作也不屑做,難免令人失望。
  以上的批評並非要證明《少年盧維特》一無是處。相反,McGuinness作為《邏輯哲學論》再譯本的其中一位譯者,而且差不多是窮盡畢生精力研究維根斯坦的國分析哲學專家,這個學術優勢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少年盧維特》在最後一章,花了全章篇幅詳細論述《邏輯哲學論》的出版經過,文體風格的來源,以及當中的主要命題,並指出第四條命題:「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是全書基礎所在,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不過,對於分析哲學的門外漢和缺乏數理邏輯訓練的讀者,《少年盧維特》在介絕維根斯坦哲學時仍嫌未能做深入淺出的水平。
  更令人遺憾的是,作者在約二十年前完成了此書,末段更聲言會探討成年維根斯坦的思想變化,但至今仍未落實,是否除了是「慢工出細貨」之外,還是有其他原因,恐怕是圈外人難以回答的問題。
  和McGuinness相比,Ray Monk無疑在權威性方面稍遜一籌,但他的《維根斯坦:天才的責任》淺白易讀,勇於面對維根斯坦及其家族的禁忌(書末有附錄專門討論Bartley的調查研究),而且能夠指出「說出」(saying)與「顯示」(showing)的分別,用新的觀點和角度審視哲學問題,而非提供答案等在維根斯坦哲學中極為重要的主題,對理解這個哲學家是十分有用的。再者,Monk去年出版了專門介紹維根斯坦哲學的《如何閱讀維根斯坦》,保持清晰流暢的風格,內容短小精悍,可與《維根斯坦》一併研讀。(未完待續)

維根斯坦小傳(十) 梁錦祥

  很可惜,到目前為止這兩書本都未見有中譯本,尤其是《維根斯坦》未能譯成中文,可以說是中文出版一個遺憾。
  雖然如此,Ray Monk的傳記還是有它的不是之處的。首先,討論維根斯坦哲學時,化然能夠以淺白的語言點出主題,但卻止於蜻蜓點水的地步,尚未能一窺堂奧之秘。當然,這有苛責之嫌,用淺白的語言全面地、深入地討論維根斯坦哲學的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更加重要的是,在一些關節的問題上,Monk的處理是過分簡略,交代也不清楚。以維根斯坦與維也納小組的交往這件二十世紀歐洲哲學史的大事為例, Monk在傳記中的叙述是比較粗的,也沒有解釋身為大學的教授維也納小組成,員為何對一個當時在奧地利當小學教師的復員軍人的一本小型著作趨之若騖?
  其實,第一個將《邏輯哲學論》引入維也納小組作討論的並非小組的主腦石里克己Moritz Schlick),而是Kurt Reidemeister。他在奧利亞哲學史家Friederich Stadler的《The Vienna Circle: Studies in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logical empiricism》中有一個簡短的介紹,但一般的哲學書籍沒有他的名字,原因是Reidemeister雖然是維也納小組成員,但他的「正職」是數學家,而非哲學家。他的專長是拓撲學,專門研究數學上的繩結問題。
  釐清這段關係的始末並非純為了「歷史考據」那麼簡單,因為它解釋了為何維也納小組大部份成員視《邏輯哲學論》為聖經。(未完待續)

星期一, 11月 27, 2006

卡夫卡小傳

卡夫卡小傳

  卡夫卡,1883年誕生於捷克布拉格,是商人之子。入讀大學時起初修習化學、德語文學及藝術史,後來改讀法律。1908年初首次發表數篇散文,並開始在一間保險公司工作。1912年8月與菲莉絲‧包爾相遇,9月開始通信,同年寫出《判決》、《變形記》等作品,並出版第一本著作《觀察》。曾兩度與菲莉絲訂婚,但最後都解除了婚約。1922年自保險公司退休,兩年後健康惡化,6月3日去世。
  卡夫卡生前只出版了寥寥幾部著作,並未受到廣泛注意。他的友人馬克斯‧布羅德違背了卡夫卡的遺囑意願,出版了卡夫卡的作品,包括未經校訂的長篇、日記及書信。在卡夫卡死後二十多年,全世界捲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退。卡夫卡的名字經常與表現主義、存在主義、現代主義、魔幻寫實等文學流派牽扯在一起;與普魯斯特、喬伊斯並稱現代主義大師。

(摘自《經濟日報》2006年11月17日C5)

星期三, 11月 22, 2006

維根斯坦小傳(八) 梁錦祥

(摘自《人民部落》「人與事,事與人」分類)

維根斯坦小傳(八) 梁錦祥

  有空翻閱前文,發現大量手民之誤和錯字。簡單的錯誤大概不會妨礙讀者的理解,但關節的資料錯誤非改不可,尤其是有其他網頁轉載,為免謬種流傳,有必要盡早更正:
  其一是維根斯坦的出生年份應是1889年,與希特拉同年,入讀的是奧地利林茨市一所中學,而非小學。維根斯坦進校的時間是1903年,應該是14歲。他較早熟,比同齡孩子高一班,而希特拉則遲熟,較同齡孩子低一班,兩人的差距是兩個年級,相遇的時間應在1903、1904年之間。
  其二是維根斯坦被指向蘇聯提供的是破解德軍Enigma密碼的資料。Enigma的意思是「謎」,是德國海軍潛艇的通訊密碼。當時成功破解這個密碼的英方人員是電腦和人工智能理論家圖靈。他曾修讀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因同性戀行為被揭發而自殺。)
  一般人物傳記的常見毛病是過份突出主角的完美一面,忽視其弱點和缺點,寫正面的人物時尤其容易墜入這類陷阱。假如走向極端的話,便變成是為聖人立傳,而不是完整的人物傳記。
  McGuinness的《少年盧維特》正是犯了這種毛病。作者得到維根斯坦家族的支持和配合本來應該是一個優勢,但由此而引致傳記避免詳細觸及這個家族的痛史和忌諱,倒反過來變成書的主要缺點。
  卡爾.維根斯坦生有五子三女,其中三個兒子自殺,維根斯坦是孻子,年輕時經常受自殺的念頭困擾。為甚麼這個家族有這麼多的成員輕生?原因恐怕是與卡爾.維根斯坦極度嚴苛的生活態度,以及大家長的專制所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有關。
  與此同時,維根斯坦的兩個長兄都是同性戀者,其中大哥漢斯是家族中最富音樂天份的莫扎特型神童,長大後立志成為音樂家,卻被父親逼迫繼承家族企業,終於導致父子不和,漢斯出走,繼而「失蹤」。二哥魯道夫一年後在柏林服毒自殺,死前曾向支援同性戀者的志願組織求助,但不果。(未完待續)

星期二, 11月 21, 2006

洞庭湖

  早在十多二十年前去洞庭湖旅行,碰見兩位水利專家,當時聽他們說,洞庭湖將於未來數十年間變成沼澤區,問到可有解決方法,答案是沒有。除地勢的轉變、 人口的增加、河流的改道等等的種種原因,當然最重要的是人為的破壞,現今洞庭湖對於長江來說,已難起蓄水作用。面對這個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最終的結局,我們 三個人有一剎那是相對無言,似是默哀,似是無力,也似是在問為何會如此。

  遊洞庭湖時會想起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全首不會全部記起,但總不會忘記其中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去岳陽樓時正值重修之後,雖 則如此,也略顯冷清,去君山的碼頭只是在一處淺灘之上,另外有船可以到達另一大湖--鄱陽湖。那時曾經以為所乘的船是往君山的,一上船便從船頭跑到船尾 (船並不是很大),拿出相機拍攝洞庭湖風光,幸好準備起行時,多口問問船家才知上錯船,否則會從湖南省乘船去了湖北省。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之詩賦於其上,囑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麟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以下摘自2006年11月21日《明報》)

(2006年7月)

(2006年10月)

中大衛星圖像﹕洞庭湖迅速乾涸

受持續乾旱影響,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湖水乾涸,一望無際的河床變成荒漠龜裂的地面,恐引發生態災難,有專家估計與長江三峽上游蓄水有關。今年7月至10月, 香港中文大學衛星遙感地面站,接收到4幅洞庭湖區域的圖像,顯示洞庭湖區域的乾旱面積擴大。從衛星圖可看到,黑色代表水體,灰色為陸地,白色顯示城鎮和居 民點。通過比較7月和10月的圖像,可以看出洞庭湖大面積乾枯。經分析後,洞庭湖受旱面積達430多平方公里(相等於40%香港土地面積)。有關數據可供 當地水利部門使用,作監測控制湖區受旱情況。

星期六, 11月 18, 2006

信(一)

伊芙酒店內的游泳池

  今天是週刊付印日,要提早上班,出門時順道取信,其中一封信寫著自己的名字,筆跡有點熟悉,究竟是誰今天還會寫信,而且是寄給我的?反過信封背面,寫上了寄出的地址--伊芙(摩洛哥),才知道這封信是自己寫給自己。

  去摩洛哥旅行是今年四月尾至五月初的事,記憶中這封信是在摩洛哥一個小鎮寄出,怎麼會花了半年有多的時間才會寄到,這當中會不會是一個謎?

  伊芙在摩洛哥東邊,到那裏是準備第二天入沙漠看日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旅程,沿途翠綠的景色,開始進入一片黃沙的景象,陣陣熱風吹來,夾雜著沙塵的氣味,人煙漸漸稀少,一片荒涼,這才是沙漠的邊緣。汽車慢慢進入一個小鎮,雖處沙漠,但仍可見到有小鎮的規模,還以為今個晚上會住在這裏,怎知旅遊車一穿過,又走上一片黃沙路,行了約十五分鐘,又開始見到房屋,但只是建築於車路兩旁,其他地方極目四望,盡是荒漠。

  旅館在一排房屋的盡頭,以為是一間小旅館,怎知是一間偌大的酒店,內有游泳池,後邊還有一處可以欣賞落日的好地方。放下行李,第一件事便跑游泳池,視察可否游泳。不要以為沙漠必然是非常炎熱,下午過後接近黃昏時,這裏會刮起陣陣涼風,如果沒有熾熱的陽光,站在林蔭處會感到有少許涼意。那種涼意並不是如我們認知的如秋天的涼快,而是相對於日間,太陽猛烈照射下,又處身大漠中的炎熱而言。游泳似乎不可能,因為又準備吃晚飯,於是跑去酒店的後方,正見落日斜陽,倒不如就坐在這裏等待日落美景。

星期四, 11月 16, 2006

有一日,我對你說你是一隻豬,你就回答:「我係豬就怪!」於是我就開始叫你「豬就怪」。終於有一天,你忍耐不住,大聲向眾人宣布:「我唔係豬就怪!」

星期六, 11月 11, 2006

陽朔資料

記下陽朔的一些資料,準備出發,不過要待明年。

漓江寫生苑
地址:陽朔興坪鎮大河背村134號(興坪碼頭對岸)
查詢:773-870 2537
位宿:空調房80元人民幣,沒空調60元人民幣
交通:1. 興坪碼頭的小渡輪不會寫上前往目的地的名字,所以需上船問船家是否到大河背,船費每位1元人民幣。抵達大河背前要通知寫生苑,他們有小型摩托車在大河背碼頭等候接送。2. 在陽朔西街的公車客運站,乘小巴到興坪,車程約50分鐘,每位5.5元人民幣,下車後徒步約15分鐘,便抵達興坪碼頭。乘竹筏遊漓江,摩托竹筏,40分鐘,每艘竹筏40元人民幣,可坐兩人。手動竹筏,1.5小時,每艘50元人民幣,可議價。
廣西旅遊在線:www.gxta.gov.cn

星期三, 11月 08, 2006

「慶賀」

  首先,恭祝陳馮富珍當選世衛總幹事,為了隆重其事,全世界人民應該表示慶祝,免費食雞三天,由中國政府付鈔。另外也要慶祝中國政府向非洲國家買票成功,中國政府可以不理人民的死活,給非洲的貸款全數免還,但中國人民超過八億仍然活在貧窮線下。為了高速發展,煤礦則愈挖愈深,因煤礦事故而死亡的人數也是全世界最高紀錄。
  香港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系統,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務人員,結果在沙士一役下,死亡人數高達二百九十九人,其中包括醫療人員,破了全世界因突發傳染病而死亡人數最多的紀錄,這點已經值得「慶賀」。還有,禽流感期間,陳馮富珍貴為衛生署署長,為了安定民心,宣布她「每天都食雞」。
  中國在禽流感、沙士爆發期間,隱瞞疫期,導致全世界幾乎陷入傳染病大危機。中國終於強大起來,利用龐大的金錢力量,加入這個世界大家庭,究竟會依照全世界的規則去行事,還是只是想表現一下中國有能力走入世界,相信過多三五年便可知道答案。不過在此預測,以中國共產黨之死性不改,香港人的勞性難馴,祝全世界人民好運,各位自求多福。現今全球超過六十億人口,戰爭不是最可怕、全球暖化不是最可怕、厄爾尼諾可以承受、農業大失收可以忍耐;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頂多只是一時一地,但全世界爆發大規模傳染病將會是殺人最多的「武器」,富裕國家和地區或可承受,最終受苦必然是貧窮地方。
  中國有隱瞞事實的豐富經濟,陳馮富珍有任內傳染病死人最多的紀錄,今次由中國人當選世衛總幹事,是榮是辱,希望上天不要拿我們來開玩笑。

星期一, 11月 06, 2006

「八榮八恥」

早前中國搞了一個甚麼「八榮八恥」,對於這些口號從來都不知道想表達些甚麼,直到最近,終於稍稍明白,因為好像又出了另一個「八榮八恥」。
遲到是榮 準時是恥
更改是榮 不改是恥
喝停是榮 繼續是恥
改寫是榮 尊重是恥
簡體是榮 正寫是恥
字醜是榮 整齊是恥
複雜是榮 簡潔是恥
「繪畫」(註)是榮 寫字是恥
愈遲愈榮 愈早愈恥
……
怎麼了,不止八榮八恥了嗎?……

註:字體有如「圖形」,橫看豎看都不像一個字;說是字,相信找個三歲小孩來寫肯定會寫得好得多。

星期日, 11月 05, 2006

不解

  一面工作,一面聽著陳水扁說話。開始時陳水扁說了幾句國語,當時有點納悶,為何陳水扁不用閩南話自辯。果然不出幾句後,陳水扁立刻以閩南話發言。陳水 扁指起訴書指控他五年來共貪污1,480萬,等於每年不足三百萬元,他認為作為總統,不會為受這麼小的金額所吸引。他說,就任總統以來,因經濟不景,將薪 金減半,五年損失4,400多萬元。他說,任內每年有1.1億給予總統支配的經費,但他全部繳交庫房,並無私用。
  陳水扁的邏輯真是有點問題,首先,以閩南話發言就自以為是獨立國家?其次是貪污又怎能區分大小,作為總統就不會為區區每年三百多萬元而貪污?貪污就是貪污,陳水扁只能怪自己愚蠢,以陳水扁總統的想法,作為一個總統,應該大貪特貪,就算最終被拉也划算。另外,總統薪金不是有制度規管的嗎?怎能經濟不景就可將薪金減半,如果這個成立,經濟好景時,豈不是可以將薪金加倍?還有,他說每年有1.1億給予總統支配的經費,他全部繳交庫房,並無私用。這點更奇怪,既然是總統支配的經費,你總統用與不用,都是公家的,根本不可能作為私用,因沒有用而要繳交庫房,完全是正常的做法,有甚麼特別!

星期六, 11月 04, 2006

維根斯坦小傳(四至七) 梁錦祥

(取材自《人民部落》「人與事,事與人」分類)

維根斯坦小傳(四至七) 梁錦祥

  以上兩書分別是以維根斯坦的少年和青年事蹟作為討論其思想的切入點。其實,踏入暮年的維根斯坦還有另一件「軼事」,引起英國哲學界數十年後另一場爭議。
  1946年10月,維根斯坦在劍橋一次哲學研討會上,與到訪演講的奧地利同胞波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作者)在討論哲學問題時發生口角,幾乎大打出手。
  本來這件「軼事」在當時只在英國哲學小圈子中流傳,但當1994年波柏逝世時,英國報章根據波柏在其自傳《永不休止的追求》對有關事件的記錄加以報導,卻引來支持波柏和維根斯坦兩個陣營的人互相攻擊。
  兩個記者在追查這段為時僅僅十分鐘的爭吵時,發掘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卒之寫成《維根斯根的撥火棒》一書。
  書的名字有「撥火棒」三字,原因是兩個陣營的爭論在於,維根斯坦當時手持撥火棒,是否如波柏所記錄,作為威嚇之用,還是如維根斯坦的徒子徒孫所說的,它只不過是演說的道具,當事人根本沒有任何挑釁的動作。
  這件事令人驚奇之處是,與會者都是當時英國優秀的哲學家(包括羅素和摩爾),舊事重提,每人對箇中細節的回憶,竟然有重大分別,演變出一齣哲學羅生門。
  波柏和維根斯坦雖是維也納「老鄉」,但兩人無論在出身、氣質,以至哲學觀點都是南轅北轍。1946年那場辯論是關於是否有真正的哲學問題,正好具反映出這種分別。前者認為,傳統的哲學問題,例如歸納法能否得出真理(從太陽從東方升起一億次這個命題,我們能否斷言太陽明天仍會繼續升起?),或然率是否客觀還是主觀(我們只能估計擲骰結果的可能性是由於我們的力學知識有局限,還是擲骰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或然的現象!)等,都可以透過理性思考得到答案,而波柏也認為自己的確解決了某些重畏的哲學問題。
  中年以後的維根斯坦,對哲學的看法與波柏和其他傳統哲學截然不同,頗有一點「禪意」。在維根斯坦看來,哲學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只因哲學家們被語言所迷惑。普通人根本不會問:甚麼是時間?這類將語言背景抽空的形而上學問題。
  天下本無事,哲人自擾之;庸人反而心安理得。

  對於所謂「哲學問題」,維根斯坦的態度是,用新的角度檢視,透過概念的釐清去消解,而非提供答案。因此,真正的哲學家不會提出新的教條去取代舊的教條,更不會黑格爾那樣構築龐大的思想系統,而是從事類似心理治。
  用時髦一點的說去來形容,維根斯坦是一個「反哲學家」,後期的行文風格緊扣著這種思維方式,全面過度到一種類似尼彩的斷想,箴言體裁,大多以簡的日常比喻來表述問題,少用哲學術語。
  以《哲學研究》一書為例,第一部份由693節組成,第二部份由十四個篇幅不一的段落組成,節和段落之間的邏輯並不明顯,與早期的《邏輯哲學論》的逐層推演形成一個對比。
  事實上,維根斯坦自己對節和段落的排列也不盡滿意,所以書是他逝世之後,才由學生編輯成書出版的。
  對於這時期的維根斯坦哲學,部份早期與他共事的英國哲家並不欣賞。羅素直言,他不明白這種瑣碎的分析有甚麼真正的哲學意義。不過,對於維根斯坦的學生和後起的「日常語言哲學家」來說,這是西方哲學的全新轉向。羅素的同事懷每德曾有名言:「簡言之,歐洲哲學傳統乃是一系列柏拉圖學說的註腳。」維根斯坦的學生大膽地補上一句:「直至維根斯坦。」
  至於波柏,無論是早期或後期的維根斯坦都認為「哲學A貨」無甚足觀,甚至視維根斯坦為「騙子」。
  究竟誰是誰非?這恐怕不是三語可以交代。雖然《維根斯坦的撥火棒》一書對維根斯坦哲學沒有深入的探究,但嘗試透過羅素、維根斯坦、波柏三人的家庭背景、個人氣質去解釋1946年那場哲學羅生門,無疑是值得留意的。
  其實,波柏出身寒微,一直被拒諸當時負盛名的「維也納學派」門外,早已深深不忿,而「維也納學派」的幾掌門人則對維根斯坦奉若神明,波柏難免耿耿於懷。到1946年去劍橋作學術研討,很可能早有與維根斯坦打擂台之意。
  無論波柏是否對維根斯坦懷有敵意,他鄙視劍橋那股盲目崇拜維根斯坦的風氣是可取的。
  畢竟,假如哲學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還配稱得上哲學嗎?

  如何批判地閱讀維根斯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承認:未有認識,批判從何談起?換言之,要先準確把握其思想想的基本概念及其精神,然後才有批評他的資格。
  閱讀維根斯坦至少可以有兩個起點:其一是單刀直入,精研《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這是一般哲學專業研究者的選擇,也是難度較高的方法,原因與維根斯坦這個獨特的文理科有機綜合體有關。
  維根斯坦生長於一個實業家家族,自小浸淫工科和理科知識。他中學畢業後輾轉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原是計劃研究當時屬於前沿科學的航空學,這個學科需要吸收大量的高等數學知識,由此觸發他對數學的哲學基礎的濃厚興趣。
  或者應該說「興趣」並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哲學激情:他是在尚未畢業的情況下,直接跑到劍橋羅素的門下,要求修讀當時仍處於發韌期的現代數理邏輯。也可以說,他的哲學起點是數學。有論者認甚至認為,他的著作一半與數學有關。
  對於一般文科出身的哲學研究者來說,要充份理解這部份的維根斯坦並非易事。這個情況即使是在英國的維根斯坦研究圈子中也是普遍的。他本人曾慨嘆,學生之中真正瞭解他的數學哲學不多。事實上,環顧現時的各類普及科學入門書中,有關數學的數量最少,更遑論是數理邏輯。
  雖然維根斯坦本質上是一個工程師,但同時也對文體風格有近乎文學家的自覺。可以說,從造句的嚴謹、簡潔,千錘百鍊的水平看,《邏輯哲學論》德語版除除了是一本哲學經典外,也可視為文學作品。
  正因為這種對簡約風格的追求,《邏輯哲學論》摒棄了一般哲學論述常見的論證過程。許多重要的術語,如原子命題,對象...都省去詳細解釋,令沒有這方面背景知識的讀看得一頭霧水。
  從這個角度看,他與行文力求清晰易讀,有時甚至是通俗的羅素是大異其趣的。

  其實,維根斯坦對風格的執著和追求並不限於文體,也包括音樂、藝術、建築,以至其他生活細節,即使在他放棄家產,一貧如洗之時,仍能在生活中展現一種簡約的美感。他的風格是貫穿整個人生的。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出身於富裕家庭,自少培養一種貴族對品味和鑑賞能力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成長之後自覺地視美學與道德一體,也就是說,他視簡約而莊嚴的生活為道德的要求。
  簡而言之,如果普通讀者想對維根斯坦哲學有一個基本認識,恐怕要從其他地方入手。
  這個或許可以稱為「先易後難」的方法,也是人文學科所常用的,就從時代背景,以及其一生事蹟的歷史脈絡著手,首重理解他的思想精神,然後才進入哲學的技術層面。
  這種難度較低的方法正是上述三本有關維根斯坦的通俗著作所採用的:它們分別以前中後期的維根斯坦的「軼事」作為切入點,穿插他的哲學思想,好處是趣味性較濃,缺點是少了一個鳥瞰全局的角度,或失之簡略,論證不夠嚴謹。
  目前,嘗試將維根斯坦一生完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的英語著作有Brian McGuinness的《維根斯坦傳:少年路維特1889-1921》和Ray Monk的《維根斯坦:天才的責任》兩本。
  前者可算是「半官方」傳記,作者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邏輯哲學論》再譯本的其中一位譯者。他取得維根斯坦家族的充份信任,可以參考大量維根斯坦手稿(很多是以簡單密碼寫成),並走訪仍在世的維根斯坦友好,資料詳盡並具權威性。
  後者則是當今英語哲學家傳記的經典,不單是研究維根斯坦的必讀書籍,也是哲學人物傳記的表表者。Ray Monk他是學術界中人,以研究維根斯坦的數學哲學起家。他行文簡白,即使是缺乏西方哲學訓練的讀者讀來也津津有味,而且作者對維根斯坦研究的「禁忌」,例如他的同性戀傾向,以及他擔任小學教師時曾虐打學生,並試圖掩飾自己惡行一事不加迴避,評論尚屬客觀。
  這本傳記的最大優點是將「天才的責任」這個主題貫穿維根斯坦一生,指出他自少時已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不為天才,即入地獄,而他致邏輯的鑽研正是這種追求的具體實任。
  這兩本卷秩繁浩的重量級著作都是有志研究維根斯坦,以至現代西方哲學的人不可不讀的書籍。問題是,即使讀通了這兩本書,是否代表全面掌握維根斯坦哲學?
  不幸地,答案是否定的。

(未完待續)

星期五, 11月 03, 2006

旅業「仁心」哪裏去了?

旅業「仁心」哪裏去了?

  每年,中國都有百分之九的經濟增長,的確令世界刮目相看。不過,如果你有機會回到國內旅行,你或許會看見社會的陰暗面,例如斷手斷腳的乞丐、無依無靠的三無人員、隨處蹲亂吐痰等壞習慣等,使人痛惜我們的國家在某些方面進步太慢。
撰文及攝影:GiGi
……
掟龜頭一世鴻運當頭?
  早前又到過北海市,該市以海濱風景聞名,海洋生物自然是賣點。在該市東北部的海濱公園有個「北海海底世界」,裏面的展品除了鯊魚館較有看頭外,其他的 都可以在旺角金魚街看到。最令人不忍卒睹的卻是「換銀仔掟海龜頭」的玩意,一元人民幣換一個同等重量的代幣,負責人謂:「掟中海龜頭,一世鴻運當頭。」但 見本來繞圈暢泳的海龜見到人就潛入水中,池底又布滿代幣,牠們受過的苦可想而知。在國內,希望財運當頭的人不知凡幾,換了一袋代幣就可以掟足半天。記得小 時候去荔園掟銀仔,銀仔擱在階磚上,就可以換取香口膠、公仔,小小遊戲已可令人樂足半天,何苦要將野生動物作搖錢樹,要牠們受無謂的苦?
  以前我也在廣州某主題樂園看過熊人行鋼線表演,可能因為熊人太累了,不肯行,馴獸師便一棍拷打在牠手臂,打得鏗鏘有聲,熊人一面哀鳴,一面做不願做的表演,這樣的show有誰愛看?孔子曰「仁人而愛物」,這點「仁心」又去了哪裏?

以上節錄自《經濟日報》(2006年11月1日)

聽過陶傑和岑朗天主持節目,談到中國的簡體字。他們說,國內將動物的牠簡化為「它」,因為他們從來都當作動物是一頭死物。

路(二)

  木格措究竟在哪裏,去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在四川旅行時,原本是想經川藏公路入西藏,怎知四川與西藏的交界發生地震,公車只能到里塘,前路不 通,只有留在康定。康定地處一個長狹形的山谷,兩邊群山環抱,中間有一條很湍急的河流經過,剛巧碰到跑馬節,跟著眾人上跑馬山過節。那裏屬於高原氣候,空 氣比較稀薄,要上小一段,休息一大段時間再能夠繼續,不消一會便感頭痛欲裂。
  有一首民歌叫《康定情歌》,去的時候也不懂唱這首歌,只知開首一句「跑馬溜溜的山上」。跑馬山上有一大塊空曠地,當天就有很多藏民在這裏野餐,大部分 藏民都穿著民族服裝,我們幾個外來人(漢族)頓然變成了少數民族。上山上了大半個鐘,感覺像是過了很長時間,在山上靜靜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頭痛便痊愈 了。

星期四, 11月 02, 2006

奇事

蘇澳漁港外望(站在豆腐岬跨海大橋)

  中午時聽新聞報道,台灣向美國訂購的基隆級驅逐艦今天在宜蘭蘇澳港舉行成軍禮。據介紹,這兩艘驅逐艦是美國於七十年代專門為伊朗而設計的紀德級,共有四艘,但後來伊朗革命後美國未有付運,留為己用,其後全部退役,最後竟然賣給台灣。
  這四艘驅逐艦是台灣現時最先進、排水量和威力最大的軍艦。奇怪的是在美國可以是全部已退役的軍艦。

路(一)

  同事說有點騎虎難下,怎麼不是另闖一個高峰嗎?
  香港雖然地方小,但擁有優美風景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西貢區或是大嶼山,東北區有印塘海,有機會乘船泛於海上,閑情欣賞景色,忘憂亦忘倦。現有很多行 山路徑已經整理,路線並不是太長,一般適合一家大細,選擇一段有山有水有小徑,三四個小時內可以走完,消閑之餘又可鍛鍊身體,還有另一種耐性的訓練。
  記得某年在四川木格措,登山只為看海子,即是高山湖泊,藏族人稱為海子。海子並不一定很大,因為在內陸地區很少有機會看見大海,見到一個大湖已是很高 興。當日乘坐大貨車站在貨斗上,一乘就已是兩個多小時,到達半山小旅館,安頓之後,便拿著一幅地圖問門房,從住宿處走到黑海子大概要多遠?不是很遠,約為 四個小時。
  四個小時不是很遠吧,一來一回差不多要八個鐘,帶點乾糧食水,應該可以舒服的走一趟。

星期一, 10月 30, 2006

第一

問題兼獨居中年興高采烈、充滿自信的跑來,說要慶祝,因為他得了第一。他還說不止得了一個第一,而是有很多個第一。
首先得從頭說起。上星期五(2006年10月27日)上午,獨居中年和六名女生賽跑,結果跑了個第七。這又何來第一?因為他是男子組第一。
下午他又和一群年輕小伙子行山去,鬥快登山時他又說自己拿了個第一,但明明見他是最後一個到達,怎會是第一?他說自己是中年組第一。
晚上去蘭桂坊慶祝,高興之餘,獨居中年要和外國人鬥喝啤酒,五杯下肚,漸感不敵,腳步浮浮的回來,但仍說他飲啤酒得了第一。只有他和外國人鬥飲啤酒,中國人之中當然他是第一。


(以下摘自2006年10月27日《明報》)

中文報章公信力
明報第一

17港報章 4份公信力良好
中大調查 《明報》中文報章評分最高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布市民對傳媒公信力的調查,指近年傳媒公信力基本上是穩定。中文報章中,以明報排名最高。(林振東攝)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公布市民對新聞機構公信力評分調查,報章方面排名最高依次為《南華早報》、《明報》及《信報》﹔電子傳媒排名依次為香港 電台、無電視及有線電視。學院指,比較今年與之前同類調查,近年香港新聞傳媒的公信力表現尚算平穩,傳媒機構的排名沒有很大變化。
學院在今年2月以電話訪問了527名成年市民,要求受訪者就23家傳媒機構的可信程度評分,最低為1分、最高為10分,從而得出各機構評分及排名。
2006年各傳媒的公信力分數由5.25至7.36。學院院長蘇鑰機及陳韜文教授在今天《明報》論壇版刊登的文章中指出,7分或以上屬於「良好」,6至7分是「普通」,低於6分是「可以改善」。今年有6家傳媒屬於「良好」,10家傳媒屬於「普通」,7家為「可以改善」。
南華早報最具公信力
被評為公信力「良好」的機構,電子傳媒只有港台及無電視﹔17份報章之中只有4份屬於「良好」。在今年的調查,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得最高分 (7.36),排名由01年的第3位升至第1位,得分甚至超越電子傳媒﹔《明報》則是公信力評分最高的中文報章(7.24),兩報公信力同屬「良好」。
免費報章列中游位置
至於近年冒起的免費報章,其公信力分數列於中游位置。今年得分最低的機構分別為《大公報》(5.25)及《文匯報》(5.26)。
報章今年的平均分為6.26,與01年調查時的6.27分基本相同﹔電子傳媒今年的平均分為6.82分,亦與01年的7分接近。學院認為,近10年來,香港傳媒的公信力基本上是穩定的,但個別傳媒機構的表現有起伏,學院稍後會再公布新聞工作者對傳媒公信力的調查報告。

星期四, 10月 26, 2006

伊斯坦堡

  看過報章介紹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有興趣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所出生的國家——土耳其。帕慕克去年還有一本作品競逐諾貝爾文獎,可惜落選,書名是《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初初認識土耳其,由開始喜歡去旅行開始,那時常常以為伊斯坦堡是該國的首都(首都是安卡拉),原因是那裏位處歐洲和亞洲的交界,是世界唯一一個大城市 跨越歐亞兩洲,一條大橋(現時好像有兩條)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將亞洲與歐洲連接起來。以前羨慕別人獨個兒去旅行,「大地任我行」時看到如何由亞洲經過土 耳其,穿越歐亞大橋,從陸路入歐洲;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黑海進入地中海必經的海峽,冷戰時代,這裏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裏可以監視前蘇聯黑海艦隊進出的情 況,也因為這個原因,令這個信奉回教,但政教分離的國家得以較親近西方。
  伊斯坦堡以前叫君士但丁堡,曾是東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時的首府,市內還有聖蘇菲亞大教堂,曾是教堂,亦曾被改成回教廟,有世界上最大的圓拱形屋頂建 築;藍廟,這座有六支叫拜樓的回教廟,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回教廟。伊斯坦堡、君士但丁堡、藍廟、聖蘇菲亞大教堂、杜柏其皇宮,聽其名字已經十分吸引,結果成 了第一次出國旅行的目的地。
  今趟看報章,大部分介紹帕慕克的出生地都寫作伊斯坦堡,不像回歸後全跟大陸的譯法,寫成不知所謂的「伊斯坦布爾」。單從名字的譯法,已知香港特區的自 我邊緣化。有一段時期常聽特區政府說三道四甚麼防止被邊緣化,如果堅持特立獨立,雖處邊陲一隅,又何懼會被中原所邊緣化,反而能夠碩果僅存。

星期三, 10月 25, 2006

  新來同事問,會不會過試用期?每天和時間競賽,感到壓力存在,問到會否有更快和更好的方法?
  在這裏工作,只要肯做,一定可以過試用期。至於可有更好的方法,答案是沒有。面對一群喜歡玩弄辦公室政治的人,有更好和更快的方法,也絕不會和絕不要在這裏使用。
  每一個地方的興亡,總有其原因,最近看過一張相信是何以這裏會漸漸失去光采的記錄,相信問一百個人,會有一千個肯定的答案,一個禮崩樂壞的地方,怎可以還能存在!
  一些陋習,會由新一代人去繼承,還要將其「發揚光大」,每一次見到這情況,除了感到高興之外,還能做甚麼!

星期二, 10月 24, 2006

文摘

  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又出爐了,今年獎項落在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手上。一如以往,大家再一次議論諾貝爾文學獎所含的政治性;另一方面,又都想湊湊熱鬧,認真讀上一本帕慕克的作品,尤其是《我的名字叫紅》。

帕慕克語錄
  「東方與西方的交匯,並非如人們以為的是透過戰爭。相反地,一直以來,它都是發生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中,透過物品、故事、藝術、人的熱情與夢想進行。」(摘自《白色城堡》)
  「三萬庫爾德人和一百萬亞美尼亞人在這片土地上被殺,但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敢談論它。」(2005年二月帕慕克在接受一家瑞士報紙採訪時直言)
  「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樑,不屬於任何一塊大陸、任何一種文明,在兩種文明之外,卻有獨特的機會洞悉兩種文明。」(當作品被指表現文化衝突時,帕慕克如是回應。)

帕慕克小傳
  一九五二年六月七日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是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少有的暢銷作家,作品曾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他大學時曾攻讀建築,其後轉讀新聞。一九八五年,《白色城堡》獲得美 國外國小說獨立獎,一九九零年的《黑書》則奠定了其小說的母題:「對於身份的認同及其雙重身份的書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般文 化交匯的西方城市中漫步街頭。向來敢言的帕慕克,曾多次捲入政治風波,去年便因抨擊土耳其政府在二十世紀初對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清洗,而被當局刑事起訴。 二零零四年,他曾應城市大學邀請來香港訪問。

帕慕克部分著作簡介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2005)
  鄂圖曼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帕慕克以其獨的歷史感,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寫成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此書二零零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以上全摘自《經濟日報》2006年10月20日

隱患

  上帝對地球很不滿,便讓時光倒流三千萬年,地球又出現了原始的森林獸類、昆蟲……上帝離去前對動物們說:「我把這個世界交給你們了,你們還有甚麼要求嗎?」
  動物們立刻朝上帝跪下,指著旁邊一群猩猩:「上帝啊!請祢把猩猩帶走吧!」

星期日, 10月 22, 2006

文摘

2006年10月16日《經濟日報》
中環穿梭 畢流香

……去年他被土耳其政府控告「侮辱祖國」,原因是他膽敢公開討論土耳其軍隊曾於一九一五年屠殺阿美尼亞人和庫爾德族人。
  在西方的壓力下,土耳其政府遂放他一馬,帕穆克不畏權勢,堅決爭取言論自由,身為回教徒,曾於一九八九年支持英國作家Salman Rushdie寫作自由(Rushdie因出版《撒旦詩篇》,被伊朗教主霍梅尼下令追殺),並支持土耳其境內庫爾德族人的權利。
  ……(節錄)

2006年10月17日《經濟日報》
中環穿梭 畢流香

法國侵犯言論自由
  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香港仍然有充分的言論自由,不知道「文字獄」之苦。獨諾貝爾文學獎的帕穆克的祖國土耳其,刑法第三百零一條禁止任何人使用「種族清洗」(Genocide)的字眼,不准提及一九一五年的屠殺。
   帕穆克是一位很歐化的人物,渴望土耳其加入歐盟。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九日,城大張信剛校長伉儷請他在中國會吃午飯,畢流香忝陪末座,帕穆克對畢流香說: 「我國加入歐盟,是阻止土耳其倒退和專橫化的最好方法。」他很擔心,土耳其因屬回教國家,會被教義的爭論拖累,不能達成土耳其的現代化之夢。
  回國之後,帕穆克發表了違反刑法第三百零一條的言論,以身犯,險實在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而豁出去。
   不幸也不巧的是,法國議會今年十月十二日以一百零六對十九票,通過了一個與土耳其刑法第三百零一條針鋒相對的法案,禁止「否認土耳其屠殺阿美尼亞人的 事實」--任何人在法國境內否認其事,可被判入獄。這是強用法律來判斷歷史,帕穆克與土耳其知識分子曾發表聲明反對法國為此立法,其他歐洲國家也不以為 然,指出這是另一種對這論自由的禁制。
  政治便是這樣荒謬。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間,約一百五十萬阿美尼亞人在土耳其境內被殺,是不折不扣的 種族清洗,帕穆克認為這是土耳其最大的羞恥。但 現在土耳其嚴禁討論,遑論承認該項Genocide,而法國嚴禁否認之,在這個事實上,帕穆克既反對土耳其,亦反對法國,充分顯示了他擁護言論自由的立 場,絕不妥協。
  歐盟阻止土耳其加入歐盟,藉口甚多,其中之一便是要求土耳其政府撤銷刑法第三百零一條,但土耳其政府不肯。
  平反歷史大冤案,是很難為的一回事:台灣二二八事件要待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之後;泰國政府至今仍沒清楚交代一九七三年的學生示威傷亡事件;土耳其對九十年前的屠殺則實行全面封鎖。
  不少人希望平反八九年六四民運,多等五十年吧!


知識庫 《經濟日報》2006年10月13日

阿美尼亞族被屠殺 30萬人逃亡
  在土耳其蘇丹哈米德(Sultan Humid)長期統治下,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不少地方都動盪不安。最嚴重的衝突事件發生在安那托利亞(Anatolia)阿美尼亞人聚居的地區,政府被指以殘暴的方式鎮壓異見人士。
  阿美利亞人積極促請土耳其政府改革,要求解決種族歧視問題,給予他們投票權,並完成立憲。及至1896年8月26日,阿美尼亞示成群眾衝入鄂圖曼銀行總部,殺掉警衛,挾持逾140名職員,藉以引起國際關注。最後數以萬計阿美利亞人被屠殺,逃亡人士估計達8萬至30萬。

諾獎揭盅同日 法立例責土國
  就在公布土耳其作家帕穆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數分鐘,法國下議院即以106對19票通過法案,把任何否定土耳其屠殺阿美尼亞人歷史的行為列為刑事罪行。此舉將對土耳其明年加入歐盟計劃構成嚴重障礙,土耳其對此表示憤怒。
法案有待上議院及總統簽署通過,法國政府亦表示不支持法案,將會在周四向國會提出反對。但土耳其外交部長在聲明中指出:「法國一些政客不顧後果,作出不負責任的失實指控,對法土兩國關係已構成傷害。」
  土耳其一向否認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屠殺150萬名阿美尼亞人,辯稱死者都是游擊隊員,戰事中雙方互有死傷。
  法國總統希拉克及被視為下任總統熱門人選的法國社會黨主席羅瓦爾曾公開表示,土耳其應在加入歐盟前先就屠殺事件承認責任。歐盟警告法國在撿起爭端,並指出承認屠殺不在討論加入歐盟的議程中。

星期六, 10月 21, 2006

文摘

  記下這篇文章,並不是一定完全同意畢流香所說,但唐英年所講就一定是廢話。螞蟻與蚱蜢或是唐司長所說的蟋蟀,勤勞與否並不一定在寒冬中有安穩和溫暖的生活,況且那是牠們的天性。說回人類,想在冬天得溫飽,一定不會是「有好心腸」或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所能安排。

2006年9月13日《經濟日報》

中環穿梭 畢流香

螞蟻與蚱蜢

  唐英年司長推銷GST不遺餘力,出席工商專業聯會的「香港為何要擴闊稅基」研討會,講螞蟻過冬的故事,他說:「在《伊索寓言》中,螞蟻的生活自然比不 上蟋蟀的優游寫意。但是,若果明知冬天將至,而夏天的辛勞可以換來寒冬中安穩和溫暖的生活,相信務實的香港人都會作出適當的選擇。」
  《伊索寓言》中有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的故事,grasshopper並非蟋蟀,內地譯為蚱蜢,香港譯為草蜢。唐司長的公關或撰稿人卻把grasshopper譯為蟋蟀,不知有何根據。
  畢流香兒童時代曾在深水埗觀看蟋蟀大戰,旁觀者的投注甚大。記得蟋蟀是黑褐色,效外所見的草蜢/蚱蜢是草綠色,應是不同的昆蟲,怎麼唐司長的公關搞錯了?
  《伊索寓言》中,蚱蜢在夏季時整唱歌,不事積蓄,螞蟻勤力工作,為過冬作準備。
  到了冬天,螞蟻安居於屋內,甚為溫飽,蚱蜢在門外捱冷,朝不保外,哀求螞蟻援助。螞蟻對牠說:「你在夏天唱歌,不如就在冬天跳舞吧!」
  寓言流傳至今,終於給賦上新的含義。
  美國流傳的一個版本是,到了寒冬,蚱蜢不得溫飽,心生一計,請電視台來採訪。電視鏡頭下,螞蟻是「朱門酒肉臭」,蚱蜢是「路有凍死骨」,這個社會實在 太不公平了,貧富懸殊必須解決,於是在民意支持下,自由派(Liberals)政客通過法案,向螞蟻徵稅,向蚱蜢發放綜援,並為蚱蜢興建公屋,好讓牠過 冬。
  現代「螞蟻與蚱蜢」故事的教訓--當蚱蜢最好,夏天在效野唱歌,冬天在政府興建的房屋裏跳舞。螞蟻最笨,夏天拼命工作,到了冬天卻要把辛勞所得的一半交給政府,以供養不事生產的蚱蜢。
  唐司長講故事希望我們當螞蟻,擴闊稅基,多交GST,為下一次經濟低潮作好準備。你願意做螞蟻還是做蚱蜢?看你相信二千多年前的版本還是二十一世紀的版本!

記得這一天……

《當年今日》1967年10月9日

哲古華拉被處決

   被 奉為社會主義革命先驅的哲古華拉(Che Guevara)於1967年10月9日,被玻利維亞軍方以企圖在該國組織革命運動的罪名處決。哲古華拉曾經參加古巴革命,與卡斯特羅於1953年以武力 奪取政權。革命成功後埋首著書立說,於1965年離開古巴到剛果及玻利維亞推動革命,結果被玻國軍拘捕,在未經審訊的情況下處決。

摘自《經濟日報》

《當年今日》1922年10月18日

BBC誕生

   BBC,英國廣播公司,是一間政府資助卻獨立運作的媒體,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始創於1922年10月22日,最初只經營電台,其後 擴展至電視、出版、報刊及網絡新聞發展。在它成立以前,英國已有很多私人公司嘗試做電台廣播,但1919年,由於軍隊投訴過多廣播干擾軍事通訊,當局停止 發出牌照,令電台數量大減,於是愈來愈多人要求成立一間國家廣播公司,BBC於是誕生,並於同年的11月14日,從倫敦牛津街的Selfridges Department Store屋頂,以中波開始廣播。

摘自《經濟日報》

星期四, 10月 19, 2006

維根斯坦小傳(一至三) 梁錦祥

  聽梁錦祥主持節目已接近兩年,看他的文章還是第一次。雖間中會說說粗口,但帶點冷靜的聲音,起著中和的作用。礙於知識所限,看完也不知維根斯坦是誰。沒關係,不懂可以學。

取材自《人民部落》「人與事,事與人」分類

維根斯坦小傳(Ludwig Wittgenstein)(一至三) 梁錦祥

  我不敢肯定用「部落」這個形式來寫維根斯坦是否合適。不過,這個題目在腦海中醞釀經年,從前可以不斷為自己製造借口拖延,省下做筆記的功夫,代價只不過是心中平添幾分內疚。如今平台由朋友代為建造,推搪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難以向朋友交代。雖然寫起來與原本的「宏願」或許相差十萬八千里,對研究維根斯坦的專家更可能是「褻瀆神明」,但對自己來說,總算可以作為驅走懶惰、清晰思維的手段。至於交出來的是甚麼貨、讀者的反應……已經不是眼前考慮的問題。
  為甚麼是維根斯坦?這個名字對一般人而言或許不像羅素、沙特等在五、六十年代投身抗議的公共知識分子著名,也不像福柯、德利達這些後結構主義學者那樣的曾經時髦過;但在西方的哲學圈子,以至讀書界中,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甚至比上述所有人都更具個人魅力和神秘感。可以說,維根斯坦的個性有一股磁力,對周遭的人形成一個磁場,這股魅力不斷在劍橋大學中擴散出去,最後成為一個傳奇。
  維根斯坦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故事。
  維根斯坦1884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父親卡爾.維根斯坦白手興家,成為當時中歐鋼鐵業財閥,地位之顯赫大約可與今日香港的李家相比。維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在槍林彈雨的戰壕中寫下《邏輯哲學論》,復員後主動放棄所有家產,「上山下鄉」跑到奧地利最貧窮的地區當鄉村小學教師。
  試想,假如李家二公子突然拋下千億家財,遠赴西北某小鎮當「孩子王」,會是何等的震撼?
  當然,以上的簡介只不過是西方現代哲學史的常識。只是,傳奇並非就此終結,研究維根斯坦的專家都知道,他曾被家人送到林茨(Linz)市一家小學讀書,而另一個奧地利名人──希特拉──在相約年份也在這裏求學,可說是校友。對於這段歷史的巧合,專家們未作深究。直至近年一位澳洲哲學家Kimberley Cornish出版了《林茨的猶太人》(The Jews of Linz)一書,少年維根斯坦的成長故事成為爭議的焦點。

  Cornish找到一該校1904年的學生大合照,力言當中兩人是少年維根斯坦和少年希特拉(兩人並不同級,相片中相距只有一排)。這位澳洲哲學家根據希特拉自傳《我的奮鬥》,認為希特拉在小學咒罵的猶太裔同學便是維根斯坦。
  據說,這段「童年往事」日後對兩人都有深遠影響,導致維根斯坦思想左傾,為史太林在英國劍橋大學建立培養間諜的溫床,招攬一批共產黨員,甚至將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破解德國Enigme密碼的機密交給蘇聯。
  雖然事過五十多年,英國間諜史上最動的醜聞(即所謂「劍橋五人幫(Cambridge Five)事件至今仍是撲朔迷離。《林茨的猶太人》沒有提供第一手證據證明維根斯坦是蘇聯特務,在俄羅斯解封的前蘇聯檔案也未見支持有關說法。不過,英國哲學界一些元老級哲學家如Anthony Flew卻不敢否定Cornish的結論,原因是研究維根斯坦的專家一直都未能成功解釋,維根斯坦的哲學政治成份極低,為甚麼在1935年正當史太林清黨的高峰期間,蘇聯政府接受維根斯坦在黑山大學(列寧母校)的申請!
  除了Cornish這個近來引起動、有待證實的新發現外,另一個維根斯坦研究工業中很重要的,但卻成為學術禁忌的題目是他同性戀傾向。
  維根斯坦是同性戀性這個事實,至今已是定論。事實上,羅素(他的老師)的傳記早已言明,但數十年前的英國學術界一直視而不見,原因不外是很多有名望的哲學家都是受教於他的門下,他們都要歇力保護老師的「清譽」。

  直至到八十年代初期,W.W. Bartley出版了《維根斯坦》一書,指稱維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到維也納,曾在當地紅燈區一帶留連。至今,學術界爭論已不是維根斯坦是不是同性戀者,而是他是否曾是一個濫交的同性戀者。
  Bartley的著作儘管被英國哲學界抵制,但他曾到維也納和維根斯坦當過教師三個村鎮明查暗訪,掌握很多第一手資料和當事人的回憶,甚至可能擁有維根斯坦本人的一些手稿,因此其他維根斯坦的傳記大多採取迂迴攻擊的手法,避免直接觸及Bartley是否正確的問題。
  至此,很多人可能會問,Cornish和Bartley觸及的都是個人的生活經驗,對於維根斯坦這個以思想聞名的哲人有甚麼哲學意義?
  維根斯坦的哲學「技術含量」很高,對於研究者來說門檻有時的確高不可攀,而Cornish和Bartley在將他們的論點聯繫到維根斯坦的哲學,無可否認是未能令人完全信服。不過,這並不等如說其他的維根斯坦傳記作者沒有相同的缺點,更重要的是,兩人都有足夠勇氣,試合理地解釋維根斯坦的兩大個人特質:如磁場般的個人魅力和巨大的罪惡感。

(未完待續)

文摘

《香港經濟日報》2006年10月16日

「大地旅人」張翠容

貪污是最大公敵

從墨西哥、泰國、菲律賓,到台灣,縱觀全世界,反貪污潮流,是如此的浩浩蕩蕩,人們意識到,他們不要等待救世主,他們要做自己的主人,一場又一場的群眾運動由此興起。
但,群眾運動也需要政治環境的配合。看看俄羅斯,其政治貪污與黑金掛鈎已到達無法無天的地步,可是,俄羅斯人民如何高喊打倒貪污的政府?
上一、二周俄國一名被喻為最傑出、最有良知的女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婭給暗殺身亡,這已不是第一次有俄羅斯記者因其調查報告而遭毒手,上一名受害者是財經雜誌《福布斯雜誌》俄文版主編赫列波尼科夫,在下班途中給擊斃。
前者因報道車臣,後者因揭發俄國黑金,聽起來好像是不同性質的新聞,其實出自同一個原因——貪污。
不獨是記者,在波利特科夫卡婭被暗殺前三星期,俄國中央銀行副總裁科茲洛夫,也由於追查政商黑金事件而被刺身亡。
他們都是貪官污吏的受害者。這要追究到上任總統葉利欽,他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權,不惜大搞特搞黑貪腐政治,其中最廣為人詬病的是九二年,他把總值一千五百億美元的四十多間國營公司以百分之一到二的價格賣給親信,這令到俄國突然出現不少富豪,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他後來為自己鋪路,收買普京,將他推出總統寶座,交換的條件就是不把他清算,讓他安享晚年。
為了讓普京在大選勝出,葉利欽和普京兩個共同自編自導多宗車臣爆炸事件,然後讓普京下令在車臣「平亂」成功,騙取人民選票。波利特科夫卡婭揭穿謊言,最後慘死,一切都是由黑金政權開始!

星期三, 10月 18, 2006

記得這一天

《當年今日》

  1888年10月17日,首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出版,是國家地理協會會刊,封面以黃色長方框為特徵。內容以地理、普及科學、世界歷史、社會時事及影集為主,後來才改名 《National Geographic》。

取材自《經濟日報》

星期五, 10月 13, 2006

廢……氣

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這裏的人趨之若鶩,每年都當作是大新聞,沸沸騰騰,像是理所當然。以前英國人統治時是如此,現時回歸後也是如此,依然將奴性表露無 遺。特區行政長官不是由人民選出來,他發表甚麼施政報告是他自己的事,反正他是中央欽點的,做與不做,或是想做而不做、不想做而做、想有為而無為、想無為 而有為等等,他根本不用負責,只用向北京交代。

說到環保問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竟然可以向車主提供稅務優惠,完完全全本末倒置。以為改用甚麼歐盟三型、歐盟四型的柴油貨車,天空便會變回藍天白雲,這 究竟是曾蔭權的無知,還是有意扮作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沒維修、沒保養、沒更換油隔、沒更換氣隔、沒調校,就算改用歐盟十型都沒有用,況且這裏的貨車一天運 行超過十二小時,巴士更可能開動二十四小時,機件損耗要每星期大檢一次和大修一次,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的社會,又怎可能做到!

退一步說,以一部有維修有保養的柴油貨車,但沒有提供一個有蓋的停車場,同樣會污染環境。香港尺金寸土,停車場不足,大部分貨車、巴士都是停放在露天車場,日曬雨淋,汽車污染了停車場,廢氣、廢油揮發,停車場又反過來污染汽車,造成惡性循環,想改善環境,真是談何容易。

另一項更荒謬,就是津貼私家車車主改用甚麼「環保汽車」云云,這「德政」完全跟環保對著幹。既然有錢買得起私家車,理應對環保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何還要津貼?

要環保,應該鼓勵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只要凡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除了免費乘車之外,兼每程再送一元的津貼,擔保全港汽車減少一半以上。

星期二, 10月 10, 2006

浮花(Volver)


終於有一天假期,跑去看了《浮花》。原本想看《兩生花》的,但現時電影院開映時間頗混亂,就算上網看也不一定準確,結果遲了十分鐘,看不成《兩生花》。

艾 慕杜華的電影奇奇怪怪,包括這一齣,表面上是母女情,以現時所謂男性主導的社會,電影中竟然沒有一位男主角。西班牙是虔誠的天主教國家,但艾慕杜華總喜 離經叛道,男生大部分不是好色,就是軟軟弱弱,一時可以戀母,一時又姊弟戀,結果都作不了主。今次好色的都沒有好下場,全部都給女生幹掉,從一把火燒掉, 至清理現場、收藏屍體,及至深宵埋葬,乾淨俐落,絕不手軟。這可能是量與質的分別。

還有嗅覺與味覺,這都是我們人類逐漸消失的本能,只除 了對食物,另外就是男女之間的分別。自從人類進化至站立後,人與人見面,首先會觀察對方的容貌,但男 生自我提早退化,總是帶著色迷迷的眼光,慢慢會將視線往下移,喜歡上女生的胸部,然後漸漸忘記味覺與嗅覺。這也是男生的悲哀。

星期一, 10月 02, 2006

上班時遇到交通阻塞,以為是人們趕著去看煙花,之後才知道今年的國慶煙花是在九時十五分才開始。以頻密次數來計算,一年之中,香港是全世界發放煙花最多的 地方,除了農曆新年,還有七一回歸紀念日和國慶。一個小地方,每年放三次煙花,放得多了,變得毫無意義,變得不知為何而放。

以前沒有留意,只知今年國慶煙花的背景音樂,是選用了愛國歌曲和「香港名曲」。所謂香港名曲,沒有幾首是認識的;而愛國歌曲,第一首就是《歌唱祖國》。以 前聽這首歌聽得多,看電影《東方紅》時聽過,黑膠珍藏唱片有這首歌,甚至連錄音帶(如果還在的話)也有這歌。現在在這個時刻、這個地方聽到這首歌,真有點 香港被赤化之感。是時間變了?還是人心變了?

星期二, 9月 26, 2006

看某報的所謂通識版,介紹「倒扁統帥施明德」,文後還有思考問題,好像是教小學生讀報。看這等報章太索然無味,倒不如看看施明德的其他事情。從網上得知, 施明德對女人是採取「三不政策」的,何謂「三不政策」,即是不主動、不拒絕和不負責。另外還有一個笑話,說如果施明德真的當了台灣國的國父,將會有很多國 母。

是耶非耶,沒有去考證,只當作笑話。

凱達格蘭

家仔問為何台灣總統府前的大道叫「凱達格蘭大道」,這個當然和「台獨」有多少關係,幾年前已經聽過,記憶中還以為是一個人名,原來是一個族群的名稱。根據維基百科介紹:

凱達格蘭大道,舊稱介壽路,原為台北府城東門街。此外為便利外籍人士,本路與仁愛路之道路編號為3rd Blvd.(第三大道)。本大道位於中華民國(台灣)臺北市中正區之中華民國總統府與台北府城東門之間,總長約400公尺,雙向共有10線車道,沒有分隔島。

歷史

「凱達格蘭」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名稱;而「介壽」的名稱是為了紀念前總統蔣介石的壽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於介壽路上的原台 灣總督府亦更名為介壽館。1949年台灣政府雖立法明定介壽館為中華民國正副元首辦公場所,但名稱並無正式更動。直到2006年3月25日,介壽館才正式 更名為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任台北市市長時,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外來者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此後凱達格蘭大道就一直被賦予另一層政治意義,更成為反對黨抗議的聖地。

早期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曾經有嚴肅的氣氛時,民?曾經必須低頭而過。總統府前的介壽路及重慶南路一段也曾經禁行機車及腳踏車。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介壽 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時,也廢除了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及重慶南路一段禁行機車及腳踏車的規定,被認?是總統府前“解嚴”,並將總統府前廣場定名為凱達 格蘭廣場,還曾經舉辦府前「飆舞」舞會。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對選舉結果不滿的泛藍聯盟支持者曾佔據凱達格蘭大道,連續抗議遊行長達一週。

星期日, 9月 24, 2006

文摘

「穿梭中環」 畢流香(2006年9月22日《經濟日報》)

廣管局收緊言論自由

這邊廂涂謹申試探監管傳媒的股評,那邊廂廣播事務管理局已靜悄悄地通過了加強監管電子傳媒的言論,影響新聞自由。特區政府與一些自以為代表正確道德的人士,裏應外合,逐漸向傳媒進逼。記者協會、新弭行政人員協會毫無警覺,令人失望。
畢流香不吸煙,對二手煙敏感,所有朋友都知道。十餘年前,政府建議禁止香煙賣廣告,畢流香本著言論自由的原則,反對之,當然不成功。今年特區政府立例完全 禁止酒吧食肆娛樂場所全面禁煙,畢流香基於健康理由,不完全反對,但認為社會應尊重吸煙人士的自由,容許業界開放兩類場所:(甲)完全禁煙,(乙)准許吸 煙。讓市場決定甲類還是乙類受歡迎,哪一種生意更好。當然又是人微言輕,徒勞無功。
廣管局以後基於抽象的「持平公正」及「準確無誤」理由,加強監管電子傳媒的財經、兒童教育、醫療及比賽四類節目內容,無綫電視外視部助理總監曾醒明,認為廣管局在多個電子傳媒反對下,仍通過有關守則,令人遺憾,是矯枉過正、扼殺節目的創作自由。
甚麼問答比賽之類的節目,如屬學術性(如亞視的《百萬富翁》),答案力求準確,屬普通常識。但財經評論節目,引述股評、盈利等等數字資料,有甚麼主持人膽敢故意歪曲?如有錯失當屬無心,若因此而懲罰電子傳媒,自然是矯枉過正。
至於財經評,論何謂「持平公正」?指摘盈科股價下跌或讚許李澤楷,怎樣才算是持平公正?批評歐亞農業、海域或「抽水大王」的公司,算不算持平公正?在政治 評論方面,以往反對二十三條的電台言,論算不算持平公正?在電台大力反對GST,反對取消「積極不干預」,由甚麼人來決定是不是持平公正?
廣管局為電台電視台的財經及持事節目,立下「持平公正」的金剛箍,是向管制言論自由方向走了第一,步新聞界不正視的話,特區政府會規管報紙社評是否立論持平公正嗎?

星期六, 9月 23, 2006

遲早

工作忙碌,身心疲累,本來就是現代人或是城市人所要面對。無論是求生活,或是為理想,付出了總希望有收成,縱然並不成正比。

每天都定明交貨時間,奈何永遠有人不守時,這也沒關係,因為變化多,遇到特別的事情,會有特別的對待。但正常之下,每日仍然遲到半小時以上,則有點不負責 任。日日遲到半小時,遲得多了,變成了習慣,漸漸還有一個解釋的理由,就是既然機器的速度快了,即時可以將完工的時間押後。如果這麼說可以成立,那麼住得 離公司近的人,應該比住得遠的人提早上班才正確。

今天更特別,已經遲了接近半小時,完成之際,某高層竟然說出「今天早了三分鐘」這句話。

遲到竟然可以變成「早了」,這麼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相信只有高層才有這種想法。

星期二, 9月 12, 2006

幾時見

星期一見報、星期二見報、星期三見報、星期四見報、星期五見報、星期六見報、星期日見報、星期一至五見報、星期日至三見報、隔日見報、隔兩日見報、星期六日見報、星期四五六見報……

一見這些甚麼幾時見報,已經暈得一陣陣,那有興趣再看下去。一個星期出一次也都算了,隔日見報也罷,竟然也有星期六日見報,隔兩日見報、星期日至三見報、星期四五六見報,這等報紙真可惡,只有高智能的人才能想出這個設計。

或許你會說這是偏見,但如果改成星期一吃飯、星期二吃麵、星期三吃粥、星期四炒粉、星期五飲茶、星期六炒飯、星期日食雲吞、星期一至五炒菜、星期日至三食豬肉、隔日吃牛肉、隔兩日吃魚、星期六日蒸排骨、星期四五六煲湯……

如果真是和阿媽這樣說,想想會有甚麼後果……

星期五, 9月 08, 2006

搖籃曲

八月上旬,同事便問下個星期三是否放假。有點疑惑,為何是星期三?不是有人生日嗎?

對於這問題,永遠不置可否。幾年前開始玩一個遊戲,就是當有人問到何時生日,凡是那年未過的,必定會回答是生日已經過了;但是已過時,就會回答說生日還未到來。

生日是平淡的日子,如果要慶祝,日日也可以是生日。幾個月前,《六十分鐘時事雜誌》還有中文字幕時,看過主持人Andy談生日這回事,對他所說感到過癮,果然對生日有另一番體會。

由生日想起了一首歌,羅大佑有《搖籃曲》,李韻明也有一首《搖籃曲》,古典音樂中好像也有《搖籃曲》,大家所說的內容各有不同,先說羅大佑的。由台灣歌手創作,開始時怕的是會有點「戀母情意結」,另外就是怕唱起來會是「娘娘腔」,不過這一首是例外。

搖籃曲

詞曲:羅大佑 編曲:羅大佑

讓我們的孩子睡在母親的懷裏
讓母親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夢裏
當三月陽光輕輕撫照著大地
春風也帶來了青草成長的消息

讓我們的孩子睡在母親的懷裏
讓母親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夢裏
當流水悠悠飄來花香的醉意
春雨也滋潤了綠葉萌芽的奇跡

讓孩子們留下一些塵封的記憶
讓他們將來懂得去辛酸的回憶
母親的懷中有多少乳香的甜蜜
睡夢裏伴有多少輕柔的細語

星期四, 9月 07, 2006

溫家寶總理見外國記者,又再次引經據典,說到《離騷》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很多年前看許芥昱寫《周恩來傳》,書的結尾也是引用這兩句。屈原是二千三百年前的人,周恩來也逝世了三十年。書中引用,顯得新中國成立時的艱苦歲月;但今時今日再說這句話,則覺得有點無力。

星期二, 9月 05, 2006

文摘

忙了幾個星期,忙得連看報紙的時間也沒有,趁師傅修理機器時偷空看了一會,見到一班「正義之士」穿著印有四個大字的T恤,操上前港督府。

《天地良心》李純恩(2006年9月1日)

一丘之貉

雜誌偷拍女藝人換衫照片,引起了公憤,連日有人上街遊行,各大政黨,各種組織,都大聲申討,連曾蔭權都出來說「身同感受」(咦,不是因該「感同身受」嗎?)
看了這麼大張其鼓的「群眾力量」,不得不令人相信,我們的社會特別有公義,特別正氣,特別正義。
按理說,這麼公義、正氣、正義的社會,那些齷齪不堪的雜誌,是不會有生存空間的。
但奇怪的卻是,這一類雜誌成行成市。
那麼,又是誰養活了這些雜誌呢?
一本雜誌出事了,除了那些政黨,那些浩氣長存的藝人、道德先生們出來申討之外,其他的雜誌,也加入了申討行列,正氣凜然,浩氣長存的樣子,好像全香港這一行,原本就像一鍋清雞湯,就是那本出事的雜誌最壞,像一顆老鼠屎,掉進了這鍋湯裏,把整鍋湯都搞壞了。
然而事實又是怎樣呢?
你走過報攤,個個星期翻著花樣出現的女藝人乳溝、股溝、腋窩、裙底,那些「喪蒲」、「啜乾」、「激凸」、「谷奶」,全部沾沾自喜地躍然紙上,跟全香港的人Say Hi。
我就不相信今天義憤填膺的那些顯得浩氣長存的人裏面,沒有這些雜的恩客。
我極其討厭如今的傳媒風氣,同時,我更加極討厭那些只會指著別人說不乾淨的髒胚!

星期五, 8月 25, 2006

審訊「洩漏國家機密」案,一天就可審結,刑期亦可早已裁定;陳水扁保證靜坐不會坐牢。法律是一兩人說了算,那學甚麼人講法治?

台灣經常說獨立,個人來看,台灣獨立沒有甚麼大不了。去過台灣一次,台灣人和中國人其實沒兩樣,不是指外貌上,而是處理事情上。中國人對貪污覺得是理所當然,對好壞的判斷亦帶親疏有別,講的同宗同族或是同姓,在是非面前總不能分辨。

星期四, 8月 24, 2006

文摘

今天見到幾個貌似資深記者的人在看電視,評論著一個地產廣告:「為何賣豪宅廣告,要用一個外籍美女?這和豪宅有甚麼關係?」

天地良心 李純恩 (《經濟日報》2006年8月19日)

廢話

北京審訊「洩漏國家機密案」,香港電視台的記者打電話給被告的妻子,問:「你擔不擔心你的丈夫?」
老公給內地政府抓起來,被控洩密罪,你說人家老婆擔不擔心呢?
這就像有時候香港記者會問交通意外死者的親友:「你是不是很傷心?」
這樣的廢話,幾乎天天有記者在發問。打一個長途電話,好不容易找到被訪者,問的卻是一句廢話,長途電話費雖然不貴,但也花得冤枉,電視觀眾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聽到這樣的提問,也覺得被人侮辱了智慧。
難道香港記者的腦子裏,就沒有像樣一點的問題要提了嗎?
為甚麼總是在提一些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呢?
照此下去,我們只會聽到他們問曾蔭權:「你是不是盡心為香港工作?」
問唐英年:「你是不是真的關心香港財政?」
問廖秀冬:「你真心想香港交通服務完善嗎?」
問警務處處長:「治安是不是應該搞好?」
問稅務局局長:「交稅是不是公民責任?」
問立法會議員:「你會不會為民請命?」
問被警察抓到的小偷:「你是不是後悔沒有逃脫?」
照此下去,我們依然看新聞,但還要記者幹甚麼?

星期三, 8月 23, 2006

每逢九月,公司就會將包裝更改,而每次更改,也會找來設計部門頭目來講解一次。每次更改都隆重其事,每次講解都大同小異,以前還有心抬槓,現在連這個興趣也喪失,正一你有你講,我有我想。

大公司總是多繁文褥節,設計部門的員工又多是自以為是理想主義者,一到實踐時,才發覺大部分不可行,結果很多時候都回到都基本。例如設計可以多達十多個款 式,說明可以自由配搭,當一切要和時間競賽時,有誰會管他左紅右綠,上圓下方,為求交貨,每個人都用盡最簡單的方法,務求在指定時間之內完成。

問到有何意見時,真心回答,會說是挑剔;到答沒問題,又說不投入。高層問到意見提供,多是想屬下將他所想說一遍,好讓證明早有先見之明。作為支援小組,任何決定不由得我們作主,誰人給指示就跟誰去做,到時候如果真的反駁說最高領導不是這樣制訂時,直接受批評的會是自己。

當拿著樣板研究,問改動時是否跟足此款式?設計部門頭目答曰:「這個是錯的,到時候會有一個更新版本。」既然明知是錯,就不要拿來給我們看啊!不要以為這趟才會如此,而是每一次改變、每一個頭目都是如此。

約在兩個多星期前,舊同事以電話及電郵約去消夜,因為晚了下班關係,又不想對方等得太久,多推說太疲倦而不去。直到今天從消息靈通人士得知,他又要離開了。

星期二, 8月 22, 2006

還有誰?

幾日前看見一個電視廣告,播著The Bells的Stay awhile開首幾個音符,以為是賣懷舊唱片,今天終於揭盅,原來是一個地產廣告,有點失望。不過有好歌聽,話之你賣甚麼廣告,唯有只聽不看,亦趁空閒時,找來黑膠唱片看看封面,一面聽著這歌一面工作。

前幾天和獨居兼問題中年一同乘巴士往旺角,說東說西說到沒話題,靜默三十秒後,一齊看著「牢騷」。「牢騷」正播著甚麼想要藍天、廖秀冬講話之類,突然獨居 兼問題中年失聲大笑,足足笑了半分鐘有餘。如果是平時,獨居中年發聲狂笑,必然即時彈開幾呎,扮作不認識他;但今趟看見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講話之 後才大笑,一定有他的道理。待問題中年冷靜後才問他笑甚麼,莫非廖秀冬嚇怕了他?以笑掩蓋驚慌?怎知全不是這個原因,只因聽了一句話。

「大部分空氣污染的原因,都是由我們(人類)造成的……」

星期一, 8月 21, 2006

生產用的機器壞了四天,上星期六曾修理過,以為可以利用星期天追回來,怎料操作了幾小時,突然自動關機,打開機器保護罩一看,損壞情況會比之前來得更嚴 重,鐵粉漏滿一地,沒辦法之下死馬當活馬醫,以自己懂得的技術把機器拆開,仔細檢查,表面並無不妥,想是內裏出現原因,想修理也無從,結果無無聊聊呆坐了 一個下午。

今天終於等到師傅到來,他修理也修理了大半天,大部分零件要重新安裝及清潔,另外就是零件疲勞過度,一分為二,不肯再工作,沒補給情況下,只有用萬能膠粘合,暫時勉強用用,過兩天再更新。

損失了四天時間,想著如何趕回失去的時間,但今天又答應了整理另一本漫畫書,太多工作要處理,唯一方法就是提早上班,這個星期又是繁忙的一個星期。

工作忙可以不理,但有點不好意思,朋友到訪也沒有時間和他閒聊,請勿見怪,寄望下一次再請他飲下午茶。最近得知有一處地點可以飲早茶,點心,包括鳳爪、豉汁蒸排骨、蝦餃、蒸飯也不錯,絕不是祖國預製點心,又來得比灣仔龍門有風味,有機會早起要去一試。

灣仔的龍門茶樓,其實從懷舊到外觀,或是食物到點心,大部分未及水準,唯一有點存在價值只是舊樓一座。

星期日, 8月 20, 2006

環保署指空氣污染問題廿年變化大

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謝展寰表示,香港空氣污染問題的性質,在20年間起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有 信心,香港最終能解決困擾港人多年的問題,並期望 空氣質素最終可媲美歐洲及北美等城市,甚至超越他們。謝展寰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時表示,香港空氣污染問題的性質,在20年間起了很大的變化。在80年 代,香港的空氣污染主要源自工業。當時居住在工業區如荃灣及葵涌附近的市民,可謂飽受空氣污染之苦。1990年7月,當局引入法例,禁止香港工業界使用高 硫磺重油,令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一夜之間大幅減少八成。

踏入90年代中期,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已轉為由車輛引起。隨著車輛數目增加,市 區的污染情況日趨嚴重;路上出現很多的黑煙汽車,市民在街上經常聞到混濁 氣味。1999年,政府推出多項減少車輛排放的措施,包括引入石油氣的士、要求舊柴油車加裝減排裝置、引入超低硫柴油、使用最嚴格的歐盟排放標準、加強管 制路上的黑煙汽車,以及加重黑煙汽車的罰則。在政府的努力下,路上黑煙汽車的數目急降八成,路上汽車污染情況大為改善。不過,香港並未因此而擺脫空氣污 染;相反,煙霧問題近年經常如夢魘般困擾香港。謝展寰表示,煙霧問題是區域問題,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地區均出現類似情況。謝展寰稱,早於 1996年,當局已察覺這趨勢,並向廣東省提議一起研究;約一年後,雙方同意各自爭取撥款展開有關研究。當時,他們成功爭取立法會議員支持通過有關撥款, 由1999年起展開研究,經過多年努力,粵港終於在2002年達成共識,同意在2010年前,大幅減少珠三角四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謝展寰解釋,由於廣 東省經濟發展非常急速,往往當引入一些管制措施後,污染程度已大幅增加;故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減少總污染量,對他們來說,是個極大挑戰。

摘自2006年08月13日《星島日報》

看 罷這一則新聞,直覺告訴自己,為保持香港空氣質素,市民更加環保,建議首先取消環保署這個部門。整篇訪問中,環保署在這十多年間只做了兩件事,而這兩件 事全是大勢所趨之下而成,功勞是否歸環保署實在存疑。首先環保署助理署長謝展寰表示,八十年代以前空氣污染源自工業,1990年立例後,空氣中的二氧化硫 一夜之間減少八成。稍有常識都知道,禁止工業界使用高硫磺重油,有沒有可能一夜之間能夠改裝所有機器,又有沒有可能一夜之間全部轉用其他代用品;又為何工 業界這麼齊心,一齊等待法例通過後可禁用高硫磺重油。

從這一夜之間大幅減少八成,便可知當中有多少水份,又或是環保署如何誇大其功勞。自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大部分工廠都北移,因工業產生廢氣已逐步減少,環保署說是一夜之間,除非環保署懂得變戲法,又或是環保署理解的一夜之間和我們有不同。

另 一是黑煙汽車,又是經政府努力下,黑煙汽車數目又是急降八成。環保署可能鍾情「八成」這兩個字,世事怎會如此巧合,一是不做,如果去做,無論多努力,結 果也只是得八成。汽車噴黑煙,原因有很多,並不一定是由柴油車所引起,使用汽油的私家車同樣會噴「黑」煙,只不過那些「黑」煙肉眼是看不見的。環保署只懂 將空氣污染推卸落柴油車身上,這已是錯誤的劃分,只要是由氣體燃燒產生動力的,都會帶來空氣污染,分別在於看得見與看不見。柴油車噴黑煙,主要在於使用不 當、欠缺維修和保養,近年得以改善,除了跟隨歐盟標準,亦是市民環保意識增加有關。但是汽車隨人口而日潮增多,路上汽車污染情況又怎會大為改善。

環保署之報喜不報憂,不去解決例如廢水污水排入大海、光污染、聲音污染等等問題,這十多年浪費多少資源。環保應由個人習慣開始,或是由教育開始,政府設立愈多不切實際的部門,市民只會愈對立,所謂環保問題由政府推行,一切只會徒然。

星期六, 8月 19, 2006

報載首日上班的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胡國興預期……

不排除有市民「疑心生暗鬼」,日後會收到頗多以為正被執法部門無理截聽的投訴,但他說﹕「所謂對天、對地、對良心,無愧的,怕什麼人家竊聽﹗」他坦言,執法部門不會那麼「得閒」,去竊聽無辜市民。(2006年8月18日《明報》)

請問胡國興何謂「無辜」,即是說執法部門是會去竊聽並沒有犯法的市民,所以才被稱為無辜。如果如大法官所說「所謂對天、對地、對良心,無愧的,怕什麼人家竊聽﹗」那麼我們的社會又何須法律!亦沒有必要成立「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因為只要是無愧,自然沒有執法部門竊聽。

依胡國興所言,反過來說,凡被竊聽的,即是「對天、對地、對良心,有愧的……」。哪究竟是誰先誰後?

作為一個大法官,不和我們談法律,不去講法治,竟然和我們講「良心」。

這個特區怎會愈來愈反智。

星期五, 8月 18, 2006

Heart Of Gold

學 人聽英文歌,一心都是扮有型,一見Neil Young長髮披肩,拿著木結他,頸掛一口琴,一副瀟灑的模樣,未聽已經喜歡。曾買過他一套三張的黑膠唱片,名曲當然不只「Heart of Gold」,不過這首較易上口和電台播放率高,口琴和結他配合得天衣無縫,自然受歡迎。

其實不是一開始就聽Neil Young,不知在何年,有機會在灣仔京都戲院早場時段看到「胡士托青年音樂節」的紀錄片電影,認識了「CSNY」才開始聽他們的歌。四個獨當一面的歌手 走在一起,合作的時間不長,再聽回之前Neil Young的「Heart of Gold」,就一直喜歡到現在。

"Heart Of Gold" NEIL YOUNG

I want to live, I want to give
I've been a miner for a heart of gold.
It's these expressions I never give
That keep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
Keeps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

I've been to Hollywood
I've been to Redwood
I crossed the ocean for a heart of gold
I've been in my mind, it's such a fine line
That keeps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
Keeps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

Keep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You keep me searching for a heart of gold
And I'm getting old.
I've been a miner for a heart of gold.

以下資料來至:http://www1.iwant-pop.com/a-d0001/?sn=a-d0001_20020319_01

喜 愛70年代抒情老歌的朋友,對於尼爾楊(Neil Young)的「Heart of Gold」應該都不會陌生,不過,儘管他在搖滾音樂史上也是堪稱巨星的人物,一般人對這位歌手的認識卻相當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暢銷單曲並不 多,不但只有「Heart of Gold」這一首冠軍曲,這也是他唯一曾經打進過排行前三十名的個人單曲。

很多人對尼爾楊的印象,都還 停留在他70年代的「Heart of Gold」,以及他在「CSNY」的表現。「CSNY」是一支擁有相當多支持者的超級隊伍,不過卻有不少排斥鄉村音樂的人詬病尼爾楊,認為他為該團帶來了 太多的鄉村色彩,其實這是很不公平的。事實上,多年以來,他從未停止過創作,並且不斷的嘗試各種不同的音樂領域,而對於許多跟他同一時代的創作歌手們與不 少鄉村搖滾樂隊,他更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甚至被認為,在創作的深度上,他是僅次於鮑布狄倫(Bob Dylan)的,而他所獲得的評價與他的唱片銷售成績,還要比狄倫更出色。最重要的,是他求新求變的精神。當然,假如只從他已經正式發表過的作品來看,他 的音樂風格主要是比較柔和的民謠與鄉村搖滾,以及採用電吉他、比較喧鬧的搖滾這兩種,而後者又主要是跟來自加州的「瘋馬」(Crazy Horse)樂隊合作的。即使已經進入表演生涯的第四個十年,他仍然努力的繼續向前、創作新歌、探索新的領域。

尼爾楊出生於加拿大的多倫 多,父母離婚後,隨著母親遷居加州,在高中時代開始玩音樂,除了參加一些地下搖滾樂隊,還在當地的一些民歌俱樂部賣唱,結識了瓊 妮米契爾(Joni Mitchell)與史蒂芬史提爾斯(Stephen Stills)。後來,他與史提爾斯在洛杉磯共組「水牛春田」(Buffalo Springfield)樂隊,很快的成為加州民謠搖滾的先驅。樂隊解散後,他開始個人演唱生涯,與一支當地的樂隊合作,由於合作愉快,他們改組為「瘋 馬」樂隊,共同錄製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相當成功。接著,他又開始跟已經組團的「克勞斯比、史提爾斯與納許」(Crosby, Stills & Nash)合作,在1970年以「CSNY」的名義推出了「Deja Vu」專輯跟「Woodstock」與「Teach Your Children」等單曲,大獲成功,隨即又恢復獨唱,推出「After the Gold Rush」與「Harvest」專輯而紅遍全球。

擅 長創作的尼爾楊,曾經形容自己的音樂多半是在描述一個人眼高手低、無法達成自己理想的挫折,而選自他第四張個人專輯「Harvest」的「Hear of Gold」,正是個最好的例證。從第三張專輯「After the Gold Rush」到「Harvest」之間的兩年內,他多次進出醫院,治療半身肌肉疼痛的毛病,錄製「Harvest」專輯的大部分期間,他身上還套著護具,根 本沒有能力彈奏他最拿手的電吉他,因此整張專輯聽起來的感覺就非常的溫和。

1971年在納許維爾錄製的「Heart of Gold」,邀請到了琳達朗絲黛(Linda Ronstadt)與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共同跨刀唱和聲。儘管病痛纏身,尼爾楊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即使必須選擇比較柔和的風格,他還是決定要發表自己的作品。這首單曲 推出之後,很快的就獲得熱烈的迴響,先是在1972年的二月十五日首度上榜,拿到第六十二名,六個星期之後,就在三月十八日登上了冠軍寶座,成為他歌唱生 涯中唯一的冠軍曲。

令人意外的是,據說他本來並沒有打算要發行「Heart of Gold」的單曲,只是因為錄製的時候大家合作的情緒特別高昂、效果也特別的好,所以才在唱片公司的建議之下推出了單曲。事實上,尼爾楊本人從來不熱中於 單曲的市場。他認為,其實有很多藝人也跟他一樣,應該屬於所謂的「專輯藝人」,但由於大家都迷戀單曲排行所可能帶來的名利,因此紛紛推出並不是特別討好的 單曲。他表示,如果那些人夠聰明的話,應該安分的認清自己的本質,專注於專輯的表現。這首歌曲造成轟動之後,他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甚至公開表示,希望自 己的下一張專輯不會再推出任何的單曲呢!另外,他還告訴媒體,有一天,他或許也會寫一首愉快的歌曲,不過到時候他可能會把那首歌賣給電視台當作廣告歌曲。

70 年代中期,尼爾楊的演藝生涯進入一段黑暗期,直到1979年才又重新崛起。但是,由於一些過於前衛的嘗試,他在80年代中期又成為只有少數死忠歌迷支持的 藝人。1988年,他再度與老友們合作,推出「CSNY」的專輯「American Dream」,可惜仍然不是很成功,但其後他的「Freedom」專輯以一半「插電」、一半「不插電」的風格得到好評,成為許多獨立品牌搖滾樂手們崇拜的 偶像,甚至還共同推出了一張向他致敬的專輯。目前,他仍然持續與「瘋馬」樂隊合作,經常舉行巡迴演唱,受到許多資深搖滾樂迷們的熱愛。

星期四, 8月 17, 2006

下午看新聞,見胡國興大法官新官上任,當甚麼截取通訊及監察事務專員,會見記者時面露笑容,語帶輕佻,說「如果沒有犯法,又怎會怕人家來竊聽」。

倒想問問大法官,既然沒有犯法,又為何會遭竊聽?

星期三, 8月 16, 2006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日(8月15日)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某程度來看,其實日本首相每年都去參拜,對我們來說可能更有好處,起碼我們不會忘記這一天是日本戰敗投降日。

建 於1869年,原稱「東京招魂社」,為紀念明治維新期間為日本天捐軀的軍人。1879年才改為靖國神社,意為使國家平安。二戰期間一度由軍方管理,更曾 舉行神風敢死隊的出發儀式。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實施政教分離,令靖國神社成為一個非官方的宗教機構。至1978年,神社負責人松平永芳,將包括東條英機在 內的十四名甲級戰犯的靈位安放在神社內,使請國神社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標誌。(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日本政府要怎樣做我們管不了,但所謂代表我們的政府又怎樣做呢?國民政府之不濟也都算了,反正早已退守台灣;共黨政權呢,根本就媚日。早年不談賠償已成過去,1978年供奉甲級戰犯不去反對,到了今天才談甚麼反擊?有本事的應該和日本斷交。

所以日本首相每年都去參拜靖國神社,對我們意義重大,好讓我們不會忘記日本曾經侵華,也使我們知道靖國神社,更給我們認識所謂代表人民的獨裁政府。

星期二, 8月 15, 2006

報紙傳媒不去報道例如海域事件,大筆款項不知去向;又例如小型證券行挪用小股民股票,又或是管理不善引致倒閉,造成市民損失;又例如究竟非執行董事在公司 遇到問題時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又或究竟應受到甚麼法律制裁;又為何當海域出事後,可以全部非執行董事立刻辭職,好像整件事情和自己無關等等。

香港證監會在上述事件中應該有甚麼行動,或是應該採取怎樣的法律行動,這樣的事情怎可以去避免和防止再發生。而香港政府在以上事件中有沒有肩負起保護責任,遇到這些事情一再發生,又竟然不去制定法律,或是有法律條文而不去執行檢控等等。

香港的報紙傳媒只懂去報道某個銀行主席何時傳位給哪一個兒子,甚麼已將名字藏於一個信封內而大肆報道,這是傳媒的墮落。

星期一, 8月 14, 2006

文摘

「咫尺地球」(2006年8月13日《明報》)

北京與非洲乍得復交的抗美密碼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講師 沈旭暉

北京與非洲中部產油國乍得復交,令台灣失去了面積最大的邦交國。消息來得不算突然,不過還是令剛打算上機出席乍得總統就職禮的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相當尷尬。然而「令台灣丟臉」並非中乍復交的主軸,也許美國對此還要警惕百倍。

美跨撒哈拉反恐計劃的隱形目標

「911」後,美國將一些原來用在拉丁美洲的預算收回,加強了在「恐怖主義溫床」非洲的部署,其中最大規模的創舉出現在02年11月,由國務院成立「泛撒 哈爾計劃」(PSI),援助撒哈爾地區(Sahel,即撒哈拉沙漠帶)反恐,表面對象是各國的走私販毒集團和恐怖組織,實質效果卻是讓各國圍剿國內反抗武 裝,也讓美國打進這片新興石油區。

美國用於計劃的經費其實沒有想像般多,每年都不超過1000萬美元,主要受眾是毛里塔利亞、馬里、尼日爾和乍得4國。PSI讓各國接受,主因是美軍只通過 其歐洲部隊訓練撒哈爾各國軍隊,而不是直接駐軍。05年6月,美國見PSI價廉物美,決定將其擴大為包含撒哈爾以外地區的「跨撒哈拉反恐計劃」 (TSCTI),與本欄曾述及的「泛中東計劃」、「大中亞計劃」等量齊觀,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西非的塞內加爾、尼日利亞、加納等被一 網打盡,甚至已經「從良」的利比亞也在候選之列。

在整個撒哈拉地區,美國最刻意排除在計劃以外的就是華府眼中的「邪惡軸心外圍」成員:蘇丹。蘇丹事實上已分裂為南北兩國,和鄰國關係惡劣,特別由於其支持 乍得境內叛軍「改革統一戰線」(UFDC),令兩國多次斷交,乍得也反過來支持蘇丹境內的達爾富爾叛軍(也就是控制饑荒重災區的游擊隊)。

與此同時,中國和蘇丹關係良好,是蘇丹主要援助國之一。美台都相信乍得叛軍愈戰愈勇、甚至有力在今年進軍首都,大概或明或暗曾受中國資助﹔換句話說,中國 勢力也變成了TSCTI的打擊間接目標。這次中乍復交,台灣認為是中國以叛軍要脅乍得總統德比,美國則看成是中國在非洲拓展勢力的表現。難怪每有中國領袖 訪非,美國媒體都看作是中國「踩場」。

中石油也有跨撒哈拉計劃﹖

目前乍得石油出口由美國支配,而已佔中國石油總入口5-10%的蘇丹石油,則依靠中國修建的輸油管。中國支持乍得叛軍除了是人棄我取,還牽涉具體利益,也 就是希望叛軍上台後,會讓中國調控乍得石油出口,屆時乍得石油通過蘇丹港口到達中國,乍、蘇就成了一個整體。誠然,乍得在03年成為石油出口國以來,產量 一直受內戰影響,也未能和世界銀行就石油開支達成協議。然而負責拓展非洲市場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還是一早盯上該國,多年前已從英國公司手 中取得乍得一個礦區的25%礦權,一直希望壓倒台灣的中油公司壟斷乍得石油,儘管後者已在今年1月通過「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非洲子公司」,取得總面積等於 2/3個台灣的3個礦區探勘專屬權。

假如中乍建交確實牽涉石油政治,蘇丹和乍得的世仇局面,也可能因為中國而改變。若假想成真,這將是中國在冷戰後首次扮演影響第三國石油輸送方向的「美式角色」。

事實上,由於中國無力和美國競逐中東石油,非洲的石油處女地,就是它的最後希望。美國自然知道在整個TSCTI版圖內,有不少中國友人﹔像毛里塔利亞那樣 的新興石油國家,預計西方暫時不願以高成本協助其開發產量未明的資源,更乾脆將第一桶油運往中國。TSCTI以外的非洲產油國安哥拉、加蓬、赤道畿內亞, 也是中國以往稍佔先機的基地。與美國一切以反恐為名不同,溫家寶訪非時開宗明義強調談生意、兼顧慈善援助,交由中石油在前線打拼,政府角色其實比過去退 減。

對中國外交而言,這避免了直接的國與國衝突,省卻無謂的意識形態爭拗,儘管成效存疑,但總算與時並進,少了以往還迎欲拒的矯揉格局。
外孫女跟婆婆去上海,四天能去的地方不多,由於天氣炎熱,婆婆也沒可能帶她四圍去。時間雖然不夠,但可以乘坐磁浮列車,又經歷了機場混亂的一天,也算特別。平時見她唔聲唔聲,回來後竟然有寫網上日記,原文不作改動,節錄如下:

未去之前媽媽說唔係去住大酒店,,訓覺沒冷氣,,所住的只是個鄉下地方....我都唔覺得有咩咁大不了....但去到先發覺原來跟自己想像的有d出入.....

真 係體會到"唔係一開水喉就有水",,試過一次開花灑見到有好多水出勁開心... 好多小朋友只係著住條短褲通街走,,再望下自己件3上面有個tick.....真係有d慚愧~ 有的鋪張蓆就咁係條街到訓...真係唔明6點幾太陽出o個陣迎面咁照埋黎佢點可以訓得著.....我平時塊窗簾布拉開左少少我都覺得好"殘"眼..

一個大城市都有d咁既情況發生,,真係唔敢想像中國較為落後d既地方會點......

當以為一蚊杯豆漿,,2.5一籠小籠包係好平既時候,可能人地要做幾日先賺到

當諗住一齊去沙田俾錢去租單車踩既時候,人地係要由屋企踩幾個鐘頭去返工搵食

當以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既時候,先發覺原來自己之前係幾咁天真

唔會再諗去買咩名牌銀包4千幾蚊的電話開冷氣cum棉胎...太膚淺了

驀然回首,心智好像成熟了不少

哈!

星期日, 8月 13, 2006

羅素曾經說過:每個人的人生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一個悲劇,只有你觀照這個宇宙之奇妙的時候,你才可超脫這個人生的悲劇。

星期六, 8月 12, 2006


《華佬與阿高》另一劇照,想極也記不起名字,只知道是華佬又學人追女仔,結果當然又是失望而回。泥膠公仔有這個好處,可以將這一刻凝住。不經歷想與不想的過程,患得患失心情很難表達。

華佬是發明家,以為發明出來的東西都是十全十美,誰不知是聰明笨伯的本領,例如發明鬧鐘機、起床機、穿衣機、洗臉機等等,即是由睡醒這一刻開始,直至坐在 餐桌前準備吃早餐,一概由機器動手,但又怎料到所有機關都有不大不小的毛病或是根本不可行,但他又以為事事順利,其實幕後全由阿高執手尾。

將劇情放諸現實,人類發明很多用品、機械等,全都是為人類服務,無非為減省勞力的付出。用機器代替工人,原意是讓人類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可惜落於資本家 手上,變成賺取更多金錢的方法,或是更能勞役工人。也許不應說得這樣對立,真實情況是能用的代替品是多了,奈何脫不掉人為的因素,仍是要和時間競賽。

星期五, 8月 11, 2006

足球(2)

說回歐洲球隊,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或冰島等,似乎他們對隔著一張網的運動比較有興趣,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是網球,瑞典的打網球和乒乓球,丹麥打羽毛 球,體力化一點的則是雪上或冰上運動。粗中有粗,細中有細,但當遇上足球時,粗中未必有細,細中亦未必有粗。論體力,比其他歐洲隊強,但腳法始終不及細 膩;有腳法時,又不及人家整體合作,拉上不能補下,只有陪打的份兒。

東歐的本來師承德國,有組織,有腳法,亦有戰術。以前共產黨當政時,體育運動可以享有特權,但是骨牌效應下共產黨政府一一倒台,每個人都立刻向錢看,足球 的發展,敵不過先解決溫飽問題,好球員除出外搵食多別無他途,國內聯賽缺乏金錢支撐,縱有優良傳統,奈何時不與我,希望未來三五年間能力改善。俄羅斯或是 烏克蘭,同樣遭到相同的問題,發展足球不是第一選擇,況且足球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終於說到德國。人稱歐洲四大足球聯賽,即指英國超級聯賽、意大利聯賽、西班牙聯賽和德國聯賽,近年以西班牙的聯賽水準為最高。論吸引和可觀,德國如果在四 大之內,則永遠排第四。其實稱為四大足球聯賽,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這只是指電視轉播為準。德國足球是講組織、講體力,同時亦永遠講效率,德國比起其他強國 的水平,其實不是太高,但為何德國每次都能打入四強(平均而言),或是能爭冠軍?這其實是和德國人的性格有關。以今屆為例,起用年輕領隊,引入進攻足球, 稍感意外是第一場賽事中,後防改打平排,缺少是「清道伕」角色。德國隊的戰術運用,比任何國家變化更多,聽聞在第一仗中失了兩球,第二場立刻作出改善;至 四強時敗給意大利,則是體力回落的惡果。德國足球不是水準最高,但在每個人都能盡守本份,依足賽前部署,每件事都要求最高,做到最好,整體實力雖然稍遜, 但是紀律嚴謹下,已是成功了一半,餘下的或講運氣,或講鬥志,或是真的技不如人。

星期四, 8月 10, 2006

文摘

摘自2006年8月6日《蘋果日報》

星期天休息:在戰火浮生之間的另類亡靈 陶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準備攻打意大利的一個德國據點,並與美軍約定,一旦雙方苦戰難支,美國派出轟炸機支援。結果陸戰進攻,意想不到地順利,英軍全殲德軍而進駐據點,但美國轟炸機尚未了解戰情,準備出動轟炸。

一場災難的「友好轟擊」(Friendly Fire)難以避免,英軍必須通知美軍緊急取消轟炸計劃。英軍派了一隻信鴿,飛到二十哩外的美國空軍基地,鴿子如期抵達,遞交取消轟炸的通知,比預定的轟炸時間早了只有五分鐘。

一隻鴿子救了成千上百的軍隊性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用了十萬隻信鴿速遞情報。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通訊技術大有進步,信鴿的僱用數量反增加 了一倍,多達二十萬隻。為甚麼?因為鴿子是唯一能不受德軍監截電波的通訊兵,而牠們在天上飛翔,比起雷達和電波,不但看得見,而且體態優美。

戰爭是殘酷的事業,犧牲不止人命,還有無數動物生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已有裝甲車和坦克,希特拉進攻蘇聯,動用了七十萬匹馬。蘇聯固守東線,共動用了兩千一百萬匹馬,在戰火中,紅軍共一千四百萬匹戰馬陣亡。

在緬甸戰區,對抗日軍,英軍還動用了大象。狼狗更不可缺,盟軍僱用了幾萬隻,奔走在西線陸軍戰場,牠們多半隸屬工兵,在炮火中傳遞情報,在戰壕照料傷兵。 一九四三年,鑑於軍犬在戰爭中的表現,國防部為軍犬特設英勇勳章,有許多還是在軍犬殉職之後追封,官兵為狗默哀,視為同袍戰友。

今年夏天,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專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務的動物舉行紀念展覽。在幾百幅黑白攝影圖片中,動物是戰爭的主人,軍人才是配角,戰地記者以敏感 而人道的心靈,不忘為在戰火中為勝利奔走的動物攝下英勇的一刻:一隻軍犬咬一封密件,跳過戰壕;一個工兵,滿面焦黑,向一隻通訊犬的頸圈扣上情報的紙卷。 這些狗的表情肅穆而哀戚,牠們彷彿也意識到,亂世浮生,生命的價值輕如鴻毛,但一封情報的成敗卻重若泰山。人和動物之間的友情,在戰火中淬煉成金,第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已經一甲子,戰爭博物館的展覽,提醒世人,不要忘記動物為人類的公義付出的巨大犧牲。

對於戰爭中的動物,應不應該隆重紀念?也不是沒有爭議。有人認為,狼狗無所謂英勇,這是牠們的天性;牠們闖蕩戰場,也不一定意識到危險,只是出於訓練的條 件反射。至於抗擊納粹,軍犬和戰馬更不可能嫉惡如仇,認定希特拉是殘害文明的人類公敵,把動物高度人格化,只是感性的一廂情願。

然而,退一萬步,即使有點一廂的幻想,又為甚麼不可以濫觴一點情感呢?以動物為主角,展示了戰爭現實的另一角度,動物的忠貞純樸,更顯侵略者的殘暴不仁。動物對戰爭的犧牲和貢獻,值得承認褒揚,因為在一片簡樸的忠義,永遠對照人性不可測的陰暗。

中國雲南牟定縣,因為發現幾宗瘋狗症,當地政府下令屠殺全縣五萬隻狗,包括家犬。公安親自揮棒,在街頭一看見狗就往死打。即使不把狗視為朋友,至少一頭家犬是人民的財產,中國的「法律」不是也保障財產的合法擁有權嗎?瘋狗症是幾分管理的謬誤、幾分「自然災害」?

中國社會對狗不太講感情,只有厭恨,「鷹犬」、「走狗」、「豬狗不如」、「打狗看主人面」,狗像其他動物一樣,最好只限於工具,而一般被視同幫兇。中國人 社會本身盛產奴才,卻把自己扭曲的道德標準加諸狗身上。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取締了中文用於動物的代名詞「牠」,一律以無生命的「它」而代之。此一「簡體 字」,不止是為了文盲的農民人口省去寫字的幾筆,而是對生命價值的全盤否定。一隻狗、一口豬、一匹馬,與一根木頭、一張廢紙沒有分別。

香港近年的虐畜案愈來愈多:把狗餓死,把狗從高空擲到街上,都引起許多狗主和愛護動物組織的公憤。香港畢竟有幸,大多數人認同的價值、對生命的尊重,涵蓋 貓狗生靈。消防員救一隻掉在水溝的牛,救一隻困在簷篷上的小貓,往往是令人尊敬的新聞。更重要的是,香港還沒有推行簡體字,我們稱呼動物,不用「它」這個 字,堅持「牠」這個代名詞,比起一河之隔的鄰近地區,香港的動物權益還受到殖民地時代一些法例的保障。對動物付出一點仁愛,承認牠們的生命尊嚴,不但是中 產階級的重要道德價值,還應該是香港人在精神上向一個文明的國際社會認同的其中一條底線。

戰爭博物館的這個展覽,一直到明年四月。為了一批故去的動物彰顯功德,也是對一切生命的敬拜。昔日相片中軍犬肅穆的表情,令人駐足沉思,動物的性靈,千古 永恒,而人性在風雲變幻的時局中,又淪落了幾何?思想家柏斯葛的名言:「我認識的人愈多,我愈喜歡狗」。奇怪的簡體字,荒誕的價值觀,當一隻亂世中的義犬 也能留下一幅有尊嚴的遺照,蓋過「盛世」虐殺又被遺忘了的千萬犬靈的眼神,所謂文明,有時不過是隔世難忘的一閃燭光的心影。
今天同事相告,這裏的工作制度愈來愈恐怖,明明是上早班的,因為公司推行了德政,實施了五天半工作,為了交足每個星期的工作量,所以除上早班外,亦要額外 上夜班。雖則工作性質大致一樣,但高層總不明白員工的想法與願望。為何會選擇上早班,就是因為喜歡比較早下班,可以進修或退修,可以學習,或是和朋友聯 歡;又為何選擇上夜班,可能是喜歡欣賞月色的明亮,又或是夜晚的寧靜(相信市區已沒有),也可能是享受回家時孤獨一個人。

無論是有選擇也好,沒選擇也罷,人的生活方式多是有規律,間中三兩天早起遲睡,之後也會覺得特別疲倦。現在呢,這裏的工作是依照特別訂下的恐怖制度,是不 管員工的身體狀況發展、願意不願意、付出的代價、意志的消磨、對人生的要求,一切都只是從節約支出有關。五天半工作不是為員工著想,這是行政人員的失職, 或是……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這裏的交貨時間,並不是依照本地時間,而是根據柬埔寨或是泰國時間。這種奇特與奇怪的時間觀念,全是因循以往的做法,即是會繼承。

星期二, 8月 08, 2006


早 前看活地阿倫的《迷失決勝分》,開場時主角在看《罪與罰》,對此沒有甚麼深刻印象,也許是給電影點題。反而記得華佬與阿高(Wallace & Gromit)其中一齣《著錯褲》,話說阿高錯誤被拉去坐牢,獄中無事,阿高以看《罪與罰》自娛,不知是懺悔還是贖罪。

昨天下班回家,打開抽屜時見到一本新書,正是《罪與罰》。平時亂說一通關於這本書的都可以,但要用心拿起這本書看,則需要一點恆心與時間。於是不動聲色,裝作若無其事走出來。

「何時找三兩天去度假,看完這本書?」

「喔……不如這個月尾吧!」

星期一, 8月 07, 2006

今天是盂蘭節,沒有考究過盂蘭節的來源,今天上班時,見到一大班人站在馬路中央燒衣,三個大鐵桶,每一至兩個人負責處理一個鐵桶內的祭品,確保能夠完全燃 燒;另外還有人負責提供水源,一來恐怕引起火警,二來是替鐵桶附近降溫。幾個紋身大漢做起來井井有條,雖則在馬路上,沒有影響交通,也沒有太大影響到行 人,除非喜歡走近,感受熱力迫人。

早一點應該還有拜神活動,有燒豬、雞、魚等,因為經過時,正值午飯時間,另一批人蹲在路邊大魚大肉,有啤酒、汽水、瓶裝水、紙巾、紙碟、紙杯供應,個個都是粗線條的大男人,但籌備這類活動除有秩序外,還有很多細微的地方也有注意到,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辦事能力。

有些事情在現代化城市顯得很奇怪,燒衣的對面不到二十公尺,是一個油站;而燒衣的後方是一間商業大廈,地面則是商場,旁邊有小巴站,馬路對面有巴士站,人來人往,每個人都很忍讓,似乎這些事情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

沒有人維持秩序,沒有警察到場,任由民間智慧自由發揮。下班再經過時,儀式接近尾聲,大漢們也有點疲態,不過還要作最後清場。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一切又何須政府給我們作指引。

星期日, 8月 06, 2006

《曲突徙薪》班固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曰:「曲其突,遠徙其積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鄉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燔發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名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向使主人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

在此先恭賀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競逐世衛總幹事一職,陳馮富珍具備「未想過會輸」的信心,加上中央與特區的支持下,有望成功競逐。

世 事之荒謬,歷史之輪迴,敵不過時間的冷嘲。2003年SARS發生期間,香港有全世界一流的醫療系統、全世界一流的醫療設備,可惜香港是全世界感染 SARS人數最多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對患者用藥之重,完全進退失據,死者已矣,但病患康復者至今仍受後遺症之苦。當時的衛生署長,對處 理SARS疫情的失誤實在責無旁貸、難辭其咎。


班固(東漢)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 東北)人。班彪之子,弟班超,妹班昭。彪致力於著史,為續司馬遷《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固承父 志,繼續撰寫。以有人告發私改國史下獄,超上書為之申辯得釋。明帝召為蘭台令史,典校秘書,遂得以再從事著作,積二十年增補而為《漢書》。章帝建初四年 (79年)奉詔撰集諸儒生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事,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以中護軍隨大將軍竇憲北征匈奴,紀功勒 石燕然山。次年,行中郎將軍。後竇憲被誅,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其時《漢書》尚缺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昭與馬續奉詔續成之,為西漢一代之斷代史。著 有詩文四十餘篇,以〈兩都賦〉最為人傳誦,明人張溥輯有《班蘭台集》,近人丁福保輯有《班孟堅集》。

星期六, 8月 05, 2006

字以為是(上集)

蔡國權不裝飾你的夢,但我們很懂得裝飾自己的字。情況就如一部Evolution面放滿蝦撈Kitty飾品,錯得要緊。

包:加食字旁是飽。約定俗成,麵飽、魚柳飽。包變成飽,比繁體字更繁體。
場:傳說有蓋的場地可寫作塲地,大家聽過就算。字典說塲是場的俗體字,不過如果你不是俗人,何必寫俗字。
柏:所有叫柏麗的地方都會寫作栢麗,加了橫劃字體好看些嗎?見仁見智。
菓:這個加了草花頭裝飾的果字,該來自日本的菓子。做個勇敢中國人,不寫日本漢字。
茄:西紅杮是也,加字加上草花頭不可能讀作「加」。歐米茄?

亂作裝飾是我們的習慣,我最怕看見三十幾歲人在Prada背囊上吊個公仔,很幼稚。

摘自35期《U Magazine》
text、photo/1139 x099(4As資深廣告人) edit/陳寧 art/MING

星期五, 8月 04, 2006

不負責任的天文台

接獲同事來電,說香港仔往隧道方向,近鴨脷洲大橋倒塌大樹,封了三條行車線,造成香港仔大塞車。聽罷二話不說,立刻放下手上應該還要繼續的工作,奔往巴士 站看過究竟。一到街上已見巴士變了火車長龍,龍頭不見,龍尾也不見,心忖究竟何時到中環。有理沒理,跑步去塌樹現場,先看看這棵古老大樹怎樣了,沿途滿地 樹枝樹葉,今趟又不知有多少棵大樹被吹倒。行人道上滿是焦急的人群,看著車龍動也不動,究竟往反方向走,還是繼續等待,一時間拿不定主意。

遠處已見大樹橫臥路中,大樹已沒有可能補救,今趟倒下就永遠再不能站起來,說聲再見,繼續往前走。因為大樹阻著前進方向,只見兩名交通警員慢條斯理的清理現場,所有車輛須經鴨脷洲大橋入鴨脷洲轉一個大圈,然後返回原有路線,經這改動,大塞車是難以避免。

在 這三號風球下,中環塞車、香港仔塞車,究竟是甚麼原因?天文台以維港內的風速作準,外面的人是生是死與我何干!天文台的僵化,正因為他們不懂政府各部門 的官僚。在不會懸掛八號風球下,沒有八號風球的辦事指引,即時每個人都可準時下班,這裏是指政府各部門,例如負責維持治安的、執行法紀的、救火救災的、處 理特殊情況的、清潔的等等不會增加人手以應付突變的事情發展,結果當發生事故時,只有正常的人手配給,但遇著強風吹襲下,負責的人員只有疲於奔命。例如有 大樹倒塌,沒有增加的人手迅速處理,交通癱瘓是你們市民的事情,我們可要按本子辦事。

你要懸掛幾號風球是你天文台的事,但請不要每次作預告時都為我們作安排。

星期四, 8月 03, 2006

埋首工作了幾小時,見時間已不早,匆忙收拾好東西,準備往另一處上班。一踏進街道,有點奇怪的感覺,熱氣從地面蒸上來,平時熙來攘往的大街,只得三兩個路 人經過,店舖內黑漆漆的,像是見不到人影。正值下班的繁忙時間,巴士站沒有一個乘客候車,可能是剛走了一班車吧,但卻見連平日經常排長龍的巴士線站內也是 寥寥幾人,東歪西倒的站著,一切都沒精打采。

只是一瞬間,巴士便來了,上車的只有我一個人,巴士內也是只得幾名乘客,互不相干的各散東西的坐著,全都向窗外望,像是期待著事情的發生,也像是不知前路 會怎樣。巴士緩緩前進,似快還慢,外面靜悄悄,時間像是過得很慢很慢,但車速又似是很快很快。看著對面零星的車輛經過,有如慢鏡頭般一格一格的前進,前面 天空黑壓壓的,感受到山雨欲來令人窒息的氣壓。

像是過了很久很久,巴士才穿過香港仔隧道,離目的地還有很遠很遠。繁忙的銅鑼灣人群不知哪裏去,街道顯得有點凋零。下車時也是只得我一個人,平日熱鬧的巴 士站空無一人,步向維多利亞公園的球場,踢足球的人一個也沒有,只有隨風翻滾的樹葉,遠處黑雲飄過來,開始落了幾點雨。微風徐徐而起,天空烏雲密佈,雨水 迎面打下來,站在球場的正中央,這一刻的時間仿似突然停頓,好像是只有自己走在前面,又或是只得自己落在後面拼命追趕。這一剎那時間的停留,莫非都和下雨 有關?

星期三, 8月 02, 2006

財爺最近向特區政府遞了「辭職信」,開微所謂的商品及服務稅,在有盈餘之下開徵新稅項,如果是一個民選政府,這舉動等同自殺,不過在一個邊緣城市,只有小 圈子選舉,只有預知結果的所謂選舉,怎樣做都是個人喜好,對一個隨便說說的人來說可能只是「辭職」了事,其他的留待後代去承擔。

如果如他所說,只開徵百分之三的銷售稅,市民只是付出很少。這點真是不明白,假若真是抽百分之三的稅,但當到消費者購買這件物品時,又怎會是百分之三?

以一間零售店為例,向批發商進貨已被徵了百分之三的稅項,燈油火蠟同樣被徵百分之三,本來來貨標價後以往是賣一百元(已計成本及開支等在內),要付稅後變 成一百零三元。好啦,羊毛出在羊身上,至銷售時再要向消費者徵百分之三,賣價正確應是106.09元,這又怎會是開徵百分之三的銷售稅?

這還是簡單的計法,租務究竟又是否要抽稅?電力又是否要抽稅?以成本及開支計算,租務及電力開支佔整體開支一個大百分比,攤分下來,銷售額大的可以攤薄,但銷售額細的小型零售店,又怎會是百分之三?

財爺說不是問題,因為有紓緩措施,例如低收入者有津貼,銷售額細(例如每年五十萬以下)的不用繳稅等等。可惜新問題又來了,低收入者除被標籤化外,就是永 遠不能用好的物品,即永遠只能購買次等貨,因為貴價貨只有愈來愈貴。而零售店舖呢?即是有能力不停開分店的大集團,在同一條街內可以有數間分店,而且規定 每間總數入不超過五十萬,凡收入超過五十萬的,再開一間新店,同時以大集團的議價能力,入貨時只會再降低入貨價,至零售時因有多間銷售,那小型零售店又怎 會是大集團的對手,壟斷自然更多。

銷售稅是極複雜的稅項,贊成的多是大集團、會計師或是甚麼稅務學會等,如果是一個成功的稅項,外國又怎會愈計愈繁,愈抽愈多。

足球

從足球看國情,或是從足球看國家與民族,雖則未必有一定道理,但是有時覺得也很有趣味。打從前兩屆世界杯開始,已對足球這回事漸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比如 今屆吧,簡直連看也不想看,就只看了開幕戰德國對厄瓜多爾(只因放假在家),另外就是冠軍爭霸,意外地加時,下班回到家中剛好看到加時和射十二碼。

對於足球加入了賭博,刺激是增加了,但對於真正喜歡觀賞足球賽事的球迷來說,只是離棄的開始。你或會說,外國早有賭博,為何球迷熱情不減。外國的國情是, 外國有自己的球隊,賭博是一批人,而擁護球隊是另一批人,兩者互不相干。香港則不同,當加入了賭博,觀賞賽事自然變了質。你會不會喜歡法國隊而投注意大利 隊勝呢?問題確實出在這裏,而且亦很吊詭,除了賭之外,他們會留意球場上的一切嗎?對喜歡的球隊落敗,自然會有失落感;喜歡的球隊落敗而贏了錢(因為買了 對家),莫非這時會悲喜交集?球場上爭奪的都不是自己擁護的球隊,誰又會理會誰勝誰負,一切都是從賭博出發。

為何會對觀賞足球失去興趣?第一,香港的所謂足球評述員水準低劣。第二,如果足球不作改革,足球的吸引力會逐步下降,例如不能增加入球,又例如球場暴力, 不論是球場內或是球場外。第三,年齡的不同,對追求自然也有不同,因為會看足球的背後。球證的誤判太多,影響了吸引力;又或是球季過長,很多有名氣的球員 經過整季的激烈賽事,至世界杯時已沒有多大投入感,可能是心中想著度假,也可能是狀態已開始回落,也可能是珍惜當前所享有的一切,這會造成很多成名球員在 世界杯比賽期間演出失準的原因。從前幾屆賽事已看到,大部分落力演出的都是黑人球員,如法國隊,簡直是一支外籍兵團。

雖然決賽周參賽隊伍增加至三十二隊,表面是讓各國有更多參與機會,實際上仍然由足球強國主宰,內裏原因,又是牽涉到利益所在。賭博說得太多,不如說說從足 球看國情。先說葡萄牙吧,個人技術是有,欠缺的是決心,正如一個小國在強國之中,真正奮起一戰,除了決心之外,還需要很多的運氣,今趟葡萄牙有了些微運 氣,但最後總欠了爭勝的決心。西班牙同樣面對這問題,西班牙國內聯賽是世界上最高水準,但當所有國腳走在一起時,不知是否和不能團結有關,像是永遠都是八 強止步。皇家馬德里、巴塞隆拿、華倫西亞等地,在聯賽上可以有相同商業上的經濟利益,但背後所代表的地區,亦有歷史的淵源,錯綜複雜,在亞洲的我們,除了 賭博之外,又怎能理解。

法國隊,要怎樣說法國隊呢?法國人喜歡浪漫,喜歡自我,一切都我行我素,上兩屆有點意外地得了冠軍,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實際上是其他隊伍無心戀戰,法 國人追求的是過程,是否得冠軍不是最終目的,連祖籍阿爾巴利亞的施丹也感染了這種情懷,榮辱於我又有何重要,畢竟在有生之年也曾經浪漫過。

別人總是愛批評英國隊是「門口狗」,雖則是貶意,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英國人著重理性,沉實之中能夠冷靜面對任何考驗,身處弱勢也會接受挑戰,但為何除了在 1966年乘主場之利才奪過冠軍之外,其餘時間總和獎杯無緣?同是歐洲國家,英國地處孤島,有剛強的表現,同樣也有柔弱的背面,可以抗拒羅馬帝國的入侵, 也可抵禦納粹德國的濫炸,但想再進一步時,已無昔日的光輝,這種距離,也許只是英倫海峽相距之遙。

意大利和法國一樣,同樣浪漫,但意大利人會多幾分散慢,亦帶幾分多情。多情不能單靠外表,要吸引別人,內裏亦要花點功夫鍛鍊。深邃的眼睛,帶點憂鬱與陰陰 的微笑,要奪取芳心,追求浪漫之餘,也會用點策略,列強當前,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對手實在太強,是退是進,有時候不能不順從天意。

終於說到巴西,巴西是自由散慢,正是自由的表現才有個人突破的發展,悅目的足球起始於街頭亂踢的磨練,明天會怎樣由明天去想像,重要是追求燦爛的今天。蘇 古迪斯年代,巴西全隊只有一至兩名球員在外搵食,但如今,差不多整隊都出外做超級球星,頻繁的賽事,盛名的負累,全球一體化下,足球也不能倖免,同樣面對 大球會的束縛。阿根廷也一樣,和巴西可說是既生渝,何生亮之感,阿根廷比巴西更富進攻能力,礙於體型與國力,要爭奪一席位,除非出現極富天份的球員,如馬 拉當拿。南美足球有一定的魅力,可惜近年政局不穩,如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縱有天才,可惜沒有表現場地。

非洲球隊是偶有表現,體力絕無疑問,但臨門一腳,需要的是用腦,勇如蠻牛,不能送球入網,始終和世界強隊有距離。技巧與智謀不能三幾天學會,資源給掠奪, 和天和地鬥,還要和人鬥,對他們有寄望只因有點挫強扶弱的自我安慰心態,對冷酷的世情於事無補。亞洲球隊也一樣,對南韓和日本是愛是恨,全出於我們的自卑 心。魯迅幾十年前己經說了,如今還要將阿Q精神發揚光大,生於這個時代,仍能見到這些事情,是喜是悲,總有一番滋味。

美國隊可說是有進步的一隊,可惜足球不作改革,對美國而言根本沒希望。過度商業化可能熱鬧如美式足球,喧鬧有餘,深度不足;但不能增加入球率,不改善球證 的誤判、爭論的吹罰等等,同樣走入死胡同。荷蘭的光輝已過,想重拾昔日,似乎要其他人同樣享受自由奔放,足球是娛樂,是否等同事業,大賽當前,想和做完全 是兩回事。

星期二, 8月 01, 2006

公司有太極高手,喜歡在入口大堂練功,又喜歡公開表演,據說可以發功「傷」人。某日往洗手間,入內時見一黑影舞動,心忖又怎會這麼「好運氣」,未及細想便進去,已見太極高人站在洗手間內的正中間,站好功架,手部揚起,正要開始耍一套只有他自己才懂的拳法。

太 極高手要練功,我則辦我的事情。面壁沉思中略感背後生風,有一股壓力從後而至,喂!大佬,洗手間是很屬於私人空間地方,進來洗手間是要「解決」事情,不 是練習功夫的地點,不過如果喜歡,關了門在廁格裏面練習站樁或是其他招式,沒有人會理你。但現在,我只想盡快離開這充滿正氣的空間,於是暗地用勁,希望能 逃離壓迫。這招果然有效,未及三秒,太極高手突然收式,洗手外出。剛好用後也要洗手,但他用過的水龍頭就連碰不不敢碰,因為怕有「電」。

一出洗手間,嘩,又見手影揮舞,今次更站在大堂正中,準備起手式。此情此景,想起了電影《奪寶奇兵》一幕,都唔知你想搞邊科,真想拔槍就把你幹掉。

星期日, 7月 30, 2006

《最後一槍》崔健

一顆流彈打中我胸膛
霎那間往事湧在我心上
哦,最後一槍

很多人追尋此歌背後的創作背景或是意義,另外還有長歌詞版,不過還是喜歡出自唱片《解決》內的音樂演奏版,全曲只得三句歌詞,但音樂配合得非常動聽,仿如經歷了這最後一槍。每次聽這歌時都會想起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一部關於南斯拉夫近代歷史的電影。

從電視新聞看見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國際機場遭到以色列轟炸,對一個民用機場如此破壞,等同恐怖襲擊。民不畏死,何以以死懼之。早前看《立見天國》,面對毫無前途的命運,大家採用的都是以暴易暴的方法,除了戰鬥之外別無其他選擇。
第二本製作的紀念冊,難掩希望的期盼、熱情的追求。前路茫茫,只希望能有好的回憶,於是花了三個多小時,將紀念冊重新排好,渴望的是能夠感受當中的純真,重拾失去的熱誠。取材自紀念冊的序言。



穿上畢業袍,將會成為畢業生,將會參加畢業典禮,中五將會成為歷史。已是今屆的會考生,中五的信望愛敬禮,會由現在的200人,會由現 在的五樓,會由現在 的大班房搬遷了,會遷移到哪裡?或許是三樓,或許是四樓,又或許將會遷出,不再留戀,各奔前程,各人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人總要長大,小孩終有一日離開父母,自力更生。嬰兒尚且會戒掉奶嘴、戒奶,然後辛苦地學爬、學企、學走。小孩時,跌倒了,亦不曾放棄過學走路。但人總是在長大了遺忘這一切一切,想從跌倒過的地方,重新爬起來,重拾自信,真的是談何容易嗎?

永 遠就是忘不了這一切,在五愛的歡笑聲、哭泣聲、歡呼聲、吵鬧聲,一切交織在一起,也許稱不上是天籟人籟,但卻徘徊不去……一直纏繞……一直盤結,就是在 一個多月後,大家便會拍拍肩膀,說聲輕輕的我走了……佯裝瀟灑地揮袖而去……奔往決定性的關卡,面對那汰弱留強的考試制度。但是要來的始終會來,要走的亦 留不住,爽性地撇清悲觀的念頭,真真實實地珍惜這一個多月吧!

畢業袍的雪白無瑕,畢業袍的飄逸如絲,已知道畢業不是一個結局,而是一個開端,縱然生命會有改變,但回憶卻是永恆的。

此同學錄象徵五愛之間的黑白回億,此序就紀錄了此時此刻的心情寫照。

星期六, 7月 29, 2006

廟山

吳哥窟中央的「金字塔」又稱「廟山」,是象徵印度教教義裏的宇宙觀。在進入「廟山」頂部神塔的過程是重複的攀爬、屈膝及彎腰等動作。其實這與由拱頂及參天巨柱所築成的天主教大教堂的空間一樣,目的都是令信眾在膜拜時,下意識地產生一種卑微謙讓的感覺。
(提供:香港建築師學會楊煒強)
取材自2006年7月27日《經濟日報》

Six Degrees

lonely planet有一個電視旅遊節目《Six Degrees》,當時有點好奇,為何將名字叫作「Six Degrees」,直至最近才看到一段介紹:

「『Six Degrees』概念來自『六度分隔理論』,即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地球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

這個稱為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是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詳情: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5%BA%A6%E5%88%86%E9%9A%94%E7%90%86%E8%AB%96

想不到當中還有數學公式計算,《Six Degrees》較著重個人經歷,例如到香港之旅,竟然可以參加警方的反走私巡邏任務,嘗試乘高速快艇「暢遊」維多利亞港,這似乎並不是一個普通旅行者可以參與其中的事,所以還是喜歡看《大地任我行》,雖然近來是少了介紹廉價旅館。

星期五, 7月 28, 2006

舊同事約去消夜,但現在很遲才能下班,叫人家呆等似乎不好意思,難得有心,於是請假去一次。敘舊之餘,談到名牌訓練營的故事。名牌訓練營專門替外間各大公司訓練人才,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可惜的是近年訓練出去的,有每下愈況之感,聽聞大部分都缺乏大將之風。

記 得多年前出外找一份兼職,只要一說是從那裏出來,其他細節說也不用說,甚至連申請表也不用填已被取錄。為何舊同事會有如此看法?又何以見得?舊同事故作 神秘,話要先從筆和字說起。問到有否發覺近年的教官喜歡用筆都是喜歡用原字筆、藍色幼筆尖,請問如果用這些筆改卷,除了給的分數較為清楚外,大部分改錯都 不能看清,此其一。其次一是寫字細,二是有些喜歡寫簡體字,寫簡體字不是代表貪方便,而是故意寫自創的簡體字,好讓別人猜猜他究竟在寫甚麼。

用 甚麼筆或怎樣寫字是個人喜好,又怎能看出現時比以前的差?這個嘛,沒有看過他們改卷回來所給的答案嗎?基本上每個字都要猜猜這個是甚麼字,又或是這個字 寫得對不對,例如「範圍」寫成「范口」,如果真的照著更正,只會錯上加錯;當告訴教官這是錯字時,他會告訴你這是簡體字。教官啊,我就是要改正錯字,你又 給我一個錯體字,你叫我怎樣改正呢!還有就是字體,現時的教官的字體簡單就是如以前老師常說的「鬼畫符」,字體之惡劣,根本不懂形容,所寫的字不是只有他 們才懂得看,實情是連他們自己有時也看不到自己在寫甚麼。

我們想了很久才想出原因,就是教官不想上級看到真實的內容,因為這樣免得再被上 級再改一次。可有改善的方法?沒有!這是「用心良苦」的計謀,因為要訓練的 人太多,而且周期短,一年半載又一批學員,看似是自由的風氣,實質是自生自滅的方式,高級教官只顧退縮,教官只求生存,學員的津貼大減,所受的感染自然是 從量出發,減少對質的要求,當學員外出實幹時,造成只會向小處著眼,當要拿起一支水筆時……

星期四, 7月 27, 2006

交通工具

照片取材自台灣網友於柬埔寨所攝,照片沒有說明,不過可想而知是當地的交通工具,超載是自然的事,甚至車頂也可以坐人。鄉村多是由電單車拖著一個鐵架,鐵架上兩邊平衡放兩條木板便成座位,一輛電單車可載十個八個人,相對而言是便宜的交通工具。

前 兩天早了上班,乘車時遇見同事,一同談到去柬埔寨旅行,甚至是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戰爭。同事同樣問一條問題:現今柬埔寨安全否?這個可從一件事情上便知這 地方是否為旅客所接受--就是洗手間。單是吳哥窟區內的洗手間,如果不介意,在洗手間內睡覺也可以,從而瞭解到內裏的衛生情況。你可能會說,旅遊區內的洗 手間可能打理較好,不是旅遊區的廁所如何?旱廁情況會差一點,但如果是有水供應的,基本是完全可以接受,例如廁所內沒有濃烈氣味,沒有太多缺乏公德的使用 者。

當年越戰對吳哥窟破壞反而不及赤化後來得嚴重,雖說當年美軍投在柬埔寨國內的炸彈比越南還要多,但主要都在越柬邊境,並不是說美國對 柬國比較人道,而是美 國轟炸是屬戰略轟炸,大規模及深入柬國境內作破壞式轟炸對戰爭於事無補,反而會背負上破壞古跡之名。及後美軍撤出中南半島,赤化後的柬埔寨發生大屠殺,後 來越南入侵柬國,赤柬退入柬北,將武器及炸藥收藏在吳哥窟內,直至完全清剿赤柬後,各國才開始援助清除埋藏在吳哥窟內的武器以及重新修葺。

最近報載最後一名赤柬受審,但幾經擾攘仍未開庭。國際法庭審判赤柬又怎會有結果,因為現時柬國的總理也是從赤柬變節出來的,如果這名赤柬受審,將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公開,對現時的政府,或是中國政府有不良、或是壞的影響,又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醜事給宣揚開去。

星期三, 7月 26, 2006

懷疑

昨天上網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初看時只覺得是一首歌詞,原來台灣真的有一首歌叫《我們之間的距離》。雖然有一篇文章出自「文學城」的網站,但是觀乎作 者伍伯所寫,覺得是用簡體字所作,後來再經由簡體字轉換成正體字才刊登出來。為何會有這個感覺,因為台灣人很少用郁、里、于字,正因為正體字和簡體字也有 這些字,簡正轉換時轉換不了。

「陰郁」,假如這兩個字正確,應是「陰鬱」;又如「那里」,用慣正體字的人多會寫作「那裏」或「那裡」;於 是很少寫成「于是」。至於內裏原因也不作猜測, 為了這詩這詞,網上竟然有很多爭論,又竟然可以有英文版,大陸網站亦以這英文版作為英語教材,對此種種,感覺是有點趣味。其中一個刊了這詩,還有泰戈爾介 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 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 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二十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 「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 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 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no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still being in love
But when plainly can 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星期二, 7月 25, 2006

「球場惡伯」

星期五放假,晚上跑去香港仔運動場打羽毛球,竟然會碰著「球場惡伯」。

場邊有小孩學習打球玩耍,這本是人之常情,雖然規例並不容許,況且 當天四個羽毛球場,只有兩個使用中。這名「惡伯」一進場,像是巡視業務般,施施然走到場 邊,口中唸唸有詞,見有小孩子違反規矩,心有不快,在去更衣室途中經過時,叫孩子們不要在場邊學習。一個樣似董建華的阿伯叫到,怎會有人去理會。碰了灰, 唯有死死氣出外,找相熟職員進來阻止孩子繼續在場邊打球。

這個也都算了,反正規矩要遵守,沒有人訂的場也不能免費讓人享用,因為此例一 開,訂了一個場的可以佔用兩個或多個空場打球;球場邊練習或是嬉戲雖說可以 「賣點人情」,但始終會妨礙其他人,禁止也有道理。欺壓小孩成功,這名「惡伯」返回後場,口中依然責罵著成人沒有好好管教小孩了。過了一會,「惡伯」又如 巡場般繞了運動場半周,視察了環境之後,竟然拿起球拍及羽毛球,向著牆面壁而打,啪啪有聲。

又多一個人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過人之處」。大佬,要表演沒有問題,但是你不要一面欺負小孩說他們不守規矩,自己卻在胡作非為,對這種人真是看不過眼,當他第二次再面壁而打時,立刻叫他停止。這人先是一愕,不懂即時反應,只懂扮兇站在場邊看著我。

這時我們真的很害怕,怕這種人會有甚麼反應。後來他的友人經過問他幹嗎站在那裏,他只能回答是在「看表演」,結果這樣足足站著十五分鐘看我們「表演」。

惡人見得多,這種自以為球場話事人,卻連應有的人格也沒有,這都是第一次見到。

星期一, 7月 24, 2006

上網

台灣網友刊出了一首《世界上最遠的距誰》,簡單的作了回應,得回的答案是不知是誰寫的,一說是泰戈爾,另一說是張小嫻。上網找了兩個多小時,開了十多個窗 口,幾乎「當」機,仍得不到答案,意外地還找到英文版。究竟是中譯英,還是英譯中,同樣沒有答案。終於在一個「文學城」的網站找到一篇文章,也許能給這首 詩的出處作一個段落。

個人意見認為是泰戈爾寫了兩句,張小嫻抄了兩句,網上朋友作多幾句,結果成了一首流傳甚廣的詩句。另外,周星馳的《情癲大聖》結尾雷同的又有四句,怪不得這電影在北京甚受歡迎,還請了周星馳去北大演講。

以下文章出處: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203636&c_lang=big5

【文學城網友精誠合作】人類共通的情感——《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詩詞作者:五伯
詩朗誦者:@^_^@_
編輯作者:臨江仙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改編自泰戈爾的同名詩歌——

作者: 五伯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 想你痛徹心脾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 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 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 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
一個卻深潛海底


這首改編詩歌背後的故事

作者: 五伯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原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思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我 最早留心到這首詩,是在2002年深秋。那一天天氣肅殺,與我陰郁的心情,交相催逼。我打開文學城的一個論壇,一眼就看到它。此前依稀是在網絡上看到過 的,但這麼淺顯直白的句子,既不沈重,也無深摯,只當了是無關痛癢的呻喚,因此不以為意。一說是印度詩人泰戈爾所作,又有說是台灣作家張小嫻的隨筆,眾說 紛紜,莫衷一是,至今我也不知就里。然則我更偏向認為它是張小嫻的作品。當時的我,只覺得字里行間都是風花雪月的小女人呢喃,把小小茶杯里的氤氳,宣泄成 驚濤駭浪的風波。

2002年的秋天是我人生中一段晦暗的日子。我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天空不再是秋高氣爽的澄明,心中卻滿是按抑不平 的焦慮,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人生滑 出既定的軌道,一邊廂卻措手無策,那是何等心力交瘁的煎熬。這個時候再次讀到這些句子,心情回異,那一字一句,就象豆大的雨點打在地上,每一下都是一個泥 濘的水窪,一團渾濁的痛楚。

人是靈性有感知的。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柔軟的所在,靈魂在那里安放了一張睡床;那是一個情感的祭台,存放著 不足與人道的悲歡。這個秋天的的雨點,借著這 詩歌的驟風,竟然就破門而入,不由分說地穿透我的肌膚,一直打入內心深處,把那靈魂安睡的地方洇得透濕,而那痛楚也就不安分起來,徑自發起芽來。

百 感交集,我覺得想寫點什麼,但是我心中的塊壘,並非這麼籠統的幾句話可以抒解。有太多無言的心思,糾結纏繞,我需要淋灕盡致的抒發,就象我滿身郁結的愁 苦,掙扯著要從周身的毛孔脫身;我甚至听到它們壓抑的吶喊。我站起來,窗外依舊是陰霾的天空,我看到寒風中瑟縮無依的樹,我想起夜空中無言的星星,黯然愛 與人生都是一般的無因、無寄。于是我寫了這首詩.

從起筆到完成,前後不超過半個小時,的確是一揮而就;我並不需要思考、推敲,只需原原本 本地把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只因為是心里的話,因而不費思量。起首 的幾句,以及結構和定勢,我借用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但是這詩中的情感和苦痛,卻是我自己切身的體會。我想對自己說,也告訴我思念中的一個人,無需 說,無需求證,這世界上有一種情感叫做遙望。

我要寫的就是遙望。無言的遙望,無望的遙望,不能分說的遙望,不可明言的遙望。

我 用了「夢里不吱聲食客」的筆名,在文學城的那個論壇貼出來;窗外雨潺潺,一直下到心里去。然後我便離開了,一時的意興,自無必要留連,也沒有心思進一步 關注。想不到的是,它後來廣為流播,遍及全球華人網站,被無數的人轉貼、傳抄,也出現在許多人的主頁之上,更被人拿來朗誦以至刷屏。我原意將這詩當個藥 引,無意中它卻成為酒媒,在網絡的潮濕空氣中盡情發酵,長成牽枝連蔓的孢子;閑來無事用Google查詢,竟是鋪天蓋地,一概托名于泰戈爾。我自己也不竟 恍惚,突然間頷下好似白髯飄飄,摸一把,才醒悟只有五柳長須,並不象那南亞老頭那麼密密匝匝。

這樣一首近乎于直白的詩—我甚至不認為它是 詩,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我未曾深思,但我直覺地感到這是一個網絡時代的現象;設若沒有網絡的存在,它 斷不可能流傳。那麼又是網絡的什麼特質使其得到如此普遍的共鳴?是網絡傳輸的便利與快捷嗎?我以為不是。那麼又是什麼呢?

是思念,人同此心的思念。

網絡時代的思念,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現 實有界,人生有涯,而人的思想是無限的。因而我說,所有的擁有都有限,只有思念無限。那麼思念又是什麼呢?是否可以說,思念是一種由于時空阻隔而產生的 渴望圓滿而心神不寧的痛楚︰你遠在天涯,我不知道你在哪里,也不知道你變成了什麼樣子。或者,思念是記憶留下的無法抹平的轍痕,時空產生的牽腸掛肚的追 索。好比泰戈爾的吟詠︰夏日的南風里有一股奇異的芳蹤,讓我想望得心痛。思念既由距離所產生,又將距離進一步延伸。這個距離,便是心的皈依。愛到極限,思 念就變成無窮。

蠟炬成灰,死而後已,所謂愛是不能忘記的。這既是情愛的慰籍,也是人生的無奈。這首詩,寫了生之無奈,愛之無望。

事過經年,又到梔子花開滿坡的季節;事過經年,多少良辰美景虛設。然而有些事無法放下,有些人不能忘記。當時的雨,當時的心境,依舊清晰可見。

於是我寫了這篇文章,紀念一件愛卻不能擁有的往事。

奇文共賞

奇文共賞,據說是出自台灣政大一名學生手筆。

「熱水無限好」

人類總是忽略熱水。

大學裡沒有熱水系,圖書分類沒有熱水項,連rpg裡都沒有用熱水燙死敵人的魔法。雖然熱水不是人類發明的產物,但他在人類社會中卻佔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看不起熱水者,必為熱水而哭泣。

依照勞倫斯提出的蝴蝶效應,被忽視的熱水總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發揮決定性的改變。熱水改變了人類的歷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可是我們卻把他當作一隻在火車站賣口香糖的蝴蝶,視而不見。

為了彌補歷史的錯誤,為了證實人類的智慧,身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更應該挺身而出捍衛熱水的尊嚴。可是許多大學生總是醉生夢死,就和這社會一樣的墮落,於是熱水就在人們的忽視中,漸漸的被遺忘……被遺忘,可是他依舊存在。他仍然在宇宙間佔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就像是佛利札洗澡要用熱水,夏亞泡茶要用熱水,幽助賣麵要用熱水,鬼塚英吉浸香港腳要用熱水。或許如同淑本華所說,有一天失去了熱水,我們才會體會到他存在的偉大。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的無知。

身為一個政大的學生,早在冥冥之中注定要參透這人生的哲理。政大流傳著一個相當可怕的詛咒,這夢饜總是在學生們的心頭流竄。絕不要在11點的時候洗澡,否則,你將會體驗到哈利波特二(Hurry! But ... Oh!!):

(消失的熱水)

10點多,正是大部分同學回到寢室的時候。放下背包,走進浴室,脫掉衣服,打開水龍頭,洗個熱水澡,似乎就像打開機油,倒進鍋爐炸個雞排,把他全吃掉就會拉肚子,一樣正常。

錯!

如果事情像你想的這麼簡單,那這個世界還需要G板作什麼?並不是水龍頭打開就會有熱水流出來,也不是你拼命搓水龍頭就會有熱水射出來,更不是你用舌頭一直舔水龍頭就有熱水滴出來。

如果你唸小學,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天真。
如果你唸大學,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無知。
如果你唸政大,你相信每天可以洗熱水澡,是騙肖。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沒有熱水,這樣的格言在政大造就了多少的偉人,多多少少地烈士在打開水龍頭之後慘烈的犧牲,又多多少少地英雄洗澡到一半的時候為國捐驅。

費 爾巴哈說,熱水決定了政大學生的文明發展。我們總在哀嚎遍野中,建立起我們沒有熱水的文化特色。即使有些同學努力蒐集七顆龍珠而獲得熱水,但那也只是暫 時的。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熱水終究會離你而去。見到水溫逐漸的降低,便可預見HP慢慢的往下滑,也就只有這個時候,才能體會到,熱水無限好。

一般的水龍頭打開沒有熱水,這時候就會想到人類有一種發明,叫做電熱水器。還好學校有裝幾台電熱水器,沒有熱水的時候這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又錯!

如 果政大浴室裡的電熱水器可以用來洗澡的話,那還要BBS做什麼?有些人就是不信邪,或者是逼不得已去用熱水器,但見水龍頭轉到底,只看到有幾咪咪的水流 出來。嗯,我又不是來裝泡麵的,這樣的水量我不如去洗飲水機還比較過癮。對啊,洗飲水機,這麼聰明的方法我以前怎麼沒想到,政大還需要鍋爐和電熱器作什麼 啊,以後每間浴室擺一台飲水機,還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泡麵,真是兩全其美啊。

說了半天,應該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政大宿舍會沒有熱水?好好的一個宿舍為什麼會沒有熱水呢?

蘇格拉底:熱水是人在用的,政大宿舍不是人,所以政大宿舍不用熱水。
柏拉圖:這是因為你被外在的感官所迷惑,真正的熱水必須靠著理性才能追求。
亞里斯多德:因為你沒有洗到,所以根本沒有熱水。
阿基米德:你要把王冠放上去,才有熱水漏出來。
康德:我們感受到的冷水是一種現象,因為事實上,政大是不存在熱水的。
黑格爾:熱水是一個抽象概念,如果用有限事物去體現無限概念,結果就是熱水的消失。
馬克思:表面上政大學生使用著熱水,卻被熱水給異化,而讓熱水奴役其生活。
恩格斯:在這個時代,只有階級鬥爭才能解決上層官僚對無產學生的壓迫。
叔本華:意志決定一切,你相信他是熱水,他才會是熱水。
尼采:熱水已不復在,只有超人的出現,才能解決政大熱水的問題。
達爾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淘汰無法洗冷水之學生的天擇。
泰戈爾: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最後一滴熱水,在你開水的瞬間用完。
牛頓:因為鍋爐被蘋果砸到。
迪卡耳:我冷……故我在。
愛迪生:熱水是99分的天才加1分的奇蹟。
佛洛依德:你夢到沒有熱水?恩恩恩,我想,這算是一種性暗示。
勞倫斯:行政大樓一隻豬打哈欠,透過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將會引起男女宿舍的沒有熱水。
愛因斯坦:沒熱水是絕對的,有熱水是相對的,我想加一個唯度讓他合理化,就是官僚。
沙特:虛無的觀念來自於人的介入,所以「沒有」熱水完全是「人」造成的問題。
孔子:未知人,焉得水?
孟子:水豈不熱哉?水不得已也!……中略……水豈不熱哉?水不得已也!
老子:冷可冷,非常冷~~~
莊子:子非水,焉知水不熱乎?
韓非子:無利,何以誘其而得熱水乎?
公孫龍:熱水非水!冷水亦非水!
孫文:熱水尚未燒好,同志仍須努力!
蔣介石:洗澡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洗澡!
毛澤東:洗冷水不是請客吃飯,是不能溫良恭儉讓的。今天,全政大的學生,站起來了。
鄧小平:不管冷水溫水,宿舍裡的都不是好水。
強雄:想跟我鬥?鍋爐,熱水槽,蓮蓬頭都是我的,跟我鬥?我就要讓你全部洗到殘廢!
唐牛:熱水啊熱水,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史蒂芬周:那還用說,冷定了!
至尊寶:曾經有一台熱飲水機擺在我的眼前,可是我沒有好好珍惜……
金田一:謎底已經揭曉了...兇手就在你們之中!(手指著行政大樓)
劍心:少騙人了!連熱水都沒有,還說什麼幸福?
碇真嗣:我想,這個時候,只要哭就好了。
文學系學生:熱水的消失從我的心頭抽走了憤怒;怒火無法燃燒他自己、點綴他的空虛。
歷史系學生:民生缺乏象徵著政權的瓦解;熱水的不穩定意味著政大即將滅亡....
哲學系學生:在討論為什麼沒有熱水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熱水。
心理系學生:我們被熱水給制約了。事實上熱水開關和熱水沒有任何關係!
資科系學生:鍋爐的儲存記憶體沒有ECC功能,才會這麼容易當機。
商學院學生:一開始就不應該把住宿費全部投資到行政大樓餵豬。
法律系學生:這是校方不斷違背契約,並漠視學生人權的具體行為表現!
應數系學生:冬天+沒熱水+住宿費=幹你娘!
醫學系學生:洗冷水造成的decussation,可能造成蛋洗行政大樓的生理機轉。
物理系學生:熱水遇到過多阻力,熱能消耗而水溫降低,我不排除阻力來源在行政大樓。
材料系學生:鍋爐、儲水槽和管線太老舊了,50年代的東西怎能用到現在?要全部換新的!
土木系學生:整個熱水設備的結構設計錯了,這不拆除重建是不會解決問題的!
昆蟲系學生:……(政大根本沒這些系……我虎不出來了……)
X友:鍋爐很正常啊,怎麼會沒熱水?
教X:分散洗就沒問題了啊。
X務長:我哪知道啊!
X務長:這是一種教育。
X務長:啊又不是我在洗……
校X:什麼,宿舍沒有熱水,有這回事?
文末附上唐詩、宋詞、元曲、民歌各一……

唐詩
住宿洗澡品質低,餘溫未了寒冰襲。
偶見奇蹟熱水來,今夕尤存明朝去。
適逢冬日同往昔,怨聲載道毋人聽;
年復一載未曾改,G版譙到手抽筋。

宋詞
冬天有誰敢洗澡,浴室少,輪不到;
就算能洗,冷水洗個鵰?
不相信的來住宿,洗一次,就知道。
每次鍋爐都壞掉,修不好?你騙肖!
每到冬天,一堆人靠夭。
住宿品質那麼差,四五千,收個小?

元曲
風飄飄,雨蕭蕭,同學個個想洗熱水澡,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男舍幹譙完女舍哀嚎,他媽的學校沒懶覺。

民歌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結冰的我拒絕再去洗澡。
開了千次的龍頭卻熱不了,百轉千折它將我惹毛。
大家都問要熱水去那裡搞?這麼多年我還洗不到!
天氣很冷把大家弄到起笑,行政大樓的官不會明膫。
是鍋爐修不好也好,是電熱器壞掉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只要我能夠好好的洗澡!
排隊用飲水機也好,住家裡還換學校也好,
然而這一切也不再重要,我決定幹譙到天涯海角。
雖然學校總是機八的欠人譙,雖然熱水總是讓人煩惱。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大三辦休學會不會太早

地產主義萬歲

只是放了兩天假,一回來上班,怎麼搞的,明明在十六樓上班,一下子變成了十七樓。雖然懂得這世界變化快,又怎會想到變得這麼快!一層大廈的層數,竟然可以任意改動,怪不得香港這地方,地產主義萬歲。

星期四, 7月 20, 2006

好想好好

《Cold Case》充滿懷舊調子,節奏有點緩慢,令人在一些空隙之間思前想後。駕著紅色的雪佛蘭,問要往哪裏去?離開費城便可以,到紐約再重新開始。無憂無慮的日 子總令人覺得昔日的時光比如今快樂,信守的諾言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難能可貴,舊日的理想已是遙不可及,為了破解謎團,承諾終要打開。憧憬的未來並不如想像 中美麗,以往的歡樂己隨時間流逝,畢竟路還要繼續走下去,撫摸已結疤的傷痕,回首前塵,有傷心之餘也有歡樂。


八十年代,四個年輕 好友各散東西,其中兩個結成夫婦,一個遠赴紐約尋覓理想,一個誤入歧途。八年後,成了婚的臨近離婚,尋找理想的空手而回,搶騙度日的依 然潦倒,當中一人最後更在高速公路中遭槍轟葬。案發時守在死者身邊的還有一名手臂受傷的女子,只是女子在被到醫院後便迅速逃走了。事隔十多年,警方終於找 回當日突然失蹤的女子。女子對昔日的事故欲言又止,揭發出一段錯綜複雜的四角關係。

好想好好(李度)

我的心裡有一片湖
沒有月亮 沒有太陽 沒有風
沒有時間 沒有彩虹 沒有夢

我的心裡有一種痛
沒有希望 沒有春風 沒有藥
沒有歡笑 沒有觸動 沒有感動

我的心裡有一塊石
沒有方法 沒有男人 沒有力
沒有怨恨 沒有吶喊 好不沉重

好想好好 去愛一些人
好想好好 舒暢我的靈魂
好想好好 去恨一些人
好想好好 燃燒我的冰冷

好想好好 去愛一些人
好想好好 舒暢我的靈魂
好想好好 去恨一些人
好想好好 燃燒我的冰冷

好想好好 好想好好 好想好好
去桃撥壓抑已久的人生

星期三, 7月 19, 2006

又差五分鐘,令到早退計劃泡了湯,和時間競賽欠缺了人和,頓時將有變成沒有。有一晚同樣晚了下班,離下一班巴士還有十五分鐘,為了避開慣常候車的巴士站, 因為在那裏等車,整條路停了的士等客,而的士又不熄車,幾部的士同時噴出大量廢氣,加上天氣悶熱,站在路邊很難受,於是想改往另一個巴士站。但這巴士站較 為偏僻,而且極其幽靜,要前往必須經過兩條馬路及一條行人隧道,見時間尚早,試一試又如何。

黑夜經過僻靜的行人隧道,不外乎怕兩件事,一是怕打劫;二怕見鬼。僻靜的行人隧道打劫機會較少,因為行人少,機會率也底;而見鬼嘛,這個倒也不覺得有甚麼可怕,反正人鬼殊途,碰不碰見講緣份,況且很多時都覺得人比鬼更可怕。

經 過了行人隧道,離遠看見巴士站,廣告牌沒有亮燈,背後漆黑一片,隱若見到一名女生站在講電話,站前有另一個乘客候車。未幾,這名乘客上了另一班通宵巴士 走了,巴士站前只有我一個人。天色開始轉得昏暗,有點怪風吹來,就在這時,背後傳來陣陣淒厲的哭泣聲,聲音由小變大,沒有其他說話聲,就只有嗚嗚的哭聲。

不是這麼好緣份吧,悄悄走到巴士側前方向後看,剛才的女生不知何故蹲在地上抽泣,見我出現,哭聲立刻由大轉小。可幸的是剛才走過來時已看見她,不然真給她嚇一跳。一面談電話,繼後嚎啕大哭,傷心的多只為感情事,附近沒有別人,想幫忙也只能嘆有心無力。

巴士來了,也是時候結束這段「奇遇」,以後還是返回慣常候車的巴士站算了。

星期二, 7月 18, 2006

曾蔭權訪問新加坡,說到香港反對聲音多,施政起來遇到很多困難,還盛讚新加坡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學習。

單看曾蔭權沒有時間觀念,施政困難已是意料中事。另外想辦事順利,其實很簡單,凡是反對派的,不是拉去坐牢,便是拉去槍斃,看看還有沒有人敢反對!

星期一, 7月 17, 2006

沈旭輝說到華格納,記得有一套木偶動畫音樂劇《華格納的魔指環》,近兩年的農曆新年,國際台都會重播一次,一年看了前半部,另一年看了後半部,總算看完。近似泥膠的木偶,有著生命的故事,半小時內沒有一句對白,全以音樂為主。

《華格納的魔指環》

一個由音符串連的神話故事,把著名音樂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才華表露無遺。他花了廿多年時間,寫下音樂劇《尼貝龍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成其畢生巨作。音樂劇當年在舞台公演之際,劇長十五個小時,要花上數天才可以把故事說畢。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名導演弗烈茲朗 (Fritz Lang)已看中該劇劇本,分別把它拍成《斬龍遇仙上卷(尼布龍根的指環上集式弗列特之死)》(Nibelungen, Part I, The: Siegfried's Death (Die Nibelungen Teil 1: Siegfried Tod))及《斬龍遇仙下卷(尼布龍根的指環下集金希特之復仇)》(Nibelungen, Part II, Kriemhild's Revenge (Die Nibelungen Teil 2: Kriemhilds Rache))。有人將這個音樂劇與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魔戒》相比,縱然作者本人未必認同,但兩巨著同樣富震撼性和影響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國際台的木偶動畫《華格納的魔指環》將會把這個極具文學及藝術價值的巨著,用精而簡的方式重新敘述一遍。故事沒有任何對白,但無懈可擊的交響樂就足以交代 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故事圍繞著一隻指環來發展,暴露出眾生相的真正臉孔。華格納喜以音樂短句來象徵事物和情感,創建了「指標樂句」(Leading motive),影響深遠。

故事大綱

故事由一隻象徵著權力的指環開始。尼貝龍族的侏儒阿貝利希深深傾慕萊茵河的三位水精靈,惜她們對他無動於衷。水精靈歌頌萊茵河的黃金說,只有禁慾的人才可以得到黃金;若用黃金打造指環,更可獲得統治世界的權力。阿貝利希聽罷後放棄情慾,攀上岩石奪走黃金。

眾神之長佛旦跟巨人兄弟法左特和法夫納訂下協議,把美之女神富萊雅送給兩人,眾神顯得無可奈何。火神羅傑向佛旦獻計,以阿貝利希製好的黃金指環來交換富萊 雅。計劃果然成功,但憤怒的阿貝利希落下毒咒,令擁有指環的人必遭不幸。巨人兄弟接過指環,未幾發生爭執,法夫納更擊斃法左特,然後化成巨龍,詛咒的效應 似乎已經逐漸開始。

齊格孟和齊格琳德是佛旦與人類女子所生的孩子,雙方兩情相悅,並誕下小孩齊格菲,引來佛旦不滿。佛旦另一愛女、女武神布倫希德因協助兩人,故同遭佛旦懲罰。齊格孟和齊格琳德被殺,布倫希德則被取消女武神的資格,長睡在岩石山頂,被熊熊烈火圍著。

齊格菲被一個叫迷魅的人受養,此人心術不正,一心希望利用齊格菲替自己奪取指環。齊格菲長大後,成功鑄造寶劍,擺脫迷魅的控制,更殺死法夫納演變而成的巨 龍。齊格菲取走法夫納的指環,隨後他憑鳥語走到岩石山,喚醒了布倫希德。可是,原來佛旦化身成流浪漢,悄悄跟蹤齊格菲至岩石山頂,還把他刺傷。齊格菲奮力 反抗,把佛旦推落山涯,無奈他自己已傷重不治。傷心的布倫希德帶著他的屍首,將指環歸還到萊茵河去。
香港人喜歡熱鬧,轉播足球賽事有如嘉年華,可知怕寂寞怕得要死。沈旭輝說香港觀眾很少留意現場曲目,不是我們沒有留意,而是收費電視不會讓我們看,只會讓 所謂的「足球評述員」製造噪音;免費電視更加沒有得看,非賽事畫面會被禁止播映。順帶一提,國際台深夜及早上播映的環球金融指數時伴奏的古典音樂也很動 聽,可惜的是不能只聽音樂而不看畫面。

沈旭暉(咫尺地球)2006年7月16日《明報》

Que Sera Sera——世界盃終曲的政治正確

世界盃雖然曲終人散,但在港觀賞直播的觀眾,卻沒有多少機會留意現場曲目。在我們欣賞林尚義和澤文西的同時,德國大會在中場休息、賽前賽後,原來都在別具寓意地播歌。歌曲也許忽視亞非拉文化,但強調政治正確,對此我們不妨倒敘說起。

威爾第《阿依達》Vs華格納《女武神》

意大利奪冠後,現場除了響遍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s》,就是奏起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阿依達》大進行曲。這段曲目來自歌劇第二幕第二場景,背景是埃及大將擊敗埃塞俄比亞軍,法老和群眾 出城歡迎,將士衣錦還鄉,所以是球員憑歌寄意的選擇。加上這齣1871年首演的歌劇以虛構的非洲為賣點而盛行全歐,地位和歐盟盟歌貝多芬的《快樂頌》相 若,只有非洲國家聽起來或覺帶有東方主義味道。

威爾第的音樂,和同期德國作曲家華格納屬於互相競爭的兩個流派。曾幾何時,德國主辦的國際盛事,每選擇華格納首本名曲、也是發表於1871年的《女武神》揭幕﹔德國旅遊界宣傳世盃,亦將參觀華格納故居萊比錫列為套票內容。

不過,由於華格納被指是積極宣傳反猶太理論、提倡優生學的種族主義者,死後被希特勒引為知己、嘉許為先知,納粹掌權期間,華格納音樂就成了樣板戲代名詞。結果戰後德國為免麻煩,輕易不敢以《女武神》代表日耳曼民族。要是德國奪冠,是否另當別論,已無從稽考。

《I Will Survive》.後現代宣言

這屆比賽每以十二碼決勝負,現場都響起1978年美國黑人女歌手Gloria Gaynor主唱的的士高名曲《I Will Survive》,寄意比賽球隊在最後階段survive。這歌已成為跳舞經典,近年出現了大量翻唱版本,令它在新一代的地位壓倒瑞典組合Abba的 《Dancing Queen》。最具代表性的新版本來自樂隊Hermes House Band 2000年錄製的lalala mix﹕每當DJ在派對推出這歌,高潮每每出現,狂歡中途更有一個停頓變奏,其時現場忽然漆黑,情侶懂得這是濕吻時候。世界盃播放的版本,自然是 lalala mix。

值得留意的是《I Will Survive》和另一首香港大學生熟悉的《YMCA》,都被視為女權主義和同性戀運動的聖詩。前者講述分手後的女性如何survive,什麼「I used to cry but now I hold my head up high」、「I'm not that chained up little person still in love with you」,多少帶有性別顛倒意識,十分黃偉文﹔後者由不少成員是同性戀者的組合Village People角色扮演演繹,被當成是走到「男」青年會的出櫃之作,在七十年代,都算得上是顛覆傳統社會結構的後現代先驅。在一個舉世矚目的國際體壇盛事, 德國選擇《I Will Survive》,除了獲得年輕球迷共鳴,也隱隱傳遞了足球並非只是男性玩意的信息。

《Que Sera Sera》.施丹式隨緣

大會最具匠心的選擇,還是在90分鐘完場打和到加時的休息期間,播放1956年希治閣電影《擒兇記》主題曲、老牌荷李活影星桃麗絲黛(Doris Day)主唱的《Que Sera Sera》。曲名是西班牙文,「que」是「what」,「sera 」是「will be」,英文副題是《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原意直譯為「天知道」,原是交代電影結局的出人意表。簡煉的歌詞,內含慧黠的哲學﹕小孩問母親將來如何,女兒問情人將來如何,人老了答小孩問將來 如何,都是一句「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那是以另一方式講述東方的隨緣,又比Beatles的《Let it be》積極。以如此心境迎接加時,可算神來之筆。

歌曲以拉丁文為題,官方記載的作者是美國人Ray Evans,然而據旅居法國的傳媒前輩高潔考證,詞人其實是法國的Eddy Marnay。他出生於阿爾及利亞,曾與各國頂級音樂人共事,每有新人與他合作,都免不了翻唱一次《Que Sera Sera》。

歌曲也曾被改篇為時代曲,一是白光的《世事多變化》,一是葛蘭的《將來是個謎》。這樣的背景、這樣的詞意,讓各國人民對歌曲都倍感親切,甚至數十年前香港 轟動一時的「三狼案」主犯被執行死刑前,寫信向英女王求情,也引述《Que Sera Sera》歌詞。身為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人的施丹,在決賽加時應驗了鄉里的預言,也許是玷污了剎那芳華,但人生就是如此,que sera sera。

星期日, 7月 16, 2006

偷拍(Hidden/Cache)

單憑《偷拍》這個名字,很難對這電影有興趣,但簡單的看介紹,知道是法國電影,加上影藝上映,來回不是太遠,於是跑去看看是否真的如中文電影名「偷拍」這麼簡單。

偷拍(Hidden/Cache),中文電影名改得不好是意料中事,中文字幕同樣有這問題,例如甚麼叫「粉絲」?譯者懂法文,並不等同觀眾也懂法文。「粉絲」是否等同fans,一直帶著疑問離場。

電影結尾,是否還在偷拍,觀眾不得而知。電影要表達的,也許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衝突,或是文明的衝突。歧視與偏見,並不能增加彼此的瞭解;自私與謊言,只會更加積聚雙方的仇恨;今生所作的孽,會否禍延下一代,影片似乎有所暗示。

現在甚麼也講通識,但究竟我們是否真正清楚事件的背後?報刊又有否為我們提供事實的真相?施丹祖籍阿爾及利亞,當年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殘酷而激烈; 國內的鎮壓,同樣血腥與殘忍。今天施丹代表法國出賽,施展「黃金一頂」,當中是愛是恨,隱藏在內心的惡魔會否有一日終被喚醒?


恐懼(簡冬娜)

2006年7月15日《明報》

米高漢尼克執導的《偷拍》在今年香港電影節上映時取名《隱藏的恐懼》,英文和法文本來的意思是「隱藏」(Hidden/Cache),現在的戲名卻似乎變 簡單了。故事由一個談書的電視節目主播接連收到偷拍他全家出入的影帶開始,但電影真正要說的是隱藏在主播背後的一樁虧心事,而這件違背良心的事,卻源於恐 懼。是否後者的譯名更貼切呢?

原籍奧地利的米高漢尼克,一如過往的冷靜批判,《偷拍》裏,一個又一個固定的偷拍鏡頭,寂靜與沉重之間,觀眾跟主角一起被困在畫面中反省。

《偷拍》的主角喬治是知識分子,滿房子的書,在電視上也侃侃談書,但米高漢尼克最愛映照文明面具底下的野蠻本質——收到不明來歷的偷拍影帶後,童年噩夢回 來不斷糾纏﹕小時候為了阻止父母收養一名阿爾及利亞孤兒,喬治說了一個可怕的謊言,孤兒最後被送走。喬治認定偷拍影帶是孤兒回來報復,他上門恐嚇警告,孤 兒堅決否認。喬治知道底蘊,但他寧願將噩夢隱藏,向妻子撒謊。

可妻子揭破謊言後,他還是拒絕坦誠,沒有誠心懺悔﹔孤兒在他面前刎頸,他恐慌,之後是冷血的跨過屍體,他以為噩夢已經完結。

孤兒的兒子想跟喬治說話,他厭惡的迴避,孤兒的兒子質問他﹕你怕什麼?他怕,六歲的時候,已經害怕一個陌生的小孩會分薄父母的愛,恐懼衍生歧視,催生了仇恨,走上歪路,良心沾了污點。

孤兒有報復嗎?觀眾也許都在問。或許沒有。只是,喬治掩藏污點的謊言,把他和自己的兒子割裂開來,最後一個鏡頭隱約的說。這,也許不叫報復,是報應。種下的孽,自作自受。
青藏鐵路通車,有記者竟然不識趣,街訪旅客心聲的同時,也訪問了一隻耗牛,內容如下:

來自草原的耗牛
地點:藏北那曲附近的草原
背景:生活在那曲往當雄車站間的草原,在其活動範圍內多了一條火車路軌。
答:「撞死哂我啲兄弟!」

星期五, 7月 14, 2006

球迷提到……

有人講小注的賭波可增加投入感,所以不是為賭波而看足球,對這些人來講,先後次序應是想看足球,而賭波只是陪襯。

上次講足球,今次講賭。請問球迷,你會不會為增加投入感而投注?

我 們究竟會不會為增加上班的投入感,每天都和自己由賭開始。例如出門時,乘搭電梯會猜電梯內有人或是沒人,是男或是女;出電梯時左腳踏出第一步或是右腳踏 出第一步;乘公車時車牌是雙數或是單數(相乘或加或減也可以);公車樓上左邊多人還是右邊多人;或是賭一賭今天會碰見甚麼人,遇到甚麼事,工作時開心或是 不快樂,順利還是阻礙重重等等。

為增加投入感而賭,做人要不要這樣辛苦?另一是關於喜歡足球和賭,這兩樣混合,本來就很吊詭。舉一個例 子,如你喜歡法國,但觀乎對手意大利會比法國強,你 會投注在哪一隊?有人因自己擁法國,而會投注在意大利身上,一來意大利勝,贏錢;法國勝,雖則輸錢,但所擁護的隊伍贏出,同樣高興。當分不清為了贏錢還是 贏波而開心,這又和投入感有甚麼關係?

當你喜愛一件物件,或是喜愛一種運動,或是喜愛某一支球隊,會否為了增加投入感而去下注?當為了增 加投入感而去下注,這件事已經變了質,因為這一切都是為 了賭博和金錢而已。哪一隊勝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贏了錢;說雖然輸了錢,但喜愛隊伍勝出也同樣高興,這只是自我安慰。

看足球比賽, 簡直就是悲喜交集,看見喜歡的球隊勝出,真的感到很興奮;如果輸了,情緒難免被感染而失落。技不如人沒話可說,若然出於球證的偏幫、運氣的不 濟,也許會視球賽如人生,幸運之神並不是永遠站在自己的一邊。今場過去,下場再來,得得失失,跌跌碰碰,仍然會向著目標進發。

喜歡賭就是喜歡賭,喜歡足球就是喜歡足球,兩者沒有必然關係,這些事情都如過眼雲煙。

星期四, 7月 13, 2006

施丹剛在電視解釋了他在球場的行為,這行為的對錯,個人來說沒有意見,不過倒希望這次世界杯不要被施丹「騎劫」,他不出來解釋更好,整件事可以來得神神秘 秘。雖然沒有看過意大利及法國的分組賽、十六強、八強及四強的賽事,但單憑新聞播出的精華片段來看,兩隊打入決賽,多多少少好運是佔多數。同樣地,今屆世 界杯全無驚喜,表面上有非洲、亞洲隊伍,但實際上只是攀附其中,作為襯托。

星期三, 7月 12, 2006

球迷提到……

有人講小注的賭波可增加投入感,所以不是為賭波而看足球,對這些人來講,先後次序應是想看足球,而賭波只是陪襯。

這個多兩個月來很睏倦,絕對不是因為看世界杯足球賽,而是影印店要搬,加上提早了上班,亦遲了下班有關。整個世界杯賽事,只看了一場半比賽,就是開幕戰德 國對厄瓜多爾,原因是放假在家,可以看亞洲電視播映;另半場是冠軍戰,因為兩隊賽和才有幸看到加時及射十二碼,這次是看國際台。拜有線電視所賜,連冠軍隊 捧杯也看不到,也好,可提早上床休息。

據聞足球是由中國人發明,姑勿論是由誰人發明,實際上意義並不大,況且用腳踢一個圓形物體,你懂我懂任何人都懂。也是據聞英國人盛行踢足球時,有一批人發 現,為何會有人棄用萬能的雙手而改用腳去踢球,於是改用手去爭球與運球,這就成了今日的欖球。是耶非耶,同樣沒有去求證,反正是真是假,對今天來說都已是 明日黃花。

香港人有點奇怪,曾經受英國人統治,從小就是看英國甲組足球聯賽長大,亦因為看得多了,大多會捧英格蘭國家隊;也因為曾被英國人統治,見到英格蘭出場,也以為自己是英國子民。

雖然也是從小看英國甲組足球聯賽長大,但那時已覺得英國足球像是田徑賽,分別是多了一個足球。同樣也是聽林尚義講足球長大,那時他在亞洲電視的前身--麗的電視,逢星期日有一個德國足球聯賽的節目,從那時起,轉看德國足球。

足球這件事同樣很奇怪,也很極端,喜歡的就會喜歡,不喜歡的永遠也不會喜歡。這個情況直至近年才有了改變,原因正是出現賭博。你可能會說,以前難度沒有賭 博嗎?以前的賭,可能是幾個人自己在賭,可能是賭口骹,可能是考眼光,也可能是替自己喜歡的隊伍打氣。但現在?一切都變了。

星期二, 7月 11, 2006

以為看不了世界杯決賽,因為正常下班回到家約四時,球賽應是剛剛結束,又有誰會想到比賽加時。一場水準並不高的比賽要加時,對觀眾及球員來說是一件苦事。

一面緊迫的人盯人,一面是區域聯防,中場沒有發揮,又欠缺個人突破,足球已變得是沉悶的運動。加時下半場施丹更被趕出場,究竟他在搞甚麼?

加 時上半場,施丹如天使般,以為禿頭一搖,可以為法國奪得世界杯;怎知保方躍起一托,皮球已飛在網後。盡了最大的努力,似乎打破不了宿命,世事又怎會如此 完美,比賽又怎會圓滿結束,人生就是如此,總帶著遺憾,亦總有點缺憾,而遺憾與缺憾也不一定是美,既然做不成天使,倒不如做一次魔鬼。結果同樣是禿頭一搖, 不是將皮球頂入網中,而是將自己撞入了地獄。所謂求仁得仁,站在球場上,等候上帝(球證)的判決,這一刻也就成了歷史,填補了歡樂的背後,光明也有陰暗 面。
有人說喜歡巴西足球,喜其自由奔放。喜歡自由的人,必然有所追求。我們沒有能力安裝有線電視,只能觀看免費電視節目,但今次世界杯賽事,有線電視為免費電視提供的電影畫面,竟然不提供完場後的片段。

相信全世界只有香港是如此,完全給一些大企業所壟斷,但人們全不敢啍一聲,亦沒有人願意拿出勇氣去反抗這些壟斷。球賽結束,自然有喜必有悲,但香港的收費電視,可以為了他們的經濟利益,妄顧收看免費電視觀眾的感受。

喜歡巴西,或是喜歡自由,純屬口頭說說,為何不懂得拒絕看有線播足球。

星期一, 7月 10, 2006

早前朋友問去哪裏?不如去卡拉OK。但你聽的歌沒有人懂得唱,見你所寫的歌完全沒有聽過。這個沒有關係,因為生長的年代不同,所聽的歌也有分別,這就叫代 溝。周璇也不是自己的年代,不過同樣會找周璇的歌來聽,代溝成不了障礙。認識周璇是從電影《天涯歌女》開始,一首《四季歌》,用的是蒙太奇手法,但是到現 在還搞不清楚「蒙太奇」究竟是怎樣的拍法。周璇的另一首歌《瘋狂世界》,喜歡的是這歌的名字。以前有些歌曲是為了跳舞而寫,相信這首也是如此。痛快與奇 怪,盡在這瘋狂世界。

《瘋狂世界》

鳥兒拚命的唱
花兒任性的開
你們太痛快太痛快呀太痛快
鳥兒為什麼唱
花兒為什麼開
你們太奇怪太奇怪呀太奇怪
甚麼叫痛快
甚麼叫奇怪
甚麼叫情
甚麼叫愛
鳥兒從此不許唱
花兒從此不許開
我不要這瘋狂的世界這瘋狂的世界

甚麼叫痛快
甚麼叫奇怪
甚麼叫情
甚麼叫愛
鳥兒從此不許唱
花兒從此不許開
我不要這瘋狂的世界這瘋狂的世界

星期日, 7月 09, 2006

世界杯決賽舉行在即,報章訪問了一名居港的意大利人,文章標題為「居港意大利人指港球迷廢話多」。這名意大利人居港多年,雖然指出了真相,但是不知背後情況。

香港有甚麼真正的球迷,而為甚麼會廢話多,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賭徒,所謂看足球,無非都是為了賭博而已。喜歡一隊球隊就是喜歡一隊球隊,贏時高興,敗時失 落,就是如此簡單,那會有甚麼往蹟、球衣顏色、賽前預測、賽後分析,這一切全為賭博服務,這就解釋了為何香港「球迷」廢話多的原因。

星期四, 7月 06, 2006

昨晚趕著下班,十分鐘之內打完了李純恩的「惆悵」,回家乘車時想起一首詩:

惆悵只恨緣,別抱瑟琶酸。恩情若輕煙,何惜春蠶斷。

上網翻查過,仍不知出自何處。早幾日又聽見別人引郁達夫的詩「曾因酒醉鞭名馬」,似乎這首詩很多人喜歡。

《釣台題壁》郁達夫
郁達夫於民國十九年遊桐廬嚴子陵釣台時,乘著酒興在祠堂高牆上所題。

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

以前聽老師說,中文雖然有很多缺點,但中文是詩的文字。早陣子霍金訪港,會見曾想安樂死的斌仔,報紙引霍金所說作標題「生命尚存 總有希望」。另一份樣樣事情喜歡認第一的報紙的標題卻是「有生命有希望」,單從這一句,已可看到這報章的那種無力與沒落。

郁達夫(西元一八九六至一九四五年),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民國二年赴日留學,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是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的主要成員。 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武昌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抗戰時期,因積極反日而被日本憲兵所殺害。
天地良心(20060704) 李純恩

惆悵

朋友的母親癌症末期,住在醫院裏,發了幾次病危通知,每次都讓丈夫、兒女們半夜三更衝進醫院,結果又搶救回來。如此來回數次,病人各家屬都痛苦得要死。

另一位朋友的太太也是癌症末期,在家裏叫救護車都叫了三十多次,每次送進醫院都說不行了,結果又救回來。最後,當她真正躺在醫院裏臨死之時,家人已麻木,只祈求她能無痛無苦合上眼睛。

聽了這兩件事,真的令人惆悵。

一個人不由自主地來到人世,在走的時候竟也不由自主,不能決定來不來人世;在人世最後的時光裏,喪失了決定的能力,又不由自主地承受巨大的痛苦。

前些日子霍金在香港說到曾經因為要求安樂死而聞名的斌仔,說斌仔有權利放棄自己的生命。

這是對的。

在一個人還能自己拿個主張的時候,是生是死,都是他的人權。要是想通一點,既然在失眠的時候,可以靠安眠藥得一安樂的睡眠,那麼到了病痛得連尊嚴都失去之時,為甚麼又不可以自作主張,得一安樂的長眠呢?

要說人道主義,這豈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人活著要有尊嚴,如果可以把尊嚴維持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那是最大的福氣。

星期三, 7月 05, 2006

七月一日星期六,下午有工作要做,去不去遊行還在盤算中。約三時接獲朋友電話,問去不去。「可能不去了,因為要工作。」不可能這樣啊,既然朋友來電,盡可能也要去一趟,於是趕緊工作,一面計劃從何處起步,沒有可能走畢全程,於是改為從金鐘地鐵站出發,只行一小段。

五時多才從金鐘起步,出來時灣仔一帶有點交通阻塞,這是預計之內。從金鐘到政府總部,不消半小時已走完,雖然有點偷步,總算完成了今次的路程。

為何去遊行?因為這裏仍有遊行的自由!

星期二, 7月 04, 2006

犯錯難免,太過執著似乎對自己無益,不過有些事情始終要堅持與嘗試,既然決定了,實行了一次,證明可行,下次繼續,而且會處理得更好。

星期一, 7月 03, 2006

上班時幾乎睡著,感受到「夏日炎炎正好眠」這句話。迷迷糊糊之間,給「專家」之言驚醒,這世界上真有往績這回事?

巴西輸給法國,上兩屆冠軍爭奪戰巴西贏不了法國,已有往績可尋啦;同樣,英國敗給葡萄牙,可看上屆歐洲國家杯,兩隊也是打和,一樣射十二碼,英國也是不能勝葡萄牙。專家們果然是專家,對賽之前總不早說,究竟他們是從賭的角度出發?還是以兩隊球隊的實力作較量?

你不得不佩服專家們,報章的資料不出,他們從來不早說,報章列出往績,他們又信以為真,以為是自己的重大發現。如果真有往績可尋,那麼根本就不用再比賽已可知結果,那比賽又有甚麼意義?

自己喜歡抬槓,你們有意扮作是足球迷,自己會裝作若無其事;賽事激烈時會服從於群眾而要作參與其中,自己則會連看也不願意看,這些本來是過眼雲煙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太花時間。

能夠觀看比賽而不去看,不覺得有點遺憾嗎?如果在遺憾之中有美,這就叫遺憾美嘛!……

星期五, 6月 30, 2006

在這一天裏,本來要做124頁,奈何不能全部由自己一手處理,有點失落。不過也沒有辦法,全部由自己重新做一次,因為同名的機會很高,唯有放棄。算吧,再 做一次亦沒有可能,況且不可能樣樣事情都完美。明天要更加努力,想一個新的方法,要減少同名的機會,自己必須記著每一個步驟,才可防止出錯。

為何不給我一點自由。

星期四, 6月 29, 2006

中午途經紅磡火車站,見到一份甚麼都自稱第一的報紙派發世界杯號外,經過的人很多,負責派發的員工很殷勤,但接受這份號外的人卻很少。曾經試過站在街頭派傳單,知道被拒絕時的失落,於是上前接下薄薄的一張號外。

看世界杯的,早就知道賽果,或是已經看了比賽;不看世界杯的,根本沒有興趣知道有關世界杯的消息。現在不像從前,家中沒有收費電視,也可以從電腦中知道消 息或是從網上看到比賽;如果沒有收費電視或電腦,從電台或是中午電視新聞已經知道最新消息,哪究竟有甚麼人對這些號外還有興趣?

免費派報紙沒有問題,但是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並不是即時可以看到其危害的結果。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政府應該立例向派發免費報紙的報館收取處理廢紙的費 用,例如派出一份收五元,而能夠收回一份的退回一元,這樣做每一個人才會珍惜每一份報紙,重點是不要再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

內疚 許美嫻(小孩不笨插曲)

不斷的摸索自己 企圖改變一些歎息
我知道你對我的期許 是將來眼光的抵禦
你今日無助的詞句 都帶著明日的訊息
我知道你對我的心意 而我就是有心無力

我還有什麼可以給你 我不斷的問自己
我不斷的想 不斷的在找尋

Chrous

我知道你一直都辛苦 為我默默地付出
就算流淚也不承認你哭 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我用盡我的全部 來告訴你我沒有認輸
還有什麼可以給你 我的爹娘我的父母
還有什麼可以給你 我的爹娘我的父母

星期三, 6月 28, 2006

  巴西勝了加納三比零,同事們見面時第一句便問贏了多少。究竟觀賞足球賽事,和賭博有甚麼關係?

  賭博和欣賞是兩回事,請不要混為一談。如果你參與賭博,就請不要說你是在欣賞一場足球比賽,因為在觀賞時,你的心態已經改變,再不能全心全意欣賞,你的心情會矛盾,並不會為精采的入球而歡呼,而是為了贏了錢而高興。

  不過也算吧,再說下去也沒有用,你們喜歡低質素的生活方式,隨你們喜歡。你喜歡賭博,便承認只為賭而看足球,請不要在我面前扮足球專家。

   足球有太多的偶然、太多的幸運、太多的不公平、太多的爭議,可惜的是太少的入球;另外為何至今仍不見有人提出足球改革。排球規例已改革、乒乓球的規例 已改革、籃球的規例已改革,就算羽毛球的規例也已改革,為何足球的改革如寸進?不要說有爭議才吸引,那種不公平的比賽,看不到有不可挑戰的可能。

  香港人喜歡看足球,真是有點笑話,如此劣質的所謂足球評述員也可以容忍,就可知道香港人觀看足球賽事的水平去到那裏。相信全世界只有香港才有這些不知所謂的體育運動評述員。真好,香港又多一個甚麼第一。

星期二, 6月 27, 2006

公司為照顧員工需要,決定可以一面工作一面欣賞世界杯足球賽事。不要以為這是甚麼德政,還不是權力的表現和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已。歡呼聲最大的、最肉緊的、最多評論的,只不過等同自己是高級的員工而已。

這就是「存在價值」,你不這樣做,別人絕對不知道你的存在。

這是甚麼道理!

星期一, 6月 26, 2006


  青春猶如方糖,對吧?
  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這種甜蜜是要親身用舌尖的熱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嘗。你總不能隔岸觀火,人生總有這麼一個階段,一個做甚麼也真誠的階段,他們可笑也可愛。笑他們,皆因我們曾經荒唐過;愛他們,因為我們亦曾甜蜜過,我們正正擁有這種青春。

  這是一本中五學生紀念冊內的序言,問是誰寫的?答是出自一齣電影。……

  序言是用手寫加上手繪上色,她們沒有留意當中有錯字,留意的是整本紀念冊的成果。也許如序言中所說,她們正正擁有這種青春,內裏容或有錯,但不減的是那份熱誠。

星期五, 6月 23, 2006

網上有這奇怪的兩句,記錄如下:

多一點外國音樂,少一點本地噪音。

星期四, 6月 22, 2006

下午工作挺忙碌,似乎只為「弄權」服務。反而有兩個中學生,要製作一本紀念冊,全彩色影印,整本要約七十元一本,這個報價本來連自己也覺得貴,怎知回答是 預算之內。還想替她們盡量節省金錢,腦中不停想著如何以最低的價錢爭取更好的回報,以便可以將價錢訂得更低,我們賺少一點沒有所謂,她們留下美好的回憶才 是最重要。

要價錢低,我們就要花時間處理得更好,精神與時間的付出,我們還覺得是值得,看見她們純真與燦爛的笑容,期望著一本特別的紀念冊。為這些辛苦一點,總比為「弄權」的事情而繁忙,來得有點安慰。

唱機在唱著藍戰士的《痴痴愛一次》,不是我們沒有了愛,而是想找回那一份痴。

星期二, 6月 20, 2006

網上節目說及霍金來港,談及宇宙與時間。知識所限,不會明白他在說甚麼,轉而從浩瀚星空看人生問題,在這無窮宇宙中一百五十億年裏,地球的形成約在四十五 億至四十六億年前,如果以二十四小時來表達地球的形成過程,人類只是出現了三兩秒。節目中還談論一首詩,是白居易的「蝸牛」:

《對酒五首》之二「蝸牛」 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蝸牛的典故,可能出自莊子,白居易另一首也曾引用「蝸角」,資料如下: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注:「誠知所爭者若此之細 也,則天下無爭矣。」後稱由於細小之事而引起爭端為蠻觸之爭。唐白居易長慶集七一禽蟲十二章詩之七:「蟭螟殺敵蚊巢上,蠻觸交爭蝸角中。」

莊子是用這個故事來勸諫魏惠王不要因齊威王背約,為報匹夫之仇,便要率二十萬大軍去攻伐。姑不論史上的魏惠王是否真有此事,在戰國時代,這種為土地而爭的 狀況是現實中不斷上演的一幕,觸蠻二氏處於蝸角之中,正如魏國處於宇宙之中,只為一丁點的小事而爭,不是很愚蠢嗎?莊子蝸角之爭的故事也足以對所有好爭愛 鬥、器量狹小的人有所啟發。

說到「愚蠢」與「啟發」,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各人有各人的體會,毋須在此說明,不過網上如此寫,也如此記下。

「塞爾特之虎」

  上星期六(6月17日)晚上在會展中心看了由Michael Flatley主演的《Celtic Tiger》,對於Celtic這個字不明白何解,於是上網找資料。Celtic譯作塞爾特,全名就是《塞爾特之虎》。之後轉移上台灣的網頁看如何介紹這 一代舞王,因為這齣舞蹈先在台灣演出,之後才來香港。台灣的網站有較詳細的介紹,包括愛爾蘭舞的起源、主角介紹,整個節目的介紹等等(以下內容主要出自 http://www.kham.com.tw/event/2006/tiger/01.htm)。

關於愛爾蘭舞 About Irish Dance
  Irish Dance愛爾蘭舞,顧名思義就是愛爾蘭人所跳的民族舞蹈,在過去英格蘭(不列顛)尚未統治時,他們的舞蹈是隨興起舞;但在十六世紀英國開始統治時,英格 蘭的國教是不准男女生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所以剛開始是不准跳舞的,但是愛爾蘭人還是偷偷的在田裡跳舞,久而久之,英格蘭也開放跳這種舞蹈,不過嚴格禁止 男女有接觸的動作,所以要求雙手要貼緊於雙腳旁,不能有手的揮舞動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愛爾蘭舞為何雙手沒有動作的原因。

關於愛爾蘭之虎 Celtic Tiger
  雷霆萬鈞、氣勢磅礡的《愛爾蘭之虎》震撼了全球的觀眾,但對於它的創辦人麥可‧佛萊利(Michael Flatley)而言,這更是畢生目標的實現。他同時也向世人宣告,舞王復出,王者再現。麥可又重拾舞鞋,再次站在全世界喜愛他的觀眾面前。
  麥可‧佛萊利乃是國際知名的舞蹈大師,現在,他無可比擬的舞蹈技巧與表演藝術將完美的融合在這場史詩巨作中,以舞蹈和音樂融合愛爾蘭的精神與歷史,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同時,這部傑出的作品也將愛爾舞蹈以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
  麥可表示:「《愛爾蘭之虎》描述了一個民族的壓迫,老虎本身則象徵了他們在為自由奮鬥的過程中,內在精神的覺醒。節目內容精采萬分,故事情節刺激緊湊,絕對是你從來沒有看過的驚奇表演!」
  少有一個民族像愛爾蘭人一樣在世界歷史的舞台上佔有如此特殊的角色。
  愛爾蘭戲劇化的歷史背景給了麥可整個節目的藍圖。故事自居爾特民族的故事展開,從一片漆黑的舞台上,傳來令人悸動的踏步聲,正式揭開這場表演的序幕。 【愛爾蘭之虎】以最成功的方式結合音樂、舞蹈、舞台與服裝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技巧,共同創造出這個大膽創新的舞蹈巨作。
  和我們一同加入這趟通往歷史的旅程,發現愛爾蘭的人民如何藉著勇氣、智謀以及對於自我命運的認同感,進一步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上半場的表演以愛爾蘭的歷史為主,它描述了愛爾蘭人民熱情的靈魂為了自由而戰的過程,這條漫長的旅程在基督誕生之前就展開,面對好幾個世紀的艱困與壓迫,愛爾蘭民族一直展現不屈不撓的勇氣與力量,最後愛爾蘭終於獲得獨立,人民也再次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從一片漆黑的舞台上,傳來令人悸動的踏步聲,揭開這場表演的序幕。《愛爾蘭之虎》成功的結合音樂、舞蹈、舞台與服裝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技巧,共同創造出這個大膽創新的史詩巨作。

幕次:
‧The Heartbeat of the Tiger 老虎的心跳
‧Dancing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起舞
‧St Patrick 聖派崔克
‧The Sleeping Tiger 沈睡的老虎
‧The Vikings 維京人
‧Celtic Fire 愛爾蘭之火
‧The Garden of Eden 伊甸花園
‧The Red Coats 紅色外套
‧The Famine 飢荒
‧Four Green Fields 四片綠地
‧Bloody Sunday 血腥星期天
‧A Call to Arms 戰爭的呼喚
‧The 1916 Rising 1916年起義
‧The Banshee 報喪女妖
‧A Nation Once Again 重新建國

第二幕 ACT 2
  下半場的演出則是為了歌頌現代的愛爾蘭以及在它美國與全球嶄新的開始,不過《愛爾蘭之虎》本身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是連結這一切的最大力量。藉由這項元素,本齣舞劇在台上交織出一幅精緻燦爛的圖像。
  舞王復出、創新風格加上令人屏息的特效,《愛爾蘭之虎》結合燈光效果、史詩劇情,成為獨一無二的演出製作,也為愛爾蘭踢踏舞表演豎立了一個新的標的。它優美動人的配樂在歷來的踢踏舞劇中更是無人能出其右。
  《愛爾蘭之虎》宣告了麥可‧佛萊利在事業上的另一個高峰。在這部充滿力量的全新舞劇中,麥可身兼創作者與編舞家,完全展現他源源不絕的衝勁以及對愛爾蘭文化傳統的獨到眼光。

幕次:
‧Freedom 自由
‧A New World 嶄新的世界
‧The Last Rose 逝去的玫瑰
‧Celtic Kittens 愛爾蘭小貓
‧Capone 壞蛋卡彭
‧Forever Free 永遠自由
‧Cowboy Cheerleaders 牛仔啦啦隊
‧These Colors Don't Run 永不褪色
‧Yankee Doodle Dandy 北方笨佬丹迪
‧Celtic Fire II 愛爾蘭之火II
‧The Celtic Tiger 愛爾蘭之虎

  今趟表演,竟然連場刊都沒有一本,幸好看了這個介紹才略知一二。第二幕的壞蛋卡彭,這是台灣的譯法,香港應該譯作卡幫。這是Michael的個人表 演,單是這一場,利用光影投射,焦點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不愧有一代舞王之稱。第一幕有點歷史編排,第二幕則是現代的發展。新舊的配合,科技與傳統,帶給 人們開心歡樂的兩小時。

星期一, 6月 19, 2006

2006年6月14日《經濟日報》

天地良心 李純恩

可否不跟大隊?

  頂著世界杯巨大的壓力,終於看完了法國網球公開賽。
  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你想想看,在這一段日子裏,排山倒海的都是足球足球足球,你跟人家說看球,人家注定你是在看足球,但結果卻是網球,於是你就在別人的眼神中感到了一股壓力。
  這股壓力,來自一種群體對不合群者的歧視、蔑視,雖不至於今視,但也非常嫌棄。
  「現在是甚麼時候?你竟然還在看網球?」
  這也可以引伸到社會現象,一個逆潮流而行的人,是注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使你覺得自己在一群羊裏學狗叫,是那麼另類。這種另類不但令你──如果把持不定的話──覺得不自在,其實也令群體分子覺得不舒服。
  群體分子理所當然覺得人是應該合群的,人人在喝啤酒的時候,你也應該喝啤酒;人人看足球的時候,你也應該看足球。
  但人人喝啤酒的時候,你卻喝紹興的太雕酒,人人看足球的時候,你卻在看網球,那就會讓群體分子覺得不順眼,如果有個群體分子暫離群體碰上了你,你的另類就更讓他覺得不安。
  這也就是特立獨行的難處,雖然人人都在讚揚「獨立思考」,但到頭來,巴士上出現了一個人人爭著講的阿叔時,連許多「有識之士」也顧不得細究那阿叔的精神狀況,而鬧哄哄加入「談團」了。
  世界杯也是這樣,你能相信突然之間有那麼多熱愛足球的人湧現嗎?跟大隊永遠是安全的,但是世界上最終被尊敬的那些人,卻都不是跟大隊的。

星期日, 6月 18, 2006

你們緊張甚麼?

同事們經常扮忙偷看世界盃賽事,自己則悠悠閑,上網找尋「愛爾蘭之虎」的資料,靚女同事經過,隨口問:「你看不看世界盃?」

「家中可沒有有線電視。」「可以上網看。」「可惜家中連電腦也沒有。我們很窮的。」「是真還是假?有錢去摩洛哥旅行,卻沒有錢裝有線電視?難道你不看世界盃?」

我不是不看世界盃,而是我刻意不去看,況且真正的世界盃,是在十六強才開始,你們緊張些甚麼?

星期五, 6月 16, 2006

世界盃足球賽舉行期間,聞說公司買了兩部投影機及五十吋銀幕,另外亦買了多部四十四吋大電視放於公司每一個角落,讓同事們一面工作,一面欣賞精采的足球賽事,尤其是巴西隊、英國隊、法國隊比賽時,更會讓全體員工暫時放下工作,專心留意比賽進行,並可大聲喧叫,慶祝入球。

凡同事能夠站於眾人面前,大聲評述、分析入球過程、或是失球經過、某球員的狀態、如果又能貼中賽事結果,將會獲得特別大獎,頭獎是飛往德國,除現場欣賞冠軍爭霸戰之外,更可旅遊德國五天。

星期二, 6月 13, 2006

幾乎同一時間收到匿名者四十八則回應,回應內容也是很一致。倒奇怪為何會有人這麼無聊,世界和平了麼?

另一奇怪的事,公司可以容許有同事一面收看世界盃賽事,一面有另外的同事在努力工作。收看賽事的同事還高聲歡呼,喂,你不尊重自己,請尊重其他在埋頭苦幹的同事們,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世界盃,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有你的看足球的自由,同樣我也有我的自由空間。

算吧,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難道努力的追求會有改變?我存疑!你們要低質素的生活態度,我只有尊重!

星期日, 6月 11, 2006

續……

Mary Cassatt(卡莎特,1843-1926)

要數女性畫家,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印象派的,可謂鳳毛麟角,卡莎特(Mary Cassatt)絕對是繪畫史上的一朵奇葩。雖然她是美國人,但大半生都居於巴黎,跟印象派畫家德加(Edgar Degas)亦師亦友。她的美學觀、表達手法與一眾印象派畫家相若;內容方面,她愛從女性的角度出發,絕大部分作品以婦女為題材,有圍繞一般家居生活: Woman Reading in a Garden,Lady at the Tea table及婦女的天職:划船(The Boating Party),Two Children at the Seashore,畫面靜態祥和,母愛洋溢。卡莎特一生未有兒女,1914年失明之後,就再沒畫下去。


《劇院包廂的女子》

這是卡莎特在第四屆年度印象主義畫展展山竹一幅畫《劇院包廂的女子》,這實是她的妹妹莉迪亞。這是當代巴黎,每個月一百多萬人上劇院,因此卡莎特和印象主 義畫家一樣畫現代生活,不過她也畫其他東西。看看這女人,給左上角一圈人造光照亮,在女人臉上和身上投下陰影,她也穿著漂亮的粉紅色連衣裙,讓身體若隱若 現。這幅畫的重點是我們看到甚麼和我們看不到甚麼,女人看表演,我們看她;她觀賞表演,不過她也是觀賞對象。這也是用發自內心深處的印象主義筆觸畫的畫, 我們看到卡莎特將技術推至極限,不過畫中有另一個空間扭曲處,也就是背景的鏡子,因為這面鏡,我們知道劇院和發生的事,卡莎特運用雷諾亞、德加等印象主義 畫家的方法,在畫中製造更多空間,這是擴展空間觀念的一個方法,不過她做了一件難以察覺的事,倒影不是和畫平面平行,你看不到幾乎直接在她背後的反射,有 這種暗示,畫家或觀看者會問為甚麼他們不在畫裏,她調整鏡子的角度,她這樣做讓我們察覺到象徵意思,畫一方面反映世界,這幅畫反映的就是現代巴黎生活:夜 生活,不過她同時讓我們知道這是虛構的。畫評家對這幅畫評價極高,人們寫道卡莎特作品裡顏色的精緻交響樂,不過她也得批評,批評者居然是美國人,他說這就 像一個長期忠黃疸病的女人,在劇院、包廂裡和扇「搏鬥」,他說這是他一無所知的新運動或新畫派。某方面來說對卡莎特是好事,因為她和其他印象主義畫家一樣 受到嚴厲批評,不過對她最重要的是其父的反應,他最初反對她做畫家,不過他說現在她名揚畫界,另外兩個特性出現了,第一是她開始以不同觀點畫系列或探索主 題,事實上,《劇院包廂的女子》的主題,是她後來挑選的;第二是她開始更投入試驗繪畫和成名過程。

儘管卡莎特進入印象主義這激進新世界,她仍然有諸多制肘,沒有打破主要禁忌,一個體面的女人很難完全投入咖啡廳和林蔭大道的公眾生活,而且更令人惋惜的, 是卡莎特的工作因為照顧家人而中斷。其母經常生病,更糟的是1882年11月,其妹莉迪亞去世,卡莎特悲痛欲絕,等到1886年最後一次印象主義畫展才參 與。印象主義告終對卡莎特絲毫無損,她開始也許是繪畫生涯中最多產的時期,她開始嘗試製作板畫,她最初自來受巴黎美術學院大型展覽啟發,展出725幅日本 木板畫,包括喜多川歌?、歌川廣重等人的板畫,你一定不能錯過,她向朋友伯思摩利索寫道,我朝思暮想,甚麼都不想,只想著銅上顏色。雙親患病,她只能留在 當地,開始繪畫家庭生活的系列畫。有人說這些是平常景象,上流階級女人的日常生活,不過這些畫讓人知道繪畫史甚少記載的故事,從一個女畫的角度來看,技術 上來說,板畫創新而複雜,卡莎特融合了凹版腐蝕製版法和蝕刻兩種傳統,版畫也啟發了卡莎特的畫,例如她為1893年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展覽會畫的出色壁畫, 她受邀畫十二乘五十八呎,稱為《現代女人》的巨畫,卡莎特的壁畫被人形容為十九世紀女畫家最重要的作品,可惜不存在了,它顯示女人擺脫了最初屈從的枷鎖。 卡莎特在油畫板中心畫的是女人,採摘知識和科學的果實,有點伊甸園裡的夏娃的意味。卡莎特也畫過伊甸園的版畫,這是驚人之舉,當時人們只鼓勵略有名氣的極 少數女畫家畫粉蠟筆畫、肖像畫和小畫像,不過毫不驚訝的是,這作品被男畫家大肆批評,不過此畫啟發了接著幾十年眾多女人。

《船上舞會》

卡莎特畫完《現代女人》這壁畫後,去了法國南部安提保渡假,她在那裡畫了幾幅畫, 這畫是最好的,名稱是《船上舞會》。是要向馬奈1879年在沙龍展出的畫作直接致?,卡莎特其後幫一位美國收藏家買下此畫,她形容為繪畫最後定論,不過她 決定嘗試畫一幅後作,可看作馬奈繪畫的演變,廣更廣義來說是印象主義的演變,那稍縱即逝的特質,陽光在水面上閃耀,仍然在卡莎特的作品中清晰可見,細節十 分清晰,我們看到的是這大膽構圖,因卡莎特很容易暈船,為了畫這幅畫,所有東西都在岸上畫,她出海畫水的效果的素描,不過嘔吐大作,她只得租船放在沙上, 所以海就在背景,遮住頭和人物的輪廓,然後她請了三個模特兒,儘管看來像一家人,他們只是請來的模特兒,這個男人穿著普羅旺斯漁人衣服,她設定畫面,構圖 細緻而正視,構圖其實剪裁頗多,地平線和頂部天空只有一吋左右,你看得到這橫層,由船到海洋、到海岸、到天空,不過真正的張力在前景,彷彿你站在這作品前 面,你就是坐在船裡,你是讓人親近的畫,讓你進入畫景,然後幾乎像是,回絕觀看者,這男人離開畫裡的女人,靠近觀看者,不過展現出這種風格,卡莎特畫的帆 拉到另一邊,所以就有這拉扯的動作,所有線,由船的曲線到槳的線,到這男人雙手的線都向內,光將這近乎箭頭狀的形式投射在孩子面上,擴大了這些線,不過這 中心部分變得令人注目,人物間有張力,他們對望,有人猜想這是否父親或意指父親,還是只是船夫。不過說到底我認為這幅畫重要的,是卡莎特放任自如、細緻而 大膽的觀點,這作品表明她已經達到藝術成熟期。

卡莎特的父親1891年去世,儘管她悲慟不已,父親去世讓她解除束縛,她一生頭一次可以自己買房子。不過卡莎特仍無法避免自由的限制,她患病的母親。不過 她由九十公里外繁囂的巴黎到這掙謐郊外,仍能輕鬆過活。如果父親去世令她重獲自由,母親1895年去世,觸發了她最後一次的創作期,也許為了向母親示意, 卡莎特更用心探索母子的主題,這是繪畫史裡的主要主題,一般是聖母瑪莉亞和嬰孩,不過卡莎特畫的是溫柔富有愛心的形象,哺乳、沐浴和說故事給孩子聽,這些 畫某方面來說,可說是表達了她的渴望,卡莎特終生無兒無女,而且不止一次說自己嫁給了繪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卡莎特被逼到南部的格拉斯,不過她 很快回到布弗倫特,她最後十年在磨坊有一間畫室和版畫室,不過她更喜歡待在花園,因為她視力衰退,她有慢性白內障。1926年6月14日,瑪莉卡莎特與世 長辭,享年八十三歲,她在生時畫的畫很暢銷,不過她晚年也許覺得自己太迎合市場。


我 們很容易會誇大卡莎特的地位,她畢竟只是過去二百年最激進的繪畫運動印象主義的邊緣成員,她當然算是事業有成,不過她死後八十多年,塵埃落定,我想有兩點 已有定論,一是她是很重要的早期美國畫家,幫助建立文化推動力,其影響至今仍然明顯;第二,也許最重要的是,儘管她不喜歡別人叫她女畫家,她是二十世紀前 的先驅女性,少數名聲卓越的女畫家之一。現在是新世紀之初,女人至少在視覺藝術上與男人平等,要不是超越的話,瑪莉卡莎特的榜樣依然很有意義。

星期六, 6月 10, 2006

轉載自網上一段文字:

你不能左右天氣 但是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改變容貌 但是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 但是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 但是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樣樣勝利 但是你可以事事盡力

星期三, 6月 07, 2006

從 歐薩薩乘車越過阿特拉斯山脈,沿途經過多變的山勢與地貌,除有人駕駛四驅車為樂之外,亦有人選擇踏自行車在公路飛馳,遇到美麗景色,將單車停在一旁,倚在 草叢邊,閑閑聊聊又一天。旅遊車停在路邊,讓我們遠眺埃本哈杜古城,這時就有兩名單車好手停下單車拍攝。本想拍下單車加古城,奈何等了五分鐘,女的仍在單 車行李箱找物件,只得放棄。

星期二, 6月 06, 2006

《立見天國》

《立見天國》,兩名死士身繫炸彈,乘車出發。語氣平淡、了無表情的問了幾條問題,到達時會怎樣?引爆炸彈會怎樣?之後會怎樣?……會有兩位天使迎接你上天堂……之後的事你不用理會……

對於要死的,可能沒有甚麼;但仍在生的呢?或如電影海報般,在生者的手剛巧遮蓋了死士的面,反而將自己變得模糊。

世界一體化之下,統一思想變得比以前容易。時移世易,我們還有沒有堅守當初所相信的信念?我們有沒有脫離當初所追逐的夢想?或是我們是否已經離棄了當初所關懷的對象?

星期一, 6月 05, 2006

昨天看《立見天國》時,發生了一件小事。事緣是電影放映至一個多小時左右,見有帶位員在戲院內巡視,不時站在最後排秘密向前偷看(我們坐在左邊最後排), 初時不知發生甚麼事,沒有多大理會,因要專心看電影。及後再有兩名職員走至最前排站好,繼後有幾個人從後入來,以電筒射照我們這一排的最內的位置,職員忙 說是前一排才對,電筒再向射照前一排,警員才表露身份,說是差人,有事調查,請出出來。事件擾攘五分鐘,正是電影最精彩的五分鐘。

警員要調查案件,或是拉偷拍的人是正常的事,觀眾受到騷擾在所難免。問題是事情既已發生了,事後半句解釋也沒有,那我們的知情權在哪裏?我不是要知道發生甚麼事(案件可能在調查中),而是要知道有一件事情在發生!

想想也感奇妙,雖說《立見天國》獲得最佳外語片金球獎,但是以這電影的知名度或是看這類型電影而選擇看「手震版」,相信沒幾個人願意付錢。不過實際上為了甚麼事情要勞煩警員介入,將永遠不會知道。

星期六, 6月 03, 2006

看見報紙一則新聞,「……達芬奇(即達文西)的《最後晚餐》便是一例。……」坊間大部分譯為達文西,例如書本與電影都是《達文西密碼》。誰不知這裏的第一 傳媒,竟然又要跟隨所謂新華社的譯法,說是統一名稱,將達文西寫成「達芬奇」。可笑的是,寫成達芬奇,又恐讀者不知是誰,要在達芬奇後面加上註。

其實用達文西或是達芬奇都沒有所謂,反正看的人自然會明白是誰,不明白的自然也會有求真的心,自行查出達芬奇或是達文西是誰。

奇就奇在有些名稱是跟新華社走,但為何有些又不跟隨呢?例如美國總統布殊,新華社譯作布什。莫非美國總統的名字,就要跟新華社對著幹?

星期三, 5月 31, 2006

Mary Cassatt(卡莎特,1843-1926)

要 數女性畫家,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印象派的,可謂鳳毛麟角,卡莎特(Mary Cassatt)絕對是繪畫史上的一朵奇葩。雖然她是美國人,但大半生都居於巴黎,跟印象派畫家德加(Edgar Degas)亦師亦友。她的美學觀、表達手法與一眾印象派畫家相若;內容方面,她愛從女性的角度出發,絕大部分作品以婦女為題材,有圍繞一般家居生活: Woman Reading in a Garden,Lady at the Tea table及婦女的天職:划船(The Boating Party),Two Children at the Seashore,畫面靜態祥和,母愛洋溢。卡莎特一生未有兒女,1914年失明之後,就再沒畫下去。


瑪莉卡莎特是二十世紀男人 當道的繪畫史上,名聲卓越的少數女畫家之一,她是美國人,但住在法國六十年,幫助發展現代繪畫的第一場大運動--印象主義。她的 背景得天獨厚,不迥她對繪畫現代生活極感興趣,極為包容激進畫家的技術和思想。瑪莉卡莎特在1843年5月出生於工勒格尼城,就在匹茨堡的河對面,她父親 是富有銀行家,瑪莉出生不久他當上市長。卡莎特家族有兩種社會身份,古老殖民地時代的美國貴族和隨國家工業化而生的新企業資本主義者,所以瑪莉自小擁有社 會地位,經濟富裕,對文化感興趣。1849年,卡莎特一家搬到費城,這美國城市與瑪莉卡莎特的關係最密切,接著幾年一個模式形成,決定她餘生的方向,因為 兩年內這家人去了歐洲,主要因為瑪莉的兄長羅拔得了重病,他們先到巴黎,然後到海得堡,再到達姆施塔特,這十三歲的男孩在這裏逝世,不過其後這家人回到費 城。這有修養的城市,當時是美國第二大城市,瑪莉開始知道自己的志向。卡莎特似乎十五歲時決心做畫家,一年後的1860年她就讀著名的賓州美術學院,美國 第一間藝術學校和博物館,歐洲只是上一世紀才允許女人做藝術學院會員,當然不是全部藝術學院。在某些方面賓州美術學院頗開明,女學生所受的教育和男學生相 同,畫石膏像和臨摹古典畫家畫作,還有畫模特兒,不過卡莎特抱怨花了太多時間畫動物,她說整天在畫牛。此外,儘管她得到充足的基本訓練,女學生仍要面對當 地藝術界、博物館和收藏家,認為女人充其量只能畫肖像畫。

1865年美國內戰正酣,卡莎特別無他法,來歐洲學習做畫家,所以儘管其父親強 烈反對,她和母親坐船展開追求藝術的歐陸旅行,第一站就是巴黎。她後來說巴 黎是女人可以認真做事的地方,而且會受到肯定,不過我們也記著,像雷諾亞這麼激進的畫家,很快就說女律師和女教授,就像五條腿的小牛,女畫家則簡直荒謬。 她理應入讀美術學院,巴黎最著名的繪畫學校,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繪畫學校,不過只收男生,所以她決定拜訪新委任的教授,一個叫莊里昂傑羅的人,做了他的學 生,在他的畫室單對單授課,不過她真正的學習之地在河幾百米外,在全球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裏,卡莎特和一群拿著素描簿或架起畫架的積極年輕畫家,研究那裡 的非凡藏畫,不過羅浮宮只是巴黎畫界一個著名部分,成名與否還要看一年一度政府資助的沙龍,這裡展示的是當代畫,漸漸形成畫家、商人和收藏家的國際中心。 卡莎特1868年在沙龍展出《曼陀木演奏者》這幅畫,畫的是農家女孩彈奏感人,有點感傷但直接,評審員認為這幅畫是水準之上,因此掛在牆上眼睛水平線相同 的位置,不然的話由地面到天花板都掛滿畫。卡莎特大受鼓舞,一年後再次呈上畫作,可惜被拒,她跟朋友說覺得受到侮辱,她和母親去了一趟羅馬,1870年普 法戰爭爆發,卡莎特不得不回到家鄉。回到美國幾個月後,卡莎特當然想再去干戈止息的歐洲,不過她父母不願讓她走,甚至不給她旅費,不過,她決定自己賺錢去 歐洲,她去了匹茨堡,和天主教主教見面,他委託她為匹茨堡大教堂臨摹,風格矯揉的意大利畫家哥利治奧一些畫,這些畫在意大利城市帕爾馬,她接受委託,因此 去了帕爾馬,另一次歐洲深度之旅,她留在該城八個月,臨摹了這些畫,賺到錢後,開始探索意大利十七和十八世紀繪畫,然後發展她自己的畫風,這也許是最好的 例子,說來有趣,因為有矛盾之處,即使是她的家人對其畫作也有意見,他們想她做肖像畫畫家,這樣體面一些。

《酒神女信徒》

她 想畫較寬較大的畫,在這幅畫裡她用是肖像畫版式,畫了一幅叫做《酒神女信徒》的畫,隱含古典主義,畫中是酒神、狂怒和慶祝之神巴克斯其中一個女信徒,這 些女人交頭接耳,屠宰動物,她們狂飲耍樂,她彷彿要步入歐洲繪畫史,得到卡拉瓦齊的贊同,他畫巴克斯主題,開始歐洲繪畫顯著光暗對比的畫法。早期卡莎特作 品也有實驗性質,因為她裁短了手臂,如果你細看的話,你就知道是故意的,你知道畫在哪裡結束,主畫布哪裡開始。不過你看這幅畫感受最強烈的,不止是摸索自 己風格的畫家,而是靜悄悄展示自己的實力。

卡莎特回到巴黎,在拉華街十九號租了一間畫室,開始摒棄歐洲古典畫作,轉而注意當時的激進年輕 畫家,傳聞卡莎特在奧斯曼大街蹓躂,看著畫廊櫥窗裡的畫,她 給幾幅生動流暢的粉蠟筆畫吸引,她後來寫道,「它改奱了我的人生」,「我看到藝術,我想看它」,因為這是德加的作品,他是現代繪畫第一場激進運動印象主義 的先鋒。印象主義在1874年受到眾人矚目,源於法國畫評家揶揄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他們的主題是現代生活,火車站、街道、嬉戲的人,他們的技巧 是實驗性質的,試圖捕捉光線稍縱即逝的感覺。對卡莎特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畫經常被沙龍拒絕,因此他們要自己舉辦展覽。

《藍扶手椅上的女孩》

卡 莎特希望加入印象主義運動,在這幅畫裡可以看得出來,畫名平平無奇,不過切合內容,《藍扶手椅上的女孩》。你第一次看畫時,看到增加的大膽嘗試 和鬆散筆觸,尤其是畫扶手椅的筆觸,卡莎特決定畫背景頗亂的畫,女孩背後有格子呢地氈和靠墊,實在勇氣可加,不過這讓表面有一種真實的生氣,不過卡莎特沒 有用這時期喜歡的壓縮和有點侷促的版式,她擴大空間,因此我們覺得椅子在畫布表面和背景像是打圈子,德加幫她畫上幾筆,不僅這裡的灰色部分,還有畫裡背後 穿透窗戶的光,卡莎特讓他這樣做,也許因為她想成為印象主義的一分子,不過這也顯示山自尊心重的男畫家一般欠缺的豁達,不過活力和老練全都來自卡莎特。這 幅畫的重點是情緒和主體,這幅畫有一個幽默之處,例如這隻心利時小狗。卡莎特自1873年在布魯塞爾發現這些狗後就養了幾隻,牠們終生陪著她,不過這隻狗 有一個可笑的地方,牠坐在女孩旁的扶手椅,似乎要張開眼睛,這可說是圖畫節奏,是畫裡的平衡,此外都是不對稱的,她不在中心位置,不過當然主人物是女孩, 畫裡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關鍵是我們「為甚麼」這樣詮釋,或「怎樣」選擇詮釋畫家想向我們表達的事,如果畫這畫的是男畫家,女孩雙腳張開,就會惹人遐想, 不過卡莎特我就不肯定,我想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看小孩的姿勢,攤坐在扶手椅裡,她很舒服,你從背景看得出來,她怎樣看都很舒服,她是中產階級的孩 子,不過我想這就是重點,跟很多小孩有點傷感或造作或小女孩快將成年的畫不同,卡莎特完全專注在自然上,這有點慵懶而沉悶的小孩,某程度來說讓這幅畫更真 確。

《看費加羅報》

卡 莎特現在三十多歲,無兒無女,她父母和妹妹來了巴黎,不得不做回「孩子」,他們逼她離開畫室,和他們同住,不過家人也啟發了她的畫,這時期的日常生活景 象,例如這幅畫《看費加羅報》,是其母親嘉芙蓮的肖像畫,這是機敏而見識廣博的女人的當代畫像,而不是傳統的母親形象。風格上而言這作品在潤色上較鬆散和 較淺,畫的是不同色調的白色,清楚表示卡莎特正逐漸運用印象主義畫法。一年後的1879年,卡莎特應印象主義畫家邀請,在第四屆年度印象主義畫展參展,從 而鞏固他們的創作關係,畫展在歌劇道二十八號一樓舉行。

待續……